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法视域下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图像性别表征
Image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by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sual Grammar Theory
摘要: 英语教材插图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拓宽了学习渠道与教学媒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我认知和性别价值观的建构。基于视觉设计语法的理论视角,本问题从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三个维度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视觉图像进行分析,探究初中英语教材中插图的性别表征问题,以期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性别认同的认识,为英语教师利用教材图像进行教学、教材编写者选用恰当的图像提供一定建议和参考。
Abstract: As the carrier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English textbook illustrations broaden the learning channels and teaching media, and subtly influe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self-cognition and gender valu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visual design grammar, this problem analyzes the visual imag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representation function, interaction function, and composition function, and explores the gender representation of illustration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so as to improve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hidden ideology and gender identity in the textbooks.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are provided for English teachers to use textbook images for teaching and for textbook writers to choose appropriate images.
文章引用:王思宇. 视觉语法视域下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图像性别表征[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34-4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685

1. 引言

“男女平等”作为1995年以来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两性社会问题的重视。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以文本、音频、图像等形式为教学活动直接提供教学材料,并向学生传递一定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2022年5月“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事件发生后,对于教材插图的研究再次进入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成为热点研究方向之一。读图时代文化的高度视觉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观看图像的可能性[1],而教材插图作为教学活动中学生接受图像信息的主要途径,其质量会影响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图像的信息表征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和性别认同。

性别刻板印象问题在人文类教材中普遍存在[2]。从已有研究来看,当前对于英语教材插图的研究大多作为教材评估研究的其中一个方面出现,且对于教材插图的分析多着重于文化信息,缺乏以教材插图为研究对象,从性别角色视角展开独立研究的深入分析探讨。因此,基于视觉设计语法理论,本文拟从性别表征的角度出发,对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视觉图像进行分类、分析,审视其使用的合理性。同时,进一步探究高中英语教材中存在的性别平等和刻板印象等问题,旨在增强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中潜在意识形态和性别认同的认识,为教材编写者对于课本图像的适当选择提供合理的建议和参考。

2. 教材插图研究

2.1. 核心概念

教材插图,即依附于教材之上的各类图画,借助于视觉模态来展示文字或扩展文本[3]。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于教材插图的研究逐渐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多数学者对于插图以及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都持有正面的反馈,研究结果普遍显示:插图已经成为发展学生多元读写能力最主要的学习素材与途径[4]。对于基本国策的响应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包括在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培养中,因此对于教材内容中图像的性别表征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查教材资源的育人功能,反映教材中潜在的文化意识和意识形态。

2.2. 国内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为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本文相关研究方向的当前研究现状,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一般来说,与报告、书籍、会议记录等文献相比,期刊论文更能够反映出当前研究领域中的现状、热点和趋势[5],因此本文以CNKI学术文献的全部期刊为检索数据库,时间范围限定在1993~2024年间。

对于教材插图的研究,本文以“教材插图”为检索词,限于研究性期刊论文,最终得到目标时间范围内相关文献469篇。为了保证本次分析结果准确度,对初次检索获得的文献样本进行了人工筛选,剔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如书籍介绍、会议记录、教材评价、期刊评论等),最终选定409篇有效文献作为可视化分析的数据。

图1可见,1993~2024年间教材插图研究的发文量总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至2017年间,对于教材插图研究的文献增长涨幅最大,涨速最快。自2020年起,发文量涨幅虽有减小,但在2022年的教科书插图不当事件后,2023年和2024年间,关于教材插图的研究发文量再次呈现较大的涨幅。不难预测,教科书插图研究方向未来或将继续作为教育研究及教材研究的热点之一。

Figure 1. Temporal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number of published papers on textbook illustration research (1994~2024)

1. 教材插图研究发文量时间分布图谱(1994~2024)

研究热点,即一段时间内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体现为关键词的高中心性和高频次。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越高,中心性数值就越高,作为衡量节点权力的大小,中心性的数值大小反映了该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大小,其数值愈大,说明该节点在此领域愈重要。

表1所示,国内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插图”、“教材插图”、“教材”、“小学语文”、“比较研究”、“语文教材”、“初中英语”、“化学教材”等,反映了三十年间国内教材插图研究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关注领域的聚焦情况。其中,对于教材插图研究的学科差异,“语文教材”与“小学语文”的关键词共现频次与中心性的相关数值约为“初中英语”三倍,说明当前对于教材插图的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领域更加受到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而同为人文语言类主科,对于英语教材的插图研究相对而言较少,有待研究者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对于研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呈现,可见图2:节点代表关键词,节点越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就越高。该知识图谱中对于教材插图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节点大小呈现,与表1中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及中心性的排序一一对应,再次印证当前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教材图片研究,较语文教材图片研究而言有所不足。

