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对“双减”政策研究热点变迁与发展趋势探析
Using CiteSpace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I: 10.12677/ces.2025.13856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谭亚菲, 董洪进*, 余姣君:黄冈师范学院生物与农业资源学院,湖北 黄冈
关键词: 双减政策CiteSpace研究热点变迁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iteSpace Research Hotspots Vicissitude
摘要: 为解决教育负担问题,“双减”政策应运而生,为深入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术界对“双减”政策落实的重点及其变化,以CNKI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4420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对其关键词等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发现“双减”政策相关的研究从初期对政策的解读转变到现在的教育生态的整体优化,热点的变迁反映了教育实践中减负与提质的需求,解决了不同时期问题。未来“双减”研究将以跨学科学习等为趋势,助力政策完善和教育事业发展。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focus and changes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aking 4420 journal papers included in the CNKI Chinese datab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ing the research hotspots such as keywords through CiteSpace,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has changed from the initi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licy to the overall optimization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ecology. The changes of hot spots reflect the need to reduce the burde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practic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double reduction” will tak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as a trend to help improve poli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文章引用:谭亚菲, 董洪进, 余姣君. 基于CiteSpace对“双减”政策研究热点变迁与发展趋势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8): 48-6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8567

1.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国家培养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但随之而来的教育负担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这一政策回应了社会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关切,是推动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步骤。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双减工作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学生学业负担的宏观调整以及加大对校外培训,尤其是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治理决心。“双减”政策落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回归立德树人初心[1]。“双减”政策自落地以来,就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学者从多维度展开思考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旨在通过CiteSpace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双减”政策的中文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以对研究热点的变迁进行深度剖析。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环境开发的可视化软件,通过绘制某一领域的知识图谱,展示该研究领域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走向,包括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机构、核心研究学者及学术合作情况等[2]。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分析方法对我国关于“双减”政策的研究进展现状及前沿探索,主要对论文发文量、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等研究热点进行探析[3]

2. 文献综述

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关注到学生学业负担问题,1955年《教育部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发布,此后国家和地方层面陆续颁布多个与减负相关的政策:1964年5月《关于克服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报告》、1960年5月《关于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的指示》、1988年《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2000年1月《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等,早期政策多为行政通知,2021年“双减”政策依托《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框架颁布,大大提高了减负的落实度。此后,国内研究迅速跟进,诸多学者围绕政策解读发表文章,深入剖析政策目标、实施路径与预期成效。部分研究指出“双减”旨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缓解家长焦虑,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针对课堂教学、课后服务、作业设计等热点领域,产生了大量实证研究。

国外虽无类似于我国“双减”政策的政策,但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优化教育生态方面有许多措施。一些国家通过限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控制作业量等方式减轻学生负担。如芬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兴趣,学校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学生学业压力较小;美国部分州也出台政策,对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进行限制,并鼓励开展项目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双减”政策的诞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业负担的大趋势下,结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性举措。作为新政策,“双减”在落实过程中势必不断有新问题涌现,这也是本研究的初衷,为“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提供支撑。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CNKI中文数据库,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以“双减 + 双减政策”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选择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人为去除重复文献和与“双减”政策无关的文献,时间跨度为2021年7月~2024年12月,最终获得4420篇文献。

3.2. 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以CiteSpace6.3.R1为基本工具,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法,对我国“双减”政策相关论文进行深入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可以对文献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聚类分析和共现分析,从而揭示研究进展及热点变迁。

4. 数据分析

4.1. 发文量分析

发文量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某研究领域不同时间段的发展状况与趋势[4],分析有关“双减”政策的论文发文量能够直截了当地感受到“双减”政策的发展变迁和热度。由图1可知,自2021年“双减”政策发行以来,“双减”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发文量总体上较高,仅三年半时间相关研究论文已达4000篇以上,由于“双减”政策是2021年7月24日出台,故2021年两个季度发文量较其他年份季度相对较少,2022年、2023年发文量飙升,每个季度发文量在350篇以上,明显进入热潮时期,许多学者从多角度进行分析探讨,深度剖析“双减”政策,对教育教学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2024年热度逐渐减退,源于“双减”政策颁布已有一定时间,各单位各组织已逐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并对相应方面进行改进,创新点也逐渐减少,但整体来看,“双减”政策仍是学术界所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

