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和情感计算的不断发展,如何使计算系统具备理解与响应人类情绪的能力,已成为人机交互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情感不仅影响人的认知与行为决策,也是实现智能系统自然交互的关键因素。同时,情绪状态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与多种生理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准确识别和分类这些情绪维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传统的情绪识别方法大多依赖于面部表情、语音和文本分析,但这些方法往往受到个体主观感知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难以准确反映个体的真实情绪状态[1]。相比之下,脑电(EEG)、心电(ECG)和皮肤电(EDA)等相关生理信号提供了一种更客观、实时的情绪监测手段。
然而,生理信号本身通常呈现非线性、非平稳及个体差异性强等特点,使得传统的时域或频域特征提取方法在建模情绪变化方面存在一定局限,表现为识别准确率不高、泛化能力弱等问题。近年来,深度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理信号的特征建模任务,显著提升了情绪识别性能。但同时,深层神经网络通常存在模型参数庞大、训练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实用性。
为提升情感识别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多数研究引入多模态融合策略,将脑电、心电、皮肤电等不同类型的生理信号进行联合建模,以挖掘各模态间的互补性特征[2]。Li等人[3]研究发现,融合多模态生理信号能够显著提升跨主体情感识别的效果。然而,决策层融合方法通常需要为每个模态单独设计分类器,导致模型复杂度增加。相比之下,特征层融合方法在统一框架中实现多模态数据的联合建模,有助于减少参数冗余并提高模型训练效率。
然而不同模态生理信号之间存在信息互补性,如何高效提取并融合多模态的情绪判别特征仍面临诸多挑战[3] [4]。
1) 如何从众多信号通道中识别出对情绪具有显著表征能力的关键通道;
2) 如何高效提取能准确表征情感强度的判别性特征;
3) 如何设计有效的特征融合策略以提升模态间协同表达能力,并增强模型的泛化性能与鲁棒性[5] [6]。
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多通道注意力与多尺度特征提取机制的多模态情感识别方法,主要工作包括:
1) 使用设计的多尺度时序特征提取模块对生理信号进行特征学习,相比较传统的Inception结构,在丰富特征表达的同时降低参数复杂度和计算量,更适合处理非平稳的生理信号。
2) 引入通道交互注意力机制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 LSTM),在特征层对不同模态通道间的信息进行自适应建模融合特征;对全局时序特征学习并通过全连接层实现情绪状态分类。
2. 相关工作
EEG、ECG以及眼动信号均呈现明显的非稳态特性,缺乏稳定的波形结构。为有效挖掘其潜在信息,已有研究尝试从时频域和统计特征角度进行分析与建模。Jerritta等人[7]指出高阶统计量(HOS)是一种有效的特征提取手段。他们通过情绪诱发实验收集面部肌电(fEMG)数据,并提取偏度、峰度等HOS特征及多个统计参数。使用KNN构建分类模型,对六种不同情绪的总识别率达到69.5%。Li等[8]基于心率变异性(HRV)信号提取多维特征,采用逻辑回归算法进行情绪识别,取得了84.3%的准确率。对于皮肤电信号,Zhang等[9]基于皮肤电信号,采用小波去噪和协方差特征选择,结合支持向量机(SVM)进行情绪识别,取得了一定识别效果。
然而,生理信号的个体差异性使得传统时频域及统计学特征提取方法难以全面反映,因而识别率较低且跨个体分类的泛化能力有限。深度学习方法在脑电(EEG)及外围生理信号的特征提取和情绪识别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Lopez等[10]提出超复数多模态网络,有效融合EEG与外围生理信号,实现了优异的情绪识别性能。Zhang等[11]结合图卷积网络和广义学习系统对脑电及外围生理信号进行多模态融合,显著提升了情绪识别准确率。Wu等[12]则利用基于Transformer的自监督学习方法,实现了在数据稀缺条件下对多模态生理信号的高效联合表示学习。但是,深度学习在处理高维特征时常采用多层堆叠策略,虽然有效,但同时引发了模型复杂度和训练开销的显著增加,降低了模型的应用可行性。
