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境脉式教学研究
Research on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ntextua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DOI: 10.12677/ae.2025.1581429,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沈 宁, 于法展*, 张 婷, 徐非凡, 刘锦涛: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核心素养境脉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Core Competencies Contextual Teaching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Design Case
摘要: 以地理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探讨核心素养与境脉式教学的适切性,提出高中地理境脉式教学路径与实施对策;最后设计出具体的境脉式教学案例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高中地理境脉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re geographical literac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core literacy and contextual teaching, and proposes a path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contextual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geography; Finally, design specific contextual teaching cases and evaluate their effectiven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 school geography contextual teaching ca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ultivate their higher-order thinking abilities, effectively enhance their core geographical literacy,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沈宁, 于法展, 张婷, 徐非凡, 刘锦涛.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地理境脉式教学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242-2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29

1. 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新课标)强调地理学习要依托真实情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问题,重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1]。境脉式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呼应新课标对实践性教学的导向;以知识联系为脉络,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成为当前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的教学方法。从理论层面看,情境认知理论揭示了真实情境对知识建构的关键作用[2],问题导向学习(PBL)经典范式则证实了问题驱动对能力培养的有效性[3]。二者与核心素养研究共同构成了境脉式教学的理论基石。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可知,有关境脉式教学与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4]-[8],但是相关研究面临着情境设计与学科适配性不足、忽视学生主体性与学情适配、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节等不足。鉴于此,为填补理论空白,促进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知识、提升核心素养,综合分析境脉式教学设计的已有经验,通过探讨核心素养与境脉式教学的适切性,探究当前境脉式教学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聚焦“境”与“脉”双维驱动,旨在构建“情境–问题–行动–反思”闭环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地理境脉式实施对策,设计出具体的境脉式教学案例并进行效果评价。旨在探讨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通过创设和利用真实、复杂的情境与脉络,有效地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

2. 核心素养与境脉式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境脉式教学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需要注意契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8]:(1) 人地协调观强调以辩证视角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境脉式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地矛盾,进而提出协调策略;境脉式教学中的“境”提供真实的人地矛盾场景,“脉”则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构建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发展观,与课程标准中分析区域人地关系并提出对策的要求高度一致。(2)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从多维度分析地理现象,而境脉式教学通过整合性任务推动学生关联不同地理要素;境脉式教学强调脉络关联,通过任务驱动学生打破学科壁垒,动态整合知识,与综合思维“多因一果、多果一因”的分析逻辑完全契合。(3) 区域认知要求学生运用空间视角分析区域特征,而境脉式教学通过区域案例或情境强化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境脉式教学中的情境主线本质是空间化的知识脉络,通过区域情境的递进式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区域–要素–关系”的认知框架,符合区域认知从空间视角认识地理事象的要求。(4) 地理实践力强调通过考察、实验等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而境脉式教学以探究活动为载体,推动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境脉式教学的任务驱动模式直接对应地理实践力的行动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情境–问题–行动–反思”的闭环设计,将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提升紧密结合。境脉式教学通过情境的真实性、任务的整合性、空间的建构性及活动的探究性,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既能满足知识的内化需求,又能推动素养的进阶发展。

3. 高中地理境脉式教学路径与实施对策

3.1. 高中地理境脉式教学路径

(一) 导入环节

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展示社会热点话题、影视片段等实际情境或案例,将地理现象的特征与知识点联系起来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提问与该情境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二) 任务驱动与分组合作

境脉式教学中情境任务的设计很关键,设计与知识点紧密相关且符合学生已学知识、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的任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还可以寓教于乐。境脉式教学任务的设计既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还要强调生动性、层次性和生活化等特点,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知识生成过程,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分组合作是推动境脉式教学的重要方法,教学任务的设置层层递进、由易到难,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 活动设置与问题解决

