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民族文化知识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取得的生活经验,彰显出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翻译民族文化知识,将民族文化知识传播到国外,能加深外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了解,实现文化沟通,吸引外国人来国内游玩,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更能体现出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加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识》[1]一书系统地介绍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白族、哈尼族、傣族等15个民族,介绍了这些民族的概况、语言文字、传统习俗、艺术与技艺、宗教信仰以及生存智慧,聚焦于文化多样性及文化传统。该书为中英双语对照版本,方便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知识。研究将从《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识》一书中选取典型、具有特色的英译案例,结合翻译补偿理论语言、文化、审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剖析,探索翻译补偿理论对民族文化知识的适用性,总结民族文化知识英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期望对后续民族文化知识英译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更好推动民族文化知识向外传播。
2. 民族文化知识相关研究梳理
我国学者对民族文化翻译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简其华[2]对少数民族民歌歌词的记录形式提出了一些看法,强调民歌的翻译需要保留格律形式,忠实于原作。21世纪以来,国内民族文化翻译研究达到高潮,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很多学者着重研究民族典籍的翻译,如:吴斐、季恩琼、杨永和[3]从费孝通“融通中西、求真至善”的翻译思想入手,总结了翻译民族典籍的方法和态度。李正栓、苗爽[4]则结合知识翻译学研究藏族格言诗,对其英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明中和翻译之真、善、美的重要作用。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民族文化知识进行翻译研究,丰富了民族文化知识翻译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途径,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较于国内研究的持续深化与拓展,国外学界对“民族文化翻译”的系统性、专门性研究历史则相对较短,学术积累仍在进行中,但研究视角颇具启发性。如Nurmi [5]基于个案研究,从文学小说的翻译中分析少数民族的声音,认为在处理与当地民族身份密切相关的内容时,译者需要仔细斟酌。Chandran [6]则将视野放在民族语言翻译的研究上,并指出从少数语言到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如英语)通常是目标导向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大体现。目前,国内外研究大多从不同角度研究民族文化,但现有研究往往附着于具体的文本类型或现象,以民族文化知识作为研究本体的英译研究却相对较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研究将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指导,从语言、文化、审美三个层面出发,综合运用补偿手段,弥合翻译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信息缺省。深入探索这一方向,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推动中国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播。
3. 翻译补偿理论
翻译补偿作为应对翻译过程中信息流失的核心策略,可从局部研究和系统研究两种不同模式展开。西方局部翻译补偿研究中最为著名的是斯坦纳、奈达和纽马克。斯坦纳从语言哲学角度入手研究翻译补偿,提出翻译补偿可分为译者主动补偿和译文自然补偿两种状态。奈达基于动态对等,研究功能性补偿手段,探讨如何在目标语读者中实现与源语读者相似的反应,补偿手段服务于功能等效。而纽马克则将补偿置于文本类型学框架下,强调补偿策略的选择必须契合文本的核心功能。在系统性研究领域,赫维、希金斯与哈维等学者通过开创性研究,首次系统性地确立了补偿理论研究的初步分析框架[7],将补偿视为翻译过程中一个可预测、可规划、可分析的核心环节,涉及补偿的动因、类型、层级、效果评估等维度。
