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反映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特征。通过使一个词形承载多重含义,能够有助于减少语言中词汇的总量,从而降低人们记忆词汇的难度。这种语言现象不仅提高了沟通的效率,也使得语言表达更为简洁。味觉是人们直接体验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类最早通过身体感知积累经验的领域之一。它不仅是我们对环境的初步认识,也是我们用来思考和讨论其他问题的一个起点。大多数语言中都存在丰富的味觉词。我们经常使用描述味觉的词汇来指代人、事件、现象,以及表达对其他领域的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味觉词汇的语义范围已经扩展,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味觉体验,还包括了其他感官体验和具体的生活环境,因此味觉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随之产生,相关研究也随之而来。
由于味觉词是一种基本的感官词,国外的相关研究大多都涉及了对味觉词的通感引申研究和心智情感引申研究。例如,Sweester (1990)对印欧语言中感知动词进行研究,发现味觉动词通常与人们心理世界的个人好恶相关[1]。Winter (2016)通过研究,发现在英语感官词中,味觉词和嗅觉词比其他感官词更容易引申出情感义[2]。而国内研究主要分析味觉词语义拓展的规律。例如,彭志瑛(2014)基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论,分析两种味觉词语义拓展的认知机制[3]。莫丽红、白解红(2015)从认知识解的视角对汉语味觉词的多义性进行研究,探究汉语味觉词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4]。
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味觉词语义拓展方面已有一定成果,然而,目前对具体味觉词,尤其是英语中的“bitter”所体现的一词多义现象,尚缺乏系统的个案研究与细致的认知语义分析。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索“bitter”的一词多义现象及词义衍生的认知过程。
2. 认知识解
认知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并在随后的二三十年间迅速发展。作为以语义研究为核心的语言学分支,该学派着重探讨语言与认知的互动关系,而认知过程及心智活动又与人类的概念构建和意义体系密不可分[5]。认知识解(Cognitive Semantics)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语言中的语义现象,即词汇和短语的意义如何通过人的认知过程被构建和理解。认知语言学家指出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并把识解(construal)看作语言研究的主要部分[6]。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意义源于心智对经验的概念化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涵盖抽象思维,还包括人类心理体验的各个维度——如感知觉、运动觉以及情感体验等。语言意义并非独立自足或边界清晰的系统,而是植根于我们的概念建构和百科知识之中。在该理论框架下,语言知识与世界知识相互渗透,难以截然区分。Langacker (1997)认为,识解是人们以不同方式构想和描述同一场景的能力。识解主要涉及三个维度:详略度、突显和视角[7]。详略度(level of specificity)指的是认知主体在概念化过程中,能够根据表达需要选择不同的精细程度来表征事物。这种认知特性表现为观察者可以灵活地采用或概括或具体的视角来呈现认知对象,反映出人类思维具有可调节的表述精度。在突显(prominence)中,每个语言表达式都会激活特定的概念框架,即基体(base)。而在这个框架范围内,该表达式会特别强调某个子结构,即侧显(profile)。表达式的语义侧显是指在其概念基底中特定成分被聚焦指称的现象。这本质上是一种注意力分配机制,即当认知主体构建某个心理场景时,不同要素会获得差异化的突显度。这种选择性突显构成了识解操作的重要维度:即便在相同概念基底和心理场景下,由于焦点元素的调整,也可能产生基底相同但语义迥异的现象。简言之,意义差异可能仅源于对同一认知内容中不同要素的强调程度变化。视角(perspective)是识解的另一个方面,指人体对事物描述的角度,涉及到观察者与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
语言意义的构建本质上取决于认知主体的识解方式。面对相同的概念框架,不同的识解策略会引发相异的语义表征和语法范畴划分。这种认知加工机制使得单一词汇能够衍生出多重语义解读和多样化的语法功能,最终形成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以英语味觉词“bitter”为例,其语义网络的扩展过程正体现了认知识解对多义化演变的关键作用,通过不同的概念突显和视角选择,该词逐步发展出丰富的义项系统。
3. 英语基本味觉词“Bitter”的一词多义现象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仅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因而总是单义的,继而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意义便形成了一词多义[8]。一词多义是味觉词“bitter”的一个特征,该现象源自于这个词的原始含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演变和扩展。为了深入理解“bitter”一词如何形成其多重含义,我们需要首先追溯其最初的意义。《牛津英语大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是被广泛认可的、最权威和最全面的英语语言记录,它追溯了英语词汇在过去的1000多年中演进与使用的发展历程[9]。作为一部探究英语词汇历史的辞典,《牛津英语大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与那些关注现今意义的当代英语辞典截然不同,里面不仅包含每个词语的现代释义,还能通过逾3百万条引文追根溯源,找到单个词汇乃至英语语言的历史。而词典中词义的排列顺序通常反映了词义演变的历时发展轨迹,最早列出的义项往往是该词的原初意义,而后续义项则是在此基础上逐步衍生而来的。这种编排方式揭示了词义扩展的基本路径,即前序义项构成后序义项产生的语义基础。根据《牛津英语大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对“bitter”的释义,它的原始意义是“具有一种强烈、刺鼻或不受欢迎的味道,比如奎宁、黑咖啡、苦苣或麦芽酒的味道”(Having a harsh, acrid, or unpalatable taste, such as that of quinine, black coffee, endive, or ale.)其他词义都是源自这个基本含义,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发展而来,这些衍生出的含义主要包括:
(1) 使(某物)尝起来有苦味 (To make (something) bitter to the taste.)
