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称谓语“小孩哥”语义内涵与机制研究
Study on the Semantic Connotations and Mechanism of the Emerging Address Term “Xiaohaige (小孩哥)”
DOI: 10.12677/ml.2025.138822, PDF, HTML, XML,   
作者: 吴明霞: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xx哥”“小孩哥”类推认知冲突“xxge (xx哥)” “Xiaohaige (小孩哥)” Analogy Cognitive Conflict
摘要: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由语义冲突的“小孩”和“哥”组成,广泛用于称呼“在某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孩子”的小孩。本文以网络语料为例,分析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使用情况并探究其生成机制,最后从语言特性、社会称谓语现状和交际语境与使用者三方面探究动因。
Abstract: The emerging address term “Xiaohaige (小孩哥)” is composed of the semantically conflicting words “xiaohai (小孩)” and “ge (哥)”, and is widely used to refer to children who have extraordinary talents in certain aspects. This paper takes online corpora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usage of the emerging address term “Xiaohaige (小孩哥)” and explore its generation mechanism. Finally, it investigates the motivations from three aspects: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address terms, and the communication context and users.
文章引用:吴明霞.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语义内涵与机制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8): 205-21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8822

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哥”可以作为亲属称谓语用来称呼具有血缘、姻亲关系的年长男性,常用形式有单独使用、“排行 + 哥”“亲属关系词 + 哥”等,如“大哥”“二哥”“堂哥”“表哥”等。“哥”也可以作为社会称谓语用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常用形式主要有单独使用、“姓名要素 + 哥”等,如“书田哥”“嘎子哥”等。自2010年“犀利哥”一词走红网络,“xx哥”类称谓发展出许多新兴用法,在媒体、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如:

(1) 前段时间,一名被网友称为“犀利哥”的乞丐,因一身“潮流”装扮走红。(报刊\2010人民日报\03)

(2) 简陋出租屋里回荡的《春天里》,从田埂唱到春晚舞台的“大衣哥”,显示了文化的群众基础,也表达着百姓的文化诉求。(报刊\2012人民日报\03)

例(1)中的“犀利哥”指的是一名流浪汉,他因独特的装扮,不羁的气质和锐利的眼神走红网络,被网友戏称为“犀利哥”。例(2)中的“大衣哥”指的是歌手朱之文,他以一身绿色军大衣出现在选秀节目《我是大明星》的海选现场,淳朴憨厚的面庞,朴实无华的穿着与其专业水准的唱功形成巨大反差,朱之文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被网友们称为“大衣哥”。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犀利哥”和“大衣哥”都属于“xx哥”类称谓的新兴用法。“xx”是认知主体基于转喻机制对指称对象某一抽象特征的具体表达,而“哥”与亲属关系、年龄无关,只起到性别界定的作用。由此,我们可将其机构概括为“抽象特征 + 哥”。

在此基础上,笔者注意到了“小孩哥”这一新兴称谓语。从结构上看,“小孩哥”是在原有结构“xx哥”的基础上通过替换“xx”类推产生的模因变体,不同的是,充当“xx”的“小孩”不再是认知主体对指称对象某一抽象特征的表达,而是基于其年龄所做的范畴划分。“xx”的变化使“小孩哥”具有更广泛的指称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孩哥”对指称对象没有选择性。

(3) “小孩哥”在家造火箭,惊动200万网友(微信公众号)

(4) 深圳地铁“小孩哥”英文对话流利大方(微信公众号)

例(3)中的“小孩哥”指的是一位从8岁开始造“火箭”的少年,他利用暑假时间写了600多行代码,展现出了异于同龄人的天赋与能力。例(4)中的“小孩哥”指的是一位小学生,他在深圳地铁上用一口流利英语和外国友人交流,毫不怯场。

从形式上看,“小孩哥”由“小孩”和“哥”两部分构成,属于“xx哥”这一语言模因,其语义内涵、指称对象和内部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拟从语义内涵与指称对象入手,描写“小孩哥”这一新兴称谓语的使用情况,通过与已有“xx哥”形式的对比,分析“小孩哥”内部结构的变化,并探究语义上相矛盾的“小孩”与“哥”能够组配使用的机制与动因。

2.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语义内涵与指称对象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小孩”的词义有二:(1) 儿童,也说小孩子;(2) 子女(多指未成年的);“哥”的词义有三:(1) 哥哥;(2) 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3) 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含亲热意) [1]。从词义上看,“小孩”跟“哥”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小孩”一词大多用于指称年龄比自己小的人,或是未成年人,具有[+年龄小]的语义特征,而“哥”一词则大多用于指称年龄比自己大的人,或用于表示尊敬,具有[+年龄大] [+尊称]的语义特征。词义与指称对象两个层面上的矛盾表明,“小孩哥”的语义并不是“小孩”与“哥”语义的简单叠加,其指称对象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咬文嚼字编辑部指出,“小孩哥”指的是在某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孩子[2]

