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有效运转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
The Dilemma and Pat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Education Base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through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摘要: 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在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保障学生实习权益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有效运转面临的困境,并从拓展基地建设功能、提升协同育人深度、强化基地内涵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Abstract: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 practice b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in practice and promoting the equity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practice base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expanding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of the base, improving the depth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base.
文章引用:周君佐, 刘强, 李昂. 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有效运转的困境及其破解之道[J]. 教育进展, 2025, 15(8): 192-19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22

1. 引言

实习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从“学生”到“雇员”角色转变的重要桥梁,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1]。近年来,随着学历的贬值和就业压力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在毕业之前走出校门参与实习来提升就业竞争力。大量研究表明,实习对大学生的学业参与、就业能力、就业结果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石卫林等利用2010年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相对于未参与实习的学生,实习有益于促进学业参与[2]。朱红等通过对中美大学实习理念、制度和实践经验的长期考察发现,实习正成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资本的必然选择[3]。丁小浩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自主实习的学生就业起薪更高,而统一实习的学生就业对口的概率更高[4]。朱菲菲利用北京大学2015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实习投入对高职、专科或社会科学类专业,以及就业去向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和体制外企业毕业生起薪影响较大[5]

大学生实习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使得实习企业的选择成为了另一种“择校”问题。对于经管类大学生而已,实习对学生的就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近年来各高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在积极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实习。然而,现实中有关大学生实习过程中权益受损、花钱买实习、“倒贴钱”实习等现象时常见诸报端,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保障学生实习机会公平和实习生权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19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要大力推动实习基地建设,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带动一流实习基地建设。然而,现实中相当多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无法真正服务于实践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6]。那么,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使这些实践教学基地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在阐述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有效运转存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 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重要意义

2.1. 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持续增长。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达到1020万。面对“就业难”,越来越多的经管类大学生选择在走出校门之前去企业实习以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筛选理论的角度来看,名企的实习经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递其能力的信号。名企的实习经历是用人单位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背书,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相应的收益。例如,罗蕴丰基于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名企实习提升了毕业生起薪的42.3%,且这主要来源于名企实习的信号作用[7]

名企的实习岗位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追捧。对于金融、会计、财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数字经济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而言,一纸盖章的名企实习证明已然具备了十足的“含金量”。当实习这一行为具备了教育的意义,便成为了另一种“择校”问题的时候,对实习机会的竞争将开辟另外一个教育机会争夺的战场,引发新的教育不公平。一方面,拥有优势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子女的惯习与名企的文化更“自然亲近”,因而容易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拥有优势家庭资本的子女在实习机会的争夺上可以通过家庭资本从社会网络中得到更多的帮助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而弱势阶层家庭子女由于家庭资本的匮乏,很难在稀缺的“名企”实习机会竞争中获得良好的表现。因此,在自主找寻实习的过程中,虽然部分拥有优势家庭资本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或父母的人际关系作用,但是这种“自谋生路”的实习方式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实现。当实习变成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择校”问题时,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给更多学生提供优质实习机会是高校破解这种隐匿的教育不平等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2.2. 保障学生实习权益有效途径

作为一种体验式学习,实习是经管类大学生锻炼能力、了解社会、积累经验、学习知识的有效途径,既能够让学生通过感受真实的职场环境减少现实震惊和缓解就业焦虑,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解决现实中的复杂问题提升他们的核心胜任力[8]。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实习市场和高校开发实习岗位能力的局限,专业对口实习岗位难找、实习效果难保证、实习待遇难保障、人身损害难救济等一系列问题逐步凸显。近年来,大学生实习伤害事件、中介机构明码标价企业实习机会面向毕业生出售、“倒贴钱”的实习、大学生实习期间发生意外事故乃至性骚扰等权益受损事件经常见诸报端。如何有效保护大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9]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实习过程中学生多重角色的模糊、相关制度和法律的缺陷等,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经管类专业实习都是分散实习,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和自行前往单位实习。学生分散实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实习经费的限制和组织上的压力,但也容易导致实施过程缺乏指导和管理等弊端。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既缺乏与实习单位议价的能力和地位,也缺乏权益保护意识,导致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劳动权益难以落实,甚至人身权益都受到损害。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参加实习的重要场所,在保障实习生人身权益、劳动权益、学习权益和保险权益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0]。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数量充足且合作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是保障学生实习权益的重要途径。

2.3. 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有效渠道

产教融合作为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融合模式,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和培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11]。党的十九大以来,产教融合作为一项重大的政策相继写入《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等重大文件,成为为国家发展战略。