境脉式教学中探究活动的设置是活跃地理课堂的关键[9]。教师在设计好教学情境和探究活动后,设置导向性的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开展探究活动。传统的探究活动通常只是简单的讨论,缺乏实际操作,容易导致纸上谈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地理教学中涌现了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实验探究、情境模拟、研学旅行等。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地理知识内容挑选合适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四) 归纳迁移与应用

高中地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地理境脉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关注学科的育人价值。结合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和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教师应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理解。

3.2. 高中地理境脉式教学的实施对策

(一) 境脉创设

境脉式教学的基础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选择学生既陌生又熟悉的情境,设计差异化情境,让学生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探究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减少教学现状中学生缺乏兴趣、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教学不应单纯让学生熟悉陌生的事物,而是要将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和具有挑战性。创设情境时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与认知水平,设计梯度化情境任务,兼顾兴趣激发与挑战性,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意愿。教学情境的创设还需追求贴近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避免教师过度干预。虚假的情境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教师过度干预则缺乏挑战性,会让学生对知识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境脉式教学中应创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失衡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动机,帮助他们通过学习知识重建新的平衡。

(二) 境脉激活

境脉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沉浸并亲身体验知识的生发过程。为在境脉式教学中实现沉浸式体悟,教师可以选择讲述故事来引导学生沉浸其中,让学生与故事情节情感共鸣,身临其境。教学时教师应注重遵循知识发展的逻辑性,确保知识的真实性;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馈,适时留白,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的空间。教师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和探索性,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教学时教师应提供必要的学习框架与引导,但也要避免过度干预、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反馈情况,明确分工与责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发挥独特价值,若实操难以实现,可以根据课堂实时反馈,灵活调整任务难度。针对教学过程中被动接收知识的学生,可以循循善诱,逐步引导其参与合作学习,避免部分学生被动应付或边缘化。

(三) 境脉应用

境脉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内化知识,还要求锻炼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完善学生的世界观。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与认知活动不同,实践活动涉及头脑与身心的协同运作,注重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能只是按照教师指示完成任务,而是逐步理解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方法,提升其核心素养。为了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实践活动需要包括四个环节:“问题–解决–反思–交流”。(1) 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帮助他们将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2) 组织学生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适时提供支持,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3) 鼓励学生事后反思,思考个人的做事方式和逻辑,深化对现有知识的理解,为未来更高效的行动做准备。(4) 组织集体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做事方法,互相学习,深化协作效能,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与智慧。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如何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核心素养,成为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人。

4. 高中地理境脉式教学的案例设计与效果评价

4.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依据课标,确定学习目标:(1) 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了解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2) 综合思维: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结合案例具体分析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条件、发展特点及其原因。(3)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不同区域的案例对比,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4) 地理实践力:能够结合材料对农业进行区位选择及对农业区位进行分析。

(二) 设计思路

明确学习目标后,确定教学设计思路。境脉式教学是一种以课堂情境为核心主线,通过问题和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创新教学模式。基于境脉式教学的实施对策,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需要创设境脉,引起学生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其次需要激活境脉,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沉浸并亲身体验知识的生发过程;最后需要应用境脉,锻炼学生知识运用与问题解决的能力。“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思路的具体内容见表1。创设境脉包括选择以电视剧《山海情》中双孢菇的种植为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考与探究。激活境脉包括概念讲解与实践活动,在境脉式教学中实现沉浸式体悟。应用境脉包括迁移运用知识,完成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知识运用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此外,指向地理核心素养,以电视剧《山海情》中双孢菇的种植为主线,创设双孢菇的种植及销售为“境”、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知识链为“脉”,溶知识于情境,实现情境、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

(三) 教学过程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案例设计具体内容见表2,从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迁移与应用和课堂小结等环节,呈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具体活动及设计意图。

Table 1. Teaching design ideas for “agricultural location factors and their changes”

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任务驱动

核心素养

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山海情》的视频片段,思考问题,导入新课。

综合思维

新课学习

通过介绍双孢菇的生长环境来引入概念讲解与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西北地区种植双孢菇的有利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学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提问双孢菇为何能销往全国,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区域认知

