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n China—A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摘要: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逐渐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并关系到农民的健康生活、乡村社会的和谐文明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研究意义重大。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2000~2025年间国内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绘制科学知识图谱,旨在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等主题展开。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逐渐向可持续发展、生态宜居和乡村治理等方向转变,研究发展趋势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从脉络上看,研究热点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00~2010年)、政策响应阶段(2011~2017年)、深化拓展阶段(2018~至今)。回顾和梳理研究进展与热点,以期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有所裨益。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has gradually been included in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it is related to the healthy life of farmers, the harmonious civilization of rural society, and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so the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study uses CiteSpace software to draw a scientific knowledge map in the field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mprovement research from 2000 to 2025, aiming to reveal the research hotspots and trends in this field. The research content mainly revolves around themes such a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mprovement,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is field have gradually shifted to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livability, and rural governance. The research trend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e guidance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hotspo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basic research stage (2000~2010), policy response stage (2011~2017), and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stage (2018~present). This paper reviews and sorts out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hotspots, with a view to improving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n China.
文章引用:杜奇奇.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地理科学研究, 2025, 14(4): 693-704.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25.144067

1. 引言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乡村振兴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不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环境支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乡村人居环境,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乡村居民生存或居住的环境。中国学者吴良镛提出,“人居环境是人类居住生活的场所,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自然界的生存基础,也是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的重要空间”[1]。依据吴良镛学者以及其他学者对乡村人居环境的认识,乡村人居环境是指乡村居民在乡村从事生产及生活等活动时,以及在对自然利用和改造中所形成的一种环境。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居民的健康生活紧密相关[2] [3]

在国内相关政策大力支持背景下,国内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成为了热点话题[4] [5]。近年来,学者们从多个视角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提出从规划执行[6]、政策指导方面[7] [8]、公众参与[9]以及空间规划[10]等方面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然而,面对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复杂的现状,亟须对现有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可以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CiteSpace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科学文献计量分析工具,能够有效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脉络。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研究热点,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相关研究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OR“农村人居环境改善”OR“乡村环境治理”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涉及北大核心、EI、CSSCI以及CSCD等多个学术期刊。通过剔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等非学术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819篇。

2.2.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CiteSpace软件开展数据方面的分析,时间跨度设置为2000年1月至2025年3月,时间切片设置为一年,主要采用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时区视图分析等方法。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和时区视图等,从而直观展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发展趋势。

3.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现状分析

3.1. 发文数量

根据2000~2025年间关于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的发文量绘制成图1,可以直观地看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的变化趋势。2000~2010年,中国对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相关研究较少,属于基础研究阶段,2011~2017年,由于当时相关政策的影响,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有小幅上升趋势,属于政策响应萌芽阶段,2018年~至今,属于政策响应深化拓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也表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成为这一时期城乡领域的研究热点。

Figure 1.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source: author’s own drawing)

1. 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文献时间分布(来源:作者自绘)

3.2. 研究热点

通过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知道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越高,则代表其研究热度越高,而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则是指关键词间的关联程度[11]。通过对2000年至2025年间我国文献中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以及研究热点词信息统计图(见表1)。

Figure 2.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source: author’s own drawing)

2. 关键词共现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结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以及研究热点词信息统计图可知,在剔除相近词汇“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以及常用词汇“乡村”等,“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美丽乡村”“乡村景观”以及“乡村建设”位于热词前五位,其中“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乡村景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度较高,在研究中较为重要,有着较高的影响力。

Table 1. Summary table of research hotspots, keyword frequency, and intermediary centrality

1. 研究热点关键词频次及中介中心性汇总表

序号

关键词频次排序

关键词中介中心度排序

关键词

频次

关键词

中介中心度

1

人居环境

195

乡村人居环境

0.75

2

乡村人居环境

195

人居环境

0.46

3

乡村振兴

192

乡村振兴

0.3

4

农村人居环境

64

乡村景观

0.08

5

乡村

33

农村人居环境

0.06

6

美丽乡村

29

乡村

0.06

7

乡村景观

29

可持续发展

0.05

8

乡村建设

23

乡村建设

0.03

续表

9

乡村规划

17

乡村治理

0.03

10

乡村治理

17

乡村旅游

0.03

3.3. 研究主题

通过CiteSpace软件将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得到关键词共现聚类图谱(如图3),并得到研究热度最高的8个聚类。研究热点主题可归纳为八大类: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乡村景观、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乡村、乡村人居。由图3可知,各类关键字聚类重叠部分较多,说明这些聚类之间的关联性较强。