e.g. The over-brewed coffee made the drink bitter to the taste.
过度冲泡的咖啡让饮品尝起来很苦。
(2) 令人不快的;不愉快的;难以接受或承认的 (Unpalatable; unpleasant; hard to accept or admit.)
e.g. Facing the truth about the failed relationship was a bitter reality that she had to swallow.
面对关系失败的真相是一个她不得不接受的苦涩现实。
(3) 关于承受或忍受的事物:伴随着剧烈的痛苦或苦难 (Of something borne or endured: attended by severe pain or suffering.)
e.g. The bitter winter brought with it not only freezing temperatures but also a scarcity of food, causing great hardship for the villagers.
这个严酷的冬天不仅带来了冰冻的温度,还带来了食物的短缺,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4) (状态或情感上)极度悲伤的、充满痛苦的 (Of a state or emotion) deeply sorrowful and full of pain.)
e.g. After the tragic loss, she was consumed by a bitter sorrow that seemed to have no end.
经历了悲惨的损失之后,她被一种似乎没有尽头的深深悲痛所吞噬。
(5) 表达极度的悲伤、痛苦或精神上的痛苦 (Expressing intense grief, misery, or affliction of spirit.)
e.g. The bitter lamentations of the mourners echoed through the night, a testament to their deep sorrow.
哀悼者表达的极度悲伤的哀号声在夜晚回荡,证明了他们深深的悲痛。
(6) 以强烈的敌意或感情和行动上的恶毒为特征;尖酸刻薄的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animosity or virulence of feeling or action; acrimonious.)
e.g. The bitter dispute between the two neighbors escalated into a legal battle, with each side hurling accusations at the other.
两位邻居之间充满敌意的激烈争执升级成了法律战,双方互相指责。
(7) 言语尖刻、刺耳、带有攻击性的 (Sharp, harsh, and aggressive in speech.)
e.g. After years of unaddressed grievances, her bitter tirade exposed the deep-seated resentment she harbored, each word sharp and lacerating.
多年未解决的不满之后,她尖刻的长篇激烈抨击揭示了她内心深处的怨恨,每一个词都锋利而刺骨。
(8) (天气、寒风)刺骨的;尖锐的,强烈的,严酷的 (Of weather or wind) bitterly cold; sharp, intense, and harsh.)
e.g. The explorer faced a bitter cold that numbed his fingers and made each breath a challenge in the unforgiving Arctic wind.
探险家面临着刺骨的寒冷,这使他的手指麻木,并且在无情的北极风中,每一次呼吸都是一次挑战。
(9) 使(人或心灵等)变得痛苦;使变苦 (To cause (a person or the soul) to become distressed or full of bitterness.)
e.g. Years of unrequited love had embittered her heart, causing her to view all romantic relationships with a bitter skepticism.
