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脉管畸形是胚胎发育时期脉管系统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一类疾病,超过60%的脉管畸形发生于头颈部[1],可能造成面部畸形而影响美观,严重者可能导致功能障碍[2]。口腔颌面部神经血管丰富,一般不追求外科手术的彻底性,硬化治疗是常用方法之一,平阳霉素[3] [4]、博莱霉素[5]等硬化剂在颌面部静脉畸形的治疗中均有报道。随着研究的进展,国产硬化剂聚桂醇泡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类疾病的治疗[6]。本研究对聚桂醇泡沫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类疾病进行临床分析,为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类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8月在我科明确诊断为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的患者共52例,男性23例,女性29例,年龄12~65岁,病变性质:微静脉畸形12例,静脉畸形27例,淋巴管畸形10例,动静脉畸形3例;病变部位:颈部28例,腮腺区10例,颊部5例,颞部3例,唇部3例,舌部3例;瘤体体积:10 mm × 10 mm × 8 mm~45 mm × 38 mm × 59 mm。
纳入标准:经超声、CT/CTA、MRI/MRA明确诊断为脉管畸形;无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病史;无药物过敏史;均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部CT或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聚桂醇泡沫首次注射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明确血供来源及静脉回流情况;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18岁以下患者由监护人签署)。
2.2. 方法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首次注射聚桂醇泡沫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病灶供血及静脉回流情况。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腹股沟区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后采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患侧颈外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定病灶区域供血及静脉回流情况,若为颈外动脉及其分支供血,由介入科医师进行栓塞术,若未见明显动脉及其分支供血则进行聚桂醇泡沫局部注射。
聚桂醇泡沫制备[6]:聚桂醇注射液(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10 mL:100 mg,国药准字:H20080445)与空气按照1:3~1:4通过三通阀快速推注10~15次,制备成气、液混合充分的泡沫。若出现泡沫不均匀或快速液化情况,适当增加推注次数。
聚桂醇泡沫局部注射:病灶区域再次消毒后头皮针于2个位点进行穿刺,抽到回血后,一个穿刺针注射聚桂醇泡沫,另一个穿刺针尽量抽出瘤腔内血液或淋巴液,每个点注射3~6 mL制备好的聚桂醇泡沫,注射结束后纱布局部压迫10 min后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48 h,3~4周后返院行第二次治疗,详细记录操作过程。
2.3. 随访观察
瘤体体积变化:治疗后3个月及12个月返院复查MRI或超声,详细记录并计算治疗前后瘤腔体积变化。
治疗效果:疗效标准如下所述[7]:治愈:瘤体消失,皮肤黏膜色泽正常,病变缩小 > 90%,随访1年无复发,记为(+++);显效:75% ≤ 病变缩小 < 90%,记为(++);有效:25% ≤ 病变缩小 < 75%,记为(+);无效:病变缩小 < 25%,记为(−)。总有效率 = (总例数 − 无效例数)/总例数 × 100%;复发:治疗后随访1年,若治疗有效者出现病变范围增大情况则为复发,复发率(%) = 复发例数/总例数 × 100%。
2.4. 不良反应
聚桂醇泡沫局部注射后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肿胀疼痛、轻度组织缺血坏死或皮肤溃烂、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暂时性面瘫、肺栓塞、心肌梗死及过敏反应等[8]。所有患者第一次治疗后均住院观察72小时,详细记录患者不适症状,随后复诊治疗者则通过电话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描述,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百分比(%)描述。
3. 结果
3.1. 治疗后瘤体体积变化
聚桂醇泡沫局部注射治疗后3个月及12个月返院复查MRI或超声,对比瘤体体积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瘤体体积均不同程度缩小,治疗后3个月体积缩小(P = 0.0306),治疗后12个月瘤体体积显著减小(P < 0.001),详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able of average tumor volum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n = 52, mm3,
)
表1. 治疗前后瘤体平均体积比较统计分析表(n = 2, mm3,
)
|
治疗前 |
治疗后3个月 |
治疗后12个月 |
瘤体体积 |
7035 ± 13504 |
