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系统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究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Pathways
摘要: 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现状与需求,系统梳理了课程定位与核心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改革及政策支持等关键维度,深入分析了当前师资力量不足、教材内容滞后、数字资源匮乏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基于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探讨了课程思政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师资双元化培养及终身学习衔接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旨在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促进课程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的转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
Abstract: This study is grounded i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mands of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reform with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t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key dimensions including curriculum positioning and core objectives, course content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innovation, evaluation system reform, and policy support. The paper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prevailing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teaching faculty, outdated teaching materials, scarcity of digital resources, and students’ weak cultural foundations. Based on policy orientations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s, the study explores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ologies, the dual-system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and articulation with lifelong learning.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pathways for reform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t seek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urriculum from an “academic-subject orientation” to a “professional-competency orientation”, there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petencies.
文章引用:常振亚.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系统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究[J]. 职业教育发展, 2025, 14(8): 36-4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5.148347

1. 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任。在这一体系中,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贯穿始终的公共基础课,其功能远不止于语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传授,更深层次地,它担负着为学生专业学习赋能、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基的关键使命。随着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深入推进,强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主流趋势。在此背景下,中职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亟需进行一场系统性、内涵式的变革,以精准回应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1] [2]

然而,当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实图景仍不容乐观。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以及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等共性问题。这些短板直接限制了他们在专业技术领域的实践应用与长远发展潜力。语文,作为磨砺思维、提升沟通表达与增强文化理解的核心学科,其教学成效直接关联到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科学重构中职语文的课程目标,构建一个与职业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并辅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已成为保障职业教育整体质量、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与职业发展的核心议题[3]

学术界与教育实践界近年来已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予以高度关注。2025年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2025年修订)》的颁布与后续修订,确立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改革总基调,明确要求课程需兼顾语言能力、人文内蕴与职业能力的协同发展,标志着改革从宏观政策层面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许多职业院校亦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如引入模块化课程、融入职业场景、采用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等,力求提升教学的实践性与针对性。尽管如此,改革仍面临深层挑战:教师的职业背景与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课程内容与产业前沿需求存在脱节、评价体系的激励与诊断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优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尚不健全,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改革深化的“中梗阻”[4]

此外,对中职语文的定位,必须清晰区别于以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普通高中语文。二者在培养对象、目标和路径上存在本质差异。中职语文必须旗帜鲜明地彰显其“职业”属性,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人文性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5]。从国际视野看,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体系中,语言沟通课程始终与具体职业实践紧密结合[6];芬兰则强调现象式教学,将语言学习融入跨学科的项目中,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7];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体系则非常注重工作场所的沟通技能培训,其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均与行业技能委员会共同制定。这些国际经验共同指向一个核心[8]:职业语文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与职业世界的深度融合。从课程理论视角审视,这场改革的实质,是从传统的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产品模式”,向更注重学习过程体验和能力生成的“过程模式”转变,正如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坦豪斯所倡导的,应将课堂视为一个“实验室”,教师作为研究者,与学生共同探究。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致力于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前瞻性探究。文章将深入剖析课程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及政策支持等关键维度,诊断当前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并结合国内外教改趋势与理论前沿,探讨其未来发展路径。本研究旨在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可行的实践策略,核心目标是推动课程实现从“学科知识本位”向“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能力本位”的深刻转型,最终构建一个高质量、高适应性的中职语文教育新生态,为我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2. 课程定位与核心目标

() 课程定位

中职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其课程定位须在基础知识传授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寻找科学平衡[9]。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程多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及文学欣赏,而中职语文在保持语言文化基础的同时,更加突出应用性和职业导向。这一定位不仅满足学生掌握现代汉语基本语言技能的需求,更强调语文能力在专业学习、就业市场及终身发展中的实际价值。

具体而言,中职语文课程的定位体现为“三个服务”原则:第一,为专业学习服务。通过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为专业课程中的技术文档阅读、专业知识学习打下坚实语言基础,促进学科间的知识整合。第二,为就业服务。课程围绕职场实际需求,强化职场沟通、应用文写作(如报告、文案、工作总结)、演讲与谈判等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竞争力。第三,为终身发展服务。中职语文课程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责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提供精神支持和行为准则[10]