多年的单恋使她的心灵变得痛苦,导致她对所有恋爱关系都持有痛苦的怀疑态度。
综上,随着时间的推移,“bitter”适用范围越来越广,从最开始的源词义“具有一种强烈、刺鼻或不受欢迎的味道,比如奎宁、黑咖啡、苦苣或麦芽酒的味道”衍生出其他的意思,形成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些意思包括:“使(某物)尝起来有苦味”“令人不快的;不愉快的;难以接受或承认的”“关于承受或忍受的事物:伴随着剧烈的痛苦或苦难”“(状态或情感上)极度悲伤的、充满痛苦的”“表达极度的悲伤、痛苦或精神上的痛苦”“以强烈的敌意或感情和行动上的恶毒为特征;尖酸刻薄的”“言语尖刻、刺耳、带有攻击性的”“(天气、寒风)刺骨的;尖锐的,强烈的,严酷的”“使(人或心灵等)变得痛苦;使变苦”。
4. 英语基本味觉词“Bitter”一词多义的认知识解分析
Langacker (1991)的认知语法中的基体/侧显理论便是以认知词义学中突显理论为基础的一种理论,该理论用图式来描述语言单位的意义,认为我们可以用基体(base)和侧面(profile)来描写词义:基体即词义的辖域基础,它是词义(即述义)的认知域。基体的某部分被突显,它就是侧显(profile),该侧显便是词句的意义[10]。据此观点,曾容(2021)在自己的研究中举例,直角三角形是斜边的基体,斜边是侧显;亲属关系是爸爸的基体,爸爸就是侧显。每个意象都是在基体中对一个侧面的突显[11]。一个词语的语义值(semantic value)不单取决于基体,也不单取决于侧显,而是取决于基体和侧显的组合。正如莫丽红和白解红(2015)所言,对于英语基本味觉词“bitter”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其不同词义的产生主要源于基体和侧显的不同组合[12]。
4.1. 同侧显不同基体
味觉词“bitter”的源词义是“具有一种强烈、刺鼻或不受欢迎的味道,比如奎宁、黑咖啡、苦苣或麦芽酒的味道”,如:(1) The medicine had a bitter taste that made her grimace with every sip. 中文意思:是这药有一种强烈、刺鼻的味道,每一口都让她皱眉。通过隐喻识解,“bitter”在不同的概念基体中侧显相同的结构或元素,使衍生出新的词义“言语尖刻、刺耳、带有攻击性的”,如(2) After years of unaddressed grievances, her bitter tirade exposed the deep-seated resentment she harbored, each word sharp and lacerating. 中文意思是:多年未解决的不满之后,她尖刻的长篇激烈抨击揭示了她内心深处的怨恨,每一个词都锋利而刺骨。在此,第一句中的“bitter”表示“具有一种强烈、刺鼻或不受欢迎的味道”,属于味觉感知义,激活的概念基体是味觉感知基体,在该概念基体中所侧显的成分是“一种不好的感受”;而第二句中的“bitter”表示“言语尖刻、刺耳、带有攻击性的”,属于听觉感知义,激活的概念基体是听觉感知基体,在该概念基体中所侧显的成分同样是“不好的感受”。因此,通过隐喻识解,基于“不好的感受”这一相同的侧显,“bitter”的词义实现了由味觉感知域向听觉感知域的投射,从而使其词义由味觉感知义“(味道)苦的”衍生出新的词义,即听觉感知义“言语尖刻、刺耳、带有攻击性的”。同理,词义“令人不快的;不愉快的;难以接受或承认的”也是由味觉感知义“(味道)苦的”通过隐喻识解衍生而来,词义“令人不快的;不愉快的;难以接受或承认的”激活的概念基体是视觉感知基体,比如“bitter tear (伤心的泪)”“bitter laugh (苦笑)”,在该概念基体中所侧显的成分也是“一种不好的感受”[13]。基于相同的侧显则使“bitter”的词义实现由味觉感知域向视觉感知域的投射,从而使其词义实现由味觉感知义“(味道)苦的”到视觉感知义“令人不快的;不愉快的;难以接受或承认的”的衍生。“bitter”的词义“(天气、寒风)刺骨的;尖锐的,强烈的,严酷的”属于触觉感知义,比如“bitter frost (寒霜)”“bitter wind (刺骨的冷风)”,也是通过隐喻识解由源词义“(味道)苦的”衍生而来,该触觉感知义激活的概念基体是触觉感知基体,所侧显的结构或成分是“一种不好的感受”。在相同的侧显机制作用下,“bitter”一词的词义由原本的味觉感知域扩展至触觉感知域,从而实现了由味觉义向触觉义的语义衍生。其表示“(状态或情感上)极度悲伤的、充满痛苦的”的词义,体现出一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所依托的感知基体为“心理感知基体”,如“bitter grief (悲痛欲绝)”中的用法即属此类。该词义的生成,同样通过隐喻识解机制,从“(味道)苦的”的基本意义发展而来。进一步地,正是基于“令人不快的感受”这一共同的侧显特征,“bitter”的词义也得以从味觉感知域迁移至心理感知域,从而产生由味觉义向心理义的隐喻性延伸。
