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Teaching Innov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lden Course”
DOI: 10.12677/ass.2025.14868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童春香:贵州商学院文化与艺术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金课大学语文课程教学Golden Course College Chinese Course Teaching
摘要: 在“金课”建设与高等教育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金课”化改革不仅是提升课程质量的必然选择,更是落实“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使命的关键实践。文章旨在探讨“金课”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创新路径。通过对“金课”标准的解读,分析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提出针对性的创新策略,以期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Abstract: Against the dual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golden cours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s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improve course quality but also a critical practice to fulfill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culture and nurturing them through literatur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path of teaching innovation for college Chinese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lden courses”. By interpreting the standards of “golden courses”, analyzing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s, and integrating teaching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is paper proposes targeted innova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ollege Chinese courses and achieve the high-level, innovative, and challenging nature of the course.
文章引用:童春香. “金课”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51-56.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687

1. 引言

在“金课”视域下,传统高校教育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正经历深度变革。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公共基础课程,本应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以文化人”的关键作用,却因教学方法传统单一、内容与职业素养培育衔接不足等问题,与“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标准存在显著差距。为契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推动大学语文课程向“金课”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亟需以“金课”建设标准为导向,系统优化课程架构,深化教学方法创新与职业素养内容的有机融合,切实推动大学语文迈入“金课”行列,为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注入人文动能。

2. “金课”的内涵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融合

2.1. “金课”内涵

“金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课程质量标杆概念,由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系统阐述[1]。其核心内涵是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的优质课程,旨在淘汰“水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明确“金课”以“两性一度”为核心标准:其一为高阶性,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深度融合,聚焦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培养;其二为创新性,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时代感、教学形式的先进性与互动性,以及学习成果的探究性与个性化(注重激发学生个体特质);其三为挑战度,要求课程具有合理难度,既需教师投入时间、精力与情感精心备课授课,也需要学生在课内外投入更多学习时间并深入思考[2]。这一标准体系充分体现了“金课”对学生能力与素养培育的高度重视。

2.2. “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与大学语文的融合

具体到大学语文“金课”建设,需以“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为内核,构建优质课程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学形式,以语文为载体深度挖掘人文精神,强化语文素养、批判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以强大的综合能力应对未来工作与生活的多重挑战[3]

2.2.1. 高阶性:从知识传递到思维进阶的跃迁

高阶性要求大学语文教材突破传统知识灌输模式,以思维进阶为核心目标,推动教学从“单向知识传递”转向“深度能力建构”。在此框架下,“大学语文”教材要重点体现能力训练和人文素养培养,特别是加大能力训练的比重,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4]

首先,大学语文“金课”建设应以认知维度升级与能力结构重塑为核心。从认知层面构建“经典文本–学术理论–现实问题”三阶解读框架,如《论语》教学引入“电车难题”开展伦理抉择分析,并开发“文学现象–文化基因–文明演进”溯源工具,如《楚辞》研究楚地巫文化对中华审美范式的影响。从能力层面建立“批判性阅读–创造性表达–学术性写作”能力链,并创设“跨学科对话”场景,如“《庄子》与量子力学”“《诗经》与大数据情感分析”主题研讨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其次,从“批判性阅读–创造性表达–学术性写作”打造三维能力链。批判性阅读,设计“文本破绽发现”任务,如要求学生找出《鸿门宴》中时间矛盾、人物言行不一致等叙事漏洞。创造性表达则开展“经典重构实验”,如用赛博朋克风格改写《聊斋志异》,或为《红楼梦》设计AI角色对话系统。学术性写作:构建“问题意识–文献综述–论证逻辑–学术规范”四阶训练体系,要求学生完成从千字读书笔记到万字研究论文的跨越,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2.2. 创新性:传统学科与数字技术的共生革命

在传统学科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中,教学范式与评价机制的创新正推动教育生态发生革命性变革。这种共生关系不仅重塑了知识传播的方式,更构建了动态、精准、沉浸式的学习生态系统。