Table 1. Research on key words in textbook illustrations: co-occurrence frequency, centrality and years (Part)

1. 教材插图研究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及年代(部分)

序号

频次

中心性

年份

关键词

序号

频次

中心性

年份

关键词

1

113

1.01

2004

插图

11

2

0.02

2023

高中化学

2

71

0.64

2002

教材插图

12

2

0.02

1995

示意图

3

26

0.24

2003

教材

13

2

0.02

2013

插图功能

4

17

0.06

2009

小学语文

14

8

0.01

2002

教学

5

4

0.05

2014

比较研究

15

6

0.01

2013

初中语文

6

5

0.04

2013

语文教材

16

4

0.01

2016

插图教学

7

6

0.03

2013

初中英语

17

4

0.01

2017

部编本

8

4

0.03

2007

化学教材

18

4

0.01

2012

小学英语

9

2

0.03

2006

插图系统

19

3

0.01

2012

课堂教学

10

6

0.02

2007

作用

20

3

0.01

2012

历史插图

Figure 2. Research on the co-occurrence knowledge graph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in textbook illustrations

2. 教材插图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3. 视觉语法研究

3.1. 核心观点

以Ha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简称SLF理论)为理论基础,Kress和Van Leeuwen在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一书中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该理论将图像资源看作建构意义的社会符号且具有自身语法系统[6],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三个语言元功能的基础上,深入构建了具有三个维度的视觉语法功能体系:认知维度的再现功能、交际维度的互动功能和视觉维度的构图功能。

再现功能对应SFL理论中的概念元功能,意为图像符号系统具有再现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方方面面的功能。包括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前者表达展开的动作和事件、瞬间的空间安排以及变化的过程,后者表示图像模态的结构、类别和意义。在本研究中主要包括以人为主题和以非人类为主题进行的具体分析;互动功能对应SFL理论中的人际元功能,指模态的制作者、观看者和所表征的人或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关系,同时也表达观看者对所表征的事物持有的态度,本研究从接触、社会距离、态度等方面展开教材图像互动功能的分析;构图功能则对应SFL理论中的语篇元功能,包括信息值和显著性等资源。信息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构图中元素布局区别,不同分布传递了不同的信息值;而显著性是各元素在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显现程度,体现了它们在前景或背景中的大小、位置等各方面的差异。

视觉语法理论发展初期被广泛应用于媒体领域,随后被应用扩展到各个领域的图像研究。由于该理论对于图像资源内部各要素构成及图文关系的阐述较为清晰明确,以及读图时代对于良好图像媒介素养的呼唤,近年来也开始被应用于教材图像的相关研究。

Figure 3. Research on high-frequency keyword co-occurrence knowledge graph in visual grammar

3. 视觉语法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3.2. 国内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

对于视觉设计语法理论的研究,以“视觉语法”为检索词,人工筛选后得到492篇有效科研性期刊文献作为数据库进行高频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分析。图3显示,“多模态”、“互动意义”、“功能语法”、“意义构建”、“人际意义”等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较高,该知识图谱中并未直接出现“教材插图”或“教材”等关键词,同时,与教材插图研究关联性较强的“儿童绘本”和“图文关系”等关键词相对较少。由此可见当前国内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各方面研究比较成熟,在媒体领域应用范围广,如电影海报多模态话语分析、公益广告多模态隐喻建构等,但缺乏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教材图像的研究。

4. 研究方法

4.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了解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插图使用的合理性,探究教材中的性别表征,具体回答两个问题:

(1) 教材中图像对于性别的表征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性别不平等问题?

(2) 如果存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2.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中的教材插图指围绕在课本阅读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知识点提供帮助的图像,包括卡通图,实物图,景物图,图表等。研究涉及的插图资源均选自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全系列共五册。根据2022新课标的要求,英语课程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包括音像资料在内的课程资源。

4.3. 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数据收集阶段,研究者确定了用于研究的教材中图像的数量和分布,共717页,总计618幅图像(见表2)。

在数据分析阶段,从Kress & Van Leeuwen的视觉图像分析框架出发(见表3),对所有图像进行预分类、分析,重点关注再现功能、互动功能和构图功能。

Table 2. The quantity and distribution of images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图像的数量与分布

教材

图像数量

教材页数

七年级(上)

82

111

七年级(下)

165

141

八年级(上)

143

143

八年级(下)

101

137

九年级(全一册)