产教融合在形式上产生了诸多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产教融合型组织。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作为产教融合的一种合作载体,极大的拓展了学校教学资源边界,成为了产教融合的新渠道。一方面,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高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既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双方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课题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也为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机会和拓展资源来源渠道。特别是对年轻教师以及缺乏实践锻炼的教师,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其提供了锻炼和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能够拓宽他们的教学视野,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非常有利于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3. 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面临主要问题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拓展高校教育空间,促进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渠道。实际上,由于实践教学基地参与者众多、类型复杂、利益诉求多种多样等原因,当前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积极性不足,缺乏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内驱力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是理性的,会对其做出的行为做出权衡且其行为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益[12]。作为理性的市场经营主体,企业和高校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企业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益,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足够的收益,则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热情和接纳学生实习的动力难以激发。企业工作从接触到上手往往需要数月的时间,实习生由于工作时间短,很难给企业带来实质效益,而企业接收实习生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甚至可能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干扰。为社会培养人并非企业的职责,企业参与大学生实习培养工作更多地是一种公益性行为。企业的基本目标是追求效益与利润的最大化,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企业接纳学生实习动力不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3]。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急需大量的实习岗位,而企业能提供的实习岗位却十分有限,校企共建实习基地存在“校热企冷”的尴尬境地。此外,经管类专业实践性较强,需要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处理岗位工作,学生上手时间较长且更容易受到实习管理岗位的限制,导致实习基地所能够接收的实习生数量其实非常有限。拥有知识、技术、人才资源优势的高校如果不能通过咨询服务、员工培训等其它深层次合作给企业提供利益补偿,很容易导致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流于形式,企业参与实习基地建设热情不高、接纳学生实习动力不足。

3.2. 实践基地功能单一,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

当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并未得到高校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多数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初衷要么是为了满足各类考核和评估要求,要么是为了项目申报的需要和解决学生实习实践。校企合作关系也较为单一、松散,双方的合作大多仅限于学生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就业创业教育等,缺乏双方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深度融合,高校的人才、科研等优势并未转化成企业的现实需要。企业参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对其成本收益进行考量之后的市场决策行为,功能单一、层次分离的实践基地不利于形成实习实践、就业创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等多功能联动的深度合作模式,无法给予企业创造直接和显著的价值,导致难以与企业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也就无法形成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格局。

3.3. 激励机制缺失,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实践基地建设不仅需要高校和企业投入足够的时间与人力,还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无论是对教师的激励还是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足够的资金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效运转的基本保障。目前,政府、学校与基地等各方的互惠互利机制尚未形成,企业在实习中的合法权益并未受到充分关注和保障,政府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政策来营造和推进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由于经费的不足,使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难以进行,最后沦为“纸上基地”。此外,教师参与基地建设和运行需要耗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尽管教师可以从参与基地建设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中获得个人职业的成就感,但是不能仅依靠他们的责任心来承担这种额外工作。要想将基地建设置于学校发展重要位置,必须建立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

3.4. 基地有效运转长效机制不完善,可持续发展性差

建立类型多样、来源多元、覆盖面广、专业匹配度高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体系对于经管类专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与医学类、师范类、工科类、农业类等院校不同,经管类专业既无附属医院、附属学校,也缺乏类似工科类院校拥有的大规模的校外科研产业园、附属企业等校外实习基地,所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基本都是靠学校各级领导和老师利用自身资源和人脉得以建立。事实上,尽管不少教师为响应学校号召建立了一批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但由于很多实习基地是更多的基于个人私人关系背景或校友资源支持而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性较差。导致不少实习基地只是挂牌基地,未能真正接收高校实习大学生,也未构建形成比较成熟的合作共赢模式,无法有效保证实习基地稳定高效地为学校实提供实践教学服务,可持续发展性较差。此外,依托实践基地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活动分别对应着学校教务处、校团委、学工部、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院等职能部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赖于高校组织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与配合。高校高度分化的科层结构形成职能的“块块分割”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内部职能部门间沟通和联合执行活动开展难度[14],增加校企依托基地在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的难度,导致基地建设无法形成持续合力。

4. 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困境的破解之道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是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15]。为切实解决目前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有必要通过加强和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完善现有管理体制机制,优化现有的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从而破解当前经管类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4.1. 拓展基地功能,通过多层次、宽领域校企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企业协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责任意识还有待强化,而单纯的实习功能的实践基地给企业带来直接显著的收益有限,直接导致企业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动力不足,接纳学生实习积极性不高[16]。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若学校不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降低企业的合作成本或者增加企业的合作收益,企业只能基于自身成本收益核算调整或终止合作。为此,高校要坚持合作共赢理念,深挖合作潜力,拓展基地建设功能。在具体操作中要尽量少签单一实习功能的实践基地,多通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形式将学生实习实践与其它合作捆绑。例如,可以通过与企业加强横向课题研究、提供企业员工培训服务、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咨询等更深层次的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积极性。现实中单纯依靠人情建立的实习实践基地往往难以为继,不少基地最后沦为挂牌基地,缺乏真正的运行。因此,高校要积极依托基地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产学合作,通过多层次的合作来带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同时,拓展基地建设功能,将学生实习实践与其它合作捆绑,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校企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提高企业积极性。

