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需求导向: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坐标与实践遵循
People’s Demand Orientation: The Value Coordinat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摘要: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演变,它与广大民众的物质福祉息息相关,其价值取向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与之立场紧密契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高级别的安全保障以及培养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凸显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对新质生产力的人民性立场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精准地把握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的价值追求之间的平衡,为人类社会迈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提供了价值导向。
Abstract: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represents the latest evolution of Marxist productivity theory,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terial well-being of the general public. Its value orienta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people and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ir posi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productivity by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high-level security guarantees, and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people-oriented stance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helps us to more accurately grasp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objective law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uman value pursuits, providing value guidance for human society to move towards a new stag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文章引用:古力尼革尔·吾买尔江. 人民需求导向: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坐标与实践遵循[J]. 哲学进展, 2025, 14(8): 78-8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5.148415

1. 引言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全球生产力发展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更是产业形态的颠覆性重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生产力的发展终究要回归到人的需求本身。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绝不能脱离人民的现实需求而孤立存在,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才能确保其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实践价值的最大化。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拓展到了精神文化、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元化、高品质、个性化的鲜明特征。这就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能够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要能够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基于此,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民需求导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理论层面阐释人民需求导向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关联,分析人民需求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从实践层面考察当前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回应人民需求的现状与挑战,并探索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2.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构筑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理论基础,它不仅是唯物史观中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而且其提出的生产力三要素深刻地蕴含了群众史观的价值取向。这一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了随着生产力的持续演进,各类生产要素如何作用于个体与自我认知的塑造、个体与社会结构的互动以及个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它不仅仅是一种对经济现象的抽象描述,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人类自身命运深刻洞察的体现。通过这一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如何驱动社会变革,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社会与自然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建出一个复杂而多彩的人类文明图景。

2.1. 从“劳动者”的困境回答人与自身的关系

马克思深刻洞察到,人的本质核心在于“劳动”,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人们应当拥有自主权,通过劳动实践来发挥创造力,进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积极的推动角色。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不仅强调了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诸要素中最为关键一环的不可或缺地位,而且通过透视生产力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深刻揭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中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与挑战。该理论从生产与消费这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入手,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的物化现象——即人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逐渐被物质所主宰,失去了作为主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人的关系被简化为物的关系,人的价值被物的价值所衡量。这种物化现象不仅体现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上,也反映在消费领域,人们往往为了消费而消费,忽视了真正的需求与生活的本质,进一步加剧了人的异化状态。

在生产环节,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核心,同时也是人与自身异化的初步体现。在私有制占主导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者虽大量投入生产,但所获仅是劳动产品中最微不足道且不可或缺的份额,导致劳动者几乎一无所有,为了生存不得不以工资形式换取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探究人的需求如何能够回归人性本质,成为了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劳动者的角色往往被简化为一种机械化的存在,他们的创造力与个性被忽视,仅被视为生产线上的一环,其劳动的价值被最大限度地榨取,而回报却远远不能与他们的贡献相匹配。这种劳动与回报之间的巨大失衡,不仅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更使得劳动者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均感受到了深重的压迫与异化。

人的本质需求,不仅仅是基本的生存需求,更包括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对自由选择的渴望以及对社会归属感的寻求。在资本主义框架下,这些需求往往被边缘化,劳动者的生活被简化为无休止的工作与消费循环,个人的价值被物质财富所衡量,而真正的精神富足与情感联结则被忽视。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让劳动重新回归其本质——作为人类自我实现和创造的手段,而非仅仅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被迫活动。

在消费环节,劳动者则展现了人与自身关系的另一层面。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不再单纯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而是披上“人道主义”的外衣,通过榨取相对剩余价值,表面上看似缩短了工人的工作时间,实则通过种种手段激发工人在非工作时间的消费欲望,诱导他们追求新的享受,从而使工人陷入一种新的依赖状态,最终仍然牢牢受制于资本的游戏规则之中。

在消费环节,劳动者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异化现象,深刻暴露了资本主义体系下人与自我关系的错综复杂与严重扭曲。资本家利用广告、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等多样化的传播手段,精心构造了一个充满无尽诱惑的消费幻象世界,不断向劳动者展示出一幅幅看似唾手可得、实则永远无法完全企及的“理想生活”图景。这种消费文化的广泛流行,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消费渴求,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重塑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取向,使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进一步加剧了人的异化与物化。

