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是以何种形式存储于人脑之中,始终是语言习得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语言学家普遍认为语言学习者普遍拥有一座容量巨大、结构有序、能够高效检索的词汇库。其中心理语言学家进一步提出“心理词典”这一概念,认为语言习得者脑中存有可以储存和提取词汇信息的内在词典。其研究致力于深入剖析词汇在大脑内部的存储机制以及人类根据需要选择所需词汇的提取过程。其中,心理词典表征特指词汇知识在大脑中的具体存储形态。在语言习得的研究领域中,心理词典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且充满活力的分支,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
学术界对心理词典在一语、二语乃至三语习得中的表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词汇在大脑中的存储方式,还探讨了词汇的提取机制,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理解的心理过程。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神经语言学范式也逐步引入心理词典研究,推动该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使心理词典表征研究成为语言认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4年至2024年以“心理词典表征”为关键词的文献共计89篇。为了提升本综述的系统性与可信度,本文对收集的89篇文献进行了量化评估。图1显示了本研究中文献筛选过程的PRISMA流程图。明确纳入标准为:聚焦心理词典表征、具备实验设计或理论论证基础、发表时间在2004~2024年之间,中文文献为主。首先,识别阶段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集获得文献89篇;筛选阶段中通过去重、排除不相关标题或摘要排除17篇,获得72篇;合格性评估阶段阅读全文评估,排除不满足标准的文章18篇,获得54篇;纳入阶段,对所评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类。其中期刊论文(含会议论文) 27篇,硕士论文24篇,博士论文3篇,作为本文研究分析的基础。
心理词典表征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词汇联想测试、词汇回忆、跨语言Stroop实验、图片命名和词汇翻译、跨语言语义启动实验范式和脑成像技术等。从研究频率来看,跨语言长时语义启动实验、双语Stroop实验、ERP实验与词汇判断任务使用较为频繁。总体而言,心理词典表征研究方法已趋于成熟,并呈现出方法范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Figure 1. PRISMA flow diagram: literature selection process
图1. PRISMA标准流程图:文献筛选过程
2. 心理词典表征研究内容分析
2.1. 一语心理词典表征研究
在一语研究中,研究者围绕多词素词语在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分解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加工模型,即整词表征模型、词素分解模型以及双通路模型。目前一语习得中心理词典表征研究集中于汉语一门语言,对语言间的对比研究仅方杰,李小健(2009) [1]一篇,通过研究汉语、英语和荷兰语中复合词在言语产生的词汇通达中的表征,指出语言、加工方式和加工通道都很可能造成复合词表征的差异。同时研究对象以双字词和合成词(以及合成词中的复合词)为主,这与汉语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的特点有关。据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2008)统计,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中约72.05%为双字词。而大多数双字词是由两个词素结合而成的合成词,这种双字词最能反映出汉语独特的词汇结构。因此以这两者为研究对象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了解汉语的认知机制。
2.2. 双语心理词典表征研究
双语心理词典研究可分为综述类与实证类两大类,其中实证类31篇,综述类8篇,约占据心理词典研究文献的七成。由于研究起步早,涉及变量多,双语表征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2.2.1. 实证类研究
实证类文献按研究对象的目的语类型可分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两类。
(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研究
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习得者会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在心理词典表征加工过程中呈现不同结构以及词汇通达模式。因此,我们按照汉语习得者的母语背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研究分为汉字文化圈、非汉字文化圈及少数民族语三类。
(a) 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汉语的心理词典表征研究将焦点聚集在母语与汉语的相似之处。越南语、日语、韩语同属于汉字文化圈,在字音、字形等方面与汉语有许多相同点,以此为研究切入点能够对国别化词汇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如高立群,黎静(2005) [2]研究中以双音节汉日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非日语词为材料,采用语音判断和语义判断任务,考察了不同汉语水平日本留学生的词汇加工。徐凤珍(2020) [3]采用越汉同源词的汉越词为实验材料,以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听觉呈现词汇判断任务的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实验范式来考察熟练越南汉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典表征。汉字文化圈学习者习得汉语时,其心理词典表征会更加倾向于与母语相似度更高部分的线索变化。总的来说汉字文化圈内汉语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研究以两种语言间的同源词或同形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大部分倾向于修正层级模型。
(b) 非汉字文化圈
目前,母语为非汉字文化圈的心理词典表征研究以英汉双语者为主,探究词汇熟悉度或二语水平等变量对心理词典表征模型的影响。李扬颖(2014) [4]探究非熟练英汉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模型,认为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支持双语概念表征共享的观点;张茜,张文鹏(2007) [5]则探究熟练英汉双语者的表征方式,实验结果表明熟练晚期中英双语者的心理词典语义是共同表征的;陈士法(2008) [6]研究低、中、高熟练度单词的表征模型,认为双语心理词典是由一个个熟练程度不一的单词组成的,低熟练度单词的表征方式为一语词项连接模型,中熟练度单词的为一语语义中介模型,高熟练度单词的为二语语义直达模型。任何一个英汉双语者的心理词典都同时具有上述三种表征模型。