首先,教学范式创新:虚实融合的混合式空间构建。大学语文“金课”教学范式创新以虚实融合的混合式空间构建为核心,通过VR技术还原《赤壁赋》创作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以提升经典文本解读深度;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学生作品建立不可篡改的数字档案,形成从课堂习作到学术研究的可追溯学术成长链;开发AI辅助教学系统,实现诗词格律自动检测、文言文智能翻译及模拟王维山水诗、李清照婉约词等写作风格训练,推动传统单向教学向互动式学习转变,激发创作兴趣并深化文学流派特征理解。

其次,评价机制创新:多模态分析与动态成长档案。大学语文“金课”评价体系的革新体现为技术赋能与过程追踪的双重升级,通过多模态分析技术,如语音识别分析课堂辩论的语速、语调及逻辑连贯性生成表现报告,眼动仪追踪《红楼梦》文本阅读时的注视点、回视次数等数据揭示认知加工路径,构建立体化能力评估模型,并建立动态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从文本解读到创意产出的全流程思维轨迹。如“丝绸之路”课题中收录数字典籍查阅记录、三维贸易路线模型、分析报告及教师反馈形成个性化能力发展图谱,既符合国务院《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中“全面准确评价科学、技术、经济价值”的要求,又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性与不可篡改性。

最后,共生革命的深层逻辑:技术赋能与学科本体的双向滋养。数字技术与传统学科通过双向赋能的共生过程,如VR、AI等技术为文学、历史等学科提供具象化学习工具,在国务院政策引导下推动教育评价从“唯论文、唯奖项”向“重能力、重过程”转型,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促使教育从“知识传递”迈向“能力生成”新阶段,并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交织中开辟教育现代化新路径。

2.2.3. 挑战度:突破舒适区的阶梯式设计

在知识迭代加速、能力要求多维化的当下,教育体系正从“标准化输出”转向“个性化成长”。突破舒适区的阶梯式设计,通过任务难度梯度化与认知负荷动态调控,构建了从知识积累到创新实践的完整能力进阶路径。这一设计不仅呼应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更以科学化的挑战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推动其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跨越。

首先,任务难度梯度化:从基础积累到创新重构的三阶跃迁。阶梯式设计通过分层任务引导学生逐步突破能力边界,基础层借助数字化工具,如文本分析软件、学术数据库等,完成10万字经典文本精读并建立多维度注释数据库,如《红楼梦》的人物关系、诗词意象、历史背景等;提高层以跨学科比较论文,如“杜甫与里尔克诗歌中的空间意识”,推动从知识存储到思维整合的转变;挑战层以“经典重构”展览,如VR还原《赤壁赋》场景、交互装置展现《庄子》意象,实现文本研究向多元艺术表达的转化,考验学术能力与综合素养。

其次,认知负荷动态调控:自适应系统与支持机制的协同作用。阶梯式设计的有效性依赖于对认知负荷的科学调控,通过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分析阅读速度、答题正确率、任务完成时间等数据实时调整任务复杂度,如基础层推送更高难度古籍校勘注释任务或提高层提供跨学科研究方法支持,并建立“挑战–支持”平衡机制。如学术导师指导“经典重构”展览避免文本过度解读、数字工具包提供3D建模教程或VR开发模板降低技术门槛,既避免学生因任务过难而放弃,也防止因支持过多削弱挑战性。

最后,阶梯式设计的深层价值:能力进阶与终身学习的基础构建。阶梯式设计以培养学生面对未知挑战的适应力为终极目标,通过基础层,培养信息筛选与批判性思维;通过提高层次,锻炼系统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挑战层,提升领导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三阶任务,形成“积累–整合–创造”的能力闭环,契合终身学习需求,使学生将挑战转化为成长机遇,本质是通过科学化任务分层与支持机制信任激发潜能,让挑战成为成长催化剂,助学生收获知识、勇气与智慧。

3. “金课”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高阶性不足:知识传递与思维进阶的失衡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仍存在“知识灌输”倾向,未能完全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思维进阶”的跃迁。

首先,经典文本解读浅层化。众所周知,大学语文部分课程仅停留在字词释义、段落大意总结层面,缺乏对文本深层文化基因与现实问题的关联性分析。例如,《论语》教学常局限于“仁”“礼”等概念的阐释,而未引入“电车难题”等现代伦理困境,引导学生开展跨时空的批判性对话。