(5) 在巴黎被中国小孩哥震撼到了[Emoji]全世界4强和朋友一起来看Juste Debout的舞蹈比赛,hippop组的中国小孩哥们超级厉害!!!全场为他们欢呼!!一个10岁一个14岁天呐。(微博)

(6) 初中生指出千年铜镜断代有误,这个小孩哥了不得!(微信公众号)

例(5)中的“小孩哥”指的是参加世界级舞蹈比赛的10岁和14岁的小孩,例(6)中的“小孩哥”指的是指出博物馆文物断代错误的初中生,他们均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才能,令成年人自叹不如。

由此可知,“小孩哥”中的“小孩”起到体现指称对象年龄范畴的作用,“哥”则用于体现成年人因自叹不如产生的敬意。

此外,“小孩哥”还可以用于指称言语行为成人化的小孩。

(7) 你说我的衣服丑,“小孩哥”就让妈妈再买一件换着穿,“让这位同学看习惯为止”。(微信公众号–青岛宣传)

(8) 当爸妈一吵架孩子就说“蒜鸟蒜鸟都不容易”这架还怎么吵得起来哈哈哈哈哈简直是家庭和平鸽“小孩哥”。(微博语料)

例(7)中的“小孩哥”在面对他人的恶意时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因为别人的评价怀疑自己,不刻意迎合他人,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展现出了稳定的内核。例(8)中的小孩在父母吵架时用“蒜鸟蒜鸟都不容易”调节矛盾,成人化的表达出乎听者意料,因此被称为“小孩哥”。

随着“小孩哥”一词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其指称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泛称化、贬义化、指称成年人三方面。

泛称化表现在“小孩哥”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的泛称,如例(9)中的“小孩哥”不是指某位拥有过人才能的孩子,只是说话人的小孩。

(9) 强烈推荐周内的IKEA超适合遛娃小孩哥解锁新ip (微博语料)

“小孩哥”在指称那些具有过人才能的小孩时,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夸赞,具有褒义的感情色彩。但随着使用的泛化,即“小孩哥”指称范围的扩大,这一称谓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更加丰富。例(10)中的“小孩哥”就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从例句提供的语境我们不难推断,此处的“小孩哥”指的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内容掌握不扎实的小孩。

(10) 辅导完小孩哥的作业,感觉被吸走了一半的阳气!(微博语料)

值得一提的是,“小孩哥”还能用于指称成年人。此时的“小孩哥”有明确、具体的指称对象,如例(11)中的“小孩哥”指的是演员王星越,因年纪小但能驾驭复杂角色被网友戏称为“小孩哥”。

(11) #王星越你别要了我害怕#小孩哥你别唱了我要笑晕过去了[emoji]有时间和我孟姐切磋下[emoji] (微博语料)

综上所述,“小孩哥”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可以用于指称未成年人,也可以用作成年人的专属称谓。“小孩哥”中的“小孩”起到表示年龄范畴的作用,具体的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主要由“哥”承担。

3.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机制与动因

语言单位发生演变的机制和动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演变动因指的是促使一个语言单位发生演变的原因,一般指的是外在因素,而演变机制是语言系统内的,指的是语言单位演变的方式和规律。

3.1.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机制——同构类推

模因论借用生物进化的模式探讨文化发展的规律,解释了文化的传承性,因此成为许多学者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理论支撑。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3]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概念,他认为存在着一种类似基因的新型复制基因,并将其命名为模因。语言之所以能够不间断地产生新变体,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体现在字、词、短语、句子、篇章等不同层面。

成功的复制因子有复制保真度、多产性、长久性三个特点,体现在语言结构上则是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保持基本语义,能产性强,以及结构稳定[4]。自2010年“犀利哥”一词火爆网络,以“xx哥”为模因母体的模因变体层出不穷,如“大衣哥”“装醒哥”等,能产性强,“xx哥”的基本语义与结构均较为稳定。可以说,“xx哥”作为模因母体一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语言模因主要有两种复制方式,即重复与类推[5]。类推有两种形式,即同音类推与同构类推。同音类推指的是使用语音要素模仿词语发音形成新的模因变体,而同构类推指的是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复制出新的模因变体。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显然是通过同构类推实现的,即在原有结构“xx哥”的基础上,通过替换“xx”的内容复制产生“小孩哥”这一模因变体。

3.2.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认知基础——预期与反预期

预期与人的认识、观念相联系,通常与一定的社会常规、言谈事件中听说双方的认知状态与话语语境有关,反预期则指的是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6]。社会常规对“小孩”的预期往往是青涩的、能力不足的、需要照顾的,但无论是在某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孩子还是言语行为成人化的小孩,都与社会对“小孩”这一身份的固有认知不符。因此,说话人通过将语义上有冲突的“小孩”和“哥”搭配在一起,“小孩哥”是说话人认知冲突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小孩哥”指称未成年人时,“小孩”只起到限定年龄范畴的作用,使用者的强主观性通过“哥”凸显出来。

