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文本分类任务是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之一,应用于情感分析、垃圾邮件过滤、新闻分类、病历文本处理等基础功能,并延伸至舆情监控、个性化推荐、法律案件管理等专业化需求。随着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问世,因为其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几乎所有自然语言处理(NLP)的任务都可以被一个模型所解决。并且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权重参数量向着更小更强的方向发展,更多时敏性高的场景也看到了大模型的身影,比如手机等边端设备上大量植入小尺寸模型。另一方面,大模型虽然基线较高,但是存在资源需求高、预测时延高、输出幻觉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对准确率和响应时延都有较高的要求多文本分类任务仍然采用基于小参数量的判别式模型Bert优化得到。鉴于以上情况,本文对模型尺寸相近的生成式模型和判别式模型在文本多分类任务上的性能表现进行对比研究,以支撑实际应用落地时的模型选择。作者使用了THUCNews新闻数据集。实验表明,在相同训练样本的条件下,判别式模型在分类F1值和预测速度上都优于生成式模型。
2. 相关工作
文本分类任务是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之一,应用于情感分析、垃圾邮件过滤、新闻分类、病历文本处理等基础功能,并延伸至舆情监控、个性化推荐、法律案件管理等专业化需求。进入深度学习时代以来,文本分类任务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有两大类型,一类是以Bert [1]判别式模型为基础衍生的改进算法,另一类是以LlaMA [2]、Qwen [3]生成式大语言模型为基础的解决方式。对于Bert类解决方案,大多采用微调方法调整BERT模型权重,基于任务特定数据集提升目标任务(如文本多分类)性能。Hey等人[4]提出需求分类的迁移学习方法“NoRBERT”,使用两个预训练BERT模型(BERTbase和BERTlarge)作为分类模型。这些模型针对二元和多类分类任务进行微调,使用PROMISE NFR数据集及其类别标签训练。Sainani等人[5]研究从软件工程合同文档数据集中提取和分类需求的不同机器学习模型。数据集包含5472个需求,标注为14个类别(包括项目交付、法律流程、筛选/入职、供应商企业、HR客户政策、HR法律和人员分配)。研究应用了NB、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BiLSTM和BERT5。结果显示,微调BERT模型优于其他四个模型,在9个需求类别上F1分数超过80%。Chatterjee等人[6]报告了涉及2122个NFR的大规模多类分类任务研究,采用三个基于BiLSTM的模型和一个预训练BERTbase模型。研究表明,微调BERT优于其他所有模型,证实了BERT在该任务中的优势。该研究使用的数据集也未公开。
另一方面,近年来以LLaMA和Qwen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LLMs)展现出卓越的语言理解能力涌现现象,开创了无需微调即可完成分类任务的新范式。这些模型既能进行零样本选择,也可采用少样本提示[7]和思维链(CoT) [8]等技术。[9]则系统地回顾了针对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参数高效微调方法。文章将这些方法分为五类:自适应微调、加性微调、选择性微调、重构参数微调和混合微调。每种方法下又细分为多个子类。[10]将文献资源分类视为分类号生成任务,利用图书馆编目数据构造训练集和测试集,基于ChatGLM 3、Llama2等大语言模型在训练集上进行模型的高效微调,并在中英文测试集上分析模型的分类效果。
最后,在资源消耗方面,[11]表示生成式模型计算需求高,需要大量训练数据,且易受维度诅咒(Curse of Dimensionality)影响。例如,生成模型需建模联合分布
,计算复杂度显著高于判别模型。在可解释性方面,生成式模型通过建模联合分布,可解释特征与标签的因果关系。同时,通过输出后验概率分布,提供分类置信度,避免在低置信度时预测结果。而判别式模型存在黑盒特性,其直接学习输入到输出的映射,缺乏对数据生成机制的描述,可解释性较差。例如,支持向量机(SVM)依赖决策边界,但无法解释特征间依赖关系。