(c) 国内少数民族语
目前国内双语心理词典表征研究对于少数民族双语者研究较少,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使用人数较多的维语与蒙语两种。鲜红林(2006) [7]、陈亚楠(2013) [8]研究维汉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前者认为维汉两种语言的不相似性和维吾尔族双语者的汉语水平都影响到其心理词典的联接模式,后者得出结论概念表征共享,词汇表征分离。侯友(2012) [9]研究蒙汉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认为其语义表征为修正层级模型。对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语和维语进行研究,有利于探寻语言使用的心理机制,为语言教学提出建议,促进普通话推广。
(2)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
研究结果普遍认为英汉双语者心理词典概念表征共享,词汇表征独立。林德华(2005)、王保昌(2009)、王慧杰(2012)等均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此观点。除此之外,赵俊华(2006) [10]注意到双语者认知风格对心理词典表征的影响,采用启动技术进行反应时差异的心理实验,探讨了思维风格影响中学生英语词汇表征的范围和途径,意识到个体因素差异的重要性。
2.2.2. 综述类研究
双语者心理词典表征研究综述类文献共八篇,主要总结了目前的发展模式、表征模型以及相应理论,张颖(2008) [11]在总结双语心理词典的表征模式后对英语词汇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魏晶,黄皓,李艳(2011) [12]提出了双语心理词典语义表征动态发展观,为后续研究提供历时研究视角。
2.3. 三语心理词典表征研究
三语心理词典表征研究按照语言不同可分为汉语 + 外语 + 外语/外语 + 外语 + 汉语、方言 + 普通话 + 外语、少数民族语 + 普通话 + 外语三类。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绝大部分认为三语心理词典的概念表征为共享存储,语义为不对称共享分布表征。计霄雯,梅德明(2024)、叶郁(2013)、丁雪华(2018)、崔占玲,张积家(2009)等研究均验证了此观点。
3. 心理词典表征研究不足
近二十年来,国内对于心理词典表征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果丰富。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心理词典的组织结构、表征机制以及在不同认知任务中的功能。对现有文献梳理后发现,目前心理词典表征研究仍存在实证研究样本数量较少、缺乏动态发展过程描述、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模型划分不清、试验方法不同导致实验结果存在差异等不足。
3.1. 实证研究样本数量较少
张思宇(2017)实验样本总量仅15人,邹小清(2011) [13]选取30名越南留学生作为实验样本,通过跨语言的语义启动和翻译启动的实验方法探讨了越南语—汉语双语者汉语心理词典的表征结构,付书伟(2006) [14]选取24名实验者进行心理词典在双语理解中的作用实验。总的来说,由于双语心理词典,特别是三语心理词典实验对象征集方面难度较大,目前实证研究均存在样本数量较少,实验数据说服力不足。
3.2. 缺乏动态发展过程描述
目前,魏晶,黄皓,李艳(2011)研究中提出心理表征的动态发展的重要性,高飞(2023),鲜红林(2006)等学者以实证研究从历时角度研究了双语心理词典表征的动态变化过程,其余研究仍以静态观察为主。
3.3. 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模型划分不清
部分研究对于心理词典表征模型的研究仍未划分清楚词汇表征与概念表征等基本概念。如邹小清(2011)经实验研究后得出结论越南留学生双语词典表征模型符合修正层级模型,郭巧红,吴沂,郭海燕(2017) [15]针对大专医学词语所认同的从属关系模型均未标明词汇表征或概念表征。
3.4. 试验方法差异导致实验结果不同
目前研究实验结果存在一些不一致性,可能原因是某些研究方法效度不高、被试选择不一致或者不同的实验任务要求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多种实验范式,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双语的语义机制。
4. 心理词典表征研究影响及展望
根据当前已有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心理词典表征在语言习得场域内有显著的研究价值,理论上可以进一步了解大脑内部信息加工过程,实践方面可以帮助指导二语、三语教学以及语言障碍疾病的攻克。
4.1. 注重习得者个体因素差异
截止到现在仅有一篇文献注意到习得者个体差异,赵俊华(2006)关注到不同思维风格英汉双语者在心理词典表征偏好方面的不同,因此后期研究需要研究者将视野更多聚焦在习得者认知方式、所处语言环境等个体差异,突出研究结果的针对性。
4.2. 拓宽历时研究角度
通过历时研究探究不同学习阶段习得者在心理词典表征方面的差异,魏晶,黄皓,李艳(2011)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提出了双语心理词典语义表征动态发展观,强调以从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研究英汉双语心理词典。同样,一语及三语心理词典也可以采用对一类词汇在被主体习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语义表征的描述来探究历时变化。
4.3. 加强实践应用功能发挥
将不同语言在习得者心理词典表征中的不同表现应用于语言障碍的治疗、语言教学以及词典编撰上,发挥语言习得研究的实践功能。如张颖(2008)提出了英语词汇教学应针对中国学生词汇构建的不同阶段,正确处理汉语的中介作用,加强英语思维训练及词汇深度知识的拓展等建议。
4.4. 关注三语心理词典表征
从目前国内心理词典表征研究来看,主要以双语心理词典为主。但随着时代发展,掌握三门及以上语言的人越来越多,同时掌握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无论是从促进两门以上外语掌握还是方言保护的角度,三语心理词典表征研究都颇有意义。
5. 结语
基于以上研究,心理词典表征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24年3月近二十年发表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的文章进行梳理,明确了一语、双语、三语者心理词典表征在语言习得领域的研究现状。未来,为促进研究结果的推广与普及,研究者们应扩大研究样本的数量与范围,提升研究的可信度;从共时、历时角度分析,以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心理词典变化,更好地应用于语言教学推广的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