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Mind Mapping in Kindergarten Picture Book Reading Instruction
DOI: 10.12677/ae.2025.158142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丽丽, 黄炜婷, 钟绪晶, 杨秀珍, 黎爱群*:北部湾大学教育学院,广西 钦州
关键词: 思维导图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应用Mind Mapping Kindergarten Picture Book Reading Instructional Application
摘要: 绘本阅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幼儿认知、语言与思维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为提升幼儿绘本阅读能力,促进深层阅读发展,文章探讨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从理论可行性切入,阐释思维导图与3~6岁幼儿特点的匹配度;其次,归纳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四维价值”,继而提出“导、形、创、用、评”五步教学策略;最后,通过前后测分析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绘本阅读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思维导图对提升幼儿阅读素养的意义,并提出未来展望。
Abstract: Picture book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has unique value for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and thinking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To enhance young children’s picture book reading abiliti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read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nd mapping in kindergarten picture book reading instruction. First, it starts from theoretical feasibility to explain the compatibility of mind mapp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3-6-year-old children; second, it summarizes the “four-dimensional value” of mind mapping in kindergarten picture book reading instruction ; then, it proposes a “guide, shape, create, apply, evaluate” five-step teaching strategy; finally, it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mind mapping in kindergarten picture book reading through pre-test and post-test comparisons, summar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mind mapping in improving young children’s reading literacy, and presents future prospects.
文章引用:王丽丽, 黄炜婷, 钟绪晶, 杨秀珍, 黎爱群. 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84-19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21

1. 引言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由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又被称为心智图、心灵图、脑图等。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一书中对思维导图是这样定义的:“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用钥匙。[1]”可见,思维导图主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引导幼儿使用左右脑展开思考,进而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和智力开发。

近年来,关于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与策略方面。首先,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阅读引导,可使读者的思路更清晰、简洁,帮助读者节省时间,深入理解阅读材料。例如Abi-EL-Mona及同伴在实验研究中发现,使用思维导图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明显高于其他学生[2];Lewis和Landale研究指出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地加速阅读的策略,它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3];Zipp等的研究则表明,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阅读教学策略能高效促进学生的联想能力与表达深度[4]。其次,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方法多样化,例如用风暴图理解字词,用鱼骨图提炼情节,用山形图梳理文本,用树状图品味细节,用结构图探究要素,用层次图理解篇章,用比较图探寻异同等[5]。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单元主题阅读中的应用模式有三种:一是借助图表促进横向思维比较,二是借助树状思维导图推动纵向思维延伸,三是借助流程图实现模块化思维的推[6]。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策略则有:以“图”会文,唤醒思维“点”,由“图”入文,创设思维“链”,依“图”创文,生成思维“场”[7]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研究取得较多成果,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阅读活动中,幼儿园阅读活动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思维导图引入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不仅能优化教学结构,更能通过视觉化呈现帮助幼儿构建系统化的阅读认知框架,为提升绘本阅读质量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2. 思维导图应用于幼儿园绘本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1. 契合幼儿思维发展规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应通过多元阅读形式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与理解能力。绘本以其图文并茂的叙事特点、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表达逻辑,成为幼儿阅读教学的核心载体。3~6岁幼儿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期,对色彩、图形等直观符号的敏感度远高于文字符号。思维导图通过色彩分区、图形隐喻等方式将绘本中的角色、情节、情感等要素可视化,例如用太阳图形代表温暖的故事基调,用不同动物形象对应角色关系,这种具象化表达能快速激活幼儿的认知经验,帮助其在脑海中构建清晰的故事图谱。相较于单纯的语言讲述,思维导图的视觉化呈现更符合幼儿“以图思维”的认知习惯,降低了理解抽象故事逻辑的难度。

2.2. 匹配幼儿认知建构模式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幼儿通过“图式”完成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思维导图将绘本中零散的信息整合为结构化网络,当这些信息与幼儿已有经验产生联结时,便能触发图式的主动建构。同时,5岁左右幼儿已具备基础的语言组织能力与符号表征能力,能够参与思维导图的绘制与解读。鼓励幼儿在思维导图中写写画画,可以更好体验故事发展过程,培养他们共情能力。

