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孔乙己文学”的语言特征与社会文化透视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et Popular Phrase “Kong Yiji Literature”
DOI: 10.12677/cnc.2025.134077,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文博, 张 洁*: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孔乙己文学”网络文体语言艺术“Kong Yiji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ry Style Language Arts
摘要: 本文从“孔乙己文学”的起源与用法特点入手,结合网络实例对其进行语言学视角的分析,探讨网络流行语言与网络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孔乙己文学”已脱离原有小说背景,在与当代社会语境结合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拥有更自由、灵活、丰富表现形式的网络文体。与此同时,本文对“孔乙己文学”现象的流行原因及其社会文化意义进行简要反思,揭示网络舆论、文化传播对年轻一代价值观与审美观的影响,并尝试探讨消解“孔乙己文学”负面影响的对策,从而推动正确语言价值观的传播与构建。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origin and usage characteristics of “Kong Yiji Literature”, and analyzes it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with examples from the internet, exploring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 ship between popular internet language and internet culture.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Kong Yiji Literature” has departed from its original novel background and,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with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 has become a network genre with more freedom, flexibility, and rich forms of expression through simple imitation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is article briefly reflects on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Kong Yiji Literature” and its soci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revealing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on the values and aesthetic views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and attempting to explore countermeasures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Kong Yiji Literatur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correct language values.
文章引用:王文博, 张洁. 网络流行语“孔乙己文学”的语言特征与社会文化透视[J]. 国学, 2025, 13(4): 530-537.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5.134077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流行语日渐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反映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同时也代表了当下社会的流行文化。本文聚焦于网络语境中“孔乙己文学”的语言特征,旨在从用词、句式以及语篇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其背后的文化与语言规律。

本研究引入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和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如学历、知识)是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而福柯强调语言作为权力规训工具的特性。二者结合可深化对“孔乙己文学”中学历符号化与话语反抗机制的解读。

“孔乙己文学”自成为年度网络流行语以来1,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包括“央视网”2和“先锋文汇”等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其源于鲁迅小说《孔乙己》,小说中的主人公穷困潦倒却坚持身着象征读书人的长衫,反映了其迂腐、麻木的性格,同时讽刺了“脚在泥中,心比天高”的心理状态。然而,在网络传播与演变的过程中,“孔乙己文学”逐渐成为当代年轻人用以自嘲和反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尽管冠以“文学”之名,它实际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不同,类似于此前流行的“凡尔赛文学”3或“发疯文学”4等网络语体表达形式[1]。然而,这种娱乐化的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现实问题。因此,本文以“孔乙己文学”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语料,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来源、特点及流行现象进行全面分析和反思。

2. 网络流行语“孔乙己文学”的典型语料

2.1. 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网络流行语(“XX文学”)是基于语言本体的任意性、类比原则和语法化机制等语言学特点,在互联网发展和民众心理需求等社会因素的推动下形成的一种结构化表达方式。这类流行语具有显著的可复制性与传播性,是社会语言的一种重要变体。从话语符号学视角看,网络流行语通过隐喻转喻机制实现意义重构。“孔乙己文学”中“长衫”作为符号,既保留鲁迅文本中的阶级隐喻,又通过转喻关联现代学历制度,形成新的符号意义链。例如,“凡尔赛文学”是一种通过看似低调、苦闷的语言,暗中实现炫耀的表达形式。这种幽默的表达方式,不仅拉近了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交距离,还降低了社交。例:余华说自己文风简洁是因为“认识的汉字不多”;撒贝宁表示“不知道高考是什么滋味”,因为他保送北大。

此外,“废话文学”通过毫无实用意义的文字表达,刻意制造“答非所问”或“胡言乱语”的假象,实则以此宣泄情绪、表达立场。例:“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但具体什么情况,还得看情况。”

另一种“林黛玉文学”5则借用林黛玉式的语言风格,进一步提升情绪表达的层次,既可用于嘲讽,也能用于自嘲。例:当表达“你是不是腻了?”时,林黛玉文学的方式是:“你大抵是倦了,竟回得这般敷衍。”