() 学科核心素养

2025修改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四大核心素养,构建了系统化的能力发展框架,体现了从语言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变趋势[3]。第一,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强调学生基础交际及专业环境下语言的理解、表述及运用能力,涵盖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满足日常生活及职业场景沟通要求。第二,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能够在复杂信息环境中做出科学判断和合理决策,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第三,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涵盖文学作品、美术作品及传统文化遗产的欣赏,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品味,促进人格完善。第四,文化传承与参与能力,强调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并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该核心素养体系不仅反映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文化属性,也兼顾了职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体现了中职语文课程整体目标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 具体能力目标

依据上述定位与核心素养,中职语文课程设定了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首先,在语言技能层面,要求学生掌握约3500个常用汉字,能够流畅阅读现代白话文及部分浅易文言文材料,确保基本语文素养的达标。其次,重点培养职业应用语言能力,包括职场常用应用文写作(报告、通知、文案撰写等)和口语交际(如职业谈判、汇报、演讲技能),使学生具备直接胜任工作岗位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再次,注重人文素养的积累,指导学生阅读不少于200万字的各类文学作品,通过广泛的文学阅读强化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其后续的职业发展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这一系列能力目标的提出体现了中职语文课程的综合取向,既注重语言的基础性、应用性,又重视学生人文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构建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模型提供了明确方向。

3. 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改革

() 课程内容设计

中职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了基础性与职业性的有机融合,旨在满足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与职业技能需求的双重目标[11]。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层次,形成纵深递进、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

基础模块为必修内容,学时集中在160至180学时之间,主要包括通用语文能力的训练如阅读理解、基础写作、语法修辞及文化常识等环节。该模块旨在夯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并通过文学、文化文本的学习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基础。同时,基础模块着重增强学生现代汉语的适用性,保障其在各种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基本交流能力。

职业模块作为限选内容,配备约32至36学时,聚焦于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和职业沟通能力的强化,包括如报告撰写、文案设计、商务书信、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训练,结合具体职业环境模拟职场谈判、演讲及团队协作等实践场景。此模块注重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仿真案例和专业任务引导学生将语言技能直接应用于工作环境,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拓展模块设有弹性学时,内容涵盖跨学科文化专题、古代科技著述解析、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教结合等领域,旨在扩宽学生文化视野,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拓展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文化认知,强化跨领域知识整合能力,为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 内容创新方向

针对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需求,课程内容不断创新[10]。首先,传统文化的融入得到显著强化。课程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特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精神与文化的专题内容,既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12]。其次,职业导向特色鲜明。课程针对不同行业的实际需求设计专业化应用文写作课程,如广告专业设立文案写作单元,建筑专业结合空间描述训练,增强专业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跨学科内容的整合逐渐强化,信息技术、商务管理等领域案例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促进了学生跨领域知识的系统整合和职业适应能力的提升。

() 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从传统讲授模式向实践导向模式转变,努力提升教学的参与性与实效性。首先,案例教学被广泛采用。通过引入具体且富有代表性的职业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语言知识在实际职业场景中的运用。据调查,约65.21%的学生对案例教学表示认可,认为其有效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情景模拟通过模拟职场实际对话、会议和谈判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锻炼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获得59.04%的认可度[10]。第三,项目化学习将知识传授与任务驱动相结合,例如“文案策划”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策划任务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与职业技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发展。最后,技术赋能方面,翻转课堂和虚拟情境探究等现代教学技术日渐应用于课堂,尽管目前仅有约25%的利用率,但其潜力和促进作用受到广泛关注,需要进一步加强推广与应用,以推动教学现代化和个性化发展。

改革过程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成为关键环节。教师不仅需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和教学技能,还需积极拓展职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实施多元化教学方法,满足课程内容多层次、跨学科的教学需求。

4. 评价体系创新与政策支持

() 评价体系改革

随着中职语文课程定位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以笔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已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及职业素养[1] [10]。因此,评价体系的改革成为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旨在建立科学、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多维提升。

目前,评价体系逐渐向多元主体、多维过程性评价转变[10]。首先,评价主体从单一的教师评价扩展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以及企业或行业专家评价的“三位一体”模式。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促使学生增强自我反思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企业评价则将职业实际需求引入课堂评价,增强课程的真实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其次,过程性评价比重显著提升,约占总评价的40%左右,涵盖课堂表现、课题项目执行、小组合作、创新思维及职业态度等多方面内容。这种持续性评价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过程参与度,使评价不再局限于终结性考核,而成为支持学生成长的重要工具。