2.3. 具备教学实施的现实条件

绘本教学的核心诉求是引导幼儿把握故事脉络,而许多优质绘本往往蕴含多层叙事线索,传统讲述方式难以帮助幼儿梳理复杂关系。思维导图通过气泡图、流程图、树状图等多元结构,能将故事的时间线、因果关系、角色情感变化等要素清晰呈现。从操作层面看,教学所需材料仅为彩笔、卡纸等常规教具,幼儿可通过撕贴、涂鸦等方式参与创作。这种低门槛的实施条件,使其能广泛适用于不同班级的绘本教学场景,避免因设备限制导致的应用壁垒。

3. 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多维价值

3.1. 激活阅读兴趣,深化文本理解

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将抽象事物化为形象信息的思维工具,它能够将原本零散的知识点整理为结构清晰、层级分明的概念图,同时还能建立起一个点到多个与之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于增强人的逻辑思维与结构意识切实存在积极作用[8]。思维导图的这种视觉吸引力能迅速抓住幼儿注意力,将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探索。例如教师用思维导图呈现《好饿的毛毛虫》中“苹果–梨子–草莓”的食物递进关系时,幼儿会被色彩鲜明的水果图形吸引,主动联想后续情节。这种可视化梳理能帮助幼儿把握故事的时序逻辑与因果关系。又如教师用流程图呈现《小老鼠的漫长一天》中“白天活动–夜晚休息”的时间脉络,使幼儿对“昼夜交替”的抽象概念形成具象认知。由此可知,相较于传统逐页讲述,思维导图的整体呈现方式能让幼儿从“关注碎片细节”转向“把握故事全局”,实现阅读深度的提升。

3.2. 优化语言表达,丰富叙事逻辑

绘本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思维导图提炼出的“角色–事件–结果”等关键信息点,能为幼儿的语言表达提供逻辑支架。例如在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后,教师用桥状图左栏呈现“院子–池塘–干草堆”的场景,右栏对应“狐狸摔跤–落水–被埋”的滑稽遭遇,幼儿可依据图示线索完整复述故事,避免语言表达的断层与混乱。实践表明,经过思维导图辅助训练的幼儿,在描述故事时的语言流畅度、情节完整性显著提升,能更准确地使用“首先”“然后”“最后”等逻辑连接词,体现出叙事思维的发展。

3.3. 培育思维品质,拓展认知维度

幼儿园阶段是思维能力启蒙的关键期,思维导图的结构化思维模式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认知方式。在阅读绘本《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时,教师通过圆圈图引导幼儿围绕“恐龙的情感”展开联想,幼儿可从“害怕–温暖–离别”等多个维度解读角色心理,这种发散性思考打破了线性思维的局限。而在绘本《萝卜回来了》的教学中,树状图对“冬季蔬菜–夏季蔬菜”的分类梳理,能帮助幼儿建立“季节–植物”的逻辑关联,培养归纳分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思维导图的“留白”设计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例如让幼儿补全“如果小甲龙没有离开霸王龙”的故事结局,这种创造性思考对抽象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4. 建构学习习惯,促进终身发展

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应用过程,本质是幼儿整理信息、逻辑推理的思维外显过程。当幼儿通过“提取关键信息–分类归纳–图形表征”完成思维导图时,其专注力、观察力与逻辑思维均得到系统性训练。例如在阅读绘本《大卫,不可以》后,幼儿用思维导图梳理“禁止行为–安全行为”的对比关系,不仅加深了对规则的理解,更学会了用结构化思维分析问题。这种思维习惯的培养,能迁移到数学认知、生活规划等多元场景中,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 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4.1. 以“导”激趣,建立思维认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导入就像一把钥匙,开启幼儿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

在绘本阅读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情境化、游戏化方式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幼儿建立直观认知。例如,在开展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教学前,教师手持色彩鲜艳的卡片,以毛毛虫角色提问:“小朋友们猜猜,毛毛虫今天想吃什么?”随后将幼儿的回答(如苹果、草莓、香蕉)用简单图形和线条连接成放射状图示,边画边解释:“这些好吃的就像毛毛虫的好朋友,都围绕在它身边!”通过具象化比喻和互动提问,让幼儿初步理解思维导图“中心主题–分支延伸”的结构逻辑,同时激发对绘本内容的阅读期待。在这里,教师没有运用专业术语,而是用童趣化语言引导,确保幼儿在轻松氛围中感知思维导图的工具属性。

