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庄子·内篇·人间世》的“有用”“无用”论,蕴含深刻的处世哲学。通过颜回、叶公子高、颜阖的经历,以及栎社树、支离疏等寓言,揭示“用”受环境制约,“无用”能转化为“大用”的道理。这一理论以道家思想为根基,“道”为万物之源,倡导“无为而治”,具有鲜明的相对主义特征。它映照并反思当下现实,如社交功利化、职场过度追逐“硬实力”、教育功利化倾向等问题。在处世方面,个体可借“无用”韬光养晦,凭“无用”爱好涵养心灵。从社会层面看,其对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有用”“无用”需协同平衡。该理论为个体安身立命和社会发展提供独特视角,彰显传统智慧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推动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theory of “usefulness” and “uselessness” in “Zhuangzi: The Human World” (Inner Chapters of Zhuangzi) contains profound philosophy of life. Through the experiences of Yan Hui, Ye Gongzi Gao, and Yan He, as well as fables like the Li Society Tree and Zhili Shu, it reveals that “utility” is constrained by circumstances, and “uselessness” can transform into “great utility”. Rooted in Daoist thought, this theory takes “Tao” as the origin of all things, advocates “governing by inaction”, and features distinct relativism. It reflects on and critiques contemporary realities, such as utilitarian social networking, excessive pursuit of “hard skills” in the workplace, and instrumental tendencies in education. In daily life, individuals can leverage “uselessness” to bide their time and nurture the soul through non-utilitarian hobbies. Socially, it is crucial for governanc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to balance “usefulness” and “uselessness”. This theory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for personal well-being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ighlighting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raditional wisdom and promoting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1. 引言
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的著述具有很深的思想和宏大的意境。《人间世》是《庄子》内篇中的第四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在残酷的人世间,庄子所认为的人应该怎样活下去的问题。文章前半部分用三则寓言从不同角度层层深入地为我们讲述了入世与处世的艰难,并分别给出了他的应对之道,下半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前后两部分共同表达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与处世哲学观点。“有用”“无用”论贯穿于整篇文章当中,体现出庄子对于生命、社会、价值的深入理解。在当今高速发展,竞争白热化的时代,其思想更像是处世指南,让人受益匪浅。剖析“有用”“无用”论,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庄子的智慧精髓。国内外学者对于庄子研究有很多,但从单篇文章中去解读还相对较少,加之本文结合论当代的一些新兴社会现象,立足于现实社会,赋予了经典新的生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2. 《人间世》文本中“有用”“无用”表述梳理
2.1. 入世困境的“有用”之患
颜回想要去往卫国拯救乱世,请教孔子其事君之道,孔子劝阻。颜回阐明了当今卫君的丑恶行径,孔子谈到“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人。”[1] (p. 144)颜回认为自己应该“有用”于世,凭借他的道德学问去劝谏暴君,但是却被孔子一语点破,他谈到在这复杂的人世间,如果在不合时宜、不洞察人心的情况下,贸然地施展自己的德行炫耀自己的美德、秉持一种正义的理念去干预别人的事情,这样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而此时的“有用”就会沦为“有害”,从而折射出“用”应当符合一定的环境,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叶公子高使齐,担忧使命成败、性命安危,孔子教诲以“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1] (p. 163)孔子劝其不要过分执着于出使“有用”的结果,要顺应事情的自然发展,不要被“立功”“成事”所束缚,从侧面体现出“有用”如若是违背了自然和本心,就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态。颜阖请教蘧伯玉与君主的相处之道,蘧伯玉告诫他说要“戒之、慎之、正汝身哉。”[1] (p. 172)就是要做到警戒、谨慎、端正自己的行为。具体举措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1] (p. 172)随后举了三则寓言故事。螳螂挡车说明逞能之患,养虎之喻说明顺物之利,爱马之喻说明逆物之果[2]。这三则寓言故事都是对蘧伯玉所提出的顺应自然的观点的补充。