而国内对翻译补偿的研究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果。张璐[8]从翻译补偿手段注释入手,研究注释在英译典籍中的有效性,认为注释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译者想传达的信息。李玉英、邱晴[9]则从翻译的文本类型出发,研究呼唤型文本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缺失,以及应当采取的翻译补偿策略。国内集大成者夏廷德先生在其著作《翻译补偿研究》中系统性地介绍了翻译补偿理论,研究了翻译补偿的应用模式。夏廷德认为,补偿是以目的语手段为主,辅之以符合目的语规约或规范的其他语言手段,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中潜在的、或发生的损失进行的修复和弥补[10]。
民族文化知识往往根植于特定文化与特定语境之中,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在目标语文化中常常缺乏对应概念,因而在翻译的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语言、文化、审美信息的流失,无法准确传达原文内涵。翻译补偿理论强调译者可以结合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采用一定的翻译补偿手段,如增译、意译、音译加注、词性转换等,对流失的信息进行补偿,能够较好地弥补民族文化知识翻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文化缺省现象,有效传播源语文化精髓。因此,翻译补偿理论于民族文化知识具有很好的适配性,为解决民族文化知识英译困境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这种动态转换机制有效平衡了文化保真度与译文的可接受性,使翻译成为跨文化意义再生产的实践过程。
4. 翻译补偿视角下的民族文化知识英译研究
民族文化知识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使用翻译补偿理论研究民族文化知识的翻译,能弥合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和审美三方面的损失,实现文本内涵传递的最大化。下文将从《云南特有少数民族文化知识》中,挑选合适的英译例子进行分析,力图彰显翻译补偿理论对民族文化知识翻译的指导性和可应用性,为民族文化知识的翻译提供思考路径。
4.1. 语言补偿:准确传达原文内涵,消除理解误差
英汉双语在词汇选择、句法构造及语篇组织层面呈现显著的系统性差异。就词汇层面而言,根植于文化传统、社会习俗与宗教背景的深层差异导致双语词汇系统存在语义空缺与概念非对称现象[11],要求译者深入解析源语词汇的文化负载内涵以达成精准转换。在句法层面,汉语偏好动态化表达,多流水句;而英语倾向静态化表述,多名词和复杂长句[12],这种根本差异要求译者进行句法重构。至于语篇层面,汉语凭借隐性语义关联达成意合式连贯,英语则依靠显性逻辑形成合句,这要求译者在转换过程中必须透察源语文本的言外之意,通过显化关联进行语篇连接。因此,译者需识别中英两种语言的语言差异,灵活进行转变,传递原文内涵,避免出现语言层面的缺省。
例1:扎染Tie-dyed Technique
以白棉布为原料,用不易褪色的植物蓝靛作颜料,经过手工绘图、扎缝、染漂、拆花(拆线)、碾布等数道工序,就呈现蓝底百花图案。
This technique uses white cotton cloth as the raw material and colourfast indigo-blue as the dye. Procedures include designing by hand, tying knots, dyeing and bleaching, untying knots, and spreading. Tie-dyed cloth shows white patterns on a blue background. [1] (p. 10)
扎染是白族特有文化,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原文描述了扎染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一些扎染文化的专业术语,如:“扎缝”“拆花(拆线)”“碾布”。这些知识性词汇在英语国家里并没有对应的意象,属于空缺词汇。若仅按字面意思,将“扎缝”译为“pinning”,“拆花(拆线)”译为“flower removal”,“碾布”译为“grinding cloth”,则为误译,既实现不了语义对等,还会让读者误解,无法准确传达白族扎染文化,翻译的目的也就因此丧失。这里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补偿手段,将这些词汇的真正内涵准确译出,弥补了语义层面的缺失。
例2:民歌Folk Songs
独龙语称“曼殊”。人们把喜怒衰乐、爱憎怨愁用民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Dulong folk songs, called “Mangshu” in the Dulong language, are an expression of Dulong people’s emotion and feelings such as happiness, anger, sadness, love, hatred and so on. [1] (p. 327)
独龙族的民歌是独龙族百姓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原文用了两句话介绍独龙族民歌,一句话说明民歌在独龙语中的叫法,一句表明民歌的作用,但在译文中,译者敏锐地发现了原文前后句的内在关联,将原文译成了一句话。译者通过转换的补偿手法,将原文第二句的主语“人们”统一为“独龙族民歌”(Dulong folk songs),实现了前后两句话的语义衔接。译文将“独龙语称‘曼殊’”译为非谓语结构,用作同位语,将主语定义为“Dulong folk songs are an expression of Dulong people’s emotion and feelings such as happiness, anger, sadness, love, hatred and so on.”(独龙族民歌是独龙族百姓表达喜怒衰乐、爱憎怨愁的方式),准确表达了原文的内涵,符合英语语言多长句,多名词和非谓语结构的特征。通过转换句式,译者补充了句法层面的信息。
