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越来越成为党和人民关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Stern (2000)认为亲环境行为是能够提升环境中的物质或者能源的可用性,并且能对生态系统、生物圈自身结构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
Schwartz (1977)认为个人规范是个人感知到在道德上有义务做某种事情的程度。van der Werff等(2013)也发现环境自我认同会影响个人规范。综上,本研究假设(1) 个人规范在环境自我认同和亲环境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Tracy和Robins (2007)认为内疚感是“自我意识”的情绪,是自我反省的功能,内疚是一种消极的感觉,当对可接受行为的信念受到侵犯时,就会产生这种感觉。李研等(2022)认为基于亲环境行为产生的情绪反应可以源于对亲环境行为的感知并且可以激发未来的亲环境行为和态度。因此,本研究假设(2) 内疚感在环境自我认同和亲环境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根据价值观–自我认同–个人规范模型(Van Der Werff & Steg, 2016),在本研究的情景下大学生的个人规范意味着感受到自己对亲环境行为有一定的道德义务,这种感受使得大学生认为自己必须有所作为,采取环保措施,或认为如果无所作为,自己会感到愧疚不安(杨冠宇,李淑敏,2021)。因此,本研究假设(3) 个人规范和内疚感在环境自我认同和亲环境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2. 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问卷430份,其中41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5%,男生158名,女生252名,大一41人,大二79人,大三57人,大四233人。
2.2. 研究工具
环境自我认同问卷:采用Van der Werff et al. (2013)开发的环境自我认同量表,(杨冠宇,李淑敏,2021)对该问卷进行翻译,并检验英译中的结果与原文是否相同。该问卷共3个条目,按李克特七点计分。该量表在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个人规范问卷:采用Van der Werff et al. (2013)关于亲环境行为动机的研究,其中环保个人规范的测量为3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七点计分。该量表在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3。
内疚感问卷:采用李研等(2022)研究者改编的Tangney等(1996)设计的问卷,该问卷共有3个条目。该量表采用李克特七点计分。该量表在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8。
亲环境行为问卷:采用龚文娟(2008)编制的亲环境行为的问卷,该问卷共10个题目,分为公领域与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两个维度。被试根据过去一年中从事过行为的频率来回答,采用5点计分。该量表在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5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对所有19个项目进行未经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发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4个,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为37.80%,小于临界值,说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3. 结果
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描述统计结果为:大学生的环境自我认同良好、个人规范水平良好,内疚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亲环境行为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大学生的环境自我认同与个人规范、环境自我认同与内疚感、环境自我认同与亲环境行为、个人规范与内疚感、个人规范与亲环境行为、内疚感与亲环境行为分别两两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详见表1)。
Table 1. Current status and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self-identity, personal norms, guilt,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表1. 大学生环境自我认同、个人规范、内疚感、亲环境行为现状及相关分析
变量 |
M |
SD |
环境自我认同 |
个人规范 |
内疚感 |
亲环境行为 |
环境自我认同 |
4.72 |
1.02 |
1 |
|
|
|
个人规范 |
5.17 |
0.84 |
0.613** |
1 |
|
|
内疚感 |
4.14 |
0.68 |
0.462** |
0.609** |
1 |
|
亲环境行为 |
2.78 |
0.60 |
0.533** |
0.397** |
0.531** |
1 |
注:*p < 0.05;**p < 0.01;***p < 0.001;n = 410。
3.2. 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利用SPSS26的process3.5插件分析数据(95%的置信区间,抽样5000次),以环境自我认同为自变量,以亲环境行为为因变量,以个人规范和内疚感为中介变量,结果见表2和图1。环境自我认同对亲环境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β = 0.314, P < 0.001),环境自我认同对个人规范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525, P < 0.001),环境自我认同(β = 0.141, P < 0.01)和个人规范(β = 0.605, P < 0.001)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内疚感,环境自我认同(β = 0.240, P < 0.001)和内疚感(β = 0.0.239, P < 0.001)可以显著的正向预测亲环境行为,个人规范对亲环境行为的预测效应不显著。
用Bootstrap抽样法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表明以个人规范为中介变量的路径1 (环境自我认同—个人规范—亲环境行为)间接效应为−0.035 (95% CI = [−0.081, 0.006]),置信区间包括0,表明中介效应不显著,未支持假设1;以内疚感为中介变量的路径(环境自我认同—内疚感—个人规范)间接效应为0.05 (95% CI = [0.012, 0.099]),置信区间不包括0,间接效应显著,支持假设2;以个人规范和内疚感为链式中介(环境自我认同—个人规范—内疚感—亲环境行为)的间接效应为0.076 (95% CI = [0.051, 0.106]),置信区间不包括0,间接效应显著,支持假设3得;总的间接效应合计0.075 (95% CI = [0.033, 0.115]),置信区间不包括0,总的间接效应显著。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between personal norms and guilt between environmental self-identity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表2. 个人规范和内疚感在环境自我认同和亲环境行为之间中介的回归分析
结果变量 |
预测变量 |
整体拟合系数 |
回归系数显著性 |
R |
R2 |
F |
β |
t |
亲环境行为 |
环境自我认同 |
0.533 |
0.284 |
161.482** |
0.314 |
12.708** |
个人规范 |
环境自我认同 |
0.613 |
0.376 |
245.822** |
0.525 |
15.619** |
内疚感 |
环境自我认同 |
0.619 |
0.383 |
126.592** |
0.141 |
2.879** |
个人规范 |
|
|
|
0.605 |
10.597 |
亲环境行为 |
环境自我认同 |
0.625 |
0.391 |
86.908** |
0.240 |
8.201** |
|
个人规范 |
|
|
|
−0.067 |
−1.744 |
|
内疚感 |
|
|
|
0.239 |
8.144** |
注:*p < 0.05;**p < 0.01;***p < 0.001;n = 410。
Figure 1. Chain mediation model
图1. 链式中介模型
4. 讨论
本研究直接效应显示,大学生的环境自我认同状况显著高于理论均值,说明大学生环境自我认同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环境友好的人,这和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有关。
大学生的亲环境行为水平显著低于理论均值,大学生的亲环境行为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说明大学生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偏低,可能是因为虽然宣扬的保护环境的思想较多,但是具体保护环境的做法并没有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本研究未发现个人规范在环境自我认同和亲环境行为之间中介作用,假设1没有得到验证。这与(杨冠宇,李淑敏,2021)的研究结果不符。在路径效应图中,环境自我认同越高,个人规范越高,但是对亲环境行为作用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在个人规范和亲环境行为之间还受着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遵守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觉得自己有责任和有义务去做一些环保行为,但是想法和行为之间还存在差距。
本研究中介效应显示,内疚感在环境自我认同和亲环境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就表明环境自我认同可以通过内疚感间接地影响亲环境行为,假设2得到验证。
通过结果分析,个人规范和内疚感在环境自我认同和亲环境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验证了假设3。
5. 结语
本研究对我们提高全民亲环境行为水平也有一定的启示,要大力宣扬环境保护的具体做法,提高我们的道德文明水平,进而提高我们的环保个人规范,促进亲环境行为水平的增加。
基金项目
宁夏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学)规划项目“宁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研究”(23NXJB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城市大气污染和生态韧性的时空演变及空间统计关系研究”(12361008)。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