由此可见,通过隐喻识解,基于相同的侧显“一种不好的心理感受”,使味觉词“bitter”的词义由味觉感知域向听觉感知域、视觉感知域、触觉感知域和心理感知域投射,从而使该词的词义由源词义“具有一种强烈、刺鼻或不受欢迎的味道”衍生出新的词义“言语尖刻、刺耳、带有攻击性的”“令人不快的;不愉快的;难以接受或承认的”“(天气、寒风)刺骨的;尖锐的,强烈的,严酷的”“(状态或情感上)极度悲伤的、充满痛苦的”。
4.2. 同基体不同侧显
Langacker (2008)指出,语法范畴的划分依据在于词汇项所呈现的语义内容[14]。决定某一词项语法属性的并非其完整的概念结构,而是其所侧重或突出的部分,即其“侧显”(profile)或“前景化”(foreground)特征。也就是说,即便拥有相同的概念基础,不同的识解方式与被突显的语义要素也会赋予该词项不同的语法身份。例如,当某一概念内容侧显为“事体”(thing)时,其表现为名词;若突显的是“过程”(process),则归类为动词;而当强调的是“关系”(relation),则可能体现为形容词、介词或副词等。
通过侧显同一概念基体中的不同成分,味觉词“bitter”呈现出多种语法属性,推动其语义的延伸与发展。具体来说,“bitter”的源词义“具有一种强烈、刺鼻或不受欢迎的味道”侧显“味觉感知基体中关系(relation)”,表现出形容词的语法范畴。而“bitter”的动词义“使(某物)尝起来有苦味”都是由源词义“具有一种强烈、刺鼻或不受欢迎的味道”衍生而来。“bitter”的形容词义“(味道)苦的”和动词义“使(人或心灵等)变得痛苦;使变苦”虽同源于味觉感知基体,但分别侧显了该基体中的不同方面。形容词义侧重于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或其所传达的味觉体验,体现的是人们对具体感知的直接反映;而动词义则聚焦于某一过程所导致的心理或情感变化,表现出人们对原始感知经验的再加工与重构,强调了属性变化带来的结果性意义。
对同一概念基体中的不同成分或不同结构进行侧显,味觉词“bitter”的词义发生了演变,使其词义由本义“(味道)苦的”衍生出新的词义“使(人或心灵等)变得痛苦;使变苦”。“bitter”的名词义“关于承受或忍受的事物:伴随着剧烈的痛苦或苦难”和其动词义“使(人或心灵等)变得痛苦;使变苦”是由“bitter”的形容词性的心理感知义“极度悲痛的或充满痛苦的”衍生而来。名词义“关于承受或忍受的事物:伴随着剧烈的痛苦或苦难”和形容词义“极度悲痛的或充满痛苦的”都激活相同的概念基体——心理感知基体,但是它们侧显了该概念基体中的不同成分或结构。形容词义“极度悲痛的或充满痛苦的”侧显特征、属性和关系,反映人们所经历的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名词义“关于承受或忍受的事物:伴随着剧烈的痛苦或苦难”侧显事体(thing),而动词义“使(人或心灵等)变得痛苦;使变苦”侧显的是过程(process)。因此,正是由于在心理感知基体中侧重于不同的构成成分或结构,“bitter”这一味觉词得以从形容词意义上的“极度悲痛或充满痛苦”进一步发展出相应的名词义和动词义。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英语基本味觉词“bitter”一词多义的现象进行研究探索,揭示了一词多义与认知识解的密切联系。通过认知语法的基体/侧显理论分析,“bitter”一词的多义性并非随机产生,而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等认知机制,将一个感官域内的概念映射到其他感官域,实现了语义的扩展与衍生。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味觉、听觉、视觉、触觉还是心理感知,当侧显相同的负面感受时,“bitter”一词便能够实现跨域的语义转换。此外,通过对同一概念基体中不同成分的侧显,该词的语法范畴也得到了拓展,从形容词到动词再到名词,其语义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然而,尽管本文对“bitter”一词的多义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但语言的复杂性意味着还有更多的味觉词汇等待我们去探索。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他基本味觉词的多义现象,以及这些现象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