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1.1. 前言
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提出“以体为本,以文化人”的理念,强调体育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健康的重要性。21世纪,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体质健康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体育经费投入与体育开展情况的增幅却相对较小,大学生体质问题日益凸显。2014年出版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尽管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体质,但仍有部分学生身体素质亟待提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高校体育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分析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探讨学生参与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从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找出制约学生体质提升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本文希望为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提供完善的方法,促进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从而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等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发现,长春市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比例高,但存在性别差异和运动习惯不稳定等问题[1]。研究普遍指出,场地设施不足和学业压力是主要的外部制约因素[2]。此外,大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知较为全面,但实际参与动机多偏向于娱乐和健康需求,而非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3]。
在模式探索方面,部分学者提出俱乐部模式和课内外一体化管理[4],但实施效果受限于学校资源和管理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劳务消费比例较低,反映了大学生的体育投资意识尚未完全形成。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研究较早,且更注重体育与社会、文化的结合。例如,美国高校通过体育俱乐部和校内竞赛促进学生参与,平均每10名学生拥有1个体育俱乐部。日本和德国则将课外体育活动与社会体育紧密衔接,强调终身体育理念。此外,波兰和俄罗斯的学校通过多样化体育小组和综合体育纲领,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和健康观念。
国外研究还显示,体育文化氛围和家庭支持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显著影响,而国内在这方面仍需加强。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成都理工大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围绕本科在校学生进行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形式,对四个年级进行调查,共计调查人数为四百名。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调查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采用随机抽样形式,对成都理工大学本科四个年级学生围绕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分析,调查人数四百五十名,共发放450份问卷,共收到378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效率为84%。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3.1.1. 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知情况调查
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能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不仅可以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增强自身的体质,还可以让学校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进而影响其他学生参与到课余的体育活动中来。有系统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和推广活动。
Table 1. Survey on students’ interest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表1.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兴趣调查表
|
很感兴趣 |
比较感兴趣 |
基本感兴趣 |
不太感兴趣 |
不感兴趣 |
|
N (%) |
N (%) |
N (%) |
N (%) |
N (%) |
男 |
23 (6.08%) |
69 (18.25%) |
62 (16.40%) |
26 (6.88%) |
8 (2.12%) |
女 |
17 (4.50%) |
46 (12.17%) |
75 (19.84%) |
33 (8.73%) |
19 (5.03%) |
总计 |
40 (10.58%) |
115 (30.42%) |
137 (36.24%) |
59 (15.61%) |
27 (7.15%) |
通过对表1分析,判定大学生能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总计比例分别为10.58%、30.42%和36.24%,其中男生更多。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然性、必须性以及提高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能力的对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要注意锻炼的技巧,锻炼的方法,锻炼的方式[5]。
2)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国内学者鲍永等指出,青少年体育意识淡薄,是造成青少年体育锻炼不足的主因。这里所说指的是个人的心理状态,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形成好的运动行为的前提。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就要有正确的态度[6]。
Table 2. Survey on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表2. 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态度调查表
|
非常重要 |
比较重要 |
不清楚 |
不太重要 |
不重要 |
|
N (%) |
N (%) |
N (%) |
N (%) |
N (%) |
男 |
91 (24.07%) |
79 (20.90%) |
15 (3.97%) |
2 (0.53%) |
1 (0.27%) |
女 |
71 (18.79%) |
102 (26.98%) |
14 (3.70%) |
3 (0.79%) |
0 (0.00%) |
总计 |
162 (42.86%) |
181 (47.88%) |
29 (7.67%) |
5 (1.32%) |
1 (0.27%) |
大学生的体育态度与实际参与情况有很大关系,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体育态度,才能更好地参与体育活动。如表2所示,47.88%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比较重要的,42.86%的学生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说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并认为课余体育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仍有29名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不清楚,还有5名学生认为课外体育活动不太重要,1名学生认为不重要。