这些网络流行语在语言表达上独具一格,其独特的修辞和叙述方式反映了现代互联网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力。

2.2. 网络流行语“孔乙己文学”的典型语料分析

2.2.1. 来源

“孔乙己文学”起源于2023年3月微博上一位失意书生的自嘲独白,这段文字迅速引发了大量年轻人的共鸣,并登上热搜。网友们借用鲁迅笔下孔乙己这一文学形象进行自我比喻与反讽,认为自己就像那个站着喝酒却坚持穿着“长衫”的孔乙己,而他们的学历正是现代版的“长衫”[2]

2.2.2. 用法特点

“孔乙己文学”是一种以鲁迅笔下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为基础,结合当代“失意”情绪进行自嘲的语言模式。其语言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直接使用“孔乙己”一词,将自己的失意与孔乙己的落魄进行类比。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读者可以直接感受到说话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

(1)“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出自知乎网友“茗音”)

(2)“孔乙己,恐亦己,孔亦己。”(出自抖音网友“Xvehs”)

在(1)中,说话者借用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形象表达自身处境,传递强烈的失落与不得志的情绪;而(2)中通过三个“孔乙己”的谐音重复,展现从嘲笑到认同,再到自我反思的情感转变。

第二种:将现代社会中的“学历”类比为“孔乙己”的长衫。鲁迅笔下的长衫象征着孔乙己的身份束缚,而在“孔乙己文学”中,学历则成为现代年轻人难以割舍却又无法改变命运的“长衫”。

例:

(3)“脱不下的长布衫,放不下的笔杆。”(出自知乎网友“Eallen”)

(4)“长衫是衣服,更是心头的枷锁。”(出自央视网微博2023年3月16日)

在(3)和(4)中,说话者将长衫比作学历,暗指年轻人因学历而产生的心理与现实矛盾。他们既难以摆脱高学历带来的期望,又因现实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困境,这种矛盾心态恰似孔乙己因长衫而被困住的一生。

第三种:直接引用或改编鲁迅小说《呐喊》中孔乙己的原话,以表达无奈与无助。

例:

(5)“如果没有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出自抖音网友“酸菜鱼”)

(6)“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去打螺丝(送外卖等),可是我读过书。”(出自知乎网友“茉方”)

语料(5)出自鲁迅小说《呐喊》中孔乙己的独白,体现其生活困境与思想矛盾;(6)则是对原文的现代化改编,将“找别的活做”细化为体力工作,真实再现了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的窘迫与彷徨。

总体而言,“孔乙己文学”以幽默自嘲的方式折射了当代年轻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力与迷茫,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学历价值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2.3. 网络流行语“孔乙己文学”的影响

2.3.1. 对社会语境的影响

“孔乙己文学”的爆火对社会语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孔乙己》作为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以其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被现代化地再解读。这不仅拓宽了经典文学的传播途径,还使得原本严肃的文学话题以更轻松幽默的方式渗透到大众生活中。

同时,这种流行语表面上的自嘲与幽默,其实折射了当代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如学历贬值、就业压力和社会价值观的冲突[3]。从这个角度看,“孔乙己文学”在推动社会对就业困境、教育公平等议题的关注方面具有警示作用。

2.3.2.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年轻人通过网络自发创作,将文学与生活结合,探索鲁迅式讽刺的现代意义。这种创作方式为当代文学注入了现实主义视角,鼓励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孔乙己文学”以其短小精悍、讽刺幽默的特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也启示作家尝试结合网络语言风格,以更加贴近读者的方式传递深刻的主题。

2.3.3. 对网络环境的影响

“孔乙己文学”以其特有的幽默与反讽丰富了网络交流方式。其高度的共鸣性和传播力,使得评论、短视频等成为讨论社会问题的新平台,形成了网络集体创作的文化氛围。同时,“孔乙己文学”将就业、教育等问题从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引向大众视野[4]