4.2. 以“形”助教,优化阅读结构

所谓“形”即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于幼儿而言,常用的思维导图主要有气泡图、流程图、树状图、对比图等。针对不同绘本的叙事特点,教师需灵活选择思维导图形式,辅助幼儿梳理故事逻辑,优化阅读结构。

气泡图的中心是“核心主题”(用大气泡表示),周围是“特征词/短句”(用小气泡连接),其核心功能是描述事物的特征或属性。气泡图适用于角色关系复杂的绘本。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绘本角色,找出中心词,用线条将角色与中心词连接起来。例如在阅读绘本《动物狂欢节》时,教师引导幼儿找出中心词“狂欢节”,然后找出参加狂欢节的角色“大象(主持人)”“兔子(舞者)”“猴子(歌手)”等,将角色名称写在彩色气泡内,用线条连接中心主题“狂欢节”,帮助幼儿快速识别角色身份与功能。

流程图的核心功能是展示过程或顺序,结构是用箭头连接“步骤节点”,强调“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流程图适合时间线索清晰的故事,如在阅读绘本《月亮的味道》时,教师可与幼儿共同绘制阶梯状图示,按“小海龟搭底座→大象踩海龟→长颈鹿站大象身上……”的顺序呈现动物叠罗汉摘月亮的过程,让抽象的情节发展转化为可视化路径。树状图的功能是分类与了解层级关系,其结构是以中心主题为“树干”,一级分支为“主树枝”,二级分支为“细枝”,层层展开。树状图适合用于具有明确分类逻辑、需要梳理层级关系或多维度信息的绘本。例如阅读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时,以“毛毛虫的食物”为中心主题(树干),按时间(周一至周日)或食物类型(水果、甜点等)作为分支(树枝),具体食物名称作为细节(树叶)。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清楚看到毛毛虫每天吃的食物,了解食物类型,掌握饮食平衡的重要性。

对比图的功能是对比两个事物的异同,用两个中心气泡分别代表“事物A”和“事物B”,中间重叠区域标注“共同特征”,两侧非重叠区域标注“各自独有特征”。对比图可用于矛盾冲突明显的绘本,如阅读绘本《大恐龙与小老鼠》时,通过左右分栏对比两者的外形(大恐龙高大威猛vs小老鼠小巧灵活)、性格(恐龙暴躁vs老鼠机灵),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对立与和解。

无论选用哪些思维导图,教师都可以绘制过程中邀请幼儿参与操作,如粘贴角色图片、选择分支颜色,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思维导图对绘本结构的梳理作用。

4.3. 以“创”促思,深化阅读体验

幼儿阶段是想象力与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期,而绘本阅读不仅是知识输入的过程,更是思维输出的载体。思维导图的“开放性”特征恰好能打破传统阅读中“被动接受情节”的局限,通过留白设计为幼儿提供“二次创作”的空间。这种“以创促思”的模式,既能帮助幼儿在主动填充图示的过程中深化对原绘本内核的理解(如角色情感、故事意义),又能通过创造性表达激活其发散思维,实现“阅读体验从浅层感知到深层建构”的跃升。

教师需在绘本精读后,结合故事核心矛盾或角色特质设计“未完成思维导图”。例如在《彩虹色的花》教学中,可先通过共读梳理“彩虹色的花用花瓣帮助蚂蚁、蜥蜴”等已发生的情节,以“中心主题(彩虹色的花)知分支(帮助的对象与事件)”为框架,预留1~2个空白分支并提问:“如果彩虹色的花还有花瓣,它还可能帮助谁?用花瓣做什么?”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如“小鸟飞累了需要休息”“小蜜蜂掉进水里需要救援”)或情感共鸣(如“小兔子想有一顶花瓣帽子”),用绘画、剪贴或符号(如用小船图案代表“救小蜜蜂”)补充图示内容。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关注幼儿的“创意逻辑”而非“画面美观”,通过“你的花瓣变成了魔法毯,这个想法能让更多小动物感受到温暖!”等反馈强化其表达自信,最终将幼儿的创作整合到完整的思维导图中,形成“原故事 + 幼儿创编”的双轨叙事,深化阅读的情感联结。