3.1.2.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习惯
依照体育人口的释义,评定大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应同时具备下列3个要求:(1) 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2) 单次锻炼大于30 min,且达到中等或超过中等负荷;(3) 持续时间为一年以上。
Table 3. Frequency of weekly exerci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表3. 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
|
男 |
女 |
总计 |
从不锻炼 |
13 |
3.44% |
5 |
1.32% |
18 |
4.76% |
1~2次 |
81 |
21.43% |
97 |
25.66% |
178 |
47.09% |
3~4次 |
75 |
19.84% |
73 |
19.31% |
148 |
39.15% |
5次以上 |
19 |
5.03% |
15 |
3.97% |
34 |
9.00% |
上了大学,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除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要锻炼身体。从表3中可以看出,47.09%的人每周只有1~2次户外活动,4.76%的人完全没有运动。一周参加3~4次者占39.15%,一周参加5次者占9.00%。如果训练的频率低,时间短,就很难取得好的训练效果,更难养成好的锻炼习惯。因此,学校要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2)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形式
Table 4. Forms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表4.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形式
|
个人锻炼 |
与同伴锻炼 |
班级体育活动 |
体育社团 |
男 |
86 (22.76%) |
97 (25.66%) |
3 (0.79%) |
2 (0.53%) |
女 |
81 (21.42%) |
96 (25.40%) |
12 (3.18%) |
1 (0.26%) |
总计 |
167 (44.18%) |
193 (51.06%) |
15 (3.97%) |
3 (0.79%) |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个人参与、同伴参与、班级参与和社团参与。从表4中可以看出,喜欢独自锻炼的学生占44.18%,喜欢和同伴锻炼的学生占51.06%,通过班级体育活动锻炼的学生占3.97%,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学生只有0.79%。调查表明,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与同龄人一起锻炼,因为同龄人一起,容易实施,对人员的情况比较了解,可以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监督、指导,增进感情,也能更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促成长久体育锻炼。
从调查结果来看,个人参与因其具有灵活性、随意性和相对自由等特点,受到大多学生青睐,只是这样的过程,有些枯燥无味。虽然体育社团有很多好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来选择,但是由于受资,金场地等限制,高校体育社团的开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时限也更加严格。一般情况下,班级会组织集体活动,但因为经费和安全以及个人时间等影响,学生们统一活动的机会并不多,也没有更多类型的行动计划。
3)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Table 5. Sports activities participated by college students
表5.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项目 |
男 |
排序 |
女 |
排序 |
跑步 |
170 |
1 |
183 |
1 |
篮球 |
77 |
2 |
18 |
4 |
足球 |
10 |
5 |
1 |
7 |
羽毛球 |
36 |
3 |
56 |
2 |
乒乓球 |
25 |
4 |
18 |
4 |
网球 |
7 |
6 |
2 |
6 |
排球 |
4 |
7 |
7 |
5 |
游泳 |
10 |
5 |
23 |
3 |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对教育的投入也随着GDP的提高而大幅增加,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很快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组织灵活的特点。从表5中可以看出,男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依次为:跑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足球,网球,排球。而女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依次为:跑步,羽毛球,游泳,篮球,乒乓球,排球,网球,足球。结果表明:男子和女子除在跑步和羽毛球运动中普遍热爱,其余体育项目参与具体情况差异巨大。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跑步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运动方式,每一位大学生在课外时间里,都会选择跑步作为一种体育锻炼方式,参与方便,对技术和场地的要求不高。而羽毛球则因为对场地要求不大,且趣味性较大,也受到学生欢迎。
另外,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能提供什么器材,场地,会影响学生们能有多大的参与度。通过调查发现,田径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和足球场也是大学常规运动场地,所以选择这些常规体育项目的比例很高。
4)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知识的广泛宣传,各种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渐加深,其重视度也越来越高[7]。但是,体育训练不仅需要高水平的基础科学知识,还需要良好的场地环境。高校体育场馆布局的优劣,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运动训练效果。
Table 6. Survey on venues for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mong students at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表6. 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场所调查表
|
学校免费运动场 |
校园空地 |
社区健身场地 |
收费体育场馆 |
男生 |
139 (36.77%) |
39 (10.32%) |
6 (1.59%) |
4 (1.06%) |
女生 |
109 (28.83%) |
66 (17.46%) |
11 (2.91%) |
4 (1.06%) |
总计 |
248 (65.60%) |
105 (27.78%) |
17 (4.50%) |
8 (2.12%) |
由表6研究结果可知,学生对于运动场地的选择具有高度集中性,36.77%的男生会选择学校免费提供的运动场进行课外体育活动,10.32%的男生会选择校园空地。28.83%的女生选择在学校免费场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17.46%的女生选择在校园空地。因为性别的不同,男生比较喜欢一些对抗性较强、对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比较喜欢利用学校提供的免费场地进行运动。女生,由于运动量小,可在成都理工大学的空闲场地上进行。另外,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学校提供的免费场地或校内空地上锻炼,与其日常生活环境密切相关[8]。对于校园里的大学生,利用校园内的运动场来进行运动既灵活又省钱,因此,他们的首选是利用校园内的免费场地来进行运动。
