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Research Progress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随着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破解精准识别学生需求、个性化施教、实时互动反馈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提供了有力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成为提升育人实效、回应时代诉求的必然趋势。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价值意蕴、推进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智慧思政生态营造取得显著进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运用,亟需在夯实基础理论体系、强化实证研究支撑、促进跨学科深度融合等维度持续发力,以高质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走深走实。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advancement of machine lear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and other digital technologies, these advancements have provided robust support for addressing traditional challeng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accurately identifying student needs, implementing personalized teaching, and providing real-time interactive feedback.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to enhanc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meet contemporary demands.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in-depth discussions on core issues such as the driving mechanisms, value implica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hieving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creating a sm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osystem. As technology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be more deeply applied, it is crucial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foundational theoretical systems, reinforce empirical research, and promote deep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 ensure high-quality and practical progress in th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陈思琪, 汲苒.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68-17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19

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智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学界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开展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在转型的动力机制、价值意蕴、推进路径等方面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探索,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新征程上,系统梳理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转型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势,科学谋划未来研究方向,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动力机制

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智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数字化浪潮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学界聚焦技术革新、时代需求、教育发展等多重动力因素,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动力机制,为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第一,技术革新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技术驱动力。学界普遍认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革新,正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强大的技术驱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结构性变革和范式创新。李辽宁认为随着数智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正在迎来数智化转型新的契机[1]。卢岚认为,数智技术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变革与功能性升级,驱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全系统、全结构的数智化转型[2]。崔建西具体分析了数字化、智能化、模型化的数智技术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数智化创新的进程中,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全过程的数智化转型[3]。王思佳、张瑜指出,从ChatGPT到GPT-4o,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迈上数智化转型的快车道[4]。李卓、李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教育范式转变[5]。总体而言,数智技术革新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不仅体现在技术工具层面的创新应用,更深入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生态的根本性变革。

第二,时代发展需求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外部推力。学界认为,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数字化浪潮、社会生活智能化等时代发展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重要外部动力。李伏清、潘芳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顺应了数字化浪潮,响应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6]。李辽宁认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数智化转型可以大大提高思政引领力的精准性和覆盖面([1]: p. 124)。虞璐基于人工智能精准性、自主性和协同性等技术优势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客观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精准画像、内容精准供给、过程精准施教的优化目标[7]。总体而言,来自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数字化浪潮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智能化的现实需要、教育范式创新的内在诉求等多个层面的时代发展需求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强大外部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实现创新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需要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内在动力。学界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新时代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追求创新发展、提升育人实效的内在需求,构成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内在动力。吴凯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科学化、体系化育人生态的实践要求[8]。韩俊、金伟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自主发展的内在需要[9]。邓验、刘显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是基于凸显思政教育一体化工作价值与增强现实工作实效的需要[10]。高雪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创新、资源创新、方式创新,构建个性化定制、复合性训练和创造性培养的理想图景,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赋能[11]。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的局限性、教育实效提升的迫切需求、学科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需要以及教育生态重塑的时代要求等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内在动力。

3.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价值意蕴

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数智化转型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重要方向,其价值意蕴的探讨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学界聚焦教育理念变革、教育功能提升、教育模式创新和教育公平实现等核心维度,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多重价值内涵,形成了价值分析与实践导向相统一的研究格局,为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指引。