劳动者在追求这些看似提升生活品质的商品和服务时,往往忽视了这些消费背后的真正动机——即维持并扩大资本积累的需要。资本家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消费热点和时尚潮流,诱导劳动者不断消费,从而不断产生新的需求,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注入持续的活力。然而,这种消费并非基于劳动者真正的需求和幸福感,而是建立在一种被制造出来的“需求”之上,这种需求往往与人的本质需求相去甚远。

在这种消费模式下,劳动者不仅在经济上依赖于工资收入来维持消费,更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对消费的依赖,仿佛只有不断购买新的商品和服务,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这种依赖状态不仅加剧了劳动者的异化感,使他们更加远离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内在价值,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威胁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从“劳动资料”的演进揭示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探讨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1]思想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核心考量点。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演进,深刻地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人类早期至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人们对“人的依赖”显著。这一时期的劳动工具主要是手工操作的自然物质工具,恩格斯曾指出,猿类无法制造哪怕是最简陋的石刀,这凸显了工具使用对人类进化及劳动本质展现的重要性。为了获取更多食物,人们不得不制造更复杂的工具并开展分工合作,这种基于血缘和性别区分的分工关系,反映了生产力低下阶段人与人之间的紧密依赖。

在人类社会关系的最高发展阶段,即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为特征的时代,需要依赖于更高技术水平的劳动手段来作为支撑。新型生产工具凭借其显著的科技含量,为生产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新动能,使得个体之间的劳动能力差异逐渐变得不那么显著。与此同时,人们能够挣脱传统社会分工的枷锁,拥有自主选择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由,这为从“物”对人的控制与支配,转向“物”作为服务于人的手段的新型社会关系变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新型生产工具不仅改变了劳动的形态,更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工作”与“休闲”界限日益模糊,个性化定制与按需服务成为主流,人们得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层的层次上追求个人兴趣与潜能的最大化发展。这种转变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技能和创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资源。教育体系也随之变革,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旨在培养人的全面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每个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这样的社会里,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重要途径,人们从劳动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而非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奔波。

新型生产工具还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通与合作,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地球村”的概念更加具象化。这不仅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为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2.3. 从“劳动对象”的还原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马克思构建的生产力理论体系中,劳动对象被明确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取自大自然的原生物质,另一类则是人类通过加工转化而成的原材料。妥善地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意味着我们需要将劳动对象——自然,恢复到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也寓意着要释放那些被生产资料边缘化的“人”,使他们从束缚中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资本的肆意扩张如同一场无休止的风暴,严重地扰乱了人与自然之间原本稳定的平衡。特别是在机器大工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似乎是对自然的一次新的征服,但与此同时,这种征服也伴随着人与人之间控制与剥削的加剧。资本对自然界的贪婪索取,如同一个无底洞,它吞噬得越多,对剩余价值的渴望就越发强烈,而这直接导致了劳动者不得不承受更加沉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负担。

马克思的生产力三要素理论,不仅仅是对经济现象的一种简单描述,它更蕴含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这一理论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私有制社会下人的现实困境,它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如何以一种复杂而微妙的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辉煌,也感受到了个体在庞大社会机器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因此,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探索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其源头可追溯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为目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要关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不仅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 需求导向的契合性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迁、日新月异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核心引擎。科技的迅猛进步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正携手孕育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它不仅代表了生产力的飞跃性提升,更在悄然间深刻重塑着我们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从智能制造到大数据应用,从物联网连接到人工智能普及,新质生产力以其前所未有的创新力和影响力,引领着全球经济的深刻变革。

与此同时,需求导向作为一种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出发点的现代经营理念,正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它强调从市场需求的细微之处入手,通过精准捕捉、深入分析消费者需求,指导产品设计、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从而确保产品和服务能够紧密贴合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策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更为整个产业链条的优化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质生产力与需求导向在当今时代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为需求导向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需求导向的深入实践又为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无限的创新可能。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生动而精彩的经济发展新画卷。

3.2. 创新动力的共鸣性

“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不仅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不可动摇的根本价值导向,更是驱动科技创新持续进步、不断突破的不竭源泉与动力。在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里,坚持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动力之间展现出了显著的协同共鸣效应,携手驱动社会经济步入蓬勃发展的新纪元。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杰出成果,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全新里程碑与高级阶段[2]。其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的特性,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着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乃至社会生活方式,引领人类社会向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可持续化的未来迈进。

创新动力,作为推动这一变革浪潮的核心引擎,其根源深植于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持续探索、对现状的不懈超越以及对更美好未来的深切憧憬。这份对创新的坚定追求,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能量源泉。在智能化技术的强力支撑下,生产效率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生产流程变得更为灵活多变且精确高效,为企业的创新实践构建了坚实的基础,并开辟出无限的创新空间。

