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师信念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2013~2024年知网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
A Review and Outlook on Research into the Belief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Based on an Analysis of Core Journal Literature from CNKI from 2013 to 2024
DOI: 10.12677/ml.2025.138798,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程雯涵, 李修林, 吴白音那*: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教师信念语言教学信念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Teacher Beliefs Language Teaching Beliefs and Practic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摘要: 本文基于2013至2024年知网核心期刊文献,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三个维度对教师信念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发现:(1) 教师信念研究中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其中量化、质性与混合研究方法各有侧重,但存在研究手段单一、深度不足等问题;(2) 研究对象包含职前、在职及多语教师等群体,但对师生信念对比及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关注仍显不足;(3) 研究内容多聚焦教师信念构成、形成与转变、专业素养以及信念与实践的关系等,对教师个体情感和教学信念的研究尚有不足。在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研究应提升实证研究质量,拓展研究对象的多元化,深化对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关系的动态探究,并关注新兴技术与教育变革对外语教师信念的影响,以推动我国外语教师信念研究的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
Abstrac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trends of teacher belief research based on core journal literature from CNKI from 2013 to 2024, focusing on three dimensions: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subjects, and research content. The findings reveal: (1) Empirical research dominates teacher belief studies, with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method approaches each having their own focus, but issues such as limited research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depth persist; (2) Research subjects include pre-service, in-service, and multilingual teachers, but comparisons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beliefs and attention to teachers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remain inadequate; (3) Research content primarily focuses on the composition,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 belief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liefs and practice, but research on individual teachers’ emotions and teaching beliefs remains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future research shoul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irical research, expand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subjects, deepen dynamic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teaching practic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educational reforms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belief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oretical deepening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in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belief research.
文章引用:程雯涵, 李修林, 吴白音那. 外语教师信念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2013~2024年知网核心期刊文献的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19-2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798

1. 引言

在过去十年间,我国在外语教育领域实施了系统性课程改革,旨在优化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外语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核心主体,其专业信念起着“过滤器”的作用,教师通过内隐的信念系统对外部的信息、知识和情景进行过滤加工,深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决策和课堂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信念研究近年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我国已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研究梳理(张凤娟、刘永兵,2011 [1];高洋等,2023 [2])等。由于徐锦芬等(2014)回顾了2000~2013年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趋势[3],本文则从2013~2024年对我国知网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回顾与分析,并展望未来发展,以期为我国外语教师信念研究提供借鉴。

2. 文献范围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十年来在外语教师信念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外语教师信念”为主题,进行了匹配检索。最后通过量化统计的方法发现,纵向来看2013~2024年间共有83篇相关期刊论文,整体发文量呈现递减趋势,如图1所示。

横向研究内容发现83篇相关论文大致可分为教师信念现状研究21篇;教师信念构成研究9篇;教师信念形成研究16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9篇以及教师信念与实践关系研究共18篇下面笔者将对这十年的核心文献内容做具体综述。

Figure 1. Statistics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beliefs from 2013 to 2024

1. 2013~2024外语教师信念研究文献统计

3. 教师信念研究分析

本研究将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旨在深入剖析外语教师信念发展领域的研究现状。

3.1. 研究方法

下面将从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两方面对83篇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关于教师信念研究共有实证研究64篇,非实证研究共19篇,具体比例如表1所示。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of research methods on teachers’ beliefs

1. 教师信念研究方法分类统计

研究方法类型

具体研究方法

数量

百分比

实证研究

量化研究

调查问卷(14)

17

20.5%

实验研究(3)

质性研究

访谈法(12)

22

26.5%

反思日志(6)

课堂观察(4)