其次,能力链断裂。课程设计未充分构建“批判性阅读–创造性表达–学术性写作”的完整能力链。例如,阅读教学中缺乏“文本破绽发现”任务,学生难以形成质疑与反思习惯;写作训练多停留在文学评论层面,缺乏学术性写作规范指导,导致学生难以完成从读书笔记到研究论文的跨越。

最后,跨学科整合缺失。课程场景设计保守,鲜有“《庄子》与量子力学”“《诗经》与大数据情感分析”等主题研讨,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

3.2. 创新性薄弱:传统学科与数字技术融合的表面化

尽管数字技术为教学创新提供了可能,但部分大学语文课程存在“技术堆砌”现象,未能实现深度融合。

首先,教学范式创新滞后。VR技术应用局限于场景还原,如《赤壁赋》教学仅让学生“观看”虚拟场景,而未设计基于场景的互动任务,如模拟苏轼视角进行即兴创作,导致沉浸式体验流于形式。区块链技术仅用于作品存证,未拓展至学术诚信教育、跨校协作验证等场景,技术赋能价值未充分释放。

其次,评价机制创新不足。多模态分析技术应用范围有限,仅部分课程尝试语音识别评估辩论表现,眼动仪追踪阅读路径等技术尚未普及,评价维度仍以传统作业、考试为主。动态成长档案建设滞后,多数课程仅记录最终成果,如论文、展览,而忽视思维轨迹的全流程记录,如草稿修改、协作讨论日志,导致评价数据碎片化。

最后,学科与技术共生机制缺失。技术工具多作为“附加选项”而非“内在需求”存在,如AI辅助教学系统仅用于诗词格律检测,未与文学流派研究、个性化写作训练等核心教学目标深度结合。

3.3. 挑战度偏低:阶梯式设计与动态调控的缺位

当前课程任务设计存在“难度扁平化”问题,未能通过科学挑战机制激发学生潜能。

首先,任务梯度断裂。基础层任务缺乏数字化工具支持,如10万字经典文本精读仍依赖人工标注,未引入文本分析软件、学术数据库等工具,导致知识积累效率低下。提高层跨学科论文写作缺乏方法论指导,学生常因研究设计、文献综述等环节薄弱而难以完成高质量成果。挑战层项目,如“经典重构”展览等,门槛过高,且缺乏导师分级指导、数字工具包等支持机制,导致学生望而却步。

其次,认知负荷调控失效。自适应学习系统尚未普及,教师难以根据学生实时表现调整任务复杂度,导致部分学生因任务过难而放弃,或因支持过多而削弱挑战性。“挑战–支持”平衡机制不完善,高挑战任务,如跨学科研究等,缺乏学术导师介入,低挑战任务,如基础阅读等,又未提供必要的技术工具支持,导致学生能力发展呈现“两极分化”。

4. “金课”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路径

合理分析金课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考察“大学语文”课程特点及其建设需求,并从理念上加以革新,才能最大限度发挥金课建设的根本性地位[5]。因此,考据金课建设“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建设标准,是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重要路径。

4.1. 高阶性提升:构建思维进阶与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

首先,深化经典文本的三阶解读。引入“经典文本–学术理论–现实问题”框架,如《楚辞》教学中结合楚地巫文化与中华审美范式演变,设计“屈原的香草意象与当代文化符号”研讨任务。开发“文学现象溯源工具”,利用数字人文技术可视化《诗经》中“风雅颂”的传播路径,关联现代社会议题,如乡村振兴中的民歌复兴等。

其次,打造“批判性阅读–创造性表达–学术性写作”能力链。批判性阅读:设置“文本考古”任务,如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中时间叙事矛盾,结合考古发现重构历史场景。创造性表达:开展“经典IP开发”项目,如将《世说新语》人物设计为动漫角色,撰写角色小传并制作3D模型。学术性写作:构建“问题意识孵化器”,引导学生从《红楼梦》中提炼“家族叙事与现代企业管理”议题,完成“文献综述–田野调查–数据分析”全流程训练。