Inception结构通过在同一层中并行引入不同尺度的卷积核,如1 × 1、3 × 3、5 × 5等,实现对局部与全局信息的联合建模,既增强了模型对多尺度特征的表达能力,又显著降低了网络深度和参数冗余。该结构已被成功引入生理信号分析任务中。例如,Zhang等人[13]提出了EEG-Inception网络,该模型基于Inception-Time架构设计,能有效提取EEG时间序列中的多尺度特征,在BCI Competition IV 2a与2b数据集上分别取得88.4%和88.6%的平均准确率,展现出优异的泛化性能。此外,Salami等人[14]设计了EEG-ITNet模型,将Inception模块与因果卷积相结合,提升了模型对频谱与时序信息的提取能力,在多个数据集上分类准确率提升最多达5.9%,同时保持较低的模型复杂度。这些研究表明Inception结构在处理复杂的多通道非稳态生理信号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有效性。在多模态信号中采用多维卷积核会导致不同生理信号在卷积中相互干扰,因此,本文拟将1D Inception模块引入多模态生理信号情绪识别中,结合标准卷积结构以构建多尺度特征提取框架,以提升特征的表达能力,避免因模态间干扰而导致的特征可识别性下降。
在多模态情绪识别任务中,特征融合策略对于模型性能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主流的融合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特征拼接融合、决策级融合以及特征层融合。其中,特征拼接融合通常将不同模态的原始数据或初级特征直接拼接输入统一模型,但该方法容易受到模态间尺度差异和冗余干扰的影响,导致融合特征的表达能力有限。决策级融合则在各模态独立建模后再融合决策结果,Li等[15]采用了基于决策级融合的多模态情绪识别方法,将EEG和面部表情的分类结果进行加权融合,缓解了模态间干扰问题,然而缺乏模态间深层次语义交互,难以充分发挥多模态数据协同建模的优势。特征层融合方法可在中间层实现不同模态特征的联合表达,Tripathi等[16]提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特征层融合方法,学习多模态联合表示提升情绪识别性能,在MAHNOB-HCI数据集上准确率达到84.9%,但仍面临模态异构性强、情绪动态变化大等挑战,且静态融合策略难以捕获模态间通道依赖,易导致无关信息干扰关键特征表达,影响最终识别效果。引入注意力机制的特征融合方法被广泛认为是有效的,特别是通道交互注意力机制(Channel-wise Interactive Attention)。Du等[17]设计SCA-Net模型,在融合阶段引入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增强多模态特征中更具判别力的通道响应。在MAHNOB-HCI数据集上的实验显示,SCA-Net准确率达到87.3%,F1分数为86.8%,均优于无注意力融合模型,验证了通道交互注意力机制在多模态融合中的有效性。
3. 方法
本文基于EEG、ECG和EDA信号,设计了一种多通道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型,整体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多尺度时序特征提取模块、通道交互注意力模块和分类决策模块。模型对三种生理信号进行有效的特征提取与融合,并最终通过全连接层输出情绪预测概率。该多通道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型的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三个功能模块构成。其中,多尺度时序特征提取模块(MSI-Block)用于从预处理后的信号中学习多尺度时序特征;通道交互注意力模块建模各生理信号中不同通道之间的依赖关系并分配权重;最后,使用BiLSTM网络进一步挖掘时序特征,并通过全连接层完成最终的分类任务。
Figure 1. Overall architecture diagram of multimodal physiological signal emotion recognition model
图1. 多模态生理信号情感识别模型整体架构图
3.1. 多尺度时序特征提取模块
在生理信号情感计算中,卷积核的卷积运算是基于CNN自动学习特征的核心且该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然而,由于单层卷积的感受野有限,常通过增加卷积层数来扩展其覆盖范围,但这会导致参数量和训练开销提升,同时增加过拟合的风险。然而,小尺度卷积核的感受野也比较小,在网络加深的过程中容易过分“提取”局部特征,所以通常会在卷积层的后边加上池化层,从而减少输入的大小,增加卷积核的感受区域。但是上述方法中单尺度卷积核感受野提取的特征相对比较稀少,而信号的特征通常是多类型多维度的,标准的单尺度卷积无法提取多模态信号的多个尺度的特征信息,同时池化过程中容易丢失信号的部分特征信息。而传统Inception结构通过在单层卷积中并行采用多种尺度的卷积核,实现了多尺度感受野的覆盖,能够有效提取丰富的特征信息,同时保持较低的参数复杂度。因此,本文借鉴Inception结构的设计思想,构建了一种并行多分支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Multi-Scale Inception Block, MSI-Block)。该模块由三个并行分支组成,其中前两个分支分别采用宽度为d和2d的卷积核,以获得不同感受野范围内的时序特征。第三个分支则通过采样宽度为1.5d的池化操作对原始数据进行降采样和通道映射,既有效保留了原始信息,又增强了特征表达的多样性。最终,三个分支的输出在通道维度上进行拼接,融合了多尺度卷积特征与原始数据特征,实现了比传统单尺度卷积更为丰富且具有更强表征能力的特征提取。