同时,新质生产力所引发的数据化、网络化变革,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与决策支持。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尖端技术,市场需求与消费者行为得以被更加精确细致地捕捉与分析,从而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强大的动力。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更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创新动力的持续激发,进一步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化与拓展。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企业不断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乃至组织形态,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得到应用与发展。这种共鸣性的相互作用,不仅加速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智能、更加充满活力的未来社会。在此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与创新动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谱写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展现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学术与实践交融的壮丽画卷。

3.3. 共享发展的互利性

共享发展理念,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深刻强调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确保的公平性、普惠性与可持续性,其核心宗旨在于构建一个能够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促进社会整体和谐与进步的理想状态。这一高远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性。

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的璀璨结晶,其智能化、网络化的显著特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信息的透明度与可及性得到了显著提升[3]。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还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资源配置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显著优化。通过网络化平台的广泛连接,资源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共享与优化配置,打破了传统资源分配中的地域、行业壁垒,实现了资源的全球化、网络化配置。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和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共享发展强调发展的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这是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的理念,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包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

4.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4.1. 新质生产力下的新型劳动者培养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新型劳动者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传统的劳动者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新型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协作能力的意识,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产业结构的深刻转型,以往传统的劳动者培养模式已难以充分满足当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面对这一挑战,新型劳动者的培育路径亟需革新,以适应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型劳动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持续学习,不断突破自我。同时,跨学科协作能力的意识也尤为重要,它要求劳动者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创新,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工作挑战。

此外,培养适应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教育与实践领域的共同目标。这意味着,新型劳动者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而是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分析处理、项目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构建开放、多元的教育体系,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为劳动者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拥有广泛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2. 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富裕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上,我们深刻洞察到,实现人民富裕与新质生产力的深度融合,构成了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核心逻辑。高质量发展,其深邃内涵超越了经济增长速度的单一维度,它更蕴含着经济结构的深层次优化、创新能力的实质性增强、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改善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性进步。

人民富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始终是我们行动的理论导向与实践指南。我们秉持“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依靠人民力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差异化的美好生活需求。通过积极促进就业创业,构建全面覆盖、高效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持续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能,我们力求让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在发展的浪潮中,切实感受到显著的获得感、深层的幸福感与稳固的安全感。

而新质生产力,则构成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体系。我们积极投身于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壮大,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以不断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我们还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引领作用,加速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建设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创新动能与活力。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人民富裕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引领新质生产力的不断跃升,同时以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促进人民富裕水平的持续提升。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它要求我们秉持更加坚定的信念、采取更加务实的行动、运用更加创新的思维,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4.3. 引领人类社会形态迈向“人的自由个性”发展之路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股不可小觑的社会进步驱动力,正引领人类社会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人的自由个性”的黄金时代。这一转型超越了单纯的技术革新范畴,它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重塑着价值观念,并悄然推动着整个文明形态的迭代升级。

在这场由新质生产力引领的变革中,人类的生活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传统的生产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方式,使得人们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单一的职业角色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我、实现价值。同时,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降低了交流的门槛,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个性表达的途径更加多元,为社会的文化繁荣和个体创造力的释放提供了无限可能。

而在这场变革的深处,价值观念的重塑尤为引人注目。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使得“人的自由个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它倡导尊重个体的独特性,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去选择生活方式和职业道路,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束缚,更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整个文明形态向更加高级、更加多元的方向演进。

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推动下,生产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传统的固定岗位向更加灵活多样的工作模式转变。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为个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追求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信息获取与交流的门槛显著降低,人们的思想观念因此变得更加开放多元,个性表达的渠道也愈发丰富多样,为社会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5. 总结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之下,面临着“两个大局”的深刻挑战与机遇。在当前这两个关键时期相互交织、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如何精确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人民性立场,并以此为驱动,促进人类文明新型态的不断发展与演进,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刻思考并积极采取行动的重要课题。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本质在于创新与发展。它不仅代表着技术的革新与升级,更蕴含着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在这一进程中,人民立场始终是我们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人民立场,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确保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面对“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繁荣富强,更关乎人民的幸福安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我们还要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差距,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质生产力更是我们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在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演进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伴随着文明形态的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不仅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更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价值观念的重塑。我们要充分利用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互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坚持人民至上、创新引领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96.
[2] 孙绍勇.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与实践指向[J]. 山东社会科学, 2024(1): 22-30.
[3] 徐蔼婷, 陈镜如. 新质生产力提升: 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助力[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4(12):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