4.2. 作者分析

通过统计某一研究领域的第一作者的发文数量,可以识别出该领域的主要贡献者。这些核心作者通常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并且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5]图2为2021年7月~2024年12月在“双减”政策研究领域发文量不少于5的作者统计图,该图说明这些作者在“双减”政策研究中贡献较大,其中以首都师范大学的薛海平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付卫东教授发文量最多,起到了极强的带头作用。以“作者”为节点对文献进行共现分析,构建共现知识图谱(图3),发文作者之间的连线表示彼此之间有合作[6],字号大小代表发文量,字号越大发文越多,整体来看,只有少部分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其他分散的作者多为个体研究,未能形成较大的合作交流体系,还需加大交流研讨合作力度。

Figure 1. The number of research papers o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1. “双减”政策研究发文量情况

Figure 2. Statistics of authors with at least 5 publications from July 2021 to December 2024

2. 2021年7月~2024年12月发文量不少于5的作者统计图

Figure 3. Network map of authors o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search

3. “双减”政策研究作者网络图谱

通过堆积柱形图可以直观呈现“双减”政策发布以来发文量不少于5的作者们每年的发文量,可以看出大多数核心作者的发文高峰期为2022年,这与政策的颁布时间和研究进展有关,只有少数作者在政策出台后半年内发表了文章,研究十分迅速。薛海平教授和付卫东教授自2022年以来始终发挥带头作用,年发文量名列前茅,为“双减”政策研究的持续深入推进贡献了极大力量。一半以上的核心作者直到2024年仍对“双减”政策有研究,甚至有些作者自政策颁布以来连续三至四年发表研究文章,极大地推动了“双减”政策研究的深入发展。

由“双减”政策研究作者网络图谱可以发现有合作的作者多是由核心作者牵头,带领其他作者完成研究,部分非核心作者个体间也存在一些合作,但占比相对较少,作者之间的合作还需加强。

4.3. 发文机构分析

发文机构分析可观察某领域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联系,对发文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发文机构之间的连线指机构之间有合作,字号越大该机构发文越多,由图4可知,“双减”政策的研究力量集中在高校和研究院等,以部属六所师范院校为中心主体,带领多个其他院校展开,但仍有大部分机构独立展开研究,体系不完整。表1为发文量前十的机构统计,可以看出六所部署院校和首都师范大学发文量较高,为“双减”政策研究贡献了相当大的力量。

Figure 4. Network map of institutions issuing documents fo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4. “双减”政策发文机构网络图谱

Table 1. The top 10 institutions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issued unde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1. “双减”政策发文量前10的机构

发文量

中心性

首次发文年份

机构

43

0.02

202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30

0.01

2022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0

0.02

2022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7

0

2021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5

0.01

2022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24

0

202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24

0.01

2022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

23

0

202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1

0

2022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19

0

2022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六所部署高校作为师范教育领域的领军力量,是国家教育政策落地的“排头兵”,能够依托教育学等优势学科开展政策研究与附属学校实践探索,故而发文量名列前茅。

4.4.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能够直观体现研究的重心和热点,对关键词进行分析能够有力支撑论点,笔者对关键词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共现分析、突现分析以及时间线图分析,旨在全面剖析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等的变迁。

4.4.1. 关键词聚类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可得出17个主要聚类(图5),分别为#0路径、#1“双减”、#2核心素养、#3基础教育、#4减负、#5教师、#6青少年、#7高效课堂、#8初中数学、#9教育出版、#10教育出版、#11作业设计、#12作业管理、#13校外培训、#14小学数学、#15教学策略、#16学校体育、#17双减政策,这些词主要涵盖“双减”、“核心素养”、“减负”、“基础教育”等多个主题。

Figure 5. Keyword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search

5. “双减”政策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这些聚类群进行整合,总结出以下研究主题:1) 减负(如何减轻教师、学生、家长的负担);2) 高效课堂与课后服务(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及课后服务质量的提高);3) 核心素养(如何在“双减”背景下推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4) 基础教育(“双减”政策下基础教育的发展)。

Table 2.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keyword clustering tags for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search

2. “双减”政策研究关键词聚类标签的统计分析

序号

数量

中心性

年份

LLR算法特征词聚类成员

1

24

0.973

2022

路径(52.18, 1.0E−4);对策(51.71, 1.0E−4);困境(45.57, 1.0E−4);小学(38.24, 1.0E−4);现实困境(28.17, 1.0E−4)

