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哥”可以作为亲属称谓语用来称呼具有血缘、姻亲关系的年长男性,常用形式有单独使用、“排行 + 哥”“亲属关系词 + 哥”等,如“大哥”“二哥”“堂哥”“表哥”等。“哥”也可以作为社会称谓语用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常用形式主要有单独使用、“姓名要素 + 哥”等,如“书田哥”“嘎子哥”等。自2010年“犀利哥”一词走红网络,“xx哥”类称谓发展出许多新兴用法,在媒体、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如:
(1) 前段时间,一名被网友称为“犀利哥”的乞丐,因一身“潮流”装扮走红。(报刊\2010人民日报\03)
(2) 简陋出租屋里回荡的《春天里》,从田埂唱到春晚舞台的“大衣哥”,显示了文化的群众基础,也表达着百姓的文化诉求。(报刊\2012人民日报\03)
例(1)中的“犀利哥”指的是一名流浪汉,他因独特的装扮,不羁的气质和锐利的眼神走红网络,被网友戏称为“犀利哥”。例(2)中的“大衣哥”指的是歌手朱之文,他以一身绿色军大衣出现在选秀节目《我是大明星》的海选现场,淳朴憨厚的面庞,朴实无华的穿着与其专业水准的唱功形成巨大反差,朱之文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被网友们称为“大衣哥”。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犀利哥”和“大衣哥”都属于“xx哥”类称谓的新兴用法。“xx”是认知主体基于转喻机制对指称对象某一抽象特征的具体表达,而“哥”与亲属关系、年龄无关,只起到性别界定的作用。由此,我们可将其机构概括为“抽象特征 + 哥”。
在此基础上,笔者注意到了“小孩哥”这一新兴称谓语。从结构上看,“小孩哥”是在原有结构“xx哥”的基础上通过替换“xx”类推产生的模因变体,不同的是,充当“xx”的“小孩”不再是认知主体对指称对象某一抽象特征的表达,而是基于其年龄所做的范畴划分。“xx”的变化使“小孩哥”具有更广泛的指称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孩哥”对指称对象没有选择性。
(3) “小孩哥”在家造火箭,惊动200万网友(微信公众号)
(4) 深圳地铁“小孩哥”英文对话流利大方(微信公众号)
例(3)中的“小孩哥”指的是一位从8岁开始造“火箭”的少年,他利用暑假时间写了600多行代码,展现出了异于同龄人的天赋与能力。例(4)中的“小孩哥”指的是一位小学生,他在深圳地铁上用一口流利英语和外国友人交流,毫不怯场。
从形式上看,“小孩哥”由“小孩”和“哥”两部分构成,属于“xx哥”这一语言模因,其语义内涵、指称对象和内部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拟从语义内涵与指称对象入手,描写“小孩哥”这一新兴称谓语的使用情况,通过与已有“xx哥”形式的对比,分析“小孩哥”内部结构的变化,并探究语义上相矛盾的“小孩”与“哥”能够组配使用的机制与动因。
2.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语义内涵与指称对象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小孩”的词义有二:(1) 儿童,也说小孩子;(2) 子女(多指未成年的);“哥”的词义有三:(1) 哥哥;(2) 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3) 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含亲热意) [1]。从词义上看,“小孩”跟“哥”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小孩”一词大多用于指称年龄比自己小的人,或是未成年人,具有[+年龄小]的语义特征,而“哥”一词则大多用于指称年龄比自己大的人,或用于表示尊敬,具有[+年龄大] [+尊称]的语义特征。词义与指称对象两个层面上的矛盾表明,“小孩哥”的语义并不是“小孩”与“哥”语义的简单叠加,其指称对象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咬文嚼字编辑部指出,“小孩哥”指的是在某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孩子[2]。
(5) 在巴黎被中国小孩哥震撼到了[Emoji]全世界4强和朋友一起来看Juste Debout的舞蹈比赛,hippop组的中国小孩哥们超级厉害!!!全场为他们欢呼!!一个10岁一个14岁天呐。(微博)
(6) 初中生指出千年铜镜断代有误,这个小孩哥了不得!(微信公众号)
例(5)中的“小孩哥”指的是参加世界级舞蹈比赛的10岁和14岁的小孩,例(6)中的“小孩哥”指的是指出博物馆文物断代错误的初中生,他们均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才能,令成年人自叹不如。
由此可知,“小孩哥”中的“小孩”起到体现指称对象年龄范畴的作用,“哥”则用于体现成年人因自叹不如产生的敬意。
此外,“小孩哥”还可以用于指称言语行为成人化的小孩。
(7) 你说我的衣服丑,“小孩哥”就让妈妈再买一件换着穿,“让这位同学看习惯为止”。(微信公众号–青岛宣传)
(8) 当爸妈一吵架孩子就说“蒜鸟蒜鸟都不容易”这架还怎么吵得起来哈哈哈哈哈简直是家庭和平鸽“小孩哥”。(微博语料)