4.4. 以“用”固能,迁移阅读策略

阅读能力的核心不仅是“理解单本绘本”,更在于“将阅读策略迁移到不同场景”。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通用的思维工具,其价值需通过“应用迁移”才能真正内化为幼儿的核心能力。若仅停留在“单本绘本使用思维导图”的层面,幼儿易形成“工具依赖”而非“策略掌握”。因此,通过系列延伸活动推动思维导图从“单场景应用”到“多场景迁移”,既能巩固幼儿对工具的操作熟练度,又能培养其“用思维工具解决问题”的元认知能力,实现“学会阅读”到“会用阅读”的跨越。

跨绘本对比阅读:选择主题或结构相似的绘本(如《小金鱼逃走了》与《藏起来的小猫咪》),引导幼儿用双气泡图对比“主角特征”“情节模式”“场景差异”(如“都有‘寻找’的主线,但一个在室内,一个在森林”),帮助其提炼“寻找类绘本”的共性与个性,培养归纳分析能力;

自主阅读计划:发放空白思维导图模板(如中心主题“我的阅读日记”,分支预设“最喜欢的角色”“最有趣的情节”“我想提问的问题”),鼓励幼儿在家庭阅读时用图形、符号记录,次日在班级“阅读分享会”中结合图示讲述,教师通过“你用星星标记了‘最有趣的情节’,这个方法能让大家一下就找到重点!”等反馈强化工具使用意识;

角色扮演与图示结合:在《三只小猪》等情节性强的绘本教学中,幼儿分组绘制“剧情思维导图”(标注“盖草屋→吹倒→盖砖房”等关键节点),并依据图示规划表演顺序,确保戏剧演绎逻辑连贯,实现“从文本理解到实践表达”的转化。

4.5. 以“评”促优,完善教学反馈

教学评价是推动教学改进的“导航仪”。传统绘本阅读教学中,评价常聚焦“是否记住情节”或“绘画是否美观”,忽视了对“思维过程”与“工具使用能力”的关注。构建“教师引导–幼儿互评–家园协同”的多元评价体系,既能从多维度观察幼儿的思维发展(如分类逻辑、创意表达)和策略应用(如是否主动用思维导图整理信息),又能通过反馈闭环推动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如优化思维导图设计)、幼儿互相学习(如借鉴同伴的图示方法)、家长参与支持(如在家中引导阅读),最终实现“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教师评价:以“思维发展”为核心,关注幼儿在思维导图中体现的逻辑(如是否用箭头标注因果关系)、创意(如是否用独特符号表达想法)和策略应用(如是否主动用树状图分类角色),避免“画得像不像”等表层评价。例如:“你用‘太阳’和‘雨滴’符号区分了故事里的‘晴天’和‘雨天’,这个方法能帮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天气变化对情节的影响!”

幼儿互评:采用“优点发现法”,引导幼儿从“创意”“逻辑”“表达”等角度观察同伴的思维导图,如:“我喜欢他画的‘小蝴蝶’,把彩虹色的花帮助小动物的场景变得特别生动!”“他用箭头把‘小蜜蜂被救’和‘彩虹色的花变虚弱’连起来了,这样我们一下就看懂了因果关系!”通过正向反馈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

家园互动:设计“亲子阅读任务卡”,建议家长与幼儿共读绘本后,用思维导图记录“最喜欢的角色”“学到的道理”或“想一起做的事”(如读《小熊宝宝·刷牙》后,用气泡图记录“刷牙的好处”),并拍照反馈至班级群。教师定期整理优秀案例(如“用星星标注‘最开心的事’”“用箭头表示‘先后顺序’”),在课堂中展示并邀请幼儿分享家庭创作故事,形成“家庭–幼儿园”的阅读支持网络,强化思维导图的生活化应用。

5. 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本研究选取Q市某幼儿园中班30名幼儿为对象进行前测与后测对比,通过为期两个月的观察法收集数据,探究思维导图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5.1. 幼儿阅读兴趣明显提升

为了解幼儿阅读兴趣的变化,本研究指标包括幼儿每日主动进入绘本角的频次、自主翻阅绘本的时长、集体阅读活动中的互动参与度(以主动举手发言次数为量化标准),以及对教师推荐绘本的接受率。数据显示,前测阶段幼儿日均主动进入绘本角1.2次,单次自主阅读时长3.5分钟,集体活动中人均主动举手0.8次,对推荐绘本的接受率为60%。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绘本阅读教学后,对同一批幼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后测。结果显示,幼儿日均主动进入绘本角频次提升至4.5次,单次阅读时长延长至12分钟,集体活动中人均主动举手次数增至3.2次,绘本接受率上升至90%。