例3:黑崩龙Black “Benglong”
德昂族不同地区的妇女,穿不同颜色的裙子,这是旧时汉族对穿黑裙的德昂族部分人的称呼。
Black “Benglong” is the name Han people addressed those De’ang people wearing black skirts in the old days, for De’ang women in different regions wear the skirts in different colors. [1] (p. 316)
例3介绍了德昂族妇女的特点。原文的中心意思有两层:一是旧时汉族称呼德昂族穿黑裙的妇女为黑崩龙;二是德昂族不同地区的妇女穿不同颜色的裙子。显然,这两个意群之间蕴含有因果联系:因为德昂族不同地区的妇女穿不同颜色的裙子,所以旧时汉族对穿黑裙的德昂女性才称呼为黑崩龙,而非德昂族所有妇女都叫做黑崩龙。译文采用增译的补偿手段,增译“for”一词将原文的逻辑关系显化,体现了逻辑思维,使得意群连贯紧密,弥补了语篇层面的损失。
4.2. 文化补偿:弥合文化缺省,普及文化知识
由于原作和目的语读者,即英语国家读者,享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原作者在表述过程中可能会省略相关的文化内涵,这便造成了文化缺省,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原文。文化缺省成分会造成原作的民族风味、文化形象和联想意义在译本中丧失[11] (p. 227)。文化补偿主要体现在文化知识层面和民族特色层面。译者在翻译时,应当深入了解文化知识,知晓民族特色。
例4:图腾崇拜Totem Worship
阿昌族把石头、犬等经过想象加工和升华视为与自身有着血缘联系的亲戚或集团内每一个成员的共同祖先,并将其特征奉为氏族或部落的神圣标志而进行崇拜。
In Achang people’s belief, stones, plants and animals are imagined as their relatives and common ancestors of every member of their group. So the features of these things are worshipped as the holy symbols of the tribe or clan. [1] (p. 279)
图腾崇拜是阿昌族独有的文化象征。阿昌族认为万物有灵,有多神崇拜的文化传统。原文列举的崇拜对象为“石头”和“犬”,但真正了解阿昌族图腾崇拜的文化之后,显然能够意识到“石头”和“犬”并不能指代真正的万物。译文将原文中“犬”的崇拜范围,扩展成了“plants and animals”(动植物),并统一采用了复数形式进行表述,基本体现了“万物”和“多神”的文化概念。通过增译的补偿手段,译文更能显现出阿昌族的文化特征,确保译入语读者了解到的文化意象更为准确丰富,弥合了文化层面的损失。
例5:独龙族民居是集千栏式木桩和木楞房式木墙为一体的房子。
Dulong house is a combination of “Ganlan” style (in which houses are built on wooden or bamboo posts) and “Muleng” style (in which walls are built by piling one log upon another). [1] (p. 325)
独龙族特色民居有两种,以独龙江流域为界,独龙江流域北部为木垒房,南部为竹篾房。这两种房屋形式都靠山打桩,离地面有一定距离,且为长方形。原文是对独龙族民居的风格特点介绍。译文采用了音译加注的转换方法,音译中文“千栏”和“木楞”,保留中文特色,同时也通过括号加注的方式,在括号内阐明了这两种风格的特点,补充了文化知识,介绍民族文化。如果不知晓独龙族民居的民族文化知识,或者片面理解“千栏”“木楞”的文化内涵,会造成目的语读者困惑,民族知识传递失败。
例6:葫芦丝Hulusi (Gourd Flute) [1] (p. 78)
“葫芦丝”属于云南西双版纳乐器,傣族人在欢迎客人,进行表演时使用。葫芦丝以葫芦作音斗(共鸣腔),葫芦嘴作吹口,另有三根一端装有簧片的竹管并排插入葫芦底部。主管上有七个音孔,副管上无音孔,一般只能发一个音,用作和声。葫芦丝音色优美、轻柔,其曲调多深情、委婉[1] (pp. 78-79)。耳熟能详的葫芦丝曲子是《月光下的凤尾竹》。例8中,译文同样采用音译加注的补偿手段,先用拼音说明汉语表达,再用括号内容进行对应意象的解释。“gourd”(葫芦)点明了乐器的形状,“flute”(长笛)符合西方意象,因而“Gourd Flute”(葫芦形状的长笛)能够很好地译出西双版纳葫芦丝乐器的特点,弥合文化缺省。
4.3. 审美补偿:唤起情感意义,提高审美趣味
翻译必须要再现原作的审美要素,重现原作审美意图。“剥去审美要素的翻译,损失将不可估量,译文也黯然失色,因此审美层面的补偿不可或缺。”[10] (p. 240)从文本类型的角度出发,诗歌翻译的审美可以体现在韵律和修辞的使用,而一般性科普文本的审美视角则可以从中文独特的语言表达入手,比如四字格的翻译,中文高语境特征下的言外之意翻译等。译者在进行上述层面的翻译实践时,要能实现唤起情感意义,提高审美趣味的作用。
例7:砖陶The Brick and Pottery
德昂族有很高的制砖、制陶技术,陶器品种有陶罐、陶花瓶、陶纺轮等,工艺精细、样式精美。