Figure 3. Keyword clustering map (source: author’s own drawing)

3. 关键词聚类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4. 研究演进与趋势

4.1. 研究热点词突现

文献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图(如图4)可呈现出该领域逐年研究热点的变化。通过前文的发文量可知,2010年前关于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较少,因此关键词突现从2011年开始明显增多,且研究热点词的密度较高。

研究热点词的变迁轨迹,不仅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进步、乡村居民生活生产方式以及居住想法的变动,同时也体现了国家政策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内在联系。早期,研究以乡村发展的基础层面为聚焦点,聚焦生态环境治理(2002~2009年)以及新农村建设等宏观范畴(2006~2011年)。随后,研究转向实践层面,强调借助规划对乡村建设进行引导,凸显“美丽乡村”(2018~2021年)整体建设目标,同时关心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备,开始开展对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呈现出从单一建设迈向系统性规划的转变。当前,研究进一步深化,着重聚焦人居环境改善的治理机制(如基层治理)、影响因素分析,以及量化评价体系的搭建,同时重视产业融合对人居环境的支撑意义。

Figure 4. Sudden detection diagram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source: author’s own drawing)

4.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突发性检测图(来源:作者自绘)

4.2. 研究热点主题时间演变

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如图5)可以揭示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热点的演进路径。根据热点关键词的研究分析,可将其研究时间脉络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研究阶段(2000~2010年)、政策响应阶段(2011~2017年)、深化拓展阶段(2018~至今)。关键词共现时区图谱显示,“#0乡村人居环境”“#1人居环境”“#2农村人居环境”“#3乡村振兴”为研究的热点主题,最早出现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是在2002年,2002年之前关于乡村人居环境的研究基本没有,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更是匮乏。

可以发现,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热点从早期基础环境治理阶段,逐步转向规划引导下的实践建设,最终深化至机制的优化改善,呈现“基础探索治理–规划实践建设–机制优化改善”的递进式演变,反映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向更加标准化及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Figure 5. Timeline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25 (source: author’s own drawing)

5. 中国2000~2025年间乡村人居环境研究文献时间线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4.2.1. 基础研究阶段:2000~2010年

Figure 6. Knowledge map of key words and timelines of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literature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0 (source: self-drawn by the author)

6. 中国2000~2010年间乡村人居环境文献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2000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加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和公共服务缺失等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可持续发展[1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首次将“城乡统筹”纳入国家战略,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政策导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首次将人居环境改善作为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

在2000~2010年间时间线图谱中(如图6),形成了“#1可持续发展”以及“#2乡村”两个聚类主题,内容较少,节点以“乡村发展”“乡村资源”“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为主。在这一时期,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较少,处于乡村人居环境问题的探索阶段,有关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热度不高。相关研究集中在乡村人居环境的问题探索以及对策,如李伯华等通过构建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动态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从乡村居民和政府两方面入手的优化对策[13]。郭亮从规划学视角探讨了乡村住区系统的演化规律,提出了优化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原则和调控对策[14]。戴鹏构建了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主观评价方法体系,为乡村人居环境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15]。董国仓以三峡库区为例,构建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改善库区人居环境的对策建议[16]。王怀东以恩施市“清洁家园”工程为例,探讨了山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实践路径,提出科学规划和农民参与是关键[17]

4.2.2. 政策响应阶段:2011~2017年

2011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劳动力外流严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同时,乡村生活垃圾污染、农业污染等问题导致乡村环境恶化。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18]。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系统提出三大任务: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美化村容[19]。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国家战略,要求分类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

Figure 7. Knowledge map of China’s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literature keyword timeline from 2011 to 2017 (source: author’s own drawing)

7. 中国2011~2017年间乡村人居环境文献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在2011~2017年间时间线图谱中(如图7),形成了“#0乡村人居环境”“#2人居环境传统人居哲学”“#3传统人居哲学”“#4可持续发展”“#4三生一体”五个聚类关键词,并出现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乡村规划”以及“乡村治理”等关键词节点,根据时间线图谱中的关键节点,可知2011~2017年是中国乡村人居环境从“局部整治”向“系统治理”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政策驱动以及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双重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了该时期研究的热点主题。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三方面,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张洪祥阐述了我国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适合于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的策略[21]。在传统村落保护方面,刘金梁等从风水理论出发,探讨了其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启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22]。吴缚龙总结了江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实践,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23]。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冯红英总结了日本、欧盟、美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分类回收生活垃圾、分散处理乡村污水等具体措施[24]。仇志涛依据对护心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对策[25]。王建国对乡村人居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并从乡村居住环境提升五个方面提出多样化、宜居化人居环境改善的具体方法[26]