前后测数据对比表明,经思维导图教学干预后,幼儿在主动接触绘本的频次、阅读持续时长、互动参与积极性及绘本接受度等维度均呈现显著提升,证实幼儿阅读兴趣得到有效激发。

5.2. 幼儿叙事能力显著增强

采用前后测对照设计,评估思维导图教学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具体从叙事完整性、连贯性及语言丰富性三个维度进行量化分析。

前测选取绘本《小兔子乖乖》作为测试材料,要求30名幼儿独立阅读后进行故事复述。评估结果显示,仅10%的幼儿能完整涵盖故事主要角色、关键情节及结局;60%的幼儿仅能复述零散片段,且情节衔接混乱;语言表达以简单词汇和短句为主,缺乏修饰性表述。

经过两个月思维导图教学干预后,选用难度相当的绘本《三只小熊》进行后测。结果显示,70%的幼儿能完整复述故事核心要素,叙事逻辑清晰;25%的幼儿虽在细节呈现上存在不足,但能保证主要情节的连贯性;语言表达中形容词、连接词的使用频次显著增加,语句结构更趋完整。

前后测数据对比表明,幼儿在叙事完整性、逻辑连贯性及语言丰富性方面均取得显著进步,印证思维导图教学对幼儿叙事能力的提升作用。

5.3. 幼儿思维活跃度显著提升

通过开放性问题测试,从思维反应速度、想法生成数量及创新性三个维度,对比分析思维导图教学对幼儿思维活跃度的影响。

前测以绘本《小老鼠的旅行》为载体,设置“小老鼠接下来可能遇到的情景”“若你是小老鼠的应对方式”等开放性问题。结果显示,40%的幼儿存在明显思考延迟;人均生成想法1.5个,且85%的想法局限于绘本既有元素,创新性不足。

经两个月思维导图教学干预后,以绘本《小猪变形记》开展后测,设置同类开放性问题。结果显示,仅10%的幼儿存在思考延迟;人均生成想法4.8个,其中60%的想法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创新性延伸,突破绘本既有内容局限。

前后测对比可见,幼儿在思维反应速度、发散思维广度及创新思维深度上均有显著提升,表明其思维活跃度得到有效增强。

6. 结论

思维导图作为连接具象思维与抽象逻辑的桥梁,为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提供了创新路径。其可视化、结构化的思维工具特性,既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又能通过多元应用策略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思维品质。从应用效果来看,思维导图的引入不仅优化了绘本教学的过程,更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绘制、解读、创编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学习转变。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思维导图与绘本教学的深度融合,结合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创新应用形式,让这一思维工具真正成为推动幼儿阅读素养与综合能力发展的助力。

基金项目

湾大发[2024] 201号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思维导图应用于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11607861)。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翁容李. 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幼儿绘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行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2021.
[2] Abi‐El‐Mona, I. and Adb‐El‐Khalick, F. (2008) The Influence of Mind Mapping on Eighth Graders’ Science Achievement.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08, 298-312.
https://doi.org/10.1111/j.1949-8594.2008.tb17843.x
[3] Landale, A. and Lewis, C. (2007) The Extraordinary Reader: Introducing INSEAK—The Simplest, Fastest and Most Effective Speed-Reading Strategy Ever Devised. Vale House Press.
[4] Zipp, G.P., Maher, C. and D'Antoni, A.V. (2009) Mind Maps: Useful Schematic Tool for Organizing and Integrating Concepts of Complex Patient Care in the Clinic and Classroom. Journal of College Teaching & Learning (TLC), 6, 59-68.
https://doi.org/10.19030/tlc.v6i2.1173
[5] 董俊芳. 例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语文建设, 2022(23): 66-68.
[6] 李向红. 基于单元主题阅读模式的思维优化手段[J]. 语文建设, 2021(17): 73-75.
[7] 杨娟玉, 沈书凝. 让思维可视——阅读教学中落实思维发展的实践探索[J]. 基础教育课程, 2020(1): 34-38.
[8] 谭榕. 查新员的速读能力和思维导图的应用探讨[J]. 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3, 33(6): 38-39.
[9] 翟旭萍. 幼儿绘本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 44(29): 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