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觉形容词“酸”通感式词义引申的历时研究
A Diachronic Study of the Meaning Extension of the Taste Adjective “Acid” Synaesthesia
DOI: 10.12677/ml.2025.138810, PDF, HTML, XML,   
作者: 隋志梅:鲁东大学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味觉形容词通感隐喻词义引申历时Taste Adjectives Acid Synaesthesia Metaphor Meaning Extension Duration
摘要: 味觉形容词的历时演变反映了人类对味道感知及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本文以中央研究院古汉语文献语料库为语料来源,以汉语味觉形容词“酸”为研究对象,将其古代词义引申的历时层面分为三个时期,探究该形容词词义通感隐喻的演变情况,分析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对汉语味觉形容词“酸”的总体面貌做概括性描述,以期清晰展示出该词词义引申的路径及规律。
Abstract: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taste adjectives reflects the complexity and dynamics of human taste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corpus of the Academia Sinica as the source of the corpus, takes the Chinese taste adjective “aci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vides the historical level of its ancient word meaning extension into three periods,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he synaesthesia metaphor of the adjective, and analyz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original meaning and extended meaning. So as to mak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Chinese taste adjective “acid”, in order to clearly show the path and law of the word meaning extension.
文章引用:隋志梅. 味觉形容词“酸”通感式词义引申的历时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106-11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10

1. 引言

味觉形容词普遍存在于大多数语言之中,是人类语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味觉形容词是用来描述食物、饮料或其他物质在口中产生的味道感受的词语。自古以来,味觉形容词的词义经历了显著的扩展,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引申义。在语言表达中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即它们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味觉感受,而是广泛地转移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心理情感等多个领域,形成了所谓的“通感隐喻”。Lakoff & Johnsen在2003年出版的专著《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其认为隐喻就是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书中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另一种事物来理解、体验当前的事物。”[1]例如,我们日常以“左膀右臂”来形容“得力的助手”。“通感隐喻特殊之处在于,在隐喻映射的过程中,其源域和目的域都是人类所体验到的感觉。”[2]例如,“她的声音很温暖”,将听觉的柔和转化为触觉的温暖质感。“那件柠檬黄的连衣裙让人舌尖泛起微酸”,将视觉刺激引发了味觉感受。而“在很多情况下,通感不仅仅是两种感觉的相通,还可以是多种感觉器官相通。”[3]以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例,“红杏枝头”是视觉意象,“闹”字本意是声音喧哗、热闹,属于听觉范畴,通过“闹”进一步触发其他感官和感受,既可以感受到欢快、喜悦、蓬勃向上的情绪,又可以体会到充盈膨胀的空间感。

目前针对味觉形容词的研究,多集中在汉外对比。比如,陈佳(2013) [4]、刘蓓(2019) [5]、李婷(2022) [6]等学者分别以汉日、汉英等味觉形容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外味觉形容词的异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汉语味觉形容词的历时研究,尤其是“酸”字演变的历时专项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成果,该领域仍存在亟待填补的学术空白。因此,本文在考察古代语料的基础之上,对味觉形容词“酸”词义引申的历时性演变进行分析与研究,证明汉语味觉形容词“酸”通感隐喻式词义引申的发展轨迹与演变规律。

2. “酸”词义的变化发展

2.1. “酸”词义引申的路径

王力先生表示:引申是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个新的意义来,旧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说明的;词义的引申,并不一定是从一个树枝生出许多树枝来,有时候是枝外生枝,连绵不断的[7]。下文将以中央研究院古汉语文献语料库为参考,参照王力先生对古代汉语史的分期,将古汉语“酸”字词义引申的演变分为三个历时层次:周至秦汉;六朝、唐宋;元明清。以探究汉语味觉形容词“酸”的本义与引申义间的关系,以及“酸”词义的变化发展路径。

2.1.1. 周至秦汉时期“酸”词义引申的情况

“酸”字出自周朝的《今文尚书》:“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稼穑作甘。”根据《说文解字》对“酸”的解释:“酸,酢也。”《说文解字》中,“酢,醯也。”在《周礼·天官·醯人》中就有关于“醯人”的记载,这是指古代宫廷中专门负责酿醋的官员。在《今文尚书》中,“醋”与“咸、苦、甘”三味相呼应,因此“酸”的本义是指醋或醋的酸味。战国末年之前,有记载的史书中所使用的都是“酸”大多表示的是最初意义,比如荀子《劝学》:“醯酸,而蜹聚焉。”少数史料中也用“酸”表示酒的味道,比如《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酒醴酸不胜饮也。”“酸”由单纯醋的酸味引申出酒的酸味。