127

185

总计

618

717

Table 3. Kress & Van Leeuwen visual image analysis framework

3. Kress & Van Leeuwen视觉图像分析框架

功能

类别

子类别

再现功能

参与者

人类

性别

社会角色/社会活动

非人类

物品

动物

背景和位置

互动功能

距离

短镜头:个人距离

/

中镜头:社交距离

/

长镜头:公共距离

/

视角

垂直

高角度

低角度

视线平行角度

情态

色彩饱和度

构图功能

信息值

位于图中左边/右边

/

位于图中上边/下边

位于图的中心/边缘

显著性

图中远近位置

/

相对大小

色彩搭配

5. 研究结果

5.1. 再现功能

基于再现功能的理论框架,对教材中的图像进行分析、归类和编码,确定教材图像中的参与者类型和所占比例(见表4)。在618幅图片中,以人为主题有284幅(46%),以非人类主题为有334幅(54%),就分析结果而言,教材插图系统的主题分布不存在明显的不均匀问题,说明该教材插图分布满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中对三大主题的要求[7],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关系的体现。

Table 4. The types and frequencies of participants in the textbook illustrations

4. 教材插图中参与者类型和频率

图像中的参与者

类别

数量

频率

以人类为主题

男性

179

63%

女性

105

37%

以非人类为主题

背景和位置

190

57

物体

76

23

动物

66

20

在以人类为主题的图片中,女性占37%,男性占63%,在数量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性别失衡。这与国际人文社科期刊在2015年刊载的一项对于我国小学英语教材插图的分析结果相似,教材文本和插图中男性人物居多、女性人物缺失,数量分配上不平均[8],可见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中的性别资源分配问题被延续到了初中教材,对学生的性别观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

这种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也表现在两性人物的社会角色差异。由表5可见,男性角色在教材插图系统中拥有更加丰富的职业设置,出现在更多不同的社会活动情境中,而与之相反,女性角色以家庭角色出现,在社会活动参与中的表现非常有限,工作种类少(大多为教师、护士、服务员等)且往往作为辅助性职业出现。在国际教育学研究中,Tyarakanita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教材插图中男性社会角色比女性更突出的现象,在印度尼西亚的初中英语教材中较为普遍[9]。男性在职业数量及种类方面均超过女性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于同一出版社的人教版高中教材中[10]。而职业隔离,正是性别刻板的核心表现[11]

Table 5. The social roles and social activities participated in by different genders in the textbook images

5. 教材图像中不同性别的社会角色和所参与的社会活动

性别

女性

男性

社会角色

学生、家庭角色、教师、解说员、 演奏家、服务员、销售员、医生、 护士、记者、运动员(排球、滑冰)

学生、教师、家庭角色、司机、咨询员、 画展管理员、运动员(足球、篮球、排球、 长跑、橄榄球、滑冰)、演奏家、国王、 军人、医生、宇航员、冒险家、政治家、 天气预报员、面试官

在不同的主题下,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是不同的,例如,在参加抗震救灾和体育比赛的主题下,男性明显占主导地位,经分析发现全系列教材五册中,体现女性体育运动的图像仅有三幅,两位人物(如图4),而相比之下男性体育运动的插图在教材中相当常见;而在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和艺术表演的主题下,女性更占主要地位。但总体上不难发现,男性通常在社会活动中承担着较为重要的责任,保持着较高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地位更加重要,而女性则常常处于较为被动或附属的地位,社会影响力较小。

Figure 4. Female figures in sports images

4. 体育运动形象的女性人物

5.2. 互动功能

从距离、视角和情态角度出发,识别教材图像所具备的互动功能于表6

距离反映日常交际中社会关系的亲密程度:短镜头展现人的头肩部,表示人际交往的亲密关系;中镜头中显示腰部以上的图像(人)表示社交关系;而长镜头中展示的整个人体图像则表明该图像与读图者之间的关系是陌生的。在人教版初中英语五册教材中,图像主要以中镜头(38%)和长镜头(42%)的距离呈现,这表明了读图者和插图之间的社交关系较为客观,读图者与图像中的人物关系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使用客观的方式向师生传达科学知识等内容。

视角的建构也能反映图像参与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当人们仰望(低角度)、俯视(高角度)或平视(视线平行视角)某物时,不同的透视角度可以体现出人们在看待事物时被赋予的个人象征性权力,同时也能反映出图像中的参与者和读图者之间关系的平等性。本研究发现,视线平等的图像占56%,低视角的图像占30%,高视角的图像占14%,可见所选教材中图像的参与者与观众和图像之间的关系不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Table 6. The distribution of various categories of textbook images under the interactive function

6. 互动功能下教材图像各类别的分布

互动功能

数量(人类主体 = 284)