例(7)中的“小孩哥”在面对他人的恶意时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因为别人的评价怀疑自己,不刻意迎合他人,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展现出了稳定的内核。例(8)中的小孩在父母吵架时用“蒜鸟蒜鸟都不容易”调节矛盾,成人化的表达出乎听者意料,因此被称为“小孩哥”。
随着“小孩哥”一词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其指称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泛称化、贬义化、指称成年人三方面。
泛称化表现在“小孩哥”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的泛称,如例(9)中的“小孩哥”不是指某位拥有过人才能的孩子,只是说话人的小孩。
(9) 强烈推荐周内的IKEA超适合遛娃小孩哥解锁新ip (微博语料)
“小孩哥”在指称那些具有过人才能的小孩时,常用于表达说话人的夸赞,具有褒义的感情色彩。但随着使用的泛化,即“小孩哥”指称范围的扩大,这一称谓语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更加丰富。例(10)中的“小孩哥”就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从例句提供的语境我们不难推断,此处的“小孩哥”指的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内容掌握不扎实的小孩。
(10) 辅导完小孩哥的作业,感觉被吸走了一半的阳气!(微博语料)
值得一提的是,“小孩哥”还能用于指称成年人。此时的“小孩哥”有明确、具体的指称对象,如例(11)中的“小孩哥”指的是演员王星越,因年纪小但能驾驭复杂角色被网友戏称为“小孩哥”。
(11) #王星越你别要了我害怕#小孩哥你别唱了我要笑晕过去了[emoji]有时间和我孟姐切磋下[emoji] (微博语料)
综上所述,“小孩哥”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可以用于指称未成年人,也可以用作成年人的专属称谓。“小孩哥”中的“小孩”起到表示年龄范畴的作用,具体的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主要由“哥”承担。
3.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机制与动因
语言单位发生演变的机制和动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演变动因指的是促使一个语言单位发生演变的原因,一般指的是外在因素,而演变机制是语言系统内的,指的是语言单位演变的方式和规律。
3.1.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机制——同构类推
模因论借用生物进化的模式探讨文化发展的规律,解释了文化的传承性,因此成为许多学者解释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理论支撑。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3]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概念,他认为存在着一种类似基因的新型复制基因,并将其命名为模因。语言之所以能够不间断地产生新变体,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模因,体现在字、词、短语、句子、篇章等不同层面。
成功的复制因子有复制保真度、多产性、长久性三个特点,体现在语言结构上则是模因在复制过程中保持基本语义,能产性强,以及结构稳定[4]。自2010年“犀利哥”一词火爆网络,以“xx哥”为模因母体的模因变体层出不穷,如“大衣哥”“装醒哥”等,能产性强,“xx哥”的基本语义与结构均较为稳定。可以说,“xx哥”作为模因母体一直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语言模因主要有两种复制方式,即重复与类推[5]。类推有两种形式,即同音类推与同构类推。同音类推指的是使用语音要素模仿词语发音形成新的模因变体,而同构类推指的是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复制出新的模因变体。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显然是通过同构类推实现的,即在原有结构“xx哥”的基础上,通过替换“xx”的内容复制产生“小孩哥”这一模因变体。
3.2.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认知基础——预期与反预期
预期与人的认识、观念相联系,通常与一定的社会常规、言谈事件中听说双方的认知状态与话语语境有关,反预期则指的是与某个特定预期相反[6]。社会常规对“小孩”的预期往往是青涩的、能力不足的、需要照顾的,但无论是在某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孩子还是言语行为成人化的小孩,都与社会对“小孩”这一身份的固有认知不符。因此,说话人通过将语义上有冲突的“小孩”和“哥”搭配在一起,“小孩哥”是说话人认知冲突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小孩哥”指称未成年人时,“小孩”只起到限定年龄范畴的作用,使用者的强主观性通过“哥”凸显出来。