3.3.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动因

3.3.1. 语言的模糊性与经济性

“小孩”的传统语义指向生理年龄幼小的群体,而“哥”则指向具有社会认可的成熟度、权威性的男性。“小孩哥”通过组合二者,创造了一个模糊的语义中间地带——既承认生理年龄的“小”,又赋予其“哥”所代表的社会角色评价(如可靠、能干)。这种模糊性允许词汇脱离传统年龄界定,转而以“行为表现”作为指称标准。从语言模糊性上看,该词汇拓展了“哥”的语义原型。传统“哥”的原型范畴以“年龄长于说话者”为核心特征,而“小孩哥”通过附加“小孩”属性,使其范畴边界延伸至“年龄小但行为成熟”的边缘案例,体现了语言对社会新现象的适应性调整。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对语言形式的生成机制存在明确制约,具体包括构成元素的精简性与构词逻辑的高效性两方面。语言系统倾向于选用最基础、高频的词汇单位(如语素、词)作为构词原料,避免冗余元素的堆砌。“小孩哥”选择了语言系统中频繁使用且语义显化的“小孩”和“哥”作为构词元素,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结构方面,“小孩哥”采用“修饰语 + 中心语”的复合构词法,仅用三字便整合了“年龄特征”(小孩)与“社会评价”(哥)两层语义,相较于“像哥哥一样成熟的小孩”“年纪小却很可靠的男孩”等表述,大大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这种经济性符合“省力原则”,即语言使用者倾向于用最短形式表达完整意义。

3.3.2. 社会称谓语的空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人类社交模式发生结构性变革。在虚拟社交场域中,个体虽可跨越时空与多元主体对话,但受限于网络社交的虚拟属性,交际双方难以直观获取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具象信息,导致传统称谓语体系在网络语境中出现适配性危机。2010年“犀利哥”一词爆红后,“xx哥”类称谓语凭借“xx”成分的语义凸显功能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这类构式通过语义叠加的方式,以最短的认知路径迅速构建会话语境,有效降低了网络社交的语义解码成本。

然而“xx哥”类称谓语的适用范畴存在天然局限,其语义承载力受制于“xx”成分的具体所指,难以形成普适性称谓语范式。此外,社会称谓语系统中针对陌生孩童的标准化称谓存在语义空白,这种指称需求的缺口恰成为“小孩哥”等新兴称谓语的生成动因,折射出网络语言对现实称谓体系的补位机制。

3.3.3. 网络语境与使用者心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新生事物与观念浪潮般涌现,这种变革在语言层面呈现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当下人们对新兴语言表达的包容度持续提升,甚至主动投身语言创新实践,这一现象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显著。他们热衷为传统语言形式注入新内涵,将其视为紧跟潮流、彰显“网感”的个性表达。在碎片化传播场景中,“小孩哥”的简短形式便于快速记忆和复制,符合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信息快消”的需求。例如,抖音、微博中带#小孩哥#话题的内容常以“短句 + 视频”形式呈现,称谓语本身成为吸引流量的标签,其经济性助力了词汇的病毒式传播。

从传播维度看,年轻人对群体认同的追求与流行文化的追逐,促使网络流行语呈现病毒式扩散特征。以新兴称谓语“小孩哥”为例,其初始仅在社交媒体圈层传播,伴随网络裂变式传播及指称对象的泛化,如今已突破虚拟语境,频繁出现在线下面对面交流场景中,展现出网络语言向现实语言系统渗透的强劲生命力。

4. 结语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是在模因母体“xx哥”的基础上产生的模因变体,由“小孩”和“哥”两个部分组成,广泛用于称呼“在某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孩子”“言语行为成人化的小孩”,在使用过程中,其指称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泛称化、贬义化、指称成年人三方面。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是通过同构类推实现的,即在原有结构“xx哥”的基础上,将“小孩”替换“xx”复制产生“小孩哥”这一模因变体。此外,“小孩哥”的生成还与使用者的预期有关。动因方面,“小孩哥”的生成主要与语言的模糊性与经济性、社会称谓语的空缺、网络语境与使用者心理有关,“小孩哥”还通过类推衍生出“小孩姐”“少年姐”等变体,形成“年龄属性 + 社会角色称谓系统性的构词模式。除“抽象特征 + 称谓”(如“犀利哥”),“范畴 + 称谓”(如“小孩哥”)之外,还存在“称谓 + 称谓”(如“儿子哥”),化用旧结构(如“嫡长闺”)等形式的新兴称谓语。新兴称谓语的盛行有效地节约了人们的交流成本,使人们能够以最短的认知路径迅速补齐会话语境,是现今快节奏生活在语言上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 咬文嚼字编辑部.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 [EB/OL]. 2024-12-02.
https://mp.weixin.qq.com/s/sg9NEm2nHrtHIjoAkHBBiw, 2025-05-21.
[3] Dawkins, R. (1976) The Selfish 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金廷显. 模因论视角看“XX哥”类网络语言生成机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2(3): 98-100.
[5] 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6] 吴福祥. 试说“X不比Y·Z”的语用功能[J]. 中国语文, 2004(3): 222-23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