Figure 2. Overall architecture of MSI Block feature learning module
图2. MSI-Block特征学习模块整体架构
利用池化层和批标准化处理MSI-Block的卷积结果,以进一步减少参数的规模和降低训练所产生的代价大小。采用平均池化将计算结果采样后,利用批量标准化使损失函数变得更加平坦,加速学习过程,将批次内的特征调整为标准正态分布。由于单模块的参数规模和训练成本都不高,本文将两个MSI-Block模块堆叠起来,增加模块学习能力,中间用池化和批量标准化连接起来,组成本文使用的MSI-Block特色学习模块,如图2所示,通过特征展平最终输出一维特征,模块最终输出的特征是维度是时间和通道的二维特征。在使用MSI-Block特征学习模块时,单独向模块发送EEG的每个通道,ECG信号和EDA信号的分布,以达到提取特征的目的,避免数据在不同的模态间相互干扰。
为进一步降低模型参数规模与训练计算开销,本文在多尺度特征提取过程中引入了池化操作与批量归一化机制,对经MSI-Block (Multi-Scale Inception Block)提取的卷积特征进行优化处理。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平均池化对卷积结果进行下采样,以压缩特征空间、增强特征的鲁棒性;随后采用批量归一化将每一小批次中的特征分布标准化为近似正态分布,从而有效缓解内部协变量偏移问题,提升模型收敛速度并优化训练稳定性。
考虑到单个MSI-Block的参数量较小,计算开销较低,本文进一步将两个MSI-Block模块进行堆叠以增强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两个模块之间通过池化和批量归一化连接,构成本文所提出的MSI-Block特征学习模块(如图2所示)。该模块最终输出的特征为时间维度与通道维度组成的二维表示,并在后续处理中通过展平操作转化为一维向量特征,便于与其他模态特征进行融合。在使用时,为避免不同模态数据之间的相互干扰,将EEG各通道、ECG信号以及EDA信号分别独立输入MSI-Block特征学习模块,以实现各模态特征在其原始语义空间中的高效建模与表征。
3.2. 通道交互注意力模块
完成时序特征学习后的各种生理信号,需要有效地从空间上整合特征。如果只是简单拼接不同模态的特征,由于不同通道的生理信号特征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特征间相互干扰,降低识别准确率的情况,所以本文引入了多模态生理特征自适应加权融合的通道交互注意力机制。通过引入通道交互注意力机制,模型可以自适应地分配不同通道的关注权重,从而突出关键模态特征,抑制冗余信息,提升特征融合的判别性。
为减少参数量,本文以1 × 1卷积替代全连接层,对通道描述向量进行权重编码。实验中共使用34个通道,包括32个EEG通道、1个ECG通道和1个EDA通道,首先在通道维度对卷积特征矩阵执行最大池化与平均池化,以编码各通道的整体空间特征,从而获得两个维度为1 × C的通道描述向量(其中C表示通道数)。随后,这两个通道描述向量依次通过两层全连接网络,第一层用于降维以提取紧凑特征,第二层用于恢复维度并输出每个通道的权重表示,用于建模通道间的依赖关系。然后将两组权重向量进行相加得到通道特征权重向量Z*。最终,使用将相加后的权重信息向量与原始输入特征矩阵相乘,为每个特征通道赋予不同权重信息。
具体而言,
为输入的特征矩阵,其中C = 34为多模态特征通道总数,T表示每个通道对应的特征维度。首先针对输入特征X在时间维度上进行全局平均池化(Global Average Pooling, GAP)和全局最大池化(Global Max Pooling, GMP),获得两个通道级描述向量:
(1)
(2)
将两个通道描述向量分别输入到由两层1 × 1卷积构成的权重编码网络,f1和f2分别代表1 × 1的卷积和对权重信息的编码过程:
(3)
(4)
将两组权重向量相加并通过沿通道维度的softmax归一化,得到最终的通道特征向量Z*
(5)
注意力权重计算完成后,将权重向量Z*作用于特征矩阵X的通道维度,采用逐通道的逐元素乘法赋予各通道不同的重要性权重。由此,每个通道特征在赋权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其他通道的相关性。
3.3. 分类决策模块
