1. 引言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指出,艺术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就是一种美学享受[1]。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慢慢忽略,忘却了应该珍视的东西。在关注如何靠物质来丰富生活的时代,生活方式本身的体验与意义感也值得关注。
2. 正文
2.1. “生活,不只是生存”展览设计方案
原研哉提出“无亦所有”是日本传统美学之源。追寻设计中最本质的语言符号,探究用简洁明了的形式反馈给使用者,传递给观者天然纯粹,不掺杂其他成分,真正体现了事物的本质,也表达了“看似空无一物,却可容纳百川”的美学概念[2]。
通过思考,本研究提出了“生活,不只是生存”这个主题,来倡导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享受生活,使生活更有品位。
大众的日常生活经验是设计师关注的主要对象,也是其进行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灵感来源。就像杜威所说的:“由于经验是有机体在一个物的世界中斗争与成就的实现,它是艺术的萌芽。甚至在最初步的形式中,它也包含着作为审美经验的令人愉快的知觉的允诺。”在他眼里,艺术哲学家的重要任务就是“恢复作为艺术品的经验的精致与强烈的形式,与普遍承认的构成经验的日常事件、活动,以及苦难之间的连续性”[3]。杜威的思想对我们思考生活中的美学日常问题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衡量“富有”可以从高价物品或者名牌的拥有数量来看,但更倾向于另一个角度,能够挑选符合自己审美观的物品来过舒适的生活,即便选的东西既不贵也不是名牌。”[4]这恰好诠释了本研究所表达的核心理念:简洁、纯朴、环保,过上自己舒适的生活。
本研究采用了深度访谈,目的性抽样策略,遴选了20位具有典型性的受访者(普通公众12人、专业设计师5人、策展人3人),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挖掘观众对“生活,不只是生存——生活美学研究展”的深层感知。访谈设计遵循“体验回溯到情感映射再到价值判断”三级递进框架,每场访谈持续45~60分钟并全程录音转录,确保数据饱和。为减少社会期许偏差,采用情境投射法(如出示案例展厅材质样本引导描述)。
访谈框架建构:第一层是体验回溯,要求受访者详述观展过程中“最具生活共鸣的展具细节”及触发原因(如“请回忆一件让您联想到日常生活的展品”),第二层是情感映射,运用语义差异量表对比自然材质(有机棉、麻、毛)与工业材质(铁类、亚克力)引发的情绪反应(温暖感、疏离感),并探究触觉体验与记忆唤醒的关联性,第三层是价值判断,引导受访者对展具“隐形性”(如“是否注意到支撑结构?”)与“环保可见性”(如“能否感知材料的可再生属性?”)进行排序,揭示设计要素的认知逻辑。
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提炼出三大核心发现:
第一是占比68%受访者有“肌理的温度记忆”:棉麻、木材等天然材质的触感显著激活生活记忆(如“餐具展区的餐具让我想起祖母家的味道”),验证杜威“日常经验连续性”理论;
第二是设计师群体高提及率的弧形展台:自然形态创造的流线赋予观众心理松弛感,避免信息过载(统一形象的展台反而让我更专注展品本身”);
第三是82%受访者认为再生材料肌理(竹纤维、大豆纤维)使环保价值具身化,形成“感知到认同再到行为支持”的情感转化链。
深度访谈证实了生活美学在展具设计中的实现依赖于“视觉体验、感官沉浸、情感共鸣”的三重体验,其中材质触觉作为连接日常经验与展览语境的关键媒介(频次占比达45%),为“纯朴、简洁、环保”的核心设计提供了研究基础。
“生活,不只是生存”展览设计作品于2016年7月22日在北京大韵堂美术馆举办。作品的目的和意义是从日常入手检验过去,思考未来,向往纯朴、简洁、环保的生活,探索生活品质的形态,为社会共同美好愿景贡献力量[5]。
展览设计的内容被分为“衣、食、住、行”四大模块,整个展览空间的墙体和展台均使用弧线,因为弧线是取自自然的形态,与“简洁、环保、纯朴”的核心理念相呼应。展台是由一条流线型贯穿始终(见图1),再次契合了简洁与纯朴的理念,将展览形式与展览的理念融为一体。
整个展厅分成了六部分,从入口进去分别是布料展区、餐具展区、收纳箱展区、骑行体验区、暗房和公共休息区,总面积是660平方米。
Figure 1. Axonometric drawing of the exhibition hall
图1. 展馆轴测图①
2.2. “生活,不只是生存”中展具设计的运用与分析
(1) 展具设计的概念
展示设计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内涵和功能,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拓展着展示空间的丰富性。这其中,展示道具作为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已不仅仅是具有展示、衬托展品等实用性功能,而被上升到代表展示形象的高度。
展示道具是在展示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如展览设计、博物馆设计中的道具设计。它既能保护、衬托展品,围合空间,又能引导观众,让观众直接感受到展示活动中独特创造的视觉形式和界面实体[6]。
(2) 展具的类型
展示活动的道具常见的有展台、展柜、展架、展板、指示牌、信息台、沙盘模型、多媒体设备、灯箱等。