混合研究

问卷调查 + 访谈法/+反思日志/+课堂观察

25

30.1%

非实证研究

研究综述

19

22.9%

3.1.1. 实证研究

在量化研究方面,数据收集方式多以问卷调查为主(14篇),实验研究数量较少(3篇),单一的问卷侧重数量的积累,难以深入解释深层次原因。在质性研究方面,教师信念研究多采用以访谈、反思日志以及课堂观察等主要手段。一般来讲,质性研究适用于在某领域研究的初期,人们对该领域的了解还处于探索阶段。如,杨珊珊、束定芳(2022)认为相较于教师认知和教师知识等热议题,教师情绪研究仍有空白,质性方法则能够深化情绪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中的作用[4]。混合研究则综合以上两种研究手段,对于揭示教师信念与实践间的特殊复杂关系行之有效,如胡杰辉、张铁夫(2023)综合利用问卷、课堂观察和教师访谈等多种手段,探究外语教师数字素养的信念与实践特征及二者的复杂关系[5]

3.1.2. 非实证研究

非实证研究主要以对具体视域下的文献综述为主。如金爱冬、马云鹏(2013)采用文化生态理论视域探究影响国外教师信念的因素[6];张姗姗、龙在波(2021)基于活动理论视角探究高校英语经验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动性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因素[7];杜小双、王乔(2023)结合复杂理论观点,评述了教师信念研究的主要内容,强调外语教师的转变与发展[8]。不难看出非实证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侧重对教师信念构成以及影响因素方面的综合探究。

3.2. 研究对象

教师信念研究对象包括各个阶段教师,大致分为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其中在职教师又细化为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以及混合教师群体,具体比例如表2所示。

Table 2. Statistics of research objects on teachers’ beliefs in the core literature of CNKI from 2013 to 2024

2. 2013~2024年知网核心文献中教师信念研究对象统计

研究对象

职前教师

在职教师

小学教师

中学教师

大学教师

混合教师群体

研究数量

7

6

9

38

23

所占比例

8.4%

7.2%

10.8%

45.9%

27.7%

张莉、辛斌(2018)发现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的教学信念存在显著差异,职前教师在教学信念尤其是教学观方面明显优于在职教师[9]。然而,李晓等(2019)却认为职前英语教师的学科知识状况普遍不理想,且院校差距明显,职前教师对自身的学科信念普遍缺乏清晰的认知[10]。因此,后续有必要进行实证研究探究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的信念差异。

将在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更加丰富。对于中小学教师信念的研究更侧重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以及教学实践等,如杨鲁新、李平(2020)通过历时个案研究高中英语教师写作教学信念发现在应试环境下两位教师能够依托体裁教学法,将写作与其他语言技能训练有机融合[11]。王玉君(2014)探究初中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发现信念与实践间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差异[12]。然而,对大学教师和混合教师群体的研究则更关注教学理念(朱效惠等,2021) [13]、学术发展(满静,战菊,2024) [14]、跨文化教学(张淳,2014) [15]以及技术运用(由建伟等,2021) [16]等更具有大学学段特征的教师信念研究。

除此之外,将多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也是近年的热点。范临燕(2023)对高校教师多语能力和多语教学法的信念研究,揭示了多语教学的发展潜力[17];吴白音那(2022)通过调查内蒙古英语教师对多语意识的信念及其教学实践,揭示了教师信念与实践之间的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同样强调提升教师多语意识的重要性[18]

综上,由于各学段特点不同,研究的具体内容也会产生差异,接下来将继续从研究内容对文献梳理。

3.3. 研究内容

梳理文献发现教师信念研究的内容分为四大类,包括教师信念构成研究、教师信念形成与转变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研究以及教师信念与实践的关系研究。

3.3.1. 教师信念构成研究

关于教师信念的构成,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分类框架。徐泉(2014)认为英语教学活动的对象是英语语言,活动本身是英语的教和学,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环境是英语教学环境,因此英语教师信念的构成维度就应该包括语言文化观、语言文化学习观、教学环境观、教学专业观、课堂师生角色观五个核心维度[19]。而应健(2013)侧重对优秀英语教师的个案研究,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者信念、综合创新的语言教学信念、兼容并包的教材信念和终身学习的教师专业化信念等四个核心维度[20]