第一,在教育内容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有效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的智能化。学界普遍认为,数智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推荐、智能生成等手段,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传统单一供给向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供给的根本转变,显著提升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内容生产智能化看,王卫国、陈月葵指出,数据驱动、算法匹配与场景重构等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方式向数字化、精准化、立体化的智能转型[12]。阮一帆、王智博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教育内容创新设计,助力了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转向[13]。从内容供给精准化看,虞璐强调,基于人工智能精准性、自主性和协同性等技术优势,思想政治教育正加速实现数据化驱动、智能化协同以及个性化定制的范式转型([7]: p. 21)。邓喆、吕楚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以精准供给为核心,通过打造用户喜爱的信源主体、创造用户的兴趣新生长点,能够有效破解“信息茧房”带来的困境[14]。从内容呈现多模态化看,李卓、李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能够运用多模态技术打造沉浸式、虚实相生的教学场景,优化教学体验([5]: p. 113)。程琼、刘宏达指出,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能够实现全景式知识供给、个性化资源服务[15]。从内容接受机制看,万光侠、焦立涛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工具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教育者更加高效、系统地认识教育客体,使教育内容更加契合个性化、隐性化的目标[16]。潘云宽、申小蓉强调,精准思政平台通过促进多样内容智联与多元主体智通,实现教育信息精准识别、教育内容精准供给和教育成效精准评估[17]。总体而言,通过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从传统的“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从单一化供给转向个性化定制,从静态呈现转向动态生成,从碎片化分散转向系统化整合,真正实现了教育内容供给的智能化升级,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在教育手段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运用的个性化。学界认为,数智技术通过智能推荐、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刀切”的模式限制,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从标准化向个性化、从单向度向多维度的数智化转型。崔建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以定制性、泛在性、进化性为基本特征,可以通过打造智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绘制精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导图等路径,实现对思政手段的有效运用[18]。万力勇、易新涛提出,人工智能驱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包括精准教学活动设计、精准学习跟踪和预测、精准教学评价等内容[19]。李瑶曦、徐兰格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智能化、精准化、全域化发展[20]。黄欣荣、曹贤平认为,元宇宙等数智技术的运用可以极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带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21]。阎国华、魏新宇指出,多模态大模型通过系统整合资源、精准识别受众、自主检索内容、有效创设情境、广泛凝聚共识等,能够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转型提供优化路径[22]。总体而言,通过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从传统的统一化、标准化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变,从单一的灌输式向多元的交互式转变,从静态的预设式向动态的适应式转变,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其特点和需求的教育手段,显著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在教育效果层面,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显著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学界认为,数智技术通过精准识别、智能分析、实时反馈等手段,从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从提升教育精准性看,李辽宁指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通过数智技术赋能,可以大大提高思政引领力的精准性和覆盖面([1]: p. 125)。吕志敏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精准优化、教育对象的精准把握、教育过程的精准把控[23]。唐平秋、刘婷婷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时效性、智慧性和针对性[24]。从增强教育吸引力看,李姿雨提出,通过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个性化适配度、吸引力及其教学场域的扩展[25]。黄冬霞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连接力、体验力和服务力,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精准性[26]。从优化教育实效性看,王鑫、李克周、李淑娜通过具体分析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路径,增强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情绪价值,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27]。斯琴格日乐、刘建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能够通过技术嵌入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赋值、赋能和赋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28]。从实现教育全方位提升看,李厚锐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能够通过全息传输打造智能思政信息载体矩阵,全员参与建设高校“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全效聚合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全方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性[29]。汤潮、赖致远认为,“数字思政”旨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数码化、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罗亮强调,人工智能驱动助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30]。总体而言,通过数智技术的深度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精准性、吸引力、实效性、覆盖面等方面都得到了显著增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千人一面”到“因材施教”、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的重要转变,提升立德树人的实效。

4.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的推进路径

面对数智技术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如何科学有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成为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学界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聚焦理念创新、平台建设、资源整合、协同机制、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深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实现路径和推进策略,形成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的路径体系,为高质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指南和实践方案。