本文分别从两个类别中选取有代表性、权重参数量级相近的模型,面向文本多分类任务,基于全参监督微调、高效监督微调、零样本提示工程等技术,对比研究各种方法在F1值和预测速度上的性能表现,支撑实际业务应用中的解决方案选择。
3. 本文方法
3.1. 多分类任务定义
在机器学习中,多分类(Multiclass Classification)任务数学定义为:将样本划分到K个互斥类别,每个样本仅属于一个类别。
数学描述:
输出空间
。
模型输出概率分布
,满足公式(1):
(1)
预测时取最大概率对应的类别为公式(2)。
(2)
示例:手写数字识别(类别为0~9)。
3.2. 基于Bert模型微调的文本多分类技术
基于Bert模型微调的文本多分类技术原理主要依托BERT模型的预训练–微调范式,其核心是通过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添加线性分类层,并针对下游任务调整参数。整体模型结构由Bert层和线性分类层组成。如图1所示,BERT层作为特征提取器,通过多层Transformer编码器捕获文本的上下文语义信息。其双向注意力机制能同时考虑词语的左右语境。
Figure 1. Structure of Bert model
图1. Bert层模型结构
如图2所示,线性分类层在BERT输出的[CLS]标记向量(代表整句语义)后接一个全连接层(Linear Layer),通过Softmax函数输出多分类概率。例如,对于句子“这电影真棒”,BERT提取全局特征后,线性层将其映射到“positive”类别。
Figure 2. Linear classification layer
图2. 线性分类层结构
模型微调过程包含参数调整和学习率策略设置。
3.3. 基于Qwen3和LoRA微调的文本多分类技术原理
基于Qwen3和LoRA (Low-Rank Adaptation)微调的文本多分类技术原理,主要结合了预训练语言模型的能力与参数高效微调策略,其核心原理包括LoRA原来和多分类适配。
1) LoRA基本原理
LoRA通过冻结预训练模型的原始权重,仅对低秩分解矩阵进行微调。具体而言,对于预训练权重矩阵
,LoRA引入两个低秩矩阵
和
(r ≪ min(d, k)),将权重更新量表示为ΔW = BA,最终输出为公式(3):
(3)
其中,B和A为可训练参数,初始时B为随机高斯分布,A为零矩阵,确保初始更新量为零。这种设计将可训练参数数量从d × k减少到r × (d + k),显著降低内存需求和计算成本。
2) 文本多分类中任务适配
面向多文本分类任务,基于LoRA微调的Qwen3模型需要做模型适配和超参数的选择。模型适配方面:1) 进行注意力层调整。LoRA通常被注入到Transformer模型的注意力机制中(如Q、K、V矩阵),因为这些层对任务适应敏感。2) 分类头扩展。在预训练模型的顶部添加多分类层(如全连接层),结合LoRA调整后的特征表示,实现类别区分。在超参数配置方面,需要保证效率与性能的平衡。1) 低秩维度选择:通过调整秩r (如实验常用的r = 64或r = 8),平衡模型容量与过拟合风险。较大的r增强表达能力,但可能增加计算量;较小的r则更高效。2) 缩放因子α:引入超参数α (如α = 16)对BA的输出进行缩放,以控制低秩更新的强度,优化训练稳定性。
4. 实验
4.1. 实验方法
为了更加充分对比生成式模型和判别式模型在多分类任务上性能表现的差异,本文设置了四组实验,分别为基于Bert模型微调的文本多分类(以下简称Bert微调)、基于Qwen3-0.6b的零样本文本多分类(以下简称Qwen3-0.6b零样本)、基于Qwen3-0.6b全参数微调多分类(以下简称Qwen3-0.6b全参微调)、基于Qwen3-0.6b的LoRA微调多分类(以下简称Qwen3-0.6bLoRA微调).为了进一步研究解决方案在不同数量类别下的泛化性,每组实验都分别在4个类别、9个类别和14个类别上进行性能测算。
4.2. 实验数据
实验采用THUCNews数据集[11],它是根据新浪新闻RSS订阅频道2005~2011年间的历史数据筛选过滤生成,包含74万篇新闻文档(2.19 GB),均为UTF-8纯文本格式。数据划分为14个候选分类类别:财经、彩票、房产、股票、家居、教育、科技、社会、时尚、时政、体育、星座、游戏、娱乐。
4.3. 实验参数设置
4.3.1. Bert微调方法参数设置
Bert微调方法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Table 1. Bert finetune parameter setup
