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区区”在现代汉语中有丰富的语义,《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义项:(1) <形> (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2) <名> 旧时谦辞,用于自称(语气不庄重) [1]。例如:
(1) 他惊讶,区区小事也能做出这样大的文章。(张洁《无字》)
(2) 区区之私,正复齐心同愿。(杨绛《车过古战场》)
例(1)中,“区区小事”指事物不重要。例(2)中,“区区”是谦辞,用于自称,指“我个人微小的私愿,恰好和大家的心愿是一致的”。
前人时贤有关“区区”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胡勇、雷希(2007)从字典辞书入手,对文言中的“区区”进行语义探源[2]。顾绍通(2019)从句法分布、表达功能、评注功能等方面对“区区”进行了多角度考察[3]。陈明洁(2021)从《答司马谏议书》注释中谈论了文言书信中“区区”的语义和用法[4]。肖馨宇(2025)探析了“区区”的句法特征及其表达的意外与反意外效果[5]。这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区”进行了研究,但尚未涉及对“区区”语义演变的过程及其动因机制的考察。经过对历时语料的研究,笔者发现,“区区”还包含更加丰富的语义内涵。
本文主要通过历时语料研究“区区”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语义演变路径,并探讨其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问题。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BCC和CCL语料库。
2. “区区”的语义演变
2.1. “区”的语义
“区”在古代写作“區”。《说文解字》曰:“區,踦區,藏匿也。从品,在匸中,品众也。岂俱切。”“匸”:“衺徯,有所侠藏也”[6],表示可以藏东西的地方,“品”:“众庶也”[6],表示众多。“区”由此表达出“藏匿、隐藏”“很多东西藏在一个地方”的意思。据考察,“区”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例如:
(3) 二临鉴而立,景到,多而若少,说在寡区。(《墨子》)
(4) 尺,前于区穴,而后于端,不夹于端与区内。(《墨子》)
例(3)中,二人面对着平铺的镜子站着,影子是颠倒的,镜中的影子比实体小,这是因为影子所照射的区域有限,“寡区”在这里指少的、有限的区域。例(4)中的“区穴”指空隙,在这句话中引申为面,这是古代几何知识,指线位于点和面之间,“区”在这里引申为面,“端与区”即指“点和面”。
战国时期,“区”出现了新的语义,指一种容器,又用为容量单位。例如:
(5) 齐旧四量:豆、区、釜、钟。(《晏子春秋》)
齐国旧时有四种容量单位,四升为斗,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钟。与此同时,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区区”二字的第一次合用。
2.2. “区区”的语义演变
“区区”二字第一次出现在战国时期,用做形容词,表示“微小、少”,也可以引申为自己的力量、地位微小。例如:
(6) 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商君书》)
(7)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贾谊《新书》)
(8) 臣朔区区,亦何嫌昔而不上所有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
例(6)表示君臣只注重一国或一官的利益,“区区然”形容君臣心胸小、狭隘形象。例(7)中“区区之地”表示狭小的土地。例(8)中“区区”指微小、微不足道,这里是东方朔的自谦之辞,“区区”由描述空间小引申为形容人的力量、地位等微小。
东汉时期,“区区”进一步演化出新的语义,表示“忠贞、诚挚”“固执、愚钝”“局限、拘泥”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用法,带有言者的主观评价性。例如:
(9)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时察。(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10)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11) 民作康歌奈山川何,区区大梁,其无以为汉室乎?(黄宪《天禄阁外史》)
(12) 是亦圣人之遗制,何必区区独守所闻?(《全汉书》)
例(9)中,“区区”指《孔雀东南飞》中女主人公刘兰芝忠诚、真挚的情感,例(10)中是焦仲卿母亲对其儿子说的话,“区区”指固执、狭隘、愚钝等义。这两例中,“区区”都是形容人的特点、品质或形象,且出现褒贬义对立的现象,带有言者的主观评价色彩。例(11)中,“区区”位于小句句首,表示“小小的大梁”,这时带有言者极强的主观性,与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区区小事”中“区区”的用法相同。例(12)中,“区区”用做动词,指“局限、拘泥”。