西汉时期开始,“酸”的词义范围扩大,由酒酸转为泛指各类食物的酸味。比如《淮南子·说林训》:“百梅足以为百人酸,一梅不足以为一人和。”与此同时,“酸”也可以用来表示人对于身体的感受。比如《说苑·善说》:“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酸鼻”是指鼻子不舒服;“疼酸”是指身体疼痛。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自周代“酸”字出现直到秦汉时期,“酸”词义引申的主要路径是:醋或醋的味道引申出其他食物的酸味,在此基础上引申出身体不适之感。

2.1.2. 六朝、唐宋时期“酸”词义引申的情况

自六朝至唐宋时期,“酸”依然可以表示食物的酸味以及身体上的不适,但发生两个较为显著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在,“酸”表示食物味道的词义的数目占比减少,大量的“酸”字引申为身体上的不适,比如《高僧传·神异下》:“触眼致酸伤。”;另一方面体现在,南朝时期“酸”字开始大量用于表示人内心的悲伤和凄怆之情,比如《世说新语·夙惠第十二》:“玄应声恸哭,酸感傍人。”《后汉书·皇甫规妻》“妻乃轻服诣卓门,跪自陈请,辞甚酸怆。”“酸”“怆”的意思都是悲伤,“怆”与“酸”结合,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悲伤情感。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人们便会悲伤,因而,“酸”由身体不舒服引申出内心的悲伤之情。这种现象是由于东汉时期传入的佛教文化在此时得到繁荣发展,尤其是在南朝宋、齐、梁、陈等朝代,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并撰写了许多佛学著作。佛教与悲伤痛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酸”字在史料中出现的次数大幅度增加,且词义多引申为身体不适与内心悲痛。

南朝时期以后,“酸”字另一个引申义是声音的凄厉悲伤,比如《宋书·乐四》:“北踰冈平,但闻悲风正酸。”《宋书·蔡廓》:“徒有酸惨之声,而无济治之益。”魏晋时期,还出现一种引申义,用“酸”来形容外在环境,比如《魏故使持节冠军将军燕州刺史元使君墓志铭》:“松户酸月,寒闺操日。”“酸月”指的是月色清冷凄美,是由人内心情感引申而来,这种用法虽并没有继续沿用下去,但为后代形容人处境状态的“酸”打下基础。

唐宋朝时期,一直沿用“酸”的这几种用法,值得注意的是,“醋”字在唐朝时期正式被提出,并作为醋的专称。“醋”字开始和“酸”字相搭配,比如《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少喫醋三五升。”味觉上的“酸”由本义醋的酸味扩到大更多食物的酸味。与此同时,到了宋朝,情感引申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扩展,不再局限于悲伤,还包括了嫉妒、羡慕等复杂的情感,主要是在描述男女关系时,“酸”常被用来表示因嫉妒而产生的内心酸楚。比如《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仁之爱,如糖之甜,醋之酸,爱是那滋味。”另外,“酸”和“寒”两字搭配为“酸寒”一词来表示人们处境酸楚贫寒外在状态,尤其是贫寒的、迂腐的读书人,比如《荐士》:“酸寒溧阳尉,五十几何耄。”后来出现“寒酸”一词与“酸寒”同时存在,比如《秋日怀九华旧居》:“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酸”的这种引申义是由于人们对“酸”的原始感受是不适和刺激,与贫寒生活的艰辛和辛酸感有相似之处。“酸”表示贫寒义,主要是味道刺激与情感凄怆中发展出来的。