表1. Bert微调方法参数设置
参数名称 |
设置值 |
lr_scheduler_type |
cosine |
learning_rate |
1.0e−5 |
train_batch_size |
64 |
eval_batch_size |
256 |
num_train_epochs |
3 |
weight_decay |
1e−6 |
eval_steps |
0.05 |
4.3.2. Qwen3-0.6b零样本提示词设置
提示词为:你是一个分类器,你的任务是判断下面文本所属的类别(候选类别如下),只给出最合适的类别,以json格式返回,键为类别。
**返回值示例
{“类别”:“xx”}
**候选类别**
财经、彩票、房产、股票、家居、教育、科技、社会、时尚、时政、体育、星座、游戏、娱乐
**文本**
Xxx
4.3.3. Qwen3-0.6b全参微调方法参数设置
Qwen3-0.6b全参微调方法参数设置如表2所示:
Table 2. Qwen3-0.6b full parameter SFT setup
表2. Qwen3-0.6b全参微调方法参数设置
参数名称 |
设置值 |
per_device_train_batch_size |
12 |
gradient_accumulation_steps |
8 |
learning_rate |
1.2e−5 |
warmup_ratio |
0.01 |
num_train_epochs |
3 |
lr_scheduler_type |
cosine |
bf16 |
true |
4.3.4. Qwen3-0.6b Lora微调方法参数设置
Qwen3-0.6b Lora微调方法参数设置如表3所示:
Table 3. Qwen3-0.6b Lora finetune parameter setup
表3. Qwen3-0.6b Lora微调方法参数设置
参数名称 |
设置值 |
rank |
16 |
lora_alpha |
32 |
lora_dropout |
0.05 |
bias |
none |
per_device_train_batch_size |
8 |
gradient_accumulation_steps |
4 |
learning_rate |
4 |
num_train_epochs |
3 |
4.4. 评价指标
本文选择宏观平均精确率Pmacro、宏观平均召回率Rmacro和宏观平均F1macro值作为多分类任务的评价指标,其计算公式如公式(4)~(6):
(4)
(5)
(6)
其中,TPi为真正例(True Positive),指的是模型预测为第i类且实际为第i类的样本数量。FPi为假正例(False Positive),指的是模型预测为第i类但实际为其它类的样本数量。FN为假负例(False Negative),指的是模型预测为其它类但实际为第i类的样本数量。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总体实验结果分析
从表4和图3可以看出,尽管Bert模型参数量最小,但是经过监督微调后,其宏观平均F1值最高,分别高出后续方法0.8%、3%、18.9%,后续依次是Qwen3-0.6b全参微调、Qwen3-0.6bLoRA微调和Qwen3-0.6b零样本方案。Qwen3-0.6b零样本方式仅利用了预训练模型的通用能力,没有经过训练优化,准确率低于0.8。Qwen3-0.6bLoRA微调方式针对新闻分类场景做了针对性优化,采用高效微调方式,面向训练样本数据集特征,更新了部分参数,使得准确率提升至0.911。Qwen3-0.6b全参微调方式在相同的训练样本条件下,通过后训练,更新了整个模型权重,使之在相同类型的文本分类场景中表现更优。Bert微调方式基于参数量最小、基线能力最差的基座模型,在相同训练条件下取得最佳结果(排除测试误差等原因,基本与Qwen3-0.6b全参微调表现一致),可能的原因有二。第一,判别式模型采用编码器结构(Encoder-only),其任务的输出空间是预先定义好且有限的(一组标签)或者严格限定在输入文本范围内(如抽取式答案),不存在生成式模型的“幻觉问题”,输出的标签不会产生“漂移”。第二,Bert权重大小是0.1 B,仅为Qwen3-0.6b权重的1/6,同等规模的训练样本使模型优化的更充分,更符合训练样本的特征分布。
Figure 3. Overall experimental results bar chart
图3. 总体实验结果柱状图
Table 4. Overall experimental results