第一,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先导。学界认为,理念创新是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首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与数智时代相适应的新理念、新思维,为转型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方向指引。李辽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树立数字思维、共生思维和人文思维([1]: p. 128)。赵建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应注重理念驱动,坚持数字技术赋能,追求铸魂育人为本[31]。夏欣、秦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迫切需要树立“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理念[32]。黄冬霞指出,为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我们需要树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发展的理念([26]: p. 93)。王璐、韩璞庚强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既要传承“灌输论”思想,还要用好信息网络方法手段,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33]。总体而言,理念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中具有先导性作用。这种先导作用体现在:通过树立数字思维、共生思维等新理念,为转型提供思想引领;通过正确处理技术与价值的关系,确保转型的正确方向;通过坚持以人为本,保证转型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推动教育者观念转变,为转型提供主体支撑;通过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确保转型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第二,平台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基础。学界认为,构建功能完善、资源丰富、技术先进的数字化平台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基础工程,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系统集成、资源整合等多维度努力,打造支撑数智化教育的基础设施体系。申小蓉、潘云宽提出,建设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搭建应用软件平台等智能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重要举措[34]。潘云宽、申小蓉强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需要建立以“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为核心,以大数据、算法推荐、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为基础的多样内容智联与多元主体智通平台,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精准识别、教育内容精准供给和教育成效精准评估([17]: p. 69)。李卓、李梁指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需要建立运用多模态技术打造沉浸式、虚实相生的教学场景平台,优化教学体验[5]。李伏清、潘芳提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需要构建“虚实相生”的育人空间,实现技术与价值的“共轭互济”,创新人文与数智“内嵌耦合”的育人平台([6]: p. 69)。袁周南分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要以构建优质大数据库为依托、以搭建专业知识图谱为重点[35]。王健、郑旭东强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需搭建与之相适应的智能化底层环境、建设场景化教育数据中台、打造数据化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完善技术支持与保障体系[36]。宫长瑞、张迎提出,完善智能基础设施、建立技术培训体系、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平台、实现劳动资源转换、重视伦理风险防范是推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由理论构想逐步转为落地实践的关键[37]。总体而言,平台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基础性工程。这种基础作用体现在: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为数智化教育提供技术架构支撑;通过虚实融合的场景构建,创造沉浸式的教育环境;通过智能化功能设计,实现教育过程的精准化和个性化;通过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保障平台的稳定运行;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

第三,资源整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学界认为,资源整合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关键环节,需要通过数据资源汇聚、教育资源共享、多方资源协同等方式,构建开放、共享、协同的资源整合生态系统,为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丰富的内容支撑。姜天宠强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要素的开放共享、推进技术算法迭代激活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要素的价值[38]。常宴会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发挥主动性,参与整合已经积累的数据资源,协助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39]。李卓、李梁强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必须实现优质数字化资源的互联互通与深度挖掘([5]: p. 113)。王健、郑旭东提出,高校应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需要进行全局性顶层设计、深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据治理([36]: p. 100)。李厚锐指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体现在全程贯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叙事,全息传输打造智能思政信息载体矩阵,全员参与建设高校“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全效聚合构筑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分析应用平台([29]: p. 96)。吴满意、高盛楠强调,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等系列问题[40]。汤潮、赖致远认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旨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数码化、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提升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30]: p. 97)。总体而言,资源整合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这种关键作用体现在:通过数据资源的汇聚整合,形成支撑智能化教育的数据基础;通过教育资源的互联共通,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多元资源的系统整合,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资源体系;通过资源整合机制的创新,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确保资源整合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四,协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保障。学界认为,建立健全多层次、多主体、全方位的协同机制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李辽宁强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需要完善机制建设,形成多维主体协同合力([1]: p. 132)。杨帅、廖文、陈绍博提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顺利推进需要通过“多体交互”优化网上网下供给,助力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扎实落地,构筑“全时全域”育人大格局[41]。隋灵灵、徐铭泽认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要倡导全员参与、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教育新格局[42]。罗亮指出,为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顺利实现,需要构建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多方协同机制[43]。刘箫锋、张锦霖认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顺利推进需要从师生双方技术素养、自主数据及模型、法规和伦理规范等方面加强建设,弥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冲击[44]。崔建西强调,为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顺利实现,要坚持“人智”与“数智”相融合,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各环节的特殊性,创造性运用各种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 p. 26)。万力勇、易新涛提出,必须构建全天候、全渠道、全覆盖、全过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收集与整合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保障机制([19]: p. 110)。总体而言,协同机制不仅是组织层面的配合,更是确保数智化转型系统推进、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支撑。学界认为,建设一支既懂教育又懂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关键要素,需要从提升数字素养、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新能力等多个维度加强队伍建设。李辽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要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教育主体的数字素质([1]: p. 130)。黄冬霞指出,为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顺利推进,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数字素养([26]: p. 96)。赵丽涛认为,加快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该不断提升主体数字素养,形塑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生态[45]。黎博、戴成波、谭超强调,高校可通过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数字素养等措施推进思政课数字化转型[46]。陈清指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要锻造智慧型育人队伍,合理界定数智技术的融入边界和适用范围[47]。常宴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亦需要发挥主动性,参与整合已经积累的数据资源,协助人工智能产品的开发([39]: p. 129)。管秀雪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担负起应有的角色担当,注重话语构建与数字资源建设的价值赋予,实现内容智能输出与情感补位的人机协同[48]。袁周南提出,要以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团队为助力,真正将数智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35]: p. 99)。万力勇、易新涛认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准教学素养([19]: p. 111)。高晓玲、李后强提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要通过促进“情感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交叉学科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情感智能素养等实践策略[49]。韩俊、金伟强调,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化素养,能够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转型([9]: p. 32)。祁叶达、徐小强认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应着眼于提升辅导员的数据素养和能力、强调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性[50]。彭丽提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需要让教育教学更具针对性,平衡大学生的理性和情感,使之能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助力思政课教师话语权重置[51]。总体而言,队伍建设不仅是人才培养问题,更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5. 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评析