3. “孔乙己文学”的语言特点

3.1. 用词特点

“孔乙己文学”的语言风格中,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词汇的使用。“孔乙己文学”的用词呈现“抵抗性符号”特征。如“长衫”作为文化符号,被青年群体挪用为对抗学历异化的工具,其语义从鲁迅笔下的“身份束缚”转向“主动选择”的矛盾性。

例:

(1)“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也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出自“新浪热点”微博转载)

说话人将“学历”与“长衫”相提并论,利用鲁迅作品中“长衫”象征身份与困境的含义,暗示当代年轻人因学历而陷入的窘境。孔乙己因“长衫”困顿一生,而说话人则因学历踌躇不前,意在表达现代社会对学历的过分依赖。

(2)“人人嘲笑孔乙己,人人都是孔乙己。”(出自微博网友“茨冈女神”)

该语料中,通过“人人都笑”和“人人都是”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

此外,“孔乙己文学”中的语料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不同事物或现象并置,突出其间的强烈反差和讽刺意味。

例:

(3)“中国送走了廉价的农民工,却迎来了廉价的大学生。”(出自知乎网友“老顽童”)

(4)“月薪三千招不来洗碗工,却能招来蜂拥而至的大学生。”(出自百度贴吧网友“菊学姐”)

在上述例子中直指当今社会的价值偏差:不需要学历的体力工作薪资优于体面“白领”职业。这种对比既揭示了传统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又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与嘲讽。

3.2. 句式特点

“孔乙己文学”的句式主要以模仿鲁迅原著中的孔乙己台词为基础,结合当下语境进行改编。这种语言模式既保留了鲁迅笔下原句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社会的现实意涵。

例:

(5)“如果我没有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又读过书。”(出自抖音网友“酸菜鱼”)

(6)“如果我没有读过书,我会……,可是我偏偏读过书。”

语料(5)直接引用了鲁迅小说《呐喊》中孔乙己的独白,展现出孔乙己自视清高、不愿妥协于现实的矛盾心态。这一语句在现代语境中的改编(6)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因“站着喝酒”而拒绝与“短衣帮”为伍。现代语境中的“长衫”则成为“学历”的隐喻,成为年轻人难以摆脱的心理包袱。

3.3. 结构探究

“孔乙己文学”隶属于网络流行语“XX文学”的语言范畴,其结构由词根“XX”与词缀“文学”组合而成,呈现附加式合成词的特征。不定项“XX”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赋予该表达形式灵活多变的特点[5]

然而,“孔乙己文学”并不完全符合传统文学的定义,它更偏向于一种网络时代的表达风格,与“XX体”(如陈欧体、甄嬛体)等流行语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语言形式因其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迅速流行,虽具有高度传播性,但往往昙花一现。

3.4. 修辞艺术手法

“孔乙己文学”以鲁迅笔下“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为基底,通过对现代语境的映射,展现年轻人在就业和生活中的困境。其修辞手法主要表现为比拟、隐喻与反讽:

1) 比拟

借用孔乙己的言行,暗喻当代青年的现实困境。例如,将学历、学问比作“脱不下的长衫”,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束缚个体行动的心理枷锁。

例:

“学历是敲门砖,是孔乙己的长衫,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出自百度贴吧网友“大王聊小事”)通过对比,凸显学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关系。

2) 隐喻

隐喻手法在“孔乙己文学”中尤为常见。例如,将学历隐喻为“长衫”,将服务员、流水线工人等职业视作“短衣帮”,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形成强烈讽刺。

3) 反讽

“孔乙己文学”虽然以自嘲为主要形式,但其深层次的表达往往具有讽刺意味。现代语境中的“孔乙己”与鲁迅笔下的角色不同,尽管同样表现出心理落差,但却少了“懒惰”“好吃懒做”等消极特征,更多反映了社会结构性问题对个体的压迫。

总之,“孔乙己文学”通过巧妙的修辞手法和经典形象的再创作,成功实现了对现代社会困境的反思与批判,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 “孔乙己文学”的流行原因

