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对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公平至关重要,新时代赋予教育家精神新内涵,使其成为教师发展动力与教育创新支撑,当前教师成长面临教育生态系统失衡、内生动力不足、政策保障缺失等困境,制约可持续发展[1]-[4]。为此,本文以“根上着力,枝上开花”为视角,探讨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揭示教育家精神、技术赋能等关键因素作用,旨在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教师培训、资源供给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供参考方案,推动教育质量提升。
2. 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2.1. 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动力,它涵盖了理想信念、专业知能和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宗钰(2025)指出,教育家精神强调从“根”上着力,即注重教师内在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才能实现“枝上开花”,推动教师专业成长[5]。骆秋炎(2024)也从价值引领、教学创新和师德垂范三个方面探讨了思政课教师的实践逻辑,进一步阐述了教育家精神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引领作用[2]。
2.2. 技术赋能与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赋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黄茂勇和徐爽(2025)提出,虚拟教研室通过技术赋能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的路径,体现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6]。然而,技术路径可能带来“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的风险,这提醒我们需在技术应用中嵌入反思机制,避免教师沦为“算法的执行者”。
2.3. 区域协同与教师专业成长
区域协同为教师提供了结构性支持,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孙磊(2025)以S市H区为例,探讨了书院式育人模式对青年教师成长的推动作用[7]。但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可能导致教师自主性的弱化,因此,区域协同需要与本土化理念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2.4. 内生动力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王露(2025)从教育家精神的视角,提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需要关注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生命体验,强调“返人文精神世界”的观念转向[8]。孟碧君(2024)则关注教师自主发展的关键要素,强调教师自身是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重要他人和外部支持是促使其持续发展的动力[9]。
3. 教师专业成长的困境
3.1. 教育生态系统失衡
学校习俗与教育理念的冲突:学校习俗作为教师成长的微观环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部分学校习俗可能形成防御性文化,导致教师在实践中缺乏创新动力。例如,学校习俗的“熟视无睹”特性使得教师对某些负面习俗缺乏反思,从而限制了教育家精神的内化与实践转化。这种文化环境可能导致教师将教育家精神异化为绩效指标,忽视了其内在价值和人文精神的回归。
3.2. 技术赋能的局限性
虚拟教研室等技术赋能工具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新的路径,但技术路径可能带来“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的风险。技术赋能虽然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但若缺乏反思机制,可能导致教师沦为“算法的执行者”,忽视教育的本质与价值。据调查,在部分学校中,教师被迫参与大量技术培训,却未能真正实现教育理念的提升,技术应用的形式主义现象较为突出。
3.3. 区域协同的失衡
区域协同虽然为教师提供了结构性支持,但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可能导致教师自主性的弱化。书院式育人模式在推动青年教师成长方面成效显著,但若区域协同未能与本土化理念结合,可能导致教师成长的“文化迷失”。例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部分学校过于依赖外部资源输入,忽视了教师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自主发展,导致教师的专业成长缺乏内在驱动力。据相关数据显示,部分乡村学校的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对上级部门的支持依赖度高达70%以上,而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自主发展举措不足30%。
3.4. 教师内生动力与自主性缺失
部分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对自身专业成长的目标和方向不够明确。教师的自主发展需要关键人物的支持,但若外部支持不足或过度,可能导致教师陷入“被赋能的迷失”。此外,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因缺乏反思能力而陷入“原地踏步”的困境,难以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据调查,约有40%的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表示没有明确的个人发展规划,且仅有不到30%的教师能够定期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并据此改进教学实践。
3.5. 政策与资源保障缺失
政策与资源保障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外部支持,但现有研究中发现,部分政策未能有效落地,导致教师成长的资源供给不足。新生代乡村教师面临人才流失和结构缺失的问题,部分原因是政策支持不足或执行不到位。此外,部分学校缺乏容错机制,教师在实践中探索个性化路径的空间受限,难以实现真正的成长。例如,部分地区的乡村教师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政策细节不完善等原因,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乡村教师的待遇、培训机会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同时,据相关调查显示,约有60%的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缺乏完善的容错机制,教师在教学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往往因担心失败而不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6. 教育系统深层机制探究不足
教师成长的“生态基因”——即教育系统中深层的价值编码与权力结构——对教师成长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学校的文化环境和权力结构可能导致教师成长的“生态位”被压缩。例如,学校习俗中的防御性文化可能限制教师的创新空间,而技术赋能若未能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可能导致形式主义的装饰。这种生态系统的失衡限制了教师在复杂环境中实现价值共生的可能性。本体论追问的缺失: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教师成长的“是什么”与“怎么办”,但对“为何如此”的本体论追问仍显不足。例如,教育家精神为何在不同文化场域呈现差异?技术赋能为何在某些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些学校失败?这些问题指向教师成长的深层机制,但现有研究未能提供充分的解释。这种缺失使得教师成长的理论框架缺乏深度,难以指导实践中的多样化路径。
