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思想源泉,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出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剖析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揭示二者在价值理念、教育目标和育人方式上的深层契合,并系统探讨将传统文化精髓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更能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资源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二者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基础。这种文化传承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结合,既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双重保障。
(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在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蕴含的价值追求、理性思维和伦理规范,已深深融入民族血脉,成为维系文明延续的精神纽带。如果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就会割断历史与现代的联系,造成历史传承的中断与民族认同的消解。立足新时代,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变、错综交锋,舆论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中华文明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立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实践平台,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实现了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二)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为学科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和精神资源。从历史维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对我们党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和理论创新的系统提炼。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3]。从思想政治教育史的研究视角来看,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拓展学科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必然要求。随着学科建设的持续推进,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专业教材的出版,系统研究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不仅能够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丰厚滋养,更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持续发展,必须从思想史维度深化对学科历史文化渊源的探索,通过挖掘传统思想资源来延展学科发展的历史纵深,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还能突出中国教育。二者在价值理念、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存在高度的内在一致性。
(一) 价值观念高度一致
价值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基础。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在对世界运行规律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认知上,二者有着诸多相通之处。首先,“追求和谐,崇尚和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庄子的“万物一体”思想,都体现了对和谐境界的追求,这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倡导的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遥相呼应。其次,“内圣外王”是古人的人生追求。“内圣”指个人修养的高尚品质,“外王”指治理国家的卓越能力,“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不谋而合。最后,儒家“诚信为本”的价值准则,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道德规范,也与现代高校诚信教育体系相互印证。这种价值观念的深层契合,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 育人目标同向同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深刻的内在统一性。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度契合。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理想,从“博文约礼”的修养要求到“见利思义”的价值取向,再到“修己安人”的社会担当,构建了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这种注重个人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统一的育人理念,与当前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的目标相互呼应。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教化资源,既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三) 教育方法相互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其科学的教育方法对改进当代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传统文化注重“见贤思齐”的自我反思教育,通过“慎独”修养培养道德自律,这种内省方法为现代思政教育提供了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的有效路径。在育人环境营造方面,“近朱者赤”的理念启示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塑造学生价值观。传统文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从荀子的实践认知论到王阳明的知行观,都突出了实践在知识内化中的关键作用,这与当代思政教育强调社会实践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原则和教师示范作用,与现代个性化教育和榜样教育理念高度契合,展现了传统文化教育方法的现代价值。这些传统智慧为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对标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高校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创造性诠释形式和建立健全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
(一) 课程建设优化体系,丰富教学内容
新时代,高校应打造既能高度且准确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精华,又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教学体系,要加强二者在课程内容上的粘合度。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华体系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教材之中,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把握时代脉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一方面,要以《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式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筑基,阐释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民本思想等精神内涵。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将语言、艺术、建筑等文化元素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借助传统文化的公共课及选修课,开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构建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契合时代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列教材体系,鼓励高校利用地方优质文化资源,融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编写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材。有效利用各地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地域的认同感,发挥地域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育人功能。
(二) 师资培养提升素养,强化专业培训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愈发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发挥,这一理念贯穿于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思政课建设相关政策文件及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中。然而实践层面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学术研究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阐释不够深入,导致教学资源供给不足,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运用意愿,却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另一方面,多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传统文化专业背景,制约了资源运用效果。要破解这些困境,需要双管齐下。既要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促进传统文化研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优势互补解决资源开发与转化难题;又要着力提升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重点加强师资培训与专业人才培养,为传统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创造性运用提供人才支撑。
(三) 发掘思想资源阐释形式,增强教育实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产物,虽为传统文化之精华,却也带有时代印记。唯有经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机部分,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传统思想的诠释应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凸显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一致的思想元素。其次,针对学生的成长困惑和精神需求,有选择地诠释相关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哲理丰富,涵盖义利观、得失观、成败观、公私观、生死观,以及应对评价、处理人际关系等。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会面临不同问题,联系实际问题解读传统思想,这既是沟通古代与现代的有效方式,也能给予传统思想新的时代内涵,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理想路径。再次,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应筛选传统文化中仍具现实意义的育人理念,摒弃不合时宜的形式化内容。以儒家“礼”为例,其体系涵盖生活规范与社会交往,但部分强调等级差异或流程繁琐的细节已与当代脱节。在思政教育中运用“礼”思想时,需主动剔除这些落后元素;将“礼”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校规、法律衔接,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借鉴传统礼仪的教化功能,强化国家庆典等仪式的教育价值;强调儒家“仁礼结合”的哲学,使学生聚焦礼仪背后的道德内涵而非表面形式,防止形式主义倾向。最后,在阐释典籍思想时,应优先采用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观点,同时剔除存在争议或过于复杂、难以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这种处理方式基于两点考量,一是教育适配性,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资源载体,重在实现育人目标,共识性观点更具说服力,简明易懂的内容更利于实践推广;二是诠释原则,创造性转化必须坚守文化本真,避免主观臆断。应在把握核心要义的基础上,进行有依据的筛选和转化,而非断章取义或强行附会。
(四) 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保障教育质量
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交融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通过深化顶层制度设计,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效评价与效果反馈机制,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要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时代价值,通过构建“制度–评价–反馈”协同机制,确保文化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和长效化发展。在具体实施层面,需重点把握三个关键环节。首先,在评价主体建设方面,应当组建具备坚定政治立场、深厚教育情怀和创新思维的多元化评估团队,系统考察传统文化资源的选择标准、教学实施路径的有效性以及育人目标的达成度。其次,在评价过程管理上,要依托智能化教育平台,构建“需求诊断–过程监测–效果验证”的全周期评估体系,通过前期精准把握教育对象的文化需求,中期动态优化教学策略,后期重点评估文化内化与价值塑造成效,形成螺旋上升的改进闭环。最后,在指标体系设计方面,需要建立包含基础要素、动态参数和分类维度的综合评价框架,实现育人效果的科学测量与持续优化。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将有力促进传统文化精髓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机统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
这不仅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要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是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关键环节。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我们应当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系统分析当前融合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准确评估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的差距,深入把握关键环节的难点与痛点,并据此动态优化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同时,要立足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总结评价规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量质结合”的评价模型,实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完善。通过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反馈机制,持续提升教育对象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内化水平,最终达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
课题:2024年池州学院校级人文一般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维度研究——以池州学院为例”(CZ2024RW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