六朝时期,“区区”表“忠贞、诚挚”义的使用不断增多,这一语义逐渐固定下来。例如:
(13) 臣之区区,一堂之同。(严可均《全刘宋文》)
(14) 皆区区稽颡,无如馥者。(常璩《华阳国志》)
例(13)中“臣之区区”指“我一片诚挚的心”,例(14)中“皆区区稽颡”指“都恭恭敬敬地磕头”。
唐朝时期,“区区”的“微小、狭隘”义引申为副词“只、仅仅”和名词“微小琐碎的事”,且在诗歌中较为常见。例如:
(15) 夫人在世,固当如是,会因灭贼,以取功名,安能区区专事笔砚!(陆心源《唐文拾遗》)
(16) 却笑霍嫖姚,区区徒尔为。(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17) 寂寥千载不相逢,无限区区尽虚掷。(贯休《拟君子有所思二首·其一》)
(18) 懒计却区区,喜近天皇寺。(杜甫《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凡四十韵》)
例(15)表示“怎么能仅仅专门从事舞文弄墨的事呢?”这里的“区区”充当副词,指“只,仅仅”。例(16)的“区区”也指“只、仅仅”。例(17)表示“无数微小琐碎的事,都是在虚度光阴。”这里的“区区”充当名词,指“琐碎细微的事情”。例(18)中的“区区”也指“琐碎、不重要的事情”。
北宋时期,“区区”的使用频率大大提高,受音节数量影响,出现了四音节“区区之X”的用法,“区区”在这里用做形容词,此时其语义应根据具体上下文语境来判断。例如:
(19) 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司马光《资治通鉴》)
(20) 君以区区之众,将何所之!(司马光《资治通鉴》)
例(19)中,“区区之心”表示“诚挚的心意”,“区区”指“忠诚、诚挚”。例(20)中“区区之众”表示“微不足道的人数”,“区区”指“数量少、微小”。
南宋时期,“区区”出现了新的语义特征,即实际意义虚化,开始转为对某一状态或程度的修饰。例如:
(21) 区区去程何限。(吴文英《宴清都·秋感》)
(22) 推太守,想区区百里,难淹良骏。(曹宰《喜迁莺·冬寿太守》)
例(21)中,“区区”形容路程遥远的程度之深。而例(22)中,“区区”则形容路途之短,此时遥远程度较浅。
元代杂剧、散曲不断发展,“区区”在元杂剧、散曲中使用频率增多,由“微小”之义转指自己,即“我”,用于自谦,表示自己地位微小。例如:
(23) 则说那姜子牙,正与区区可比如。(佚名《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
(24) 买四蹄车下牛,卖三尺匣中剑,免区区附势趋炎。(汪元亨《(双调)沉醉东风·归田》。)
(25) 这是区区的八字,先生仔细看一看,莫要容情。(马致远《杂剧·西华山陈抟高卧》)
例(23)至例(25)中,“区区”都表示自谦,指“我”。
明清时期,“区区”的以上语义仍保留下来,但其最初的“微小、少”等义使用频率明显增加,且带有言者主观性的特点。例如:
(26) 敝秦区区小国,不足辱大夫。(冯梦龙《情史》)
(27) 雷鸣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区区银两,何足挂齿。”(郭小亭《济公全传(二)》)
例(26)和例(27)中,“区区”都是“微小、少”的意思,带有言者的主观性,表示所言事物不重要。
综上所述,“区区”在语义演变过程中,经过不断引申、分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语义,笔者将“区区”的义项总结为以下几点:
① 微小,少;
② (空间)狭隘,狭小;
③ 忠诚,诚挚
④ 固执,愚钝;
⑤ 局限,拘泥于;
⑥ 只,仅仅;
⑦ 琐碎细微的事情;
⑧ (用于自谦)自己;
⑨ 修饰程度深或浅。
2.3. 现代汉语中的“区区”
在现代汉语中,“区区”的义项大范围缩减,一些义项的使用频率降低,甚至不再使用。肖馨宇(2025)将“区区”后所跟成分分为数量相关、地点名词、身份称谓和普通名词[5]。笔者从BCC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了200条有效预料,发现现代汉语中“区区”后主要跟数字、人物或事物,起限制作用,表示“(数量)微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笔者主要将其后跟语义成分分为两大类:
2.3.1. “区区” + 数量词/数量短语
“区区”后跟数量词/数量短语时,其语义限制了数量的大小,无论其后跟多大的数字,“区区”都将其“小量化”,此时带有言者的主观性。例如:
(28) 学生票2元一张,普通票最低的也只有区区10元,但应者寥寥。(《文汇报》2004.12.23)
(29) 据说,SYMIX最终就是因为区区3000万美元的周转不灵,而走上了“卖身”的不归路。(《文汇报》2004.3.1)
例(28)中,“区区”后跟“10元”,表示金额少。例(29)中,“3000万美元”金额数目较大,但前用“区区”修饰,3000万美元的数目也显得较少了。
2.3.2. “区区” + 人物/事物
“区区”后跟人物或事物时,限制了人或事物的重要程度,无论其后跟的人或事物的身份或地位有多重要,“区区”都起压制作用,降低了其身份或地位,表示对言者来说并不重要。例如:
(30) 你们现在位置高了,咱区区老百姓,实在不取高攀。(路遥《人生》)
(31) 区区一个讲坛,如何与其抗争,赢得人心?(《文汇报》2005.9.14)