生理信号属于连续的生物电信号,其特征片段之间存在显著的时间相关性,具有天然的时序特征。在时序信号建模中,当前状态往往受到历史状态的显著影响,不能将各个时刻的特征孤立对待。卷积神经网络受其结构影响,对时间维度上的序列关系处理能力有限。在时间序列建模中,尽管门控循环单元(GRU)在参数量与训练速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考虑到情绪相关的生理信号往往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动态与长时依赖,本文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对特征进行时序建模,LSTM通过引入遗忘门(forget gate)增强了长期记忆的保留能力,在特征提取的精度和表示能力方面表现更优。此外,相较于参数冗余的Transformer结构,LSTM在中等规模数据集上具备更强的收敛稳定性和较低的过拟合风险。考虑到生理信号的时序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即时间依赖可能同时存在于前向和后向两个方向,传统的单向LSTM模型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选用BiLSTM作为本模型的时序特征建模单元,以兼顾表达能力与计算效率通过对融合后的多模态特征进行时序建模,以同时捕捉正向与反向的时间依赖关系,使每个时间步的特征向量都能融合来自前后两个方向的上下文信息,与多模态生理信号的特点相匹配。
本文设置的BiLSTM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为了增强模型的非线性建模能力并缓解梯度消失问题,该网络设置为两层堆叠的BiLSTM结构,每层的隐藏单元数设置为256,分别对应正向与反向的两个LSTM子网络,网络整体输出维度为512。
Figure 3. Schematic diagram of BiLSTM structure
图3. BiLSTM结构示意图
每个LSTM单元的前向计算公式如下:
(6)
其中,
、
、
分别表示遗忘门、输入门和输出门的激活值,
表示单元记忆状态,
,
为隐藏状态,符号
表示Hadamard逐元素乘法,
为Sigmoid激活函数。
双向输出经展平拼接后输入至全连接层(fully connected layer),进一步整合时序特征。为缓解过拟合问题,在BiLSTM输出与全连接层之间引入Dropout层,丢弃概率设为0.5。同时,为提高训练稳定性并加快收敛速度。最终,输出层采用Softmax函数将神经网络的输出转换为表示不同类别概率的向量。如公式(7)所示:
(7)
其中,
为样本属于第i类情绪的预测概率,
为第i类对应的网络输出,K为情绪分类的类别数。
4. 实验
4.1. 数据集介绍
本研究主要选用DEAP (Database for Emotion Analysis using Physiological Signals)和AMIGOS (A Dataset for Affect, Personality and Mood Research on Individuals and Groups)两个公开的多模态情感识别数据库作为实验数据源。
DEAP数据集,采集自伦敦玛丽女王大学Koelstra等研究人员,现已被广泛用于多模态情感识别的相关研究。该数据集通过播放音乐视频的方式诱发被试的情绪反应,采集了32名健康参与者的脑电(EEG)和多种外围生理信号(Peripheral Physiological Signals, PPS),包括皮肤电(EDA)、呼吸(Respiration)、脉搏(BVP)、体温(Temperature)等。其中脑电信号来自32个通道,外围信号来自8个通道;参与者中括16名男性和16名女性,年龄范围为19~37岁,平均年龄为26.9岁。实验过程中,每位被试观看40段时长为1分钟的视频,并在自我情绪评估量表(Self-Assessment Manikins, SAM)上对效价(Valence)、唤醒度(Arousal)、支配度(Dominance)和喜好度(Liking)四个情绪维度进行1~9分的评分。数据库还包含前22名被试者的视频面部表情数据,可用于后续视觉模态研究。
本研究使用DEAP数据集提供的预处理版本,其原始信号已进行如下处理:将采样率从512 Hz降采样至128 Hz,应用4~45 Hz带通滤波器以去除工频和低频干扰,并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CA)去除眼电(EOG)伪迹。最终选取包含32个EEG通道、1个EDA通道及1个心电(ECG)通道在内的34个通道数据。每条样本数据时长为63秒,其中包含3秒静息基线和60秒刺激段,用于构建多模态情绪特征。
为进一步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泛化能力,本研究引入AMIGOS数据集进行验证迁移实验。AMIGOS数据集由Correa等人发布,旨在支持在个体和群体层面上研究情绪、性格及情绪状态。该数据集收集了40名受试者在观看16段情绪诱导视频过程中产生的EEG、EDA、ECG等多模态生理信号,包含静息状态与观看状态两个阶段的记录。每位参与者在观看视频后填写SAM量表,对其当前的效价与唤醒状态进行主观评价。
4.2. 评估指标
为了全面且准确地评估模型性能,本文选用准确率(Accuracy)、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F1分数(F1-score)以及混淆矩阵五种常用的情感分析评估指标。各指标的具体定义如下:
1) 准确率(Accuracy)指所有样本中预测正确的样本数占总样本数的比例,计算公式如式(8)所示。
(8)
2) 精确率(Precision)指的是在所有被预测为正类的样本中,实际正确预测为正类的比例,公式如式(9)所示。
(9)
3) 召回率(Recall)表示在所有真实为正类的样本中,被正确预测为正类的比例,具体定义见公式(10)。
(10)
4) F1-score为Precision和Recall的调和值,见公式(11)。
(11)
其中,TP是真正例,TN是真负例,FP是假正例,FN是假负例。
5) 混淆矩阵(Confusion matrix),混淆矩阵也是一种有效的模型评估指标,能够更直观地展示数据集中的分类准确性。混淆矩阵以概率值和样本数量进行可视化。
4.3. 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的有效性分析
尽管MSI-Block借鉴了Inception结构的多尺度并行卷积思想,但本文并未将传统1DInception作为对比对象,是考虑到其原始设计面向图像任务,直接迁移至一维信号需大幅调整结构,可能导致特征提取不稳定或计算资源浪费。因此,为了更清晰地验证MSI-Block相较于单尺度与浅层模型的优势,本文设计了消融实验,将优先选择传统特征方法与单尺度一维卷积网络进行对比。
本研究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首先,选取差分熵(Differential Entropy, DE)作为手工提取的典型特征,结合高斯核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分类,作为传统浅层方法的参考;其次,构建了一种由三层一维卷积网络组成的标准1D-CNN结构,直接对原始信号进行建模与分类;最后,MSI-Block模块单独作为特征提取结构,通过其输出的特征接入全连接层与Softmax分类器进行分类,以验证该模块的特征建模能力。
实验在相同的数据集和评价标准下进行,结果如表1所示。与传统手工特征提取方法相比,MSI-Block模块在效价和唤醒度两维度上的平均准确率分别提升了18.98个百分点和20.05个百分点;相较于固定尺度的标准1D-CNN,平均准确率也分别提升了5.72个百分点和7.03个百分点。同时,MSI-Block在跨被试实验中的Macro-F1更高,分别达到73.01% (效价)和72.94% (唤醒度),表明该模块在不同主体间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尽管MSI-Block采用多分支卷积结构,其整体参数规模仍低于传统单尺度CNN模型,显示出更优的结构轻量性与计算效率。
Table 1. Comparison of accuracy between MSI block and other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s (Unit: %)
表1. MSI-Block与其他特征提取方法的准确率对比(单位:%)
提取方法 |
Valence |
Arousal |
Acc |
Macro-F1 |
Acc |
Macro-F1 |
单尺度1D-CNN |
66.73 |
68.8 |
65.18 |
65.57 |
SVM |
53.47 |
55.24 |
52.16 |
51.21 |
MSI-Block |
72.45 |
73.01 |
72.21 |
72.94 |
4.4. 特征融合方法有效性分析
为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基于通道交互注意力机制的特征融合方法在多模态情感识别任务中的有效性,设计了三种融合策略的对比实验:特征拼接融合、决策级融合以及本文提出的注意力融合方法。考虑到生理信号在短时尺度内情绪相关特征具有一定波动性,结合前期实验经验与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BiLSTM模块的输入序列长度固定为6。该设置在保证时序依赖提取能力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模型复杂度与计算成本,适用于本任务中的多模态融合与分类需求。特征拼接融合方法直接将各模态特征在特征维度拼接后送入统一的BiLSTM网络进行分类;决策级融合方法则将各模态特征分别输入独立的BiLSTM网络,分类结果通过最大值策略进行决策层融合;本文方法则引入通道交互注意力机制,在融合前动态建模各模态间的相关性,以增强融合特征的判别能力。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在效价、唤醒度两个分类任务中,本文方法分别获得了89.99%和90.78%的平均识别准确率,显著优于其余两种方法。同时,该方法对应的F1分数分别为80.37%与89.21%,表明其在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境下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与泛化能力。