3.3.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动因
3.3.1. 语言的模糊性与经济性
“小孩”的传统语义指向生理年龄幼小的群体,而“哥”则指向具有社会认可的成熟度、权威性的男性。“小孩哥”通过组合二者,创造了一个模糊的语义中间地带——既承认生理年龄的“小”,又赋予其“哥”所代表的社会角色评价(如可靠、能干)。这种模糊性允许词汇脱离传统年龄界定,转而以“行为表现”作为指称标准。从语言模糊性上看,该词汇拓展了“哥”的语义原型。传统“哥”的原型范畴以“年龄长于说话者”为核心特征,而“小孩哥”通过附加“小孩”属性,使其范畴边界延伸至“年龄小但行为成熟”的边缘案例,体现了语言对社会新现象的适应性调整。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对语言形式的生成机制存在明确制约,具体包括构成元素的精简性与构词逻辑的高效性两方面。语言系统倾向于选用最基础、高频的词汇单位(如语素、词)作为构词原料,避免冗余元素的堆砌。“小孩哥”选择了语言系统中频繁使用且语义显化的“小孩”和“哥”作为构词元素,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结构方面,“小孩哥”采用“修饰语 + 中心语”的复合构词法,仅用三字便整合了“年龄特征”(小孩)与“社会评价”(哥)两层语义,相较于“像哥哥一样成熟的小孩”“年纪小却很可靠的男孩”等表述,大大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这种经济性符合“省力原则”,即语言使用者倾向于用最短形式表达完整意义。
3.3.2. 社会称谓语的空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度渗透,人类社交模式发生结构性变革。在虚拟社交场域中,个体虽可跨越时空与多元主体对话,但受限于网络社交的虚拟属性,交际双方难以直观获取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具象信息,导致传统称谓语体系在网络语境中出现适配性危机。2010年“犀利哥”一词爆红后,“xx哥”类称谓语凭借“xx”成分的语义凸显功能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这类构式通过语义叠加的方式,以最短的认知路径迅速构建会话语境,有效降低了网络社交的语义解码成本。
然而“xx哥”类称谓语的适用范畴存在天然局限,其语义承载力受制于“xx”成分的具体所指,难以形成普适性称谓语范式。此外,社会称谓语系统中针对陌生孩童的标准化称谓存在语义空白,这种指称需求的缺口恰成为“小孩哥”等新兴称谓语的生成动因,折射出网络语言对现实称谓体系的补位机制。
3.3.3. 网络语境与使用者心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新生事物与观念浪潮般涌现,这种变革在语言层面呈现为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当下人们对新兴语言表达的包容度持续提升,甚至主动投身语言创新实践,这一现象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显著。他们热衷为传统语言形式注入新内涵,将其视为紧跟潮流、彰显“网感”的个性表达。在碎片化传播场景中,“小孩哥”的简短形式便于快速记忆和复制,符合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信息快消”的需求。例如,抖音、微博中带#小孩哥#话题的内容常以“短句 + 视频”形式呈现,称谓语本身成为吸引流量的标签,其经济性助力了词汇的病毒式传播。
从传播维度看,年轻人对群体认同的追求与流行文化的追逐,促使网络流行语呈现病毒式扩散特征。以新兴称谓语“小孩哥”为例,其初始仅在社交媒体圈层传播,伴随网络裂变式传播及指称对象的泛化,如今已突破虚拟语境,频繁出现在线下面对面交流场景中,展现出网络语言向现实语言系统渗透的强劲生命力。
4. 结语
新兴称谓语“小孩哥”是在模因母体“xx哥”的基础上产生的模因变体,由“小孩”和“哥”两个部分组成,广泛用于称呼“在某方面具有过人才能的孩子”“言语行为成人化的小孩”,在使用过程中,其指称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泛称化、贬义化、指称成年人三方面。新兴称谓语“小孩哥”的生成是通过同构类推实现的,即在原有结构“xx哥”的基础上,将“小孩”替换“xx”复制产生“小孩哥”这一模因变体。此外,“小孩哥”的生成还与使用者的预期有关。动因方面,“小孩哥”的生成主要与语言的模糊性与经济性、社会称谓语的空缺、网络语境与使用者心理有关,“小孩哥”还通过类推衍生出“小孩姐”“少年姐”等变体,形成“年龄属性 + 社会角色称谓系统性的构词模式。除“抽象特征 + 称谓”(如“犀利哥”),“范畴 + 称谓”(如“小孩哥”)之外,还存在“称谓 + 称谓”(如“儿子哥”),化用旧结构(如“嫡长闺”)等形式的新兴称谓语。新兴称谓语的盛行有效地节约了人们的交流成本,使人们能够以最短的认知路径迅速补齐会话语境,是现今快节奏生活在语言上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