De’ang people are good at making bricks and pottery. The varieties of the pottery products include pottery pots, pottery vases, pottery spinning wheels etc., with delicate crafts and elegant patterns. [1] (p. 314)
德昂族制砖、制陶技术高超,陶器品类繁多,十分精美原文“工艺精细、样式精美”作为汉语典型的四字格结构,其工整对仗的韵律与凝练表达,在英语中缺乏直接对应的修辞形式。译文则将原文中名词加名词形式的四字格表达,转换为形容词加名词形式的短语表达,符合英文多短语的表达习惯。选用“delicate”与“elegant”这对近义词,前者侧重工艺的精细度,后者强调视觉的美感,展现了不同层次的工艺之美。译文抓住了“工艺精细、样式精美”四字格的真正内涵,洞察出“精细”和“精美”的修饰作用,采用词性转换的补偿手段,使用同样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描述,具有一定审美价值。
例8:树叶信Letters of Tree Leaves
基诺族无文字,树叶信便成为基诺族青年男女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
Because the Jinuo nationality has no written language, young Jinuo people express their feelings not by letters of written words but by letters of tree leaves. [1] (p. 303)
该例介绍了树叶信在基诺族文化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原文“基诺族无文字”这一表述在汉语语境中自然隐含了“因此无法使用文字书信”的逻辑关联,这种文化共知预设在源语读者认知中无需明示。但当转换至英语语境时,由于目标读者缺乏对基诺族文化特性的背景认知,译者必须进行信息显化处理。译者增加“not by letters of written words”(不是用写了文字的信),点明“基诺族无文字,因而无法写信,所以用树叶信表达情感”的完整内涵。译者使用了增译的补偿手段,译出了原文作者的言外之意,使得译文表述更加具有完整具体,符合英语使用者的逻辑思维,弥合了审美层面的缺失。
4.4. 语言、文化与审美的共生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任何一种翻译理论、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的使用都不是孤立的。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句子在语言、文化、审美三方面是否有转换缺失,采用一定的翻译补偿手段,方能实现译文的再生。
例9:佤族男子多用黑布、白布或红布缠头。上穿无领大襟短衣,下着黑色宽裤。多赤足,佩带长刀,手持弩箭和身背铜炮枪。
Most Wa men wear black, white or red turbans, collarless short front-buttoned coats and black loose trousers, with swords on their waists, bolts in their hands and copper guns on their backs. Most of them walk on barefoot. [1] (p. 156)
此例是对佤族男子的服饰介绍。原文以许多小短句组成,而英译文为一句完整的长句,译文通过语言结构的转换,实现了语言层面的补偿。“用黑布、白布或红布缠头”中“布”实际上指的是头巾,因此译文将其译作“turban”(头巾),而非单纯字面意思上的“cloth”(布)。前者能让人联想到穆斯林的打扮,有对应的文化意象,而后者的“cloth”则是指做衣服的布,缺少文化内涵。原文“佩戴长刀”一句中,长刀的具体佩戴位置未明说,译文通过增译手段,补充“on their waists”(在腰上),表达更加具有逻辑性,避免了审美层面的缺失。
通过识别原文本中可能会出现的语言、文化和审美层面上的损失,译者可以对症下药,分别采取相应的补偿手段,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逻辑性,实现译文的再生,推动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5. 结语
翻译补偿理论的语言、文化、审美视角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在实践应用中也展现出显著的发展潜力。民族文化知识保存着民族的历史和智慧,既维护文化独特性,又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推动人类共同发展至关重要。民族文化知识的翻译,可以助推文化交流和传播,让文化在新时代历久弥新。由于中英两种语言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中文写作者和英语读者之间的思维模式也迥然不同,民族文化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存在文化缺省的现象。以翻译补偿理论为指导研究民族文化知识的英译,译者可以从语言、文化、审美三个视角出发,识别缺省成分,采用补偿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信息的流失,更好推动民族文化知识的英译和传播。
基金项目
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ZC-24248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