2.2. 无用表象下的生存智慧
匠石到齐国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几丈高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树枝都有几十枝,参观它的人如同在赶集。但匠石却不屑一顾,其弟子对其感到疑惑。匠石说出了缘由此树是不成材的树木,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能够如此长寿。在世人眼里,只有那些高大、材质优良的树木才能够有用然后可用来造船建屋等,因为它“有用”所以被砍伐,而像栎社树此类,它的材质各方面都不符合人们取用的标准,所以是“无用”。正是因为它的“无用”使得它能够免于被砍伐,能够存活至今。在论述当中,颠覆了“用”功利性的认知,抛出“有用”也会招来祸患,“无用”也可保全自身。南伯子綦在商丘游玩时,看见一棵大树繁盛异常,后得知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树木,所以才会长得如此高大。宋国荆氏那些楸、柏之类质地细密的树木,因为自己是有用之材,所以招致祸患。随后又谈到身形残缺的支离疏,身体残形之“无用”与生存之“大用”。谈到“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厌在于踵,五管在上,两髀为胁。”[1] (p. 187)支离疏的身形如此残缺,与文章当中说到的服役、劳作显得格格不入。后面又提到当国家需要征集兵役时,支离疏敢于大胆地在闹市中穿行;因为他身体上的残缺,他可以不用去服兵役;又正是因为他身形的残缺,在国家发放救济时,他还能够领到一些救济的米和柴。支离疏因“无用”免服劳役、兵役,凭简单手艺安身,还享国家抚恤,悠然于世。他身体上的残缺带给他的是服役的“无用”,从而转化为保全性命、悠然生活的资本。庄子借极端的个例来阐释固化的“有用”定义,暗示了在不符合世俗“无用”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生存的“大用”。
3. “有用”“无用”论的哲学基础溯源
3.1. 道家“道法自然”的本体论根基
“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解读庄子思想的钥匙。”[3]“有用”“无用”论是道家核心思想的映照,道家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有用”“无用”之辩。道家秉持着“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本体的理念,在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框架中可解读为:“道”并非实体化的“存在者”,而是使万物得以存在的“存在”本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世间的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彼此平等地融合在一个“道”的整体当中。在《人间世》当中,栎社树依“道”自然地生长,枝繁叶茂,悠然自在地存活于这世间,它根本不需要为了迎合人们对于“有用”木材的需求而刻意地生长,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就是符合“道”的,彰显了它生命的自在价值。人们有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为了自身的“有用”造成了对自然的“无用”。例如过度地砍伐树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对“道法自然”的一种践踏。庄子借“无用”论守护万物的本真,阐释了世间万物的平等生存权,让生命能够依天性而绽放,回归“道”的秩序。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自然观认为自然并非外在于人的物质世界,而是“道”自我成就的本然状态。
3.2. “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延伸
道家“无为”思想在传统政治哲学中演化出黄老哲学与宋明心学两种时间路径,而“无用”策略则成为士人对抗集权的精神武器。在政治上道家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反对统治者借“有为”而去扰乱社会民生。在处世方面,道家所提倡的“无为”则更多地体现为不刻意地去追求“有用”,不盲目地追求功利。古往今来,世人总是热衷于追名逐利,高调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想要获得重用,但是这在庄子看来就好像是逆水行舟,让人身心俱疲。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达到圣人的至高境界,普通人的思想固然就是世俗的,但在大家所追求自身的“有用”时,容易产生一些权谋争斗,造成思想道德的滑坡。“无用”是顺应了“无为”的发展,隐藏住自己的锋芒,收敛自己的欲望,就像溪流潺潺,依地势蜿蜒流下,不暴力地去阻挡,不改变环境,在天地之间自然地存在,保持心灵的纯洁,性命无忧。这些都完全符合道家对于个体生命的珍视,反对扭曲异化初衷,想要在乱世之中寻一个宁静的归处。
3.3. 相对主义的价值判断维度
庄子的思想中具有鲜明的相对主义色彩,人世间的评判标准相对来说较为变动,在先秦名家与晚明异端思想中形成本土理论谱系。例如像“有用”“无用”也是随着环境、视角的变化而变化。“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但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4] (p. 139)龟甲常用于占卜,在占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沟通神灵的“有用”灵物,但是对于那些日常制作器具的工匠来说,龟甲算不上什么可用之物。粪土对于农夫来说是可用之物,对于那些贵族他们却避而远之。又如在《人间世》中,匠石认为栎社树高大无用,栎社树却认为这是保全自己的一个好方法;南伯子綦遇到更大更无用的树木,树木因自己的“无用”而避免中途夭折;支离疏因身形残缺而免于劳役之苦,在国家发放救济之时还能因为自己身体的残缺获得赈济;孔子对于道德的宣扬却遭到接舆的讽刺。这些例子都能够体现出庄子他思想当中体现出来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打破了“有用”论的绝对性,提醒对于价值判断收到文化、需求、阶层的影响。某处的“无用”可能在其他地方又可转化为“有用”,打破了功利性的单一禁锢,拓宽了认知的多元维度,以独特的视角来品味世界万物“有用”与“无用”的转化。