4.1. 语言本体的原因

4.1.1.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符号的选择取决于使用者的交际目的;二是符号的运用并不受绝对规则的限制。“孔乙己文学”一词最初源于鲁迅的同名小说,用以指代该作品及其所传递的社会寓意。在网络传播的背景下,这一词汇逐渐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转而代表鲁迅笔下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人物命运。随着讨论的深入,网友们将“孔乙己文学”这一术语延展至现实,用来形容大学生从象牙塔步入社会后,面对理想与现实落差时的感慨与无奈。

从社会分层理论分析,高等教育普及导致学历符号的“通货膨胀”,青年群体在劳动力市场中遭遇“符号暴力”(布迪厄)。学历作为文化资本未能兑现经济资本承诺,形成结构性困境,催生群体性自嘲。

此外,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开放性交流平台,为符号意义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孔乙己文学”的演变不仅是对鲁迅原著的再创作,更是对社会现象的生动概括。

4.1.2. 类比原则

类比原展现了语言的动态性和创造性,在词汇、语法、修辞等领域中广泛应用,推动了语言形式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在“孔乙己文学”的创作中,类比原则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将现代社会中的事件或人物与“孔乙己”的形象进行类比,网友们创造出富有讽刺和幽默感的语言表达形式。

例:

“脱不下的长衫,放不下的笔杆。”(出自知乎网友“Eallen”)

此句将学历比喻为“长衫”,展现了年轻人面临社会困境时的心理挣扎。这种表达形式不仅赋予了语言更多的现实意义,还增强了其讽刺效果。

类比原则的应用,不仅使“孔乙己文学”更贴近现实,同时赋予其强烈的社会批判性。语言的动态性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使“孔乙己文学”这一网络语言现象广泛传播并迅速成为热议话题。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类比原则在语言创新与社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4.1.3. 表达形式追求标新立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特的表达形式能够迅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发广泛的讨论与传播。“孔乙己文学”的流行恰好体现了这一点。当代年轻人对个性和独特表达方式的追求,使得这一现象在网络语境下迅速扩散并形成共鸣。

通过独特的表达,“孔乙己文学”突破了传统文学表达的限制,贴近现实生活并融入网络语言特色。这种新鲜感极大地提升了语言的传播效果,使其成为一种便于理解且引发共鸣的交流工具。

4.2. 社会原因

4.2.1. 青年群体的心理动因

“孔乙己文学”的兴起,本质上是“当代孔乙己”以自嘲的方式表达青年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这一转变通常需在求职的短短几个月内完成,难免会导致适应不良的情况。从个体层面来看,青年的过渡性社会地位和有限的知识经验,决定了他们在青年期难以完全实现理想;从社会层面来看,严峻的就业形势进一步拉大了现实与预期之间的落差,难以满足青年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6]。正如杨克、王玉香所指出,当代大学生在从象牙塔走向职场的过程中,面临“学术空间”与“社会空间”的错位,这种空间的不适应加剧了其社会融入障碍,导致心理压力和认同困境日益严重[7]

4.2.2. 网络媒体的刻意传播

随着网络媒介平台的增多和用户参与度的提升,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与多极化的特征。在就业问题上,网络空间中既有“学历优先”的主张,也有“经验优先”的观点[8]。在这样的语境中,就业问题的“真相”变得模糊不清,而各种就业“后真相”层出不穷。在这种传播模式中,客观事实常常让位于情绪宣泄,而网络媒介的传播逻辑则以流量为导向,媒体将“孔乙己文学”视为“流量密码”,成为制造焦虑的“放大器”。

5. 消解“孔乙己文学”负面影响的优化路径

“孔乙己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现象,折射出青年群体在就业压力与社会转型中的心理困境与文化表达。然而,其自嘲与悲观的叙事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焦虑情绪。因此,探讨消解“孔乙己文学”负面效应的对策,不仅有助于促进青年心理健康,也对构建积极的语言文化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5.1. 优化社会环境,纾解青年就业焦虑

“孔乙己文学”现象的产生根源之一在于社会环境与个体期望之间的矛盾。因此,从社会结构层面优化环境,是消解其负面影响的关键。同时,加强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帮助青年实现从“读书人”到“劳动者”的平稳过渡,缓解其在角色转型过程中的心理冲突。其次,应推动教育改革与产业需求的对接。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缩小教育成果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应注重就业指导服务的系统性与针对性,通过搭建校企对接平台、完善生涯教育体系来提升大学生对现实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抗压能力[9]