2

22

0.967

2022

“双减”(247.57, 1.0E−4);课后服务(213.56, 1.0E−4);协同育人(67.25, 1.0E−4);义务教育(66.03, 1.0E−4);中小学(53.47, 1.0E−4)

3

19

0.984

2022

核心素养(57.96, 1.0E−4);教育公平(36.43, 1.0E−4);教育质量(32.91, 1.0E−4);美育(29.8, 1.0E−4);体育(24.64, 1.0E−4)

4

18

0.986

2022

基础教育(60.34, 1.0E−4);全面发展(33.45, 1.0E−4);教师负担(28.88, 1.0E−4);中小学生(27.61, 1.0E−4);农村小学(24.59, 1.0E−4)

5

18

0.957

2022

减负(48.43, 1.0E−4);学业负担(41.48, 1.0E−4);减负增效(29.33, 1.0E−4);劳动教育(27.54, 1.0E−4);德育(25.64, 1.0E−4)

6

18

0.925

2022

教师(45.09, 1.0E−4);体教融合(28.4, 1.0E−4);科学教育(21.61, 1.0E−4);体育中考(18.8, 1.0E−4);体育教师(16.61, 1.0E−4)

7

18

0.858

2022

青少年(107.65, 1.0E−4);馆校合作(76.44, 1.0E−4);阅读推广(75.49, 1.0E−4);体质健康(58.78, 1.0E−4);公共图书馆(47.7, 1.0E−4)

8

17

0.984

2022

高效课堂(61.25, 1.0E−4);课堂教学(48.85, 1.0E−4);教育焦虑(36.23, 1.0E−4);幼小衔接(29.17, 1.0E−4);初中物理(28.28, 1.0E−4)

9

17

0.974

2022

初中数学(35.58, 1.0E−4);人工智能(29.39, 1.0E−4);创新(29.39, 1.0E−4);实践(26.33, 1.0E−4);设计(23.35, 1.0E−4)

10

16

0.98

2022

教育出版(64.59, 1.0E−4);策略(40.21, 1.0E−4);初中(35.04, 1.0E−4);融合发展(32.44, 1.0E−4);课后作业(32.44, 1.0E−4)

11

16

1

2021

作业设计(317.43, 1.0E−4);小学语文(133.79, 1.0E−4);双减(94.32, 1.0E−4);小学英语(71.26, 1.0E−4);优化策略(64.74, 1.0E−4)

12

15

0.906

2022

作业管理(43.87, 1.0E−4);初中语文(43.87, 1.0E−4);阅读教学(42.45, 1.0E−4);班级管理(21.17, 1.0E−4);劳动素养(21.17, 1.0E−4)

13

15

0.938

2022

校外培训(89.87, 1.0E−4);影子教育(41.92, 1.0E−4);课外补习(35.33, 1.0E−4);教育治理(33.72, 1.0E−4);影响因素(25.9, 1.0E−4)

14

13

0.918

2022

小学数学(158.43, 1.0E−4);提质增效(58.29, 1.0E−4);设计策略(43.99, 1.0E−4);单元作业(41.08, 1.0E−4);设计原则(24.05, 1.0E−4)

15

12

0.965

2022

教学策略(49.4, 1.0E−4);数学教学(42.52, 1.0E−4);有效性(18.76, 1.0E−4);在线教育(17.2, 1.0E−4);农村(14.99, 0.001)

16

11

1

2022

学校体育(120.35, 1.0E−4);体育教育(72.16, 1.0E−4);“双减”(26, 1.0E−4);课后体育服务(23.9, 1.0E−4);课后延时(20, 1.0E−4)

17

8

1

2022

双减政策(143.88, 1.0E−4);体育产业(45.91, 1.0E−4);体育培训(42.26, 1.0E−4);机遇(34.41, 1.0E−4);“双减”(29.02, 1.0E−4)

备注:LLR算法特征词聚类成员列括号内的两个数值,前一个代表对应关键词在聚类中的显著性或强度,数值越高,说明这一关键词在聚类中的显著性越强,即它与聚类内其他关键词的关联度越高,后一个数值代表对应关键词在聚类中的p值,p值越小,说明该关键词与聚类之间越具有统计显著性,年份指对应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数量指聚类中包含的成员数量。