第三,职业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逐渐确立。评价内容从传统知识记忆向“知识 + 能力 + 态度”综合评价转变。具体表现为通过模拟职场实际场景、开展应用文写作、组织团队协作等方式,真正考察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例如,模拟谈判、职业演讲及文案设计成为评价的重要载体,反映学生实际工作胜任力。这种评价不仅促进了教学内容与评价目标的高度一致,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自信心。

尽管评价体系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仍存在部分教师评价能力有限、企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亟需加强评价标准体系的科学制定与实施培训,建立更加规范和权威的评价体系。

() 政策支持与改革动态

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强力推动。自2020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和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2020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职教特色的核心素养培养,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指导框架。2025年的政策进一步提出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教材改革,推动课程内容与教材实现动态更新,强化应用性与职业性,提升教材的实用价值和时代适应性[4] [11]

在地方实践层面,各地围绕校企合作、师资培训和数字资源开发开展多种探索。校企合作被广泛推行,企业不仅参与课程设计,也提供真实职业案例及实习平台,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感,从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部分地区推出由企业专家与教师共编教案、协同授课的模式,实现产教深度融合[4]

师资队伍建设受到高度重视。多地职业院校开展信息化教学、职业导向教案设计及应用能力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双元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与职业实践能力双重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增进了教师对职业场景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此外,数字化资源与教学平台的建设也逐渐完善。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语文学习软件等成为辅助手段,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政策鼓励各职业院校加大数字资源研发和应用投入,推动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总体来看,政策支持为中职语文改革提供了坚实保障,有效促进了课程体系完善、教学手段创新及评价体系科学化,为培养满足现代职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5. 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趋势

() 现存问题分析

尽管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从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仍可发现若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制约着课程质量的提升和改革目标的实现。

首先,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较大瓶颈。许多中职语文教师缺乏职业场景经验和行业背景,难以将语言教学与具体职业需求有效结合。一方面,教师普遍具备较强的语文学科知识基础,但因缺乏职业实践经历,导致难以精准设计与职业技能对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使得现代教育技术难以充分融入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效果提升。

其次,教材与课程内容更新滞后。现行中职语文教材在内容结构和文本选材上仍偏重于传统语文教学,缺乏与新兴产业和岗位需求紧密结合的实用性文本,难以充分体现行业前沿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这种脱节现象导致教材与职业发展需求错位,影响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胜任力的提升。

第三,教学资源数字化程度不足。尽管部分院校已开展信息化教学尝试,但数字化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普遍偏低,缺乏高质量、多样化的数字内容和互动平台,难以满足个性化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此外,硬件设施不完善和网络环境限制也对数字资源的广泛应用形成制约。

第四,学生文化素养整体偏弱,语言基础较为薄弱。多数中职学生来源于文化基础较弱的初中毕业生群体,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文化素养不足导致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表现不佳,限制了高阶语文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

() 未来发展趋势

面对上述挑战,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应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总趋势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积极探索创新路径。

首先,课程思政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13]。中职语文课程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深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特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精神与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目标,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人格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推动教学模式革新[14]。基于AI的虚拟职场情境模拟、智能写作辅助、个性化学习推荐等技术应用,将帮助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职业技能的精准培养与评价,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未来,技术赋能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提升,更是课程内容和评价机制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第三,师资建设将向“双元化”方向发展,即教师需同时具备良好的语文教学能力和一定职业实践经验。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引进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提高教师对职业场景理解与教学设计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10] [11]

最后,课程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实现与成人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有效衔接。拓展模块功能将加强,为有志深造的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形成贯穿职业生涯的学习链条,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助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

() 改革的潜在挑战与辩证思考

在积极倡导并推进上述改革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阻力及潜在的负面效应进行前瞻性分析和辩证思考。这种批判性审视是确保改革不偏离航道、不走向异化的重要保障[15]

第一,警惕“课程思政”的形式主义与泛化风险。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语文教学是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存在将“课程思政”简单化、标签化、口号化的风险。部分教师可能因缺乏对思政元素与语文学科内在逻辑的深刻理解,仅停留在生硬说教或在课件中“贴标签”的层面,导致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两张皮”,未能真正实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效果。更有甚者,可能出现“泛思政化”倾向,过度解读文本,牵强附会,反而削弱了语文学科本身应有的人文美感与思维训练价值[13]。因此,如何指导教师精准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其自然融入教学过程,是深化课程思政必须攻克的难题。