展台是展示活动中用得最多的道具,是常用的陈列手法之一。它承托和突出着各种展品模型、实物、沙盘和其他的展示介质。展台保护、衬托展品,使展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展台的设计功能和造型缺一不可,一般来说,小件展品使用高展台,大件展品使用矮展台。展示空间使用最多的展台形式是静态展台,如台座式、几何形展台、套箱式展台。
几何体造型的展台有单体型和组合型两类,组合型展台是将多个几何形单体展台组合成不同高矮、大小的展台。
(3) 展具设计的运用
本研究中设计了弧线形展台从入口一直贯穿了布料展区、餐具展区、收纳展区到骑行体验区。这个是重点展品的展台,对整个展览非常重要,重点展品都摆放在它上面进行展示。骑行体验的环形墙直径10米,布料区弧形展台与墙体中间有摆放高矮不一的圆形展台,高0.8米和0.6米。主要用于摆放植物,都是展出布料的纯天然原材料。在收纳展区还另外放置了一个等高线状的展台,高1.2米,与流线型展台和谐统一,上面放置的收纳箱方便观者触摸、感受它的功能。
布料展区的展品是布料,分别有:有机棉、麻、毛(马海毛、兔毛、驼毛、羊羔毛)、丝、天丝、纤维(竹纤维、恩卡、大豆纤维、玉米纤维、牛奶纤维)六种,每块布都包含着制作者的思想,用南亚传统纱丽织物缝成披肩;将东南亚的格子棉布用到腰间设计;提取高海拔地区羊颈毛纤维纺纱。植物群与流线展台的贯穿,六种布料放置在展台桌上,以探寻自然质朴的生活方式。
餐具展区的展品是餐具,分别有:汤匙、木器(碗、碟子,有尺寸大小之分)、漆器、叉子四种。使餐具流线型陈列,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
收纳展区的展品是收纳用具,分别有pp储物箱、藤编箱、铁类镀锡箱、棉麻混纺软箱、亚克力树脂收纳盒、MDF木材多层架六种(见图2)。展览目的是舒适的生活方式的展示,在细窄流线型展台的基础上,在墙面侧增加展台。对收纳方式的思考就是对物品和整理方式的思考。
骑行体验区和公共休息区均为互动区域。在公共休息区中,将打印机与制作工具摆放于细窄的条带桌上,观者可以现场手工制作旅行手册。通过打印旅行的照片,可以发现旅行中被遗失或者被忽略的美好。在虚拟骑行区,利用条带状展台的形态将其变形为骑行区环状墙体。在该空间中放置360度投影仪,并在中央放置骑行台及自行车。让观众在室内就能真实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2.3. 展具中的生活美学元素
展具设计的构成要素包括造型、材质、色彩、人体工学等。展具的效果与制作上的工艺直接影响了展厅的审美风格。在空间里观者能够通过视觉直观的感受到展具的形状、大小、材料、构造、风格等。所以展具设计要全面地考虑,突出它的功能性和美观性。
Figure 2. Storage exhibition area
图2. 收纳展区①
本研究中弧形展台都是形象统一化风格,整个展厅的内部造型需要流线型的自然形态,以符合“简洁、纯朴、环保”的理念,色彩也要淡雅,需要大量的留白(见图3)。因此展具的颜色均为纯白。贯穿展厅的弧形展台造型独特,能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统一整个展览的风格。高低不一的圆形展台和等高线形展台按重复但有节奏地安置在主体弧形展台与墙体之间,加强流动的自由感,能丰富整体的效果,形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变化,给观者带来视觉美感的同时,还能创造一定的展示价值。
Figure 3. Streamlined booth
图3. 流线型展台①
展台的材料是塑料板材,这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塑料展具造型优美,轻便环保,便于清洗储存。墙面展板是人造胶合板,施加粘胶剂,稳定性好。
展台靠近墙体摆放,给观者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观赏展品、体验互动。通常展具设计的陈列高度在距离地面0.8~2.5米,本作品展台高度1米也符合了人机工程展具尺寸设计要考虑人的视高和触觉高度的要求,从视觉、心理都会给观者留下良好的印象。根据人的猎奇心理,新颖的风格和特色,会呈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展览一开始就用显眼的流线型展台和展台上明亮的灯光主导观者,引导观者按照路线参观,会增强展览的吸引力。
2.4. 展具设计与空间的关系
空间是由壁面、地面、柱面和顶棚等界面组成,展具设计时需要考虑界面的形状、结构、大小、高低等因素。
在不算高大开阔的空间中,展具小巧灵活更适合。空间中巧妙地运用了两个线条优美的弧形立柱,起分隔作用。地面作为空间最低界面,承托了展具、设备和人的活动。利用地面进行展品陈列也是常见的展具展陈方式[7]。
在作品中展台放置于木质地板上,骑行区的墙面做了很好的利用,环形墙嵌入了多媒体视频,播放拍摄好的骑行风景,给观者置身于静的虚拟体验。展具的展示方式是俯视,墙面是仰视但不会超过观者的视觉范围。壁面的文字设计得简洁大方和整体,紧抓住“衣食住行”四大块内容,契合展览主题。顶棚除了安有筒灯、射灯、条带灯等照明设施以外,还安装了空调通风管、火警报警器、音乐扬声器等。道具质量要轻盈,在顶棚镂空,节省材料的同时达到展示效果。
3. 结语
“生活,不只是生存”,艺术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展览要把概念视觉化,让观者参观后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感悟。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场域,现代展览空间已超越传统展示功能,在媒介融合语境中,数字技术已成为重构展览叙事的重要维度。通过沉浸式数字投影、交互式数据可视化及跨媒介装置艺术等创新手段,展览空间得以突破物理局限,形成虚实交织的认知场域。
注 释
①图1~3来源:作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