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会选择在宿舍楼周围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成都理工大学大部分的体育锻炼场地和设施分布较分散,且各类型场地之间相隔一定距离,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成都理工大学需要不断地优化学校体育场馆布局。也可以将宿舍周边的空地和校园小广场进行整理,作为锻炼场所,配套完善的锻炼设施,并且日常注意定时设备维护,以此扩充校园活动场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便利的业余爱好场所,满足他们的锻炼需求。此外,选择社区和收费场馆进行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占6.62%。大多数参与运动的学生希望在提高技术的同时保持身体健康。成都理工大学可挑选一些经常参与且水平较高的同学其培养为学校体育骨干,以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3.2. 影响成都理工大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
3.2.1. 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
通过表7可发现,目前限制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观因素包括(审核数据)。
Table 7. Factors influencing participation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mong students at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表7. 影响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
男 |
女 |
总计 |
频数 |
百分比 |
频数 |
百分比 |
频数 |
百分比 |
场地、器材不足 |
51 |
27.13% |
60 |
31.58% |
111 |
29.37% |
缺乏运动氛围生活 |
59 |
31.38% |
61 |
32.11% |
120 |
31.75% |
缺乏经济支持 |
22 |
11.70% |
21 |
11.05% |
43 |
11.38% |
学习、就业压力大 |
50 |
26.60% |
63 |
33.16% |
113 |
28.89% |
缺乏组织 |
22 |
11.70% |
32 |
16.84% |
54 |
14.29% |
其他 |
19 |
10.11% |
12 |
6.32% |
31 |
8.2% |
1) 兴趣不足
兴趣是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如表1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58%的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很感兴趣”,而22.76%的学生“不太感兴趣”或“不感兴趣”,表明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缺乏足够的兴趣,导致参与度较低。
2) 态度消极
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不够积极,如表2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有存在“不清楚”、“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认知,占总调查人数的9.26%。这种消极态度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参与意愿。
3) 缺乏锻炼习惯
如表3调查发现,47.09%的学生每周仅进行1~2次课外体育活动,4.76%的学生从不锻炼。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尚未养成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形成持续的参与行为。
4) 学习和就业压力
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导致课余时间有限。调查中,28.89%的学生认为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是影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5) 经济因素
如表7调查显示,11.38%的学生因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某些体育活动(如健身俱乐部、游泳等)的费用,从而限制了他们的参与。
6) 性别差异
男生和女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和形式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更倾向于参与竞技性强的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而女生则更偏好低强度、对抗性较弱的项目(如跑步、羽毛球)。这种差异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因缺乏适合自己的项目而减少参与度。
3.2.2. 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客观因素
1) 场地设施不足
如表7调查显示,29.37%的学生认为场地和器材不足是影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和器材数量有限,分布不均,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部分场地设施老化,缺乏维护,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 缺乏组织引导
如表7调查显示,14.29%的学生认为缺乏组织是影响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学校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规划。部分班级和社团活动组织不力,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导致学生参与度低。
3) 缺乏运动氛围
学校整体体育氛围不浓,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宣传引导。如表7调查显示,31.75%的学生因缺乏同伴支持和组织引导,难以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氛围。
4) 教学方式单一
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衔接不足,未能形成有效的互补机制。
5) 外部环境影响
恶劣天气、校园周边体育资源匮乏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质量。
3.2.3. 影响因素的内在机制与作用分析
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受到多因素动态影响:学业压力通过“时间挤占”和“心理耗竭”双重机制抑制参与,但规律锻炼者能形成压力缓解的良性循环;经济条件直接制约体育消费选择,同时通过迫使兼职间接压缩锻炼时间;场地不足引发“争夺–挫败–放弃”的恶性循环,并放大性别差异,导致女生转向对场地需求较低的运动;而组织缺失弱化了同伴效应,使个体更难坚持锻炼。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学生的体育参与模式,需要通过系统性干预来打破负向循环。
4. 结论与建议
4.1. 体育文化节常态化开展
每学期初举办为期3天的“活力校园”体育文化节,设置运动知识竞答(采用线上答题系统)、趣味项目挑战(如蒙眼投篮、团体跳绳)和运动装备抽奖(参与即可获抽奖券)。由学生会体育部牵头,联合各学院文体委员共同组织。
4.2. 宿舍区微型健身角建设
在每栋宿舍楼架空层设置约20 m2健身区,配备4组太空漫步机、2台乒乓球桌(可折叠式)及体能训练墙(含单杠)。实行“楼长负责制”,由宿管阿姨监督器材使用情况,每月1日进行设备检修。
4.3. 课后锻炼学分激励制度
推行“运动银行”积分系统,学生通过校园APP上传跑步轨迹(每次3公里及以上)或健身房打卡(每次30分钟及以上)累计积分,每学期满50分可兑换0.5个选修学分。体育教师每周审核1次数据。
4.4. 夜间运动照明工程改造
在东西区操场各加装6盏200 W LED探照灯(照明半径15米),开放时间延长至22:00。安排2名勤工俭学学生担任场地管理员(18:00~22:00),负责灯光开关和设备看护。
4.5. 体育社团孵化计划
每学期遴选5个新兴体育社团(如飞盘社、滑板社),提供2000元启动资金和指导教师资源。申报社团需提交10人联名申请和年度活动计划书,通过答辩后获得支持。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针对这些因素,学校和社会应采取相应措施,优化体育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完善设施与管理,以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提升成都理工大学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