占比

距离

短镜头

56

20

中镜头

107

38

长镜头

121

42

视角

垂直

高视角

39

14

低视角

86

30

视线平行视角

159

56

情态

色彩饱和度

高饱和度

255

90

低饱和度

29

10

除了距离和视角之外,图像的情态也能够产生交互意义。高视觉情态具有高色彩饱和度,如果一张两性角色同时出现的教材插图中男女色彩饱和度差异过大,那么呈现高色彩饱和度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是该图强调的重点,而低色彩饱和度部分则属于被弱化的部分。在284幅以人类为主题的插图中,高饱和度图像占90%,黑白占10%,因此,教材中没有明显的性别偏见、歧视或不平等现象。

5.3. 构图功能

从图像中参与者的位置角度分析信息值,可以发现在部分教材图像中存在一定的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例如,对图5从信息值角度展开分析,整体构图顺序从左到右,这样的构图模式是已知信息向新信息的过渡,而新的信息往往更重要,观众可能会下意识将注意力放在右侧男顾客的身上。而从显著性角度来分析,男顾客形象的画面距离更近,且图像相对更大。综合来看,该插图无论从角色社会身份的差异还是图像构图功能的差异,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男女刻板印象和社会地位差异,易导致读图者出现负面情绪。

Figure 5. Illustration on the first page of Unit 8 in the first semester of Grade 8

5. 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首页插图

6. 结论与展望

本文运用视觉设计语法理论的框架分析并探讨了五册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视觉图像中的性别表征,发现:从互动功能角度进行分析,教材中的图像在距离、视角和情态三方面基本上遵循男女平等沟通的原则,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和意识形态表现。而从再现功能和构图功能角度看,教材图像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主要体现在图像中男女数量不平衡、性别刻板印象和男性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主导地位三个方面。

首先,两性人物数量的失衡和男性较为明显的主导性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教材对女性重要性的低估或忽略,向师生传递男性在社会活动中更活跃、更有能力、更重要、更有权势,而女性的社会活跃度低,社交能力更弱。这与Lee对日本初中英语教材的研究结果相似[12]。此外,与桂陈懿的教材研究中发现的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重男轻女”现象一致[13],初中英语教材插图中同样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教材图像中两性角色行为总体上体现“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只有学校这一特定场景角色行为呈现“女多男少”现象,这一现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观和未来职业选择,尤其会对女学生的职业选择意愿造成更多不良的影响。

由此可见,加强对教材中性别不平等现象的研究,在进一步促进两性平等,提高公众对性别问题的认识中尤为重要。使用带有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教材,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人的性别认同、身份认同以及意识形态。因此,为培养两性平等意识,并发挥教材插图的育人功能,提出如下修改建议:对于叙事性插图中女性缺席重大社会事件的问题,需要增补女性参与场景(如女消防员救援);对于概念性插图中职业图示男性主导的问题,可以考虑采用性别中立符号(如“科学家”用无性别剪影)或男女成组出现(如女医生 + 男护士)。

而上述针对插图内容本身的修订建议,需要配套的制度和执行层面的保障才能有效落实。首先,教材编写政策法规亟需完善,以从制度层面杜绝教材插图中的性别刻板印象滥出的乱象。此外,教材设计队伍,尤其是插图编辑选用小组,应由多学科、多领域以及多阶层人士组成,减少由单一学科领域专家带来的性别刻板印象所带来的局限性,在教材设计阶段注意男女数量的平衡,避免使用太多明显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图像,尊重男女平等,并展现男女在各个领域的平等地位,避免凸显单个性别的主导社会优势;同时,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识读和理解教材图像资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图像的育人功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辨别图像中隐藏价值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子渊. 图像与眼睛: 读图时代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 中国编辑, 2019(8): 21-26.
[2] 邱萌. 基于视觉语法理论的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3] 蒲志安. 小学低年级教材插图的认知、教育功能与定位分析[J]. 课程·教材·教法, 2008(9), 7-10.
[4] 程晓堂, 丛琳. 英语教材编写中图像资源的设计与使用[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 40(8): 78-85.
[5] 李亚员. 国内慕课(MOOC)研究现状述评: 热点与趋势——基于2009-2014年CNKI 所刊文献关键词的共词可视化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 36(7): 55-60.
[6]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Routledge.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8] Wu, H. and Liu, W. (2015)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Primary English Textbooks in 1978 to 200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No. 5, 116-129.
[9] Tyarakanita, A.T., Drajati, N.A., Rochsantiningsih, D., et al. (2021) The Represent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Indonesian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 Sexuality & Culture, 25, 1140-1157.
https://doi.org/10.1007/s12119-021-09813-0
[10] 何文竹. 新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性别偏见现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21.
[11] 魏瑜雯.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中的性别刻板印象[J]. 长江丛刊, 2018(8): 102.
[12] Lee, J.F.K. (2014) Gender & Education, 26, 356-376.
https://doi.org/10.1080/09540253.2014.916400
[13] 桂陈懿. 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性别偏见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