5.2. 规范媒介传播,营造健康舆论环境

网络媒介是“孔乙己文学”传播与扩散的重要平台,其传播特性直接影响该现象的社会影响力与价值导向。因此,规范媒介传播行为是引导舆论走向、减少负面效应的重要手段。

媒介应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内容的把控。新闻媒体在报道就业问题时,网络平台应引导用户理性讨论就业现象,避免情绪化表达的无序传播,形成更加理性和健康的舆论氛围。

6. 结论

本文从语言学视角对“孔乙己文学”现象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其生成逻辑、语言特点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揭示了这一现象所反映的价值观与审美取向,并提出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孔乙己文学”与鲁迅笔下“孔乙己”形象的矛盾存在内在相似性,这种文化现象是当前社会环境、青年心理以及网络语境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语言学特征来看,“孔乙己文学”表现出三种典型的表达模式:其一,通过直接引用“孔乙己”这一名词,将个体处境与孔乙己的落魄相类比;其二,以“学历”为隐喻,对应孔乙己的“长衫”,突出其象征意义;其三,改编或引用“孔乙己”的经典语句,表达青年对现实境遇的无奈。这些语言运用形式在语用功能、修辞特征和结构表达上具有高度的网络文体化特征,反映了当前网络语言追求创意性和传播力的特质。

进一步分析发现,“孔乙己文学”的流行受到语言本体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从语言本体来看,其流行得益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类比性以及网络语言对标新立异表达形式的高度追求。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这一现象与青年心理特征、社会思潮的隐性渲染以及网络媒体的刻意传播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孔乙己文学”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集中展现了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的集体心理与文化需求,同时也凸显了青年与社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深入研究这一现象,不仅有助于揭示网络语言与文化的互动机制,也为社会治理与青年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NOTES

*通讯作者。

12023年12月8日,由《语言文字周报》主办的2023“十大网络流行语”公布结果。

2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央视网。2023年3月16日。

3凡尔赛文学是一种网络流行语,指通过看似抱怨或低调的表达方式,不经意间展示自身优越感的语言形式,其核心特点是先抑后扬、明贬暗褒。

4发疯文学指年轻人通过极度夸张、无序、情绪化的文字或行为进行情绪宣泄。本质是当代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与意义困境中,以荒诞形式对抗现实焦虑的群体性情绪表达。

5“林黛玉发疯文学”是一种网络流行语文体,是基于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所繁衍出来的网络文化,特指利用林黛玉的语言风格遣词造句、表达观点,以林黛玉的方式来说话的文学。

参考文献

[1] 毕红梅, 幸晨欣. “孔乙己文学”现象评析: 文化表征、生成逻辑及引导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11): 99-105.
[2] 郭琳琳, 王阳.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份生产与阶层流动——基于“孔乙己文学”现象的虚拟民族志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5, 46(1): 164-172.
[3] 刘鸣筝, 王硕. 青年媒介化愤怒的产生与表达——基于“孔乙己文学”事件的扎根研究[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25, 78(1): 66-79.
[4] 陈联俊, 郑维. 当代青年“孔乙己文学”的生发、症候与纾解[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 39(5): 63-69.
[5] 潘希希. 网络新式文学修辞及流行原因分析——以“xx文学”为例[J]. 作家天地, 2023(2): 96-98.
[6] 陈秀娟, 袁传明. 孔乙己文学现象的透视与解析[J]. 北京青年研究, 2024, 33(4): 89-98.
[7] 杨克, 王玉香. 走不下“高台”: 大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困境的社会空间理论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1): 14-20.
[8] 江莉. “孔乙己文学”现象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透视[J]. 教育科学探索, 2023, 41(5): 74-80.
[9] 张良驯, 付成梅. “孔乙己文学”背后的青年就业困境与疏解[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3, 42(4):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