4.2.3. 深化拓展阶段:2018年~至今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将“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此之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相关文献量呈现指数型增长,研究主题更加广泛。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仍集中在“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三方面,也有部分学者开始从“政策与规划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区域与案例研究”以及“村民参与治理研究”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在2018年~至今年间时间线图谱中(如图8),出现了“十四五”规划政策、“ipa分析法”研究方法、“千万工程”区域案例研究等新热点词。

Figure 8. Knowledge map of China’s rural human settlements literature keyword timeline from 2018 to 2025 (source: author’s own drawing)

8. 中国2018~2025年间乡村人居环境文献关键词时间线知识图谱(来源:作者自绘)

在政策与规划的研究范畴,白描探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之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状况及异质性,提出利用政策支撑和管理机制优化提高农民满意水平[27]。吴子芳等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做了分析,突出了综合策略和多方协作的关键意义[28]。雷波等人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治理给出了基本办法,囊括思想领悟、合理筹谋、基础设施构建和文化延续[29]。在技术与方法研究范畴,郭祖萍分析了“共同缔造”理念下的人居环境整治策略,指明了生态保护、空间优化和村民自治的综合途径[30]。李颜伶依靠对川西林盘和泉水聚落的研究,给出了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和景观生态构建的优化策略[31]。陈冠益等结合华北、东北地区村镇有机废弃物利用情形,构思出资源清洁利用技术方案,促进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搭建[32]。在区域和案例研究范畴,宋明才采用赵坝村案例,拿出了基于“美丽”跟“宜居”要求的乡村规划策略[33]。罗长明等人拿汨罗市白鹤洞村做例子,拟定了景中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办法,着重指出服务设施完善及景观风貌提升工作[34]。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课题上,尹海燕针对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中农民参与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优化提升农民的参与水平[35]。罗萍嘉等人把徐州市吴邵村当作实例探讨,归纳出“外部刺激,内外协同”的影响机制,强调村民参与具有重要意义[36]。王健按照村民自治方式,给出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办法,涉及规范村民参与以及激活内部动力[37]。李小茜凭借参与式发展理论,探究了儿童在社区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途径,强调儿童对社区治理起到的作用[38]

5. 研究结论与发展趋势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近25年来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如下:

(1) 研究内容上,近25年国内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乡村振兴、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等主题展开,呈现“基础探索治理–规划实践建设–机制优化改善”的递进式演变,反映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向更加标准化及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2) 研究脉络上,从2000年到2025年之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 基础研究阶段(2000~2010年):研究大多集中在乡村基础设施搭建和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关注农村“空心化”问题、基础设施薄弱、环境污染以及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② 政策响应阶段(2011~2017年):研究重点转到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规划的探索,着重利用规划引导乡村建设与发展,突出“美丽乡村”全面建设目标,同时聚焦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③ 深化拓展阶段(2018年至今):研究热点日益从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卫生整治,转向生态宜居、乡村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范畴。

5.2. 发展趋势

自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生态宜居”目标,要求人居环境改善与产业、文化、治理协同推进以来,国内对于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的发展趋势应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推进:

(1) 研究视角融合。当下研究多聚焦在单一视角,缺少多视角融合的研究。针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开展研究是复杂工程,关联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范畴,以单一视角去看,很难全面理解和解决里面的问题。未来研究要进一步看重多学科交叉融合,还有从政策驱动到多元主体参与研究视角的转换,基于跨学科融合,按照政策导向、地方实践和社会参与等视角综合梳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各个方面要素。

(2) 研究尺度拓展。当前研究多聚焦于单一尺度,缺少多尺度结合研究。从空间尺度上看,中国乡村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乡村在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研究深度不足。从时间尺度上看,当前研究仅关注现状问题,对历史演变与未来预测较少。单一的研究尺度难以全面反映乡村人居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未来研究应注重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相结合,时间尺度的动态延伸,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3) 研究方法创新。现今中国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是以定性分析为根基,定量技术用作补充,随后逐步向混合方法过渡。但已应用的定量技术相对传统,例如Gis、云计算等等,让定量研究的进入门槛降低,而缺乏多种方法融合开展的研究。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针对该领域的研究方法要聚焦在多学科交叉、技术赋能、公众科学等方面,进一步打破学科间的无形壁垒,增进数据驱动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以应对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多样化挑战。