尽管教师信念研究在具体构成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都着重指出了教师信念存在多维性与复杂性,强调教师信念的核心内容包含课程、教学、学习、教师角色、教师发展等多个领域,并且随着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信念的内容与结构也持续发生着转变。

3.3.2. 教师信念形成与转变研究

教师信念是一种认知系统,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相互影响,有较强可塑性,且高度复杂动态,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多种机制不断作用下形成并演化,关键人物和事件对教师信念转变以及学术信念形成有关键的推动作用,熊亦波(2022)认为关键事件显著影响教学信念,如教学比赛的成功或失败、面试经历等,会对其教学信念产生显著影响[21]。满静、战菊(2024)认为在学术方面,教师信念经历了从缺失到建构再到确立的过程,关键人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反思和调整的机会,教师的个人经历会影响信念的形成[14]。其次,教师个人经历影响信念形成,王玉君(2014)学生时代的英语学习方法和教师风格会影响当前的教学信念,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师倾向于不同的教学方法[12]。教研环境与共同体中的正向互动交流也是教师信念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推动力,颜奕、杨鲁新(2017)说明,教师共同体的发展是一个由矛盾驱动的拓展学习过程,不同主体之间的差异引发矛盾,又凭借化解矛盾推动教师信念的形成和发展[22]。最后,教学反思可调整优化教师信念促成其转变,如杨鲁新、李平(2020)发现教师在写作教学反思中,能够逐渐意识到应关注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11]

3.3.3. 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是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里备受关注的核心议题,经过对十年间核心文献的梳理,本研究发现,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焦点已从以往传统的知识与技能,扩展到了教师评估素养、语言综合素养以及数字素养等方面。

吴越(2016)提出教师评估素养以及评估实践的有效性已然成为语言测试领域新出现的热点内容,其提升需要依据对评估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功能的理解,达成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基本原理认知之间的平衡[23];宋亚南等(2020)发现教师评估素养与教师情境性认知有着紧密的联系,强调在校本评估培训时要考虑教师需求以及学校环境等因素[24]。在语言综合素养研究方面,徐锦芬等(2024)指出语言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意识、外语教学能力以及学术读写能力等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同时指出我国存在教师多语意识有所提升但超语实践能力较为滞后的问题[25]。在教师数字素养研究方面,王乐等(2021)依靠对SSCI期刊的分析发现,相关研究囊括课程设计、教材教法和实践难题这三大模块,并且预判国内研究将会呈现理论本土化、主题纵深化以及方法互补化的趋势;胡杰辉等(2023)研究发现,高校外语教师虽然有较强的数字化意识,但是数字化信念并没有完全转化为高效的教学实践,数字化测评和人工智能外语教学模式变革是其中的薄弱环节[5]。基于此,未来可以研究大语言模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对教材使用信念产生的影响,这一研究趋势体现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在数字化、测评改革与语言能力整合背景下的理论转变与实践诉求。

3.3.4. 教师信念与实践关系研究

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的关系呈现动态复杂性,二者既存在一致性,也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产生脱节。在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领域,朱效等(2021)发现大学英语教师的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信念与课堂实践基本一致,不过会受到学科背景的影响,其中语言专业出身的教师会更注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内容型教师则往往倾向于知识的拓展[13]

然而,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普遍很难达成信念与实践的完全平衡。高强、刘琳(2013)发现,在听力教学里,教师虽然认同要兼顾宏观背景和微观细节,可是由于受到课时紧张、大班教学以及考试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信念和实践大多时候只是在表层出现脱节,经过深层分析可以说明,教学实践是教师应用理论的一种体现,反映出核心信念要优先于边缘信念[26]。技术介入教学情境下,信念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由建伟等(2021)发现,翻译技术教师在观念上认可技术工具的价值,但是因为技术素养不足以及对自身语言能力过度自信,仍然倾向于传统的人工翻译教学,这种矛盾来源于教师“学习观念”和“教学观念”的层级分化[16]。张淳(2014)研究发现,教师对于文化教学目标的信念和课堂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过会受到教学经验与学历水平的调节,经验丰富的教师更擅长整合多元文化内容,外部环境对于信念实践的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师信念与实践的平衡在现实当中很难完全达成[15]