六朝、唐宋时期,“酸”字的引申情况达到一种新的高度,在保留秦汉时期词义的基础之上,“酸”的词义继续引申,可以表示人更复杂的情感,也可以表示人外在贫寒的状态。

2.1.3. 元明清时期“酸”词义引申的情况

自元朝起,“酸”的词义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与前代相似,除心酸落寞之外,“酸”的词义也包含了因男女关系引起的嫉妒之意,并且这一词义在元明清时期的史料中更频繁出现,出现新词汇“拈酸”表嫉妒,“拈酸”常与“吃醋”连用,比如《续金瓶梅》:“忽然闻知丈夫有了外遇,或与婢子相通,不免吃醋拈酸。”;其次,“酸”与读书人的关联更加紧密。由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盛行,贫寒的读书人渴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但往往因为家境贫寒、学识有限等原因而未能如愿。因此,“酸”更常被用来形容这些未得志的、迂腐的读书人,比如《初刻拍案》:“见赵琮是个多年不利市的寒酸秀才,没一个不轻薄他的。”“寒酸秀才”“穷酸文人”“酸丁”“酸子”等在史料中经常出现。与此同时,逐渐大量以“酸文”来指读书人所作的迂腐鄙俗的文辞。再次,开始用“酸”表示言语的讽刺与挖苦,比如《醒世恒言》:“假意走来安慰,背地里在王员外面前冷言酸语挑拨。”除了上述情况外,“酸”由味道酸引申出气味酸,比如《镜花缘》:“穿入梅林,只觉一股酸气,直鑽头脑。”

在元明清时期,“酸”的词义还经历了进一步的抽象。“酸”还开始被用来形容一些抽象的概念或状态,如“尖酸小计”等,“尖酸”通常用来形容人的言辞或行为具有讽刺、刻薄、挖苦的特点,让人感到不舒服。这种词义的产生,也是在情感引申义上进一步引申而来的。

“酸”在元明清时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酸”字引申出更多关于情感的意义,适用范围进一步抽象。

综上所述,自周代“酸”字被记载,历经秦汉,“酸”的词义演变脉络显著,首先由醋及其特有的味道,逐步扩展至指代各类食物的酸味,进而衍生出对身体不适的形容。进入六朝与唐宋时期,“酸”的词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在保留秦汉时期核心含义的基础上,“酸”进一步被赋予了描绘人更复杂情感与外在贫寒状态的职能。到了元明清时代,“酸”字的运用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与深化,虽然未再衍生出新类型的意义,但其应用范围显著扩大,使用频率也显著提高,词义进一步被抽象化,以适应更广泛的语境。

2.2. 古汉语“酸”词义引申的通感隐喻现象

味觉形容词在汉语中的词义引申现象,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源自一种被称为通感的感知现象。“通感隐喻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其映射过程是由一个感官域向另一个或多个感官域映射的认知过程。”[8]根据上述对于“酸”字词义引申历时性演变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其词义的引申并没有局限在一个感官域中,而是向多个感官域转移。因此下面本文将从感官域移动的角度分析味觉形容词“酸”中存在的通感隐喻现象,并对汉语味觉形容词“酸”通感式词义引申的总体面貌做概括性描述。

2.2.1. 同属味觉领域的引申义

“酸”的最初意义单纯指的是醋的味道,而在词义发展演变过程中,类似醋的酸味也用“酸”来进行表示。例(1)~(3)中“酸”修饰“酒、小豆、犬肉、李、韮、鱼羹”等,表示的是各类食物的酸味。该词义与“酸”的本义同属于味觉领域的。从单纯某一食物的味道扩大至各类食物的味道,是同属于味觉领域中不同层次的词义。

(1) 传子至曾孙越人,坐为太常庙酒酸不敬,国除。(《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

(2) 小豆、犬肉、李、韮皆酸。(《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3) 天子分付内侍,教御厨中造三分醒酒酸鱼羹来。(《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2.2.2. 从味觉域向嗅觉域的隐喻转移

汉语“酸”在向嗅觉域隐喻转移的过程中,往往表示“一种刺激性的气味”或者“给人带来更为不适感的气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酸”引申为嗅觉义时,“酸”通常是贬义的,语境大多充满消极色彩。

(4) 西席虽然有些酸臭,毕竟比那铜臭好耐。(《镜花缘》)

(5) 穿入梅林,只觉一股酸气,直鑽头脑。(《镜花缘》)

2.2.3. 从味觉域向触觉域的隐喻转移

酸味通常具有尖锐、刺激的感觉,所以被借用来指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疼痛或酸痛的不适感觉。这种不适感觉通常与肌肉、关节、骨骼等组织的疲劳、紧张或损伤有关。从生理上看,例(6)~(8)中“酸鼻”“百骨酸疼”“臂膊酸麻”均表示人体部位的酸痛或酸胀,是身体接受刺激而产生的疼痛不适感。