4. 对策及建议
4.1. 优化教育生态系统,促进价值共生
构建“创新友好型”学校文化:学校应积极推动管理文化转型,营造鼓励创新与反思的氛围。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文化反思活动,识别并优化限制成长的负面习俗,形成支持创新的文化环境。例如,设立教师文化研讨日,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和文化反思成果,促进学校文化的不断更新和优化。
将技术赋能与人文反思相结合: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嵌入反思机制,避免技术应用的形式主义。通过深度研讨与案例分析,助力教师在技术应用中提升教育理念。例如,开展技术赋能与教育反思相结合的专题培训活动,引导教师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深入思考其对教育教学本质的影响,从而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区域协同与本土化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基于地方性知识创新教学实践,建立区域本土化资源库并开展专项培训,增强教师专业自主性,实现区域协同与本土发展的有机统一。例如,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教师在本土文化土壤中实现专业成长。
4.2. 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增强自主性
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打破教师之间的“孤岛效应”,增强教师间的协作与支持。共同体建设应注重教师自我反思与价值认同,避免过度依赖外部赋能,通过导师制和朋辈支持帮助教师找到“文化锚点”。例如,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观摩、经验分享、合作研究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
强化教师反思能力:将教学反思工具与案例分析引入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助力教师从实践中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定期组织反思案例分享会,促进经验交流与学习,提升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例如,开发并推广使用简便易行的教学反思工具,如教学日志、课堂观察记录表等,引导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不断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和水平。
4.3. 完善政策与资源保障
构建容错机制:允许教师在实践中探索个性化路径,减少对失败的恐惧,增强创新动力。制定容错政策,明确范围与条件,并通过专项基金支持创新实践,减轻教师经济压力。例如,设立教师创新实践专项基金,对教师在教学改革、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并建立相应的容错评价机制,对于因探索创新而出现的合理失误予以宽容和理解。
优化资源供给: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参与培训、研究和实践创新,构建区域教师资源平台,提供教学案例、研究工具和培训课程,满足区域差异和个体需求,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坚实保障。例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教师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配置教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4. 深化教育系统机制探究
采用叙事研究与生态分析等方法:挖掘教师成长背后的复杂机制,对比成功与失败路径差异,构建更具弹性的成长理论。开展教师成长叙事研究,记录分析成长历程,揭示深层规律。同时,关注失败案例,通过分析提炼反向启示,帮助教师避免类似问题。例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师成长案例,进行深入地叙事研究和生态分析,探索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增加失败案例模块:在教师培训中增加失败案例模块,提升教师的风险意识与应对能力,推动教师在复杂教育生态系统中实现价值共生,为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例如,收集整理教师在教学实践、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失败案例,深入分析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策略,通过培训分享给广大教师,帮助他们提高应对风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
“根上着力,枝上开花”生动地诠释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本质与路径。教师专业成长并非简单的知识积累或技能提升,而是教师在复杂教育生态系统中实现价值共生的过程。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教育家精神、技术赋能、区域协同与内生动力在教师成长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育家精神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内在动力和价值引领,技术赋能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区域协同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外部支持和资源保障,而内生动力则是教师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
在优化教育生态系统方面,我们需要从学校文化、技术应用和区域协同等多个层面入手,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同时,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增强教师的自主性,通过构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强化教师反思能力等方式,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持续成长。此外,完善政策与资源保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支撑,构建容错机制、优化资源供给等措施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最后,深化教育系统机制探究对于教师成长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叙事研究、生态分析等方法挖掘教师成长背后的深层机制,关注失败案例的反向启示,有助于构建更具弹性的成长理论,为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和策略,关注教师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需求,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助力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5年嵊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指南课题“嵊州普高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阻滞因素及纾解路径研究”。
2025年嵊州市教改课题“基于MR的高中地理教学资源建设、应用及评价研究”(项目编号SJG25070)。
2025年嵊州市高级中学课题:“基于在地化资源的高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szsgjzx250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