4. 存在不足与未来展望

尽管当前针对教师信念的研究在广度上已有所拓展,覆盖了诸多教育情境与教师群体,但研究深度仍显不足,仍存在以下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4.1. 实证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研究手段单一

目前研究中虽不乏实证研究,但局限于横向的质性研究、小样本的量化研究以及两者的混合研究,且数据收集的方法较单一,常用问卷、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的方法。未来可运用个体动态法进行教师信念研究,建议以学期为周期,通过每月一次的半结构化访谈、每周一次的教学日志收集,结合课堂录像分析,细致揭示个体在时间和过程两个维度中的信念变化、发展路径和相关因素(高洋,王晓晨,Barcelos,2023) [2]。其次,未来研究应加强实验法的应用,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教师采用融入新技术或新教学策略的教学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通过控制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等变量,探究教师信念对具体教学实践的影响,如学生学习成绩、课堂参与度等指标的差异。也可运用Q方法揭示外语教师信念系统中各子系统,如语言本体信念系统、教学信念系统、课堂管理系统的层级关系和排序,具体可通过设计包含100~150个陈述语句的Q分类卡片,邀请不同教龄、学科的教师进行分类,运用PQMethod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索不同层级和排序对教学活动效果的影响,为优化外语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4.2. 研究对象有待多元化

首先,教师信念研究拓展至师生层面。目前的多数研究都将教师作为主体,很少有研究将师生信念纳入考虑,师生信念异同是影响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任庆梅,2013) [27]。因此后续研究可以探究师生信念的异同对教师信念和教学实践的影响,例如通过课堂互动分析、师生深度访谈等方式,挖掘师生信念差异在课堂提问、反馈环节中的具体体现,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反向作用于教师信念的调整。其次,重视多语教师信念,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已有研究虽关注多语教师信念,然而研究对象大多是高校教师(Wu,2022 [18];范临燕,2023 [17]),鲜少有研究将对象对准中小学教师。范临燕(2023)强调,随着多语教育在中小学的日益普及,对此学段的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将能为多语教学的有效实践和发展提供更加深入的见解[17]。未来研究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多语教师,开展跨地域的比较研究,分析不同民族地区文化背景、教育资源分布对其教师信念形成的独特影响,进而为当地多语教育政策制定与教学改进提供精准指导。

4.3. 研究内容有待拓展和完善

在研究内容层面,未来研究可侧重对教师个体情感以及教学信念研究。杨姗姗、束定芳(2021)发现情绪内嵌于教师身份的内容以及表达身份的结构关系,研究教师情绪有助于更好理解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目前国内外语教师信念研究少有对教师情绪的专门探讨[27],未来研究可以采用经验取样法结合移动端情绪日记App,密集收集教师日常工作中与技术应用相关的情感事件,整合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生理数据及教学行为数据,构建“技术压力源–情感反应–信念调适–教学行为”的动态模型,深入探究情绪韧性以及脆弱性对教师信念的影响。此外,新兴的大语言模型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话题,语言模型赋能教材研究已经屡见不鲜。许家金(2025)发现教师可利用大语言模型,将相关理念如产出导向法、续论、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等贯彻到教学大纲设计中,理论上借助大语言模型,教师更有可能实现“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教学设计[28]。未来研究可运用设计研究范式,追踪教师利用大语言模型、自适应学习系统等工具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的迭代过程,结合有声思维法捕捉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对技术生成方案的采纳、改编或拒绝的决策依据,剖析教师对技术实现个性化潜力的信念强度,以及技术赋能如何影响教师关于因材施教可行性、公平性及自身能力的信念。