Table 2. Comparison of results between channel interaction attention and other fusion methods (Unit: %)
表2. 通道交互注意力和其他融合方法的结果对比(单位:%)
融合方法 |
Valence |
Arousal |
Acc |
Macro-F1 |
Acc |
Macro-F1 |
特征拼接融合 |
84.62 |
75.21 |
65.18 |
78.47 |
决策级融合 |
86.24 |
75.00 |
52.16 |
77.48 |
通道交互注意力融合 |
89.99 |
80.37 |
90.78 |
89.21 |
4.5. 多模态融合方法的有效性分析
为验证所提出多模态融合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在DEAP数据集上分别对三种生理信号(EEG、ECG、EDA)的单模态,EEG + ECG双模态、EEG + EDA双模态,以及EEG + ECG + EDA三模态融合方案进行了系统性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实验设置方面,统一采用交叉熵作为损失函数,优化器选用Adam以加速收敛并提升稳定性。训练过程中采用10折交叉验证策略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BatchSize设置为64,最大训练迭代次数为125。
单模态实验结果显示,EEG模态在四分类任务中的整体表现优于ECG与EDA,尤其在Valence-Arousal四分类任务中取得了79.27%的准确率,显著高于ECG的56.39%与EDA的35.73%,同时EEG单模态在各分类任务中的Macro-F1值亦优于其他单模态。这表明脑电信号在情感识别中的判别力更强,具备更高的信息表达能力,适合作为主模态用于情绪建模任务。
在模态融合实验中,双模态及三模态融合策略均表现出优于单模态的分类性能。具体而言,EEG + ECG双模态在Valence、Arousal和Valence-Arousal四分类任务中的准确率分别提升至89.47%、87.23%和82.79%,Macro-F1和AUC指标均高于EEG单模态,显示出更佳的跨主体识别鲁棒性。进一步引入EDA构建的三模态融合模型,在四项任务中分别取得了90.72%、89.48%和83.62%的准确率,并在各类别上获得更高的Macro-F1分数,充分体现出融合策略在多模态特征互补上的优势。
与EEG单模态相比,三模态融合在准确率上提升了1.26%~4.35%,在Macro-F1指标上提升了2.04%~5.12%;相较EEG + ECG双模态则进一步提高了0.83%~2.25%。更为重要的是,三模态融合模型在不同被试间的表现更为稳定,Macro-F1和AUC在10折交叉验证中的标准差显著低于其他模态组合,反映出其更优的跨被试泛化能力与鲁棒性。综合结果表明,引入ECG与EDA信号可有效弥补EEG在部分情绪状态下的感知不足,从而提升整体识别精度与跨主体的泛化能力。
Table 3.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between single modal, dual modal, and multimodal methods (Unit: %)
表3. 单、双模态与多模态方法的实验结果对比(单位:%)
模态 |
Valence |
Arousal |
Valence-Arousal |
Acc |
F1 |
AUC |
Acc |
F1 |
AUC |
Acc |
F1 |
AUC |
EEG |
79.27 |
77.63 |
85.41 |
78.52 |
76.82 |
84.12 |
79.27 |
76.48 |
83.55 |
ECG |
56.39 |
53.84 |
66.91 |
54.76 |
52.47 |
65.23 |
56.39 |
52.11 |
64.04 |
EDA |
35.73 |
33.58 |
51.37 |
38.24 |
35.71 |
54.62 |
35.73 |
33.80 |
51.02 |
EEG + ECG |
89.47 |
88.16 |
92.54 |
87.23 |
86.30 |
91.33 |
82.79 |
81.10 |
89.10 |
EEG + ECG + EDA |
90.72 |
89.67 |
93.41 |
89.48 |
88.51 |
92.79 |
83.62 |
82.41 |
90.55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为确保训练集、验证集与测试集之间划分的合理性与客观性,在上述实验中本文采用随机分割策略对DEAP数据集进行样本划分,并在划分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数据的代表性与类别平衡性。从完整数据集中随机选取80%的样本作为训练集,其余20%用于测试集。同时,为进一步缓解模型过拟合风险,训练过程中引入了交叉验证机制。通过对训练集进行多轮划分与验证,不仅增强了模型对不同数据子集的适应能力,也有效提升了模型评估结果的稳健性。