3640 ± 1921 |
1275 ± 631 |
t值 |
- |
1.795 |
3.072 |
P值 |
- |
0.0306 |
P < 0.001 |
3.2. 治疗效果
聚桂醇泡沫局部注射治疗后3个月复诊,总体有效率为84.6%,有8例治疗效果不理想;而治疗后12个月复诊,总体有效率达98.1%,仅1例无效,为下唇部动静脉瘘患者,治疗后随访1年期间无复发病例,详见表2。
Table 2. Treatment effect status
表2. 治疗效果情况
随访时间 |
治疗效果 |
总体有效率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疗后3个月 |
0 (0) |
6 (11.5%) |
38 (73.1%) |
8 (15.4%) |
44 (84.6%) |
治疗后12个月 |
1 (1.9%) |
8 (15.4%) |
42 (80.8%) |
1 (1.9%) |
51 (98.1%) |
3.3. 不良反应
所有经聚桂醇泡沫局部注射治疗患者首次治疗后住院观察72小时,随后复诊治疗者则通过电话随访,详细记录患者不适症状。在所有患者随访中共出现不良反应11例(21%),主要为局部肿胀疼痛(6例)和胃肠道反应(4例),表皮轻微破溃1例,无组织坏死、暂时性面瘫、肺栓塞、心肌梗塞及过敏反应等情况出现,见图1。
Figure 1.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图1.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4. 典型病例
患者赵某,男,14岁,临床诊断为右侧颞部脉管畸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明确血供及静脉回流情况后诊断为静脉畸形,局部注射聚桂醇泡沫6 mL,术后3~12个月返院复查MR,瘤体体积逐渐缩小,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①~⑤。
Figure 2. Typical case display
图2. 典型病例展示
4. 讨论
硬化治疗是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类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适用于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先天性不消退型血管瘤、口腔黏膜微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经动静脉途径实施有效栓塞硬化后血液流速显著降低)以及化脓性肉芽肿的治疗[9]。腔内注射聚桂醇泡沫后可导致红细胞、血小板溶解以及血小板衍生微粒形成等[10],但其发挥硬化作用的主要机制仍然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血管内膜剥离、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成纤维细胞增生以及静脉纤维化[11],从而达到栓塞回流静脉的目的,硬化治疗泡沫化技术显著提高了硬化剂的治疗效果[12]。首先,液体硬化剂与气体混合后形成的泡沫,增加了硬化剂与血管壁接触的表面积,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其次,硬化剂泡沫化后,使用总剂量明显减少,有利于降低其对机体潜在的损害,降低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通过对52例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类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后发现:聚桂醇泡沫局部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安全有效,可明显缩小瘤体体积,通过观察随访,除局部肿胀疼痛及胃肠道反应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前明确诊断至关重要,本次研究病例在治疗前除完善超声、CT/CTA、MRI/MRA之外,均进行了DSA明确血供及静脉回流情况,在随访观察中发现总体有效率为98.1%,有1例下唇部动静脉瘘患者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能与其动静脉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交通这一因素有关[13]。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临床分析中发现:颌面部脉管畸形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的总体有效率为84.6%,而治疗后12个月的总体有效率高达98.1%,因此可通过长期随访,若条件允许情况下可考虑多次进行硬化剂注射治疗提高治疗效果,或有可能缩短治疗周期。因颌面部脉管畸形治疗周期长,复查随访次数多,还需要注意关注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未成年患者[14],部分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期望值偏高,均应在治疗前进行充分告知和沟通。
综上所述,聚桂醇泡沫在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类疾病的治疗中效果明显,可有效缩小瘤体体积,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避免外科手术损伤面神经、遗留疤痕等风险,值得临床应用。有研究发现,其在颌面部囊性病变中也有显著效果,如鳃裂囊肿[15]、口腔黏膜黏液囊肿[16]、甲状舌管囊肿[17]及甲状腺囊肿[18]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可能会在口腔颌面部其他类疾病诊疗中有更广泛的应用。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