第二,规避“职业能力本位”走向狭隘技能主义的误区。本轮改革强调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旨在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这是积极的方向[16]。但其潜在风险在于,如果对“职业能力”的理解过于狭隘,将其等同于短期、具体、可量化的操作技能,就可能导致语文教育的工具化和短视化。例如,语文教学可能过度集中于应用文写作、职场对话等“立竿见影”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更为基础且影响深远的逻辑思辨能力、文化底蕴、审美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狭隘的技能主义”培养出的可能是“精良的工具”,而非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未来职业变迁的鲜活个体。真正的职业能力,不仅包含显性的操作技能,更包含隐性的、可迁移的通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如何在“职业导向”与“博雅教育”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确保学生既能“走得快”又能“走得远”,是改革必须持续回应的核心命题。

第三,直面技术赋能带来的数字鸿沟与伦理挑战。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应用为个性化教学带来了巨大潜力,但同时也可能加剧教育不公[7]。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教师信息素养上的差距,可能导致新的“数字鸿沟”。此外,过度依赖技术平台和智能算法,也可能带来学生思维的“外包”风险,即学生习惯于寻求现成答案,而疏于独立思考和深度探究。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技术伦理问题也亟待建立规范。因此,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必须将教育公平和人的主体性放在首位,确保技术真正成为“助人”而非“役人”的工具。

6. 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由传统“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型的关键阶段。本文系统分析了中职语文课程的定位与核心目标,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变革,评价体系创新及政策支持状况,揭示了当前改革进程中存在的师资、教材、资源及学生基础等诸多问题,提出了未来融合课程思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强师资双元化建设和完善终身学习衔接的改革趋势。

首先,课程定位的调整突出基础性、应用性与发展性三维融合,强调服务专业学习、就业能力培养及终身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构建全面涵盖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及文化传承,系统指导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中职语文的课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基于三级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不仅强化语言文化基础,更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及职业场景,融入传统文化与跨学科元素,体现了课程内容的科学设计与实践导向。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和项目化学习的应用,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学习积极性。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过程性改革切实推进了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创新,政策保障和校企合作为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现存的师资不足、教学资源落后、学生文化素养偏弱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未来,中职语文课程改革需深化课程思政内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及评价;加强师资队伍职业实践和教学技能的双重提升;推动课程资源与教材动态更新,保障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职业性;完善课程衔接体系,搭建贯穿职业生涯的终身学习平台。通过多方协同创新,可切实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语言能力与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语言基础与职业能力的有效融合,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和政策支持,构建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求的中职语文课程体系,将助力职业院校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质量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石磊. 面向职业素养培育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及策略研究[J]. 广东省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 2023(20): 52-57, 64.
[2] Li, L. (2024) Exploring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Literacy in Language Education in Secondary Institutions. Advances in Education, 14, 785-79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61005
[3] 李德旺. 基于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究[J]. 广东省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 2019(29): 57-60.
[4] 胡修江. 基于类型教育定位的中职语文统编教材特色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 2024, 45(26): 33-38.
[5] Bayne, S. and Ross, J. (2024) Speculative Future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 21, Article No. 39.
https://doi.org/10.1186/s41239-024-00469-y
[6] Tlili, A. (2009) Bringing Knowledge Back in: From Social Constructivism to Social Realism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4, 653-654.
[7] 王阿习, 宋佳宸, 牛双红, 等. 互联网时代的芬兰教师专业发展: 从学科教师到新型学校社区的设计者——访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师教育专家Hannele Niemi教授[J]. 中国电化教育, 2018(1): 126-132.
[8] Graham, H.R., King, C., Rahman, A.E., Kitutu, F.E., Greenslade, L., Aqeel, M., et al. (2025) Reducing Global Inequities in Medical Oxygen Access: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Commission on Medical Oxygen Security.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13, e528-e584.
https://doi.org/10.1016/s2214-109x(24)00496-0
[9] 对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思考[J]. 比较教育研究, 2023(1): 6.
[10] 宋廷军. 中职语文课通专融合: 价值、模式与路径[J]. 广东省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 2023(20): 47-51.
[11] 石磊. 基于职场情境的中职语文职业模块专题教学设计研究[J]. 广东省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 2022(35): 92-96.
[12] 张慧玲. 价值、内容、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 43(15): 22-25.
[13] 潘莉萍. 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识与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2): 69-73.
[14] 张艳. 入境∙共生∙增值: 中职语文素养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 广东省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 2022(32): 11-17.
[15] 刘恒美.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思政育人大格局研究[J]. 西安医学院, 2020, 7(27): 12-14, 19.
[16] 蒋蓉.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J]. 江苏省宿迁中等专业学校, 2023, 41(8):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