4. 对现实社会价值体系的映照与反思
4.1. 社交场域的功利化困境
在如今社会的交际圈当中不乏以“有用”来衡量人脉,攀附权贵、富贾求资源置换、酒局应酬等各个方面都充斥着交易的气息。随着财富的起伏增减,人们的“有用”也会随之变化。相应地,某人所积累的财富越多,他就更“有用”,反之。而如此体现出来的社交关系,会显得整个社会具有一种功利性,很难让人感受到在社交当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在庄子看来,在社交当中应该以一种共同的志趣为基础,以赤诚之心相待,“无用”交往。例如像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喝酒作诗、畅谈人生,公益伙伴联手助力大爱活动。这种没有利益的算计,在思想间碰撞、善意传递中收获友谊,拓展心灵的边界,筑牢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强在社会中的人们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4.2. 职场内卷中的实用主义
再看如今职场内卷下的“无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职场热衷于追逐“硬实力”,一些相关的实用技能成为晋升的“敲门砖”,员工为“有用”拼命地加班、考证,弄得整个人身心俱疲,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至少从形象上看来是不太正常的,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每天就是九九六的上班套路。长此以往,失去了本身该有的激情和创造力,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会适得其反。表面上看起来的“有用”,其实才是真正的“无用”。反观一些“无用”的软技能,例如在一个团队的发展中,情绪智慧可以为他们化解矛盾,给予精神上的极大鼓励,从而使他们能够保护心情愉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再者,像培养人的审美素养,虽然在短期内看起来并没有发挥太大的实际作用,但是从长远看,提升人的审美素养可以赋予产品设计极大的创造力,优化环境,提升内涵。在空闲时阅读,积淀哲学思辨知识,也会自己的内心带来极大的充实。企业重“有用”轻“无用”,短期如此能在短时间内增效,但是长期如此则会损伤企业的创新根基和人文氛围,所以从发展的长期性来看,平衡“有用”与“无用”才是构建健康职场生态的必要之举。
4.3. 教育领域的功利化倾向
在社交场域与职场中反应大,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亦是如此。现代教育深陷功利性的泥潭当中,呈现出一种“热门专业”“高薪职业”的导向,在学生的选择当中,往往不是凭着自己的喜好,而是考虑到更多功利性的因素。理工科更受社会需求所需要,而文史哲艺术类则变得冷门。“当下社会,就业竞争激烈,导致大学生学习越来越功利化,凡事都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标准。”[5]埋头于实用知识,忽视了学习本身的价值所在,这促使学生成了只会学习的工具人。这样的教育结果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在大学里我们不仅要学习有用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其实是学习一些潜在的技能,也就是看似“无用”的东西,例如在一个团体当中如何与人相处、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磨练自己的心智等。有用的东西固然有用,但有时无用的东西会显得更加有用,就像《人间世》当中所提到的“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无用”知识就像是灌溉荒芜心田的一股清泉,文学经典最能够涵养人文情怀提高共情能力。缺失了“无用”知识的滋养,就会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功利性的单向人,难以应对社会的复杂挑战,这无疑是对现代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创击,我们的教育是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在某方面的利益,失去了本该有的,那么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应是单方面功利性的,而更应该是多元的知识构建,对于现今社会教育的破局和人才全面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当下人才评价紧盯学历、奖项、项目成果等“硬指标”,有一些偏才、怪才因不符合刻板的规范而被冷落,强求“有用”的整齐划一,而因此扼杀了部分人的个性天赋。在庄子的理念当中,提倡构建分层、分类评价,包容“无用”的探索,让人才能够在各自的领域绽放自己的光芒,激发整个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5. “有用”“无用”论的处世智慧汲取与当代转化
5.1. 个体安身立命的智慧实践
《人间世》所要表达的正是人们处在现实的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琐事。其中有政治关系,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时代浪潮波涛汹涌,个体就像是一叶扁舟,寻求一个安身立命之道不易,应该懂得如何韬光养晦。盲目地追求“有用”,高调地显露自己的锋芒容易被社会浪潮所吞噬。在《庄子·人间世》当中,那些无用的山木、支离的人、痔病的人都是因为它们的“无用”才能够保全自身。“烁社树得以长寿是由于无所可用,有才之木都逃不了‘以其能苦其身’的悲惨命运,因此栎社树选择了用无用来保全自己,以无用而给予大用。”[7]而像宋国荆氏那些地方所种植的楸、柏之类的树,因为它们自身的“有用”而给自身招来祸患。在时机未遇,环境不利之时,以“无用”来保全自身,隐匿自己的才学收敛意气。青年在基层磨练,做到不抱怨“大材小用”,沉淀学识、积累阅历,等到时机成熟便可厚积薄发,将往日的“无用”的储备转化为“有用”的力量,减少挫折把握命运的主动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功利性的追求让人觉得心灵荒芜,有时候“无用”的爱好却能让人心灵沉静,感受到真正的心灵慰藉。爱好钓鱼的人或许并不喜欢吃鱼,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享受这种钓鱼带给自己的那份乐趣。绘画在画布挥洒情感、音乐于琴弦奏响心声、阅读于字里行间穿梭古今,不计功利沉浸其中,能够舒缓压力、丰富内心,构建起坚强的精神壁垒,无惧外界的风雨。以“无用”滋养灵魂,超脱苦难,活得潇洒自在。