例(30)中,“老百姓”前加上“区区”,降低了言者自身(即老百姓)的地位,表示不重要。例(31)中,“一个讲坛”前加上“区区”,同样降低了“讲坛”的重要性,带有言者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区区”的语义、高频使用的义项在不断变化之中,且发展到现代汉语时,“区区”的义项有所减少,主要是起限制、压制作用,表示“(数量)不多”或“(人物/事物)不重要”。由最初的本义“微小、少”到普通话的“(人/事物)不重要”,由空间域、数量域到认知域,“区区”的语义逐渐引申并虚化,主观评价性增强。
3. “区区”语义演变的动因和机制
对于动因和机制问题,张谊生(2016)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区分:动因是为什么(why)演化,涉及可能性、前提、基础、环境、必要条件、各种可能因素;机制是怎么(how)演化,涉及现实性、表现、过程、状况、充分条件、各种现实因素[7]。笔者认为,“区区”语义演变的动因主要包括语用因素和语义的竞争与分工,其机制主要包括转喻和隐喻。
3.1. “区区”语义演变的动因
3.1.1. 语用因素
人们在语言使用中倾向于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清晰的话语,遵守经济性原则。“区区”这样一个简洁的双音节重叠词,符合人们表达的经济性原则的需求。例如用“区区之地”表示“很小的一块土地”,既符合人们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也具有汉语词汇音节韵律上的美感。同时,礼貌原则(Leech, 1983) [8]也在人们的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这是区区的八字”中用于自谦的“区区”,从客观描述“小”引申为自身身份的低微。
3.1.2. 语义的竞争与分工
随着人类心理认知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要求使用更加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各种主客观事物。“区区”最初表示“微小、少”,是对数量、空间等概念的描述。后来,人们将“微小”之义引申为“琐碎细微的事情”、谦辞“自己”等,将“少”之义引申为“只、仅仅”“局限、拘泥于”等,还出现“忠诚、诚挚”“固执、愚钝”一对反义义项,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在古代极为常见,符合人们的心理认知。随着各种新事物的产生,人们的认知不断发展,要求用更加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表示具体的主客观事物,这时一些其他词汇代替了“区区”的一些义项,语义分工进一步细化。“区区”的语义“微小、少”自始至终都在不断使用着,在语义的竞争中具备优势,该义项得以在众多义项中保留下来。
3.2. “区区”语义演变的机制
3.2.1. 转喻
转喻是“区区”由一个义项引申为众多义项的一个重要机制。“区区”从表示“小”的事物、空间等,转为指代与那些“小”的概念相关的人或事。例如“这是区区的八字”,“区区”原指“微小、少”,这里表示“微小的自己”,“区区”指代自己,是谦辞。“无限区区尽虚掷”,“区区”指代“琐碎细微的事情”,指许多琐碎细微的事情都虚度了。这些都是用“微小、少”的特征来转喻为整体。
3.2.2. 隐喻
隐喻机制也在“区区”的语义演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区”表示“微小、少”,属于空间域和数量域,例如“区区之地”是空间概念,“区区10元”是数量概念。又由“微小、少”引申为“(人/事物)不重要”,例如“区区小事,何足挂齿。”中的“区区”传达了言者的主观评价功能,是向认知域的投射。
3.2.3. 主观化
王寅,严辰松(2005)指出“一些常用的包含主观性的词语经过反复运用,最终凝固下来,形成主观化的表达成分”[9]。“区区”本义指“微小、少”,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后来逐渐演化为“(人/事物)不重要”的评价性成分,“区区”将其后跟成分“小量化”,具有言者的主观性。这一主观化过程与礼貌策略、评价功能相互作用。例如“这是区区的八字”是言者自谦的主观化表达。“区区小事”表面上是贬低事情的重要性,实际上传达了言者谦逊礼貌的态度。以上例子都体现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此外,言者还通过“区区”贬低他者,实现轻视、否定等主观评价功能。例如“3000万美元”和“区区3000万美元”,前者描述客观数目,后者通过“区区”将“3000万美元”置于被轻视的认知框架中,实现言者的主观评价。
4. 结语
本文主要考察了“区区”语义演变的过程及其动因机制。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区区”的语义由“微小、少”引申为多种不同的语义,再到集中表示“(数量)少”和“(人/事物)不重要”,其义项经历了由不断增多到减少的过程。在“区区”语义演变的过程中,语言表达经济性原则、礼貌原则和语义的竞争与分工是其演变的重要动因,转喻、隐喻和主观化是其语义演变的重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