(4) 可持续发展与“双碳”目标。传统的高碳增长模式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对中国乡村人居环境在“双碳”背景下的系统性研究较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研究将更加关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中的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探索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2-15.
[2] 于法稳, 郝信波.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生态经济, 2019, 35(10): 166-170.
[3] 于法稳. 基于健康视角的乡村振兴战略相关问题研究[J]. 重庆社会科学, 2018(4): 6-15.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5902536484630675&wfr=spider&for=pc, 2019-02-19.
[5] 邹卓君. 大城市居住空间扩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03.
[6] 叶斌, 王耀南, 郑晓华, 陶德凯. 困惑与创新——新时期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思考[J]. 城市规划, 2010, 34(2): 30-35.
[7] 陆嘉.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改造的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同济大学, 2006.
[8] 彭震伟, 陆嘉. 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 城市规划, 2009, 33(5): 66-68.
[9] 吕斌, 杜姗姗, 黄小兵. 公众参与架构下的新农村规划决策——以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夏村村庄规划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06(3): 34-38+42.
[10] 赵万民, 史靖塬, 黄勇. 西北台塬人居环境城乡统筹空间规划研究——以宝鸡市高新区为例[J]. 城市规划, 2012, 36(4): 77-83.
[11] 高捷.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近三十年研究热点与进展——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20(1): 34-43.
[12] 王艳飞, 李婷婷, 孟祥涛. 2010-2020年中国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演变特征[J]. 地理研究, 2022, 41(12): 3245-3258.
[13] 李伯华, 刘沛林. 乡村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6): 524-527+512.
[14] 郭亮. 乡村住区系统的规划思考[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15] 戴鹏. 石首市久合垸乡人居环境优化中的主观评价方法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8.
[16] 董国仓. 三峡库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0.
[17] 王怀东. 构建和谐人居环境加快乡村建设步伐——恩施市实施山区乡村“清洁家园”工程的实践与思考[J]. 学习月刊, 2010(14): 69-70.
[18]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
https://www.gov.cn/jrzg/2013-01/31/content_2324293.htm, 2013-01-31.
[19]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5/29/content_8835.htm, 2014-05-29.
[20]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4/16/content_9613.htm, 2015-04-16.
[21] 张洪祥.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策略[J]. 环境与发展, 2017, 29(9): 238+240.
[22] 刘金梁, 韩华, 杨剑. 探风水对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启示[J]. 安徽建筑, 2012, 19(1): 49-50+97.
[23] 吴缚龙. 美丽中国: 江苏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践[J]. 乡村规划建设, 2014(1): 9-16.
[24] 冯红英.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J]. 世界农业, 2016(1): 149-153.
[25] 仇志涛.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26] 王建国, 龚恺, 吴锦绣, 等. 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多样化、宜居化提升方法研究——以江苏泰州乡村为例[J]. 乡村规划建设, 2013(1): 32-42.
[27] 白描.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4(11): 67-74+223.
[28] 吴子芳, 张方阳, 赵延杰, 等.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 2023, 29(12): 52-55.
[29] 雷波, 沈婷婷, 张琴.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与治理对策研究[J]. 南方农业, 2019, 13(Z1): 68-70.
[30] 郭祖萍. 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荆州: 长江大学, 2024
[31] 李颜伶. 乡村振兴视角下南北乡村人居环境宜居性和景观特征差异性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32] 陈冠益, 孙志利, 程占军, 等. 人居环境改善与乡村振兴相向而行的资源清洁利用技术发展模式——以华北、东北村镇有机废弃物利用为例[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2, 39(6): 1079-1088.
[33] 宋明才.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建设策略[J]. 居业, 2024(2): 234-235.
[34] 罗长明, 林志明. 乡村振兴背景下景中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汨罗市白鹤洞村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重庆市人民政府. 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 2019: 548-559.
[35] 尹海燕. 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民参与意愿和行为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4.
[36] 罗萍嘉, 苗晏凯. “外因到内生”: 村民参与视角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影响机制研究——以徐州市吴邵村为例[J]. 农村经济, 2019(10): 101-108.
[37] 王健. 村民自治下的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38] 李小茜. 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中儿童社区参与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华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