5.2. 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的平衡之道
“有用”“无用”对于个人来说是安身立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更有利于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从社会治理角度看,“有用”“无用”论是一个复杂的议题。对于“有用”的事物,在社会治理中它们往往是能够直接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提升的因素。例如,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等。先进的科技在社会治理中发挥巨大作用,像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政府精准分析社会需求、预测社会风险,这是明显“有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能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然而,所谓“无用”的事物也有其价值。比如一些人文艺术活动,像绘画、舞蹈等可能被部分人认为对社会治理没有直接作用。但实际上,这些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缓解社会压力,从侧面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而且文化艺术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归属感,对社会的软环境建设非常重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以“有用”“无用”来划分事物。对于一些看似“无用”的个体创新思维或者小众爱好,也许在未来能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动力。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各种事物,挖掘它们潜在的价值,让它们在合适的场景下发挥积极作用,共同助力社会的良好治理。
从文化建设角度看,“有用”“无用”论也深刻影响着文化发展的走向与深度。文化产业的兴盛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像影视、音乐、动漫等文化产品的创作与发行,在满足了大众对于文化产品需求的基础上,同时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像好莱坞电影产业,以其强大的制作与发行体系,在全球范围内赚取了巨额票房,同时带动了相关周边产业的繁荣,这彰显了文化在经济层面的“有用”之处。然而,文化建设中那些看似“无用”的部分,实则蕴含着更为深远与持久的力量。古典诗词、传统绘画、古老的戏曲艺术等,它们或许不能直接带来物质收益,却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民族的灵魂。就像唐诗宋词,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塑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品格。这些“无用”之美,是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化的“有用”性,将文化建设局限于功利性的目标,那么文化很可能沦为金钱的附庸,失去其本真的魅力与内涵。例如,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可能破坏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使其沦为单纯的赚钱工具。文化建设应在“有用”与“无用”之间寻求平衡。既要鼓励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实用价值,又要重视传统文化、高雅艺术等“无用”之美的传承与弘扬。通过教育、文化政策等多种手段,让大众在享受现代文化成果的同时,也能领略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厚重,使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民族精神的家园与社会进步的灯塔。
6. 结语
《庄子·内篇·人间世》“有用”“无用”论,经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上半部分从颜回辞行、叶公子高使齐、颜阖请教蘧伯玉几个部分来谈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从中还穿插了三则动物寓言,盲目地发挥自己的“有用”有时会适得其反,在人世间应谨慎、适度,应根据当时的环境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下半部分从栎社树因材质的“无用”而化为“大用”、商丘之树相较于栎社树更为无材和无用却并不会中途夭折、宋国荆氏那些有材之木早夭、支离疏因身形残缺而免于牢役几个方面来谈“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有用”“无用”论的哲学基础溯源,可以体现其道家思想的映照以及与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相关联,体现出深邃的价值。借助寓言故事来颠覆世俗对于“有用”“无用”的功利性认知,立足于道家思想,从而映照出在社交场域、职场以及现代教育等现实积弊。从个人的处世智慧到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有用”“无用”论为其提供了解题思路,平衡功利实用,体现出生命的本真与人文精神,彰显传统智慧时代光辉。后续对其研究会更加深入,可拓展国际视野,在与全球的文化交流中深度比较、融合创新。将“有用”“无用”论思想转化为现实的路径,持续释放古老的道家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推动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