系统梳理国内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总结当前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经验,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研究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逐渐深化。整体而言,国内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首先,在基础理论层面,学界深入探讨了数智化转型的内涵本质、价值意蕴、动力机制等核心问题,形成了从技术赋能到价值引领的理论框架。其次,在应用研究层面,学者们从人工智能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精准思政平台建设、数字化教学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展开研究,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实践体系。再次,在风险防范层面,学界充分认识到数智化转型面临的技术风险、伦理挑战、主体性危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最后,学界普遍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是提升育人实效、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精准识别、个性施教、智能评价等方面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视野日益丰富。国内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展,呈现出多维融合的特点。一是技术视野。学者们深入研究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从ChatGPT到DeepSeek,持续跟踪技术发展前沿。二是学科视野。研究涉及教育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跨学科特征。三是领域视野。研究覆盖高校思政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体育人才培养等多个具体领域,体现了数智化转型的广泛适用性。四是价值视野。学者们不仅关注技术应用,更注重价值引领,探讨了如何在数智化进程中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仍有进一步的研究提升空间。一是基础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应用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本质规律、内在机理、理论体系等基础性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需要构建更加完善自主理论体系。二是实证研究相对薄弱。现有研究以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为主,缺乏大规模的实证调研和严格的效果评估,难以科学验证数智化转型的实际成效。三是风险防范研究不够系统。虽然学者们意识到了各种风险挑战,但对风险的系统性分析、预警机制、防范体系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四是评价体系研究有待进一步细化。如何科学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效果,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