表2对关键词聚类标签进行了统计分析,聚类成员中的特征词高度概括和反映了该聚类所涵盖的研究内容、主题和方向,有助于帮助研究者快速了解每个聚类的核心主题和研究重点,从而更清晰地把握研究领域的结构和分布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关键词涵盖了“双减”研究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脉络,总体上和上文归纳的四个主要研究主题对应。从这些聚类主题之间的关系来看,它们互相连接又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双减”政策研究的整体框架,“双减”政策是核心主题,为其他主题研究提供了背景和基础。这些主题的出现究其根本是“双减”政策的落实反馈推动的,旧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又会重新新的问题,故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聚类主题和成员。

4.4.2.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指的是同一个关键词出现在两篇以上文献中的频次,共现分析能够揭示该领域各主题之间的关联状况。共现图谱内关键词节点越大说明其中介中心性越强,节点之间的连线说明关键词之间构成共现关系[7],连线越粗说明共现强度越大。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筛选后的文献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得到“双减”政策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6所示)。从图谱中可以看到,一些高频关键词如“减负增效”、“课后服务”、“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等的共现强度较大,这与“双减”政策文件的重点相契合,揭示了“双减”政策的研究重点所在。

Figure 6. Co-occurrenc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search

6. “双减”政策研究共现分析

4.4.3.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指一个时期内,研究领域里出现的爆发性增长的关键词。突现词的发展变化可以反映出所研究领域的整体动态的发展趋势[8]。关键词突现可以通过分析某一个关键词兴起或衰落的过程来观察该领域热点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的改变。表3对“双减”政策出台以来研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前20个关键词进行了罗列,经过归并,发现研究主要是围绕“双减”、“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等方面及语数英三大主学科展开,这也直观反映了近几年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倾向。对突现排名前20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按照突发时间进行排序[9] (图7),突现时间最长的为“校本作业”、“教学设计”、“教学模式”等词,从2023年持续到2024年一直是“双减”方面研究的重点,突现词从双减本身及学业负担等向教学优化方面的转化,体现了现阶段的研究已从研究“双减”政策本身过渡到了如何在“双减”背景下优化教育生态,三年多以来,相关突现的关键词一直在更迭,这也反映学者们对有关“双减”的研究一直在深入推进,“双减”政策仍是人们关注的重心,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优化教育教学等也将是未来几年仍要重点探索的领域。

Figure 7. Analysis of key words highlighting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search (top 20 ranking)

7. “双减”政策研究关键词突现分析(排名前20)

Table 3. The top 20 most frequently occurring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3. “双减”政策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前20

频次

中心性

首次出现年份

关键词

920

0.24

2021

“双减”

512

0.27

2021

双减

312

0.04

2021

作业设计

245

0.09

2021

课后服务

158

0.08

2021

小学数学

153

0.12

2022

双减政策

134

0.06

2021

小学语文

103

0.1

2021

学校体育

94

0.06

2021

义务教育

82

0.09

2021

中小学

79

0.08

2021

核心素养

73

0.06

2022

青少年

62

0.05

2021

基础教育

61

0.1

2021

策略

60

0.07

2021

家庭教育

58

0.05

2022

小学

55

0.04

2022

课堂教学

54

0.02

2022

小学英语

49

0.05

2021

校外培训

47

0.02

2022

初中英语

4.4.4. 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呈现了“双减”政策相关研究在不同时间维度内的脉络,可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到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及发展趋势,能够较全面地呈现相关文章与研究的关系[10]。在关键词时间线图中同一聚类的关键词依照时间顺序排列在同一水平线上。时间轴中最外层带有玫红色外圈的节点,在有关“双减”政策研究的演进过程中具有高中介中心性,是标志性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影响着所在聚类的走势[11]。由图8可知2021年~2024年关键词的频次与递进,“双减”、“核心素养”、“基础教育”、“作业设计”、“教学策略”等梯次逐级递增出现,“双减”政策相关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广度逐渐拓展,不再仅停留在研究“双减”政策本身。这一变化也与政策和形势的变迁有关,《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为“双减”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提供了方向。

Figure 8. Timeline analysi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search

8. “双减”政策研究时间线图分析

4.5. 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分别梳理了两种不同类别的主题的出现频率(图9图10),一类是以学科为分类依据(图9),可以发现“双减”政策下学科相关的研究主要以三大主科为主,其次是以劳动教育等为代表的思政类和其他副科,这也反映了“双减”政策近年的研究重点和倾向:优化学科类教学策略,减少学生学业负担,增加非学科类活动占比时间,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另一类以“双减”政策主要研究的方面为分类依据,共分成6个大板块(图10),研究发现“双减”的重心主要落在作业、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三个方面,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减少作业的布置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Figure 9.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disciplinary and non-disciplinary research topics