最后,创设跨学科对话场景。开设“《庄子》与复杂系统理论”“《文心雕龙》与认知科学”等主题工作坊,联合哲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教师设计挑战性任务,如用分形理论解读《道德经》等。

4.2. 创新性突破: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深度共生

首先,教学范式创新:从“工具赋能”到“范式重构”。VR/AR深度应用:在《赤壁赋》教学中,学生佩戴设备以苏轼视角体验“遗世独立”的意境,并完成“给现代人的一封信”创作任务。区块链赋能学术生态:建立“大学语文学术链”,学生作品从初稿到发表全流程上链存证,支持跨校学术诚信验证与合作研究。AI辅助个性化学习:开发“文学流派风格模拟器”,学生输入关键词后,AI生成仿《儒林外史》讽刺笔法或《呐喊》现代性叙事文本,辅助风格训练。

其次,评价机制创新:从“结果考核”到“过程赋能”。多模态数据画像:结合语音情绪识别(辩论表现)、眼动热力图(阅读偏好)、键盘记录(写作过程)生成“学术人格图谱”,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动态成长档案2.0:采用“知识图谱 + 时间轴”形式,可视化学生从《论语》注释到跨学科论文的思维跃迁路径,支持区块链证书认证。

最后,学科与技术共生机制。设立“数字人文实验室”,联合企业开发“古典文献NLP处理工具”“诗词格律AI检测平台”,将技术需求融入课程标准。

4.3. 挑战度升级:构建阶梯式成长支持系统

首先,任务梯度化设计:从“知识积累”到“创新输出”。基础层:开发“智能精读助手”,自动标注《红楼梦》中的服饰、饮食等文化符号,生成“大观园物质文化图谱”。提高层:实施“学术启蒙计划”,学生选择“杜甫与里尔克诗歌中的空间意识”等命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与初步论证。挑战层:举办“经典重构双年展”,学生团队运用数字艺术、社会调研等方法创作《牡丹亭》元宇宙剧场或《水浒传》社会分层研究报告。

其次,认知负荷动态调控。自适应学习系统:基于学生答题数据(如文言文翻译准确率)动态调整任务难度,对低分学生推送“诗词格律微课程”,对高分学生开放“先秦诸子辩论AI模拟”。

最后,“挑战–支持”平衡机制。高挑战任务:配备“学术导师 + 技术导师”双师制,如“经典重构”项目由文学教授与数字媒体专家联合指导。低挑战任务:提供“脚手架工具包”,如用AI生成《史记》人物关系图,辅助学生完成基础分析。

4.4. 实施保障:构建持续改进的创新生态

首先,教师发展计划。设立“大学语文数字教学研究院”,定期开展“VR教学设计工作坊”“区块链教育应用认证培训”。

其次,资源支持体系。建设“古典文献数字资源库”“跨学科案例共享平台”,联合出版社开发“学术性写作AI教练”。

最后,质量监测机制。采用“学生成长大数据看板”,实时追踪高阶能力指标,如批判性思维得分、跨学科项目完成率等,动态优化教学策略。

5. 结束语

在“金课”视域下推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是高等教育回应时代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路径。通过高阶性提升构建思维进阶与跨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以创新性突破实现技术与人文的深度共生,借挑战度升级打造阶梯式成长支持系统,并辅以持续改进的创新生态保障,大学语文课程可望实现从“知识灌输”到“素养生成”的跨越。这一转型不仅将重塑课程内涵,更将为学生注入人文精神与创新动能,助力其在未来职场与生活中以深厚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能力应对复杂挑战,真正成为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基金项目

贵州商学院2024年度校级一流课程(金课)建设项目“大学语文”(项目编号:2024XJYK08)。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8): 4-10.
[2]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 4-9.
[3] 刘洋, 靳淑梅.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语文精品“金课”构建策略[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4, 40(3): 110-114.
[4] 曹丽萍. 高职《大学语文》“三教”改革新思路[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1(2): 7-11.
[5] 沈冬娜, 王健洁. 基于OBE理念的新文科金课建设路径探索——以“大学语文”为例[J]. 长春大学学报, 2022, 32(4): 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