人地协调观

综合思维

迁移与应用

完成课本上的活动,内化知识、运用知识。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Table 2. Case design of “agricultural location factors and their changes”

2.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案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山海情》的视频片段,提出问题:原产于福建的双孢菇要想在西北地区大规模种植,需要怎样的条件?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通过视频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自主思考能力。

新课学习

厘清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

播放视频介绍双孢菇的生长环境,提出问题:影响双孢菇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农业区位因素是指农业生产需要考虑一定的自然或人文因素。农业区位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观看视频,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通过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播放《山海情》中种菇教授教村民种菇的视频片段,结合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1. 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西北地区种植双孢菇的有利自然条件。2. 除自然条件外,还需哪些条件共同助力种菇产业发展?

结合视频与材料,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完成任务,回答问题。

小组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和人地协调观,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展示双孢菇通过飞机运输的图文材料,提出问题:双孢菇为何能销往全国?

认真阅读图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根据图文材料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图文分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总结概括能力。

迁移与

应用

阅读教材第61页的活动“以花卉种植业为例,说明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完成练习。

阅读教材,自主思考,完成练习,回答问题。

回归课本,完成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力、知识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学习情况。

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4.2. 效果评价

(一) 学生学习能力达成情况评估

为了评估境脉式教学后学生学习地理学科能力的提升,从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地理知识的储备以及地理情境的应用能力三个方面进行了量化分析。学生学习能力达成情况评估见表3,根据表3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对地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境脉式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且这种兴趣具有持续性。学生表示有较强的意愿继续学习地理,境脉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习动力。同时,学生的原有地理知识基础较为扎实,境脉式教学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的内容进行有效联系,促进了知识迁移。此外,境脉式教学对学生的地理问题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关键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显著作用。

Table 3. Assess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chievement

3. 学生学习能力达成情况评估

评估类型

评价内容

评估均分

学习兴趣

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程度

3.7

学生对继续深入学习地理学科的意愿

4.3

知识储备

老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程度

2.8

学生原本的地理知识积累程度

2.6

应用能力

学生将当前学习的地理知识与已有知识结合的能力

2.4

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8

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2.6

学生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的学习能力

3.5

(二) 评价结论与反思

通过相关效果测评,得出如下结论:(1) 境脉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科成绩。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实验班中的成绩明显提升,证明了境脉式教学对学生学业表现的积极影响。(2) 境脉式教学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显著增强,课堂参与度提高,表现出较强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3) 境脉式教学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的有效连接和迁移。通过将已学知识与新内容结合,学生能够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场景,还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知识迁移能力和地理情境应用能力的养成。(4) 学生的地理问题分析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也在境脉式教学的影响下有了显著提升。该能力提升不仅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产生了积极影响,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持。综上所述,境脉式教学在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成绩、促进知识迁移以及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展现了其显著的教育效果。境脉式教学还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关键能力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金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2025XKT1113)。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Brown, J.S., Collins, A. and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 1-29.
[3] Barrows, H.S. (1986)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 Medical Education, 20, 481-486.
https://doi.org/10.1111/j.1365-2923.1986.tb01386.x
[4] 罗祖兵, 赵力慧. 境脉式教学: 指向素养发展的知识教学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24(8): 52-60.
[5] 周燕梅. 情境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3.
[6] 林婷, 张锋. 多模态视角下高中生物学“境脉”式教学研究[J]. 福建教育, 2024(20): 56-59.
[7] 高爱珍.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情境教学路径探索[J]. 高考, 2025(8): 81-83.
[8] 林烨斓, 户清丽.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境脉”式跨学科教学设计探索——以高中地理“盐业”主题系列教学设计为例[J]. 地理教学, 2025(3): 18-23.
[9] 梅国红, 何雪梅. 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境脉”式教学——以复习课“桥”为例[J]. 地理教学, 2022(4): 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