(6) 畔臣见之,当股慄慙愧,忠臣则酸鼻流涕。(《后汉书·窦融》)

(7) 四支沉重,百骨酸疼,去天渐远,去地应近。(《七、㠠山远公话》)

(8) 惠岸臂膊酸麻,不能迎敌。(《西游记》)

2.2.4. 从味觉域向视觉域的隐喻转移

“酸”在词义引申过程中,引申为悲伤、难过、不满的情感。在这样情感的促使下,“酸”也用来形容人们看到的状态或景象。例(9)中“酸月”用“酸”来形容月光,可能是为了营造一种清冷、凄美的氛围,来暗示一种内心的悲凉或感伤。例(10)、(11)中“寒酸”特指贫苦读书人的穷困、窘态,或者家境不富裕的样子。

(9) 松户酸月,寒闺操日。(《魏故使持节冠军将军燕州刺史元使君墓志铭》)

(10) 寒酸看不上眼。(《法云首座请》)

(11) 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答孟东野》)

2.2.5. 从味觉域向听觉域的隐喻转移

在词义引申过程中,“酸”还用来形容声音的酸涩嘶哑,例(12)、(13)中的“气酸嘶”“声酸”。除此之外,“酸”指代听觉义时还有可以表示言语尖酸刻薄,含有讽刺、挖苦或冷淡的意味,例(13)中的“冷言酸语”。这两类声音的任何一种,都是令人不舒服的声音,具有浓烈的贬义色彩。

(12) 谁能竟此曲,曲尽气酸嘶。(《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

(13) 思劲凄孤韵,声酸激冷吟。(《心怀霜》)

(14) 假意走来安慰,背地里在王员外面前冷言酸语挑拨。(《醒世恒言》)

2.2.6. 向心理情感域的隐喻转移

“酸”表示人们心理层面上内心不快、或嫉妒的情绪。例(15)、(16)中的“悲酸”“酸心髓”通常指由于某种原因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痛苦和伤感。例(17)中“吃醋拈酸”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负面的,代表了一种不健康或不被鼓励的嫉妒情绪,尤其是男女感情之中。这两种情况都是以“酸”这一味觉感受来表示心理感情上的感受。

(15) 耆老相饯送,儿童亦悲酸。(《将赴湖南留别东阳旧僚兼示吏人》)

(16) 写之在琴曲,听者酸心髓。(《和微之听妻弹别鹤操》)

(17) 我们很是那吃醋拈酸容不下人的不成,怎么‘拔出肉中刺,眼中钉’?(《红楼梦》)

综上所述,味觉形容词“酸”的引申主要涵盖了嗅觉、视觉、触觉、听觉以及心理情感等多个领域。在深入研究通感现象时,我们不仅仅观察到它跨越了不同层次的认知范畴,更令人瞩目的是,这些跨领域的通感体验均呈现出一个显著的趋势,即它们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由基础至高级的逐步递进模式。这种递进不仅体现了人类感知的复杂性,也揭示了“酸”这一味觉体验在不同感官之间的丰富联想和深远影响。

3. 总结

历时研究表明,“酸”的词义以味觉本义为根基,通过通感隐喻机制,系统性地向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及心理情感域辐射拓展。其演变路径清晰展现了从具体感官体验(味觉刺激)到躯体反应(酸痛),再到内在情感(悲伤、嫉妒),并最终投射于外在状态(贫寒形象)及抽象属性(刻薄、迂腐)的认知层面。对“酸”通感隐喻的深入剖析,不仅揭示了汉语词汇语义演变的丰富认知,也为理解语言如何通过身体经验构建抽象概念提供了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2003)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6.
https://doi.org/10.7208/chicago/9780226470993.001.0001
[2] 王宇弘. 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4): 13-16.
[3] 王志红. 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J]. 修辞学习, 2005(3): 59-61.
[4] 刘蓓. 探究中日味觉形容词通感比喻的对比研究[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5): 206-207.
[5] 陈佳. 汉日味觉形容词通感式隐喻现象的对比研究[J]. 科技信息, 2013(26): 180.
[6] 李婷. 味觉形容词“酸”的汉英对比认知研究[J]. 今古文创, 2022(12): 96-98.
[7] 王力. 汉语史稿[M]. 第3版.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8] 葛成, 黄莺. 汉语味觉形容词“甜”的通感式词义引申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2(3): 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