6. 结语

回顾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研究历程,学界取得的成绩不仅体现在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和研究深度的持续拓展上,更体现在从单一的技术应用视角拓展到教育理念变革、生态系统重塑的宏观视野,从宏观理论探讨深化到对具体技术融合路径的精准分析,从传统的理论阐释拓展到实证研究、案例分析、跨学科研究等多元方法的综合运用,进而形成了动力机制探析、价值意蕴挖掘、推进路径设计相结合的系统化研究体系,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然而,面对数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现有研究仍需进一步夯实基础理论建设、强化实证研究支撑、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在坚守价值引领的前提下推动技术赋能。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3年阜阳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程一般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着力点研究”(2023JYXM0032);安徽省高校科研重点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析”(2024AH052980);2024年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路径研究”(QRYZH202407(ZX));阜阳市2024年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阜阳实践研究”(FSK2024021);2024年阜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马克思对现代化的反思与探索研究——以《资本论》为中心的考察”(2024CKJB03);阜阳师范大学2024年度校级研究生学术创新项目:“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策略研究”(编号:FNU24xscx002)阶段性成果;阜阳师范大学2024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创新研究计划项目:“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研究”(编号:2024CXJB06)阶段性成果。阶段性研究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辽宁. 数智技术赋能思政引领力的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现路径[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53(2): 124-132.
[2] 卢岚.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与行动框架[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5): 12-19.
[3] 崔建西. 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数智形态及其运用[J]. 思想教育研究, 2025(3): 26-31.
[4] 王思佳, 张瑜. 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及矛盾调适——从ChatGPT到GPT-4o[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12): 52-58.
[5] 李卓, 李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从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策略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5(5): 113-119.
[6] 李伏清, 潘芳.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图景展现、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8): 69-76, 85.
[7] 虞璐. 基于风险审视的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进路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25(5): 21-24.
[8] 吴凯.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论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2): 41-46.
[9] 韩俊, 金伟. 数字技术融合下思想政治教育智能转型探赜[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6): 32-37.
[10] 邓验, 刘显.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需要一体化学情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4, 23(5): 56-63.
[11] 高雪梅. ChatGPT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挑战及其超越[J]. 贵州社会科学, 2023(11): 105-112.
[12] 王卫国, 陈月葵.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智能化供给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2): 8-11.
[13] 阮一帆, 王智博.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2): 4-7.
[14] 邓喆, 吕楚笛. 智媒时代精准思政破解“信息茧房”的深层逻辑与实践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8): 79-84.
[15] 程琼, 刘宏达.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构建及其风险防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8): 87-95.
[16] 万光侠, 焦立涛.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向度[J]. 思想教育研究, 2023(5): 38-43.
[17] 潘云宽, 申小蓉. 高校精准思政平台建设的价值、定位与实践进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3): 69-72.
[18] 崔建西, 白显良. 智能思政: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形态[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10): 83-88.
[19] 万力勇, 易新涛. 人工智能驱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 实施框架与实现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4): 110-115
[20] 李瑶曦, 徐兰格.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6): 69-72.
[21] 黄欣荣, 张葵漫. 元宇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5(2): 46-55.
[22] 阎国华, 魏新宇. 审视与应对: 信息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进阶[J]. 思想教育研究, 2025(1): 43-50.
[23] 吕志敏. 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思政的价值、风险及其应对[J].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3, 9(6): 34-42.
[24] 唐平秋, 刘婷婷.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5): 78-81.
[25] 李姿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技术赋能、风险隐忧与现实进路[J]. 中国电化教育, 2024(11): 123-127.
[26] 黄冬霞. 场景化传播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11): 93-100.
[27] 王鑫, 李克周, 李淑娜.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的路径选择: 基于大学生接受心理机制研究[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17): 60-64.
[28] 斯琴格日乐, 刘建华. 智能思政有效性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样态[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1): 86-91.
[29] 李厚锐. 智能媒体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7): 96-101.
[30] 汤潮, 赖致远. “数字思政”的内涵生成与实施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10): 97-101.
[31] 赵建波.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及实践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3): 85-90.
[32] 夏欣, 秦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指向与现实路径[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4(6): 66-72, 156.
[33] 王璐, 韩璞庚. 网络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论”的坚守[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5): 61-64.
[34] 申小蓉, 潘云宽.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主要特征、运行机制和实践策略[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3): 15-19.
[35] 袁周南. 人工智能嵌入思想政治教育: 背景、依据与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8): 94-99.
[36] 王健, 郑旭东. 新时代信息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框架与建议[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43(1): 100-105.
[37] 宫长瑞, 轩宣. 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图景展现及其实践策略[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1): 21-26.
[38] 姜天宠. 思想政治教育数据要素运用的价值、原则及展望[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9): 79-82.
[39] 常宴会.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人工智能的实现条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5(2): 124-130.
[40] 吴满意, 高盛楠.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化转型[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9): 29-35.
[41] 杨帅, 廖文, 陈绍博. 精准思政的价值意蕴、逻辑进路及愿景展现[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3, 39(3): 109-118, 124.
[42] 隋灵灵, 徐铭泽. 智能思政: 内在逻辑、矛盾境遇及实施策略[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1(4): 26-34.
[43] 罗亮. 人工智能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价值与实践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3): 88-93.
[44] 刘箫锋, 张锦霖. 生成式人工智能冲击高校思政教育的三维探赜[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12): 66-75.
[45] 赵丽涛.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范式构建与优化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2): 46-51.
[46] 黎博, 戴成波, 谭超. 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14): 75-77.
[47] 陈清. 论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逻辑[J]. 江苏高教, 2022(1): 114-120.
[48] 管秀雪.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1): 96-100.
[49] 高晓玲, 李后强. 情感智能驱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2): 18-21.
[50] 祁叶达, 徐小强.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辅导员工作高质量发展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 86-88.
[51] 彭丽. 智能时代思政课教师话语权嬗变与重置[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0): 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