表4. 总体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 |
宏平均精确率 |
宏平均召回率 |
宏平均F1 |
Bert微调 |
0.939 |
0.938 |
0.938 |
Qwen3-0.6b零样本 |
0.789 |
0.790 |
0.789 |
Qwen3-0.6b全参微调 |
0.930 |
0.930 |
0.930 |
Qwen3-0.6bLoRA微调 |
0.912 |
0.911 |
0.911 |
4.5.2. 不同方案推理速度分析
为测试四组方案的预测时响应速度,基于英伟达RTX 3090 (24 G)显卡进行,计算每秒钟模型输出的字符数量,结果如表5所示:
Figure 4. Predict speed results bar chart
图4. 推理速度测试结果柱状图
Table 5. Predict speed results
表5. 推理速度测试结果
实验方法 |
生成字符数/秒 |
参数量 |
Bert微调 |
60.3 |
0.1 B |
Qwen3-0.6b零样本 |
12.9 |
0.6 B |
Qwen3-0.6b全参微调 |
13.2 |
0.6 B |
Qwen3-0.6bLoRA微调 |
10.65 |
0.63 B |
从表5和图4可以看出,因Bert模型参数量较小,仅0.1 B,其推理性能最优,且不受输出长度的影响。而基于Qwen3-0.6b的方案,全参微调推理性能优于零样本,优于LoRA微调方式。具体地,Qwen3-0.6b全参微调的模型,经过微调后,在推理时无需加载上下文提示词,速度最快。其次,Qwen3-0.6b零样本方案因需要加入角色扮演、任务信息、分类类别、输出示例等信息,故生成字符数略低于全参微调方案。最后,Qwen3-0.6bLoRA微调方式将生成一个额外的权重参数,约0.03 B,模型推理时,需要额外加载计算,故输出性能最低。
4.5.3. 不同分类类别数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从表6和图5可以看出,在4类别分类、9类别分类、14类别分类任务中,四种方法的整体表现基本一致。随着类别数量的减少,文本分类任务的难度下降,所以四种方法的分类F1值均逐步提高,但四种方法的相对排名没有变化。值得一提的是,Qwen3-0.6b零样本方案在4个候选类别的分类任务时,准确率有所提升,分析原因为,低难度任务测试有利于基于模型原始能力的提示词方案。
Figure 5. Bar chart of F1 scores for different numbers of classes
图5. 不同类别数F1值测试结果柱状图
Table 6. Results of F1 scores for different numbers of classes
表6. 不同类别数F1值测试结果
实验方法 |
4类别分类F1 |
9类别分类F1 |
14类别分类F1 |
Bert微调 |
0.945 |
0.942 |
0.938 |
Qwen3-0.6b零样本 |
0.851 |
0.818 |
0.789 |
Qwen3-0.6b全参微调 |
0.941 |
0.936 |
0.930 |
Qwen3-0.6bLoRA微调 |
0.921 |
0.915 |
0.911 |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生成式模型Qwen3-0.6b和判别式模型Bert-base在文本多分类任务上的性能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 在预测准确率方面,判别式模型Bert-base通过监督微调实现了最佳的宏观平均F1值,显著优于生成式模型的所有微调方案(包括零样本提示、全参微调和LoRA微调);2) 在预测速度方面,判别式模型同样表现优异,推理速度远高于生成式模型;3) 生成式模型在不同分类类别数下的性能表现较为一致,但在小规模分类任务中(如4类别分类)零样本提示方案的性能有所提升,显示出其在简单任务中的潜在优势。综合来看,尽管生成式模型在某些场景下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但在文本多分类任务中,判别式模型在准确率和效率上更具优势,尤其适合资源受限的实际应用场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进行更多自然语言任务的对比分析;2) 研究生成式模型思考模式下的性能表现;3) 探索判别式模型和生成式模型压缩加速后的响应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