9. 学科类与非学科类研究主题出现频次

Figure 10. 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 of the six popular themes in the “Double Reduction” research

10. “双减”研究的六大热门主题出现频次

对“双减”政策主要研究的6个板块进行分析:

课堂教学:包含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课前的教学设计构思及课堂教学实践等多方面内容,是“双减”政策研究的一大重要内容,关注“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研究设置哪些路径和策略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课后服务:是指为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解决家长接送孩子困难的问题,由学校提供的多样化服务,关注提高课后服务的落实和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课外教培:指课外辅导机构的转型及教学内容的改变,从学科类教学转向非学科类的培训,关注教培机构的转型升级及对学生其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校外实践:指学生课堂外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如研学、科普等,关注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强调在实践中学。

家校社协同: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注三方合力,从不同方面优化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减轻各方的压力和学生学习的负担。

作业:包含作业设计、作业质量、作业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落脚于从作业方面减轻学生、老师、家长的负担,布置筛选过的优质题目,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

六大板块囊括了“双减”政策研究的重点,揭示了学者们研究的倾向,反映了“双减”研究的趋势和现状,为未来“双减”政策的落实和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学校应当更加积极尝试“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评价机制;课后服务分类规划课程,构建学校、社区、社会机构三方协同网络;作业设计制定分层标准并建立“时长–难度–目标达成度”三维审核机制,借助智能系统动态优化;同时,通过建立“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家长满意度”等核心监测指标定期评估,依据结果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服务时间及分层标准,确保政策建议切实落地。

5. 结语与反思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文数据库中“双减”政策相关期刊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该领域研究热点的变迁情况。在研究初期,学者们的目光聚焦于解读政策本身,到中期转向学校教育教学变革与教师角色的调整,后期重点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以及教育环境的优化。未来,“双减”政策研究将呈现跨学科学习等趋势。跨学科学习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多学科的知识整合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好实现“双减”政策的初心和使命。

本研究虽对我国“双减”政策相关论文研究热点变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数据来源方面,仅选取了CNKI中文数据库中特定时间范围与文献类型的文章,数据上可能会存在遗漏,无法涵盖所有相关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虽使用了CiteSpace软件作辅助分析,运用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法,但研究方法仍较单一,可能无法深入挖掘数据背后蕴藏的含义,降低了研究的深度和效果。

未来研究可从多方面进行拓展与深化:在数据来源上,可扩大数据来源,选择多个数据库样本,以获取到更全面的数据;在研究方法上,可运用多种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如对地方案例进行分析、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双减”政策相关问题;在热点分析研究上,可进一步细化一些热点主题的研究,如关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各方责任与权利的界定与落实等。同时,持续跟踪政策实施进展与研究热点的动态变化,及时更新数据与分析结果,为我国“双减”政策的完善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

基金项目

黄冈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24JB54);黄冈师范学院校级教研项目(提升持续学习动力——植物学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实践探索2023CE37)。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 “双减”政策落地应回归立德树人初心[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12): 2.
[2] 陈悦, 陈超美, 胡志刚, 等. 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 CiteSpace实用指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3] 王彦丁.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基础教育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1, 39(7): 223-228.
[4] 何玉, 王亦辉. 绿色发展国内外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 32(12): 55-66.
[5] 李杰义, 张群雅, 蔡鑫宇. 中国工商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发展与评价——基于2015-2024年工商管理学科主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嘉兴学院学报, 2024, 37(2): 1-9.
[6] 徐南南. 新质生产力研究现状、热点及展望——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办公自动化, 2024, 29(24): 4-6+34.
[7] 陈奇. 近20年来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进路与向度——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计量分析[J]. 中国文化研究, 2024(4): 66-79.
[8] 高鲁放, 周冬艳, 周晓峰, 等. 基于知识图谱的青瓷研究可视化分析[J]. 包装工程, 2023, 44(4): 303-311.
[9] 李彩云, 蒋啸, 李鑫辉. 基于Citespace的温病学课程教学研究现状及热点分析[J]. 中医教育, 2025, 44(1): 34-41.
[10] 张鑫, 王吉, 胡静荣, 等. 基于CiteSpace和文献计量分析平台的鱼糜研究可视化分析[J]. 食品科学, 2023, 44(1): 362-370.
[11] 龚志祥, 谭雯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回溯与展望(2017-2023)——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 47(1): 29-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