同时,AI对外语教师评估素养的提升路径同样值得关注。未来研究可设计基于AI评估工具的教师培训干预实验,通过前后测信念问卷、教学日志分析和课堂评估实践观察,探究教师如何理解和批判性使用AI提供的学情诊断、作文批改、口语评测报告,以及教师如何将AI评估结果与自身专业判断相结合,形成更全面的学生画像,进而明晰在AI辅助下,教师关于形成性评价、个性化反馈的信念与实践发生的演变,进一步完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下的教师信念研究体系。

基金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内蒙古地区中学英语教师对超语教学的信念以及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NGHCZ249)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张凤娟, 刘永兵. 教师认知研究的综述与展望[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38(1): 39-43, 50.
[2] 高洋, 王晓晨, Ana Maria Ferreira Barcelos. 外语教师信念研究: 内容迭新与边界拓展[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3(5): 61-72, 146-147.
[3] 徐锦芬, 文灵玲, 秦凯利. 21世纪国内外外语/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对比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3): 29-35.
[4] 杨姗姗, 束定芳.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身份发展中的情绪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5): 47-56, 148.
[5] 胡杰辉, 张铁夫. 中国高校外语教师数字素养的信念与实践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3(5): 73-85, 147.
[6] 金爱冬, 马云鹏. 文化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国外教师信念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3(4): 123-128.
[7] 张姗姗, 龙在波. 活动理论视角下高校英语经验教师专业发展能动性研究[J]. 外语教学, 2021, 42(6): 85-90.
[8] 杜小双, 王乔. 复杂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信念研究[J]. 教师教育论坛, 2023, 36(11): 93-96.
[9] 张莉, 辛斌. 新课程视阈下英语教师教学信念调查与研究[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8(2): 55-61.
[10] 李晓, 饶从满, 祖丹. 职前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状况调查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19(9): 48-54.
[11] 杨鲁新, 李平. 高中英语教师写作教学信念与实践的个案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0(3): 21-28.
[12] 王玉君. 关于初中英语教师语法教学信念的调查[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1(S5): 261-262.
[13] 朱效惠, 李丹, 段杨杨. 大学英语教师内容语言融合教学信念与教学实践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4): 103-112, 150.
[14] 满静, 战菊. 大学英语教师学术发展中的信念与实践探究: 基于教师访谈的质性分析[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4, 7(3): 60-67, 95-96.
[15] 张淳. 中国高校外语教师信念量化研究——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中国外语, 2014, 11(6): 91-95, 105.
[16] 由建伟, 李明明, 史岚. 翻译技术背景下英语教师信念探究[J]. 上海翻译, 2021(3): 44-49.
[17] 范临燕. 中国高校多语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3(6): 73-85, 147-148.
[18] 吴白音那. 中国EFL环境下英语教师对三语学习中的多语意识的信念及其实践研究(英文) [J]. 中国应用语言学, 2022, 45(3): 416-432, 485.
[19] 徐泉. 英语教师群体教学信念构成研究[J]. 中国外语, 2014, 11(2): 14-19.
[20] 应健. 优秀英语教师信念体系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3(30): 50-52.
[21] 熊亦波. 初中英语教师阅读教学信念的分析与启示[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22, 45(2): 15-21.
[22] 颜奕, 杨鲁新. 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中的主要矛盾分析: 活动理论视角[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7(2): 39-49.
[23] 吴越. 外语教师评估素养研究探析[J]. 上海教育科研, 2016(12): 76-79.
[24] 宋亚南, 陶坚, 高雪松. 教师评估素养和情境性认知——一项基于上海中小学英语特级教师的个案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9(4): 106-118.
[25] 徐锦芬, 杨嘉琪. 外语教育学视域下教师语言综合素养的多维度探析[J]. 外语教学, 2024, 45(6): 42-47.
[26] 高强, 刘琳. 大学英语教师听力教学信念及其与教学实践关系探究[J]. 外语界, 2013(2): 33-41.
[27] 任庆梅. 大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调查研究[J]. 教育研究, 2013, 34(0): 128-133, 142.
[28] 许家金. 大语言模型背景下个性化外语教育的实施策略[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25, 57(1): 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