4.2.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地合作机制

实践基地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合作企业的支持和配合。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在产学研用创教等多领域多层次开展合作,构建校企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提升协同育人深度。一方面,高校要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搭建起集实习实践、行业研究、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等多功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并积极依托基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育人功能。另一方面,高校要以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契机,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经管类学科是一门十分强调实践性的学科,高校在鼓励学生走进实践基地实习的同时,也可聘任企业高管为客座教授、实践导师,邀请企业人员来校讲座,共同探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习模式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等,将校外优质资源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高校也可委派理论专家担任企业咨询顾问,提炼、挖掘和解决实习实践场景中的应用问题,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此外,校企双方可通过联合开展技术咨询、企业咨询和服务咨询(政府决策咨询)、联合承接企事业单位服务项目等方式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双方互利共赢,拓展学校办学资源来源渠道。为了更好地增进校企双方的感情,巩固校企合作关系,高校可定期邀请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单位入校开展人才培养论证会、实习宣讲会、企业文化宣讲等活动。

4.3. 加强和规范基地建设与管理,强化基地内涵建设

无论是实习基地的建立与维护,还是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和监督;无论是学生实习方案的设计,还是对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系统指导等,都需要人去落实,需要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高校要加强和规范基地建设与管理,优化基地管理体制机制,在物质经费、平台建设、配套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基地内涵建设。第一,要定期对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考核评估,实时监控基地的运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优化基地运行的管理模式。第二,按照清理“无用”基地、保留优质基地、培育示范基地的原则对基地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完善基地运行的机制,使实践教学基地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第三,要充分考虑教师“经济人”的特点,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例如,对参与相关工作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工作补贴和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校外实践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基地建设和项目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针对性改进完善,保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使基地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实践教学任务。第四,要切实加强以主要负责人为主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吸收各系主任、学术带头人、辅导员等共同参与,确保基地建设工作扎实有力。第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要促进基地的“自我供血”功能。高校应积极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需求,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加强与基地共建单位的合作力度,促进基地的“自我供血”功能。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师资优势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共同开发课程、开展组织管理服务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拓展经费来源渠道,从而有力缓解校外基地建设的资金问题。第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高校要理顺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实践基地运行和管理平台,加强基地共建共享和职能管理部门联动,形成模块化、平台化、网络化、开放化的实践基地运作格局。

5. 结语

本文在阐述经管类专业校政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经管类专业校政企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有效运转面临的困境和原因,并从拓展基地建设功能、提升协同育人深度、强化基地内涵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实习基地高质量建设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推进。面向未来,高校应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视与投入,强化基地内涵建设,推动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劳动力市场供求视角”(2024GXJK650)。

参考文献

[1] 黄河. 大学生实习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组织社会化的视角[J]. 高教探索, 2009(6): 131-134.
[2] 石卫林. 大学生过早实习: 促进抑或阻碍学业参与? [J]. 复旦教育论坛, 2012, 10(2): 20-26, 43.
[3] 朱红, 凯伦∙阿诺德, 陈永利. 制度的基石、保障与功能——中美大学生实习比较及对就业的启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2, 10(1): 107-123, 190.
[4] 丁小浩, 马世妹, 朱菲菲. 大学生实习参与方式与就业关系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5): 33-41, 166.
[5] 朱菲菲, 丁小浩. “双习”投入对高校毕业生起薪的影响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21): 40-47.
[6] 刘辉.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转及其不确定性的克服——以某实践基地为例[J]. 高教探索, 2020(7): 80-84.
[7] 罗蕴丰, 高文娟, 王雪纯. 名企实习, 价值何来?——基于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与经济, 2019(3): 20-28.
[8] 王志梅, 龚青, 李骏婷, 等. 大学生实习: 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效果[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7(1): 134-143.
[9] 侯嘉淳, 金劲彪. 产教融合视阈下大学生实习权益保障的制度构建[J]. 江苏高教, 2021(11): 112-117.
[10] 金劲彪, 郭人菡. 毕业实习大学生劳动权益保护的法理反思: 基于各层次利益衡量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3): 67-75.
[11] 周慧文. 高校产教融合困境及其突破——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分析框架[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1(1): 59-72.
[12] 罗泽意. 创业型大学的行动逻辑与本土化策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6): 68-77.
[13] 冉云芳, 石伟平. 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实习是否获利?——基于109家企业的实证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 38(1): 43-59.
[14] 周君佐, 咸春龙. “双万计划”执行的现实困境及其突破路径——基于米特-霍恩模型的分析框架[J]. 高教探索, 2021(11): 25-33.
[15] 李世辉, 李香花. “产教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实习平台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4): 70-78.
[16] 毛俊响, 李润龙. 三位一体架构下政府和企业协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研究[J]. 高教探索, 2021(5): 12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