此外,本文在样本划分过程中特别保证了情绪标签在各个子集中的分布尽可能均衡,从而保持数据集中不同情绪类别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一致性。这一策略有助于确保模型在学习过程中不偏向某一类别,提高整体分类性能的公平性和泛化能力。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在不同数据环境下的适应性与鲁棒性,本文引入AMIGOS数据集作为外部验证数据进行跨数据集测试。该实验设计有效提升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方法的实用性。图4中展示了模型在AMIGOS数据集训练过程中的性能变化趋势。其中,图4(a)与图4(b)分别对应于效价(Valence)与唤醒度(Arousal)两个情感维度的训练过程。图中,蓝色虚线与实线分别表示训练集与验证集的识别准确率,红色虚线与实线则分别表示训练集与验证集的损失值。从图中可以观察到,模型在训练初期即展现出良好的收敛特性,准确率稳步提升,损失逐渐下降,且训练与验证曲线变化趋势一致,未出现明显的过拟合现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情感识别任务中不仅具备良好的训练稳定性与收敛效率,同时也在多个评价指标上取得了较高的识别精度与鲁棒性。
Figure 4. Training and validation accuracy and loss curves: (a) Valence dimension, (b) Arousal dimension
图4. 训练和验证精度和损失曲线:(a) Valence维度,(b) Arousal维度
图5(a)和图5(b)分别通过混淆矩阵显示了模型在AMIGOS测试集上对Valence和Arousal两个分数的分类结果。从图5可以看出,该模型对Valence的分类效果最好,可达92.03%;其次是对Arousal的分类效果,可达91.37%。
Figure 5. Confusion matrix for emotion classification on AMIGOS test set: (a) Valence dimension, (b) Arousal dimension
图5. AMIGOS测试集上情绪分类的混淆矩阵:(a) Valence维度,(b) Arousal维度
5. 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态生理信号的情绪识别方法,融合了脑电图(EEG)、心电图(ECG)和皮肤电(EDA)三种模态信号,充分挖掘不同模态生理信号所蕴含的情绪相关信息。本文设计了改进的多尺度特征提取模块(MSI-Block),结合通道交互注意力机制,在特征融合过程中动态建模模态间的相关性,有效提升了融合特征的判别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DEAP数据集上的效价(Valence)、唤醒度(Arousal)和效价–唤醒度四分类任务中分别达到了90.72%、89.48%和83.62%的平均识别准确率,显著优于传统融合方法,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首先,本文构建了适用于生理信号特征提取的MSI-Block模块,该模块结合传统卷积与Inception结构,能够在不同尺度下提取丰富的局部时序特征,增强了模型对情绪变化特征的敏感性。其次,本文在多模态融合阶段引入通道交互注意力机制,从通道层级建模不同模态间的耦合关系。该机制通过显著提升关键通道的空间特征响应并抑制冗余或噪声通道的干扰,在融合过程中自适应分配各模态对情绪识别任务的贡献权重,从而实现更优的分类性能。再次,本文采用BiLSTM网络作为情绪识别的分类器,充分利用生理信号的时序信息,进一步提升了模型对情绪状态的建模能力。在不同情绪维度分类任务中的性能验证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与学习能力。
除了对DEAP单个数据集进行实验比较外,本文还将公开的AMIGOS数据集作为外部验证集引入实验流程中。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在AMIGOS数据集上同样取得了较好的分类准确率,表明所提出的多模态融合方法具有良好的跨被试与跨数据集推广能力。最后,尽管本文在特征提取与融合机制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仍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性。当前模型尚未深入探讨EEG、ECG与EDA信号中各类特征的生理学基础及其与情绪维度之间的具体关联。未来研究可进一步结合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生理理论,从特征解释性角度出发,探索情绪状态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因果联系,并在模型设计中融合更多可解释性机制,以提升情感识别系统在实际场景下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