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评估
Evalu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Nurs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Based on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OI: 10.12677/ae.2025.158144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雅宁, 石珂金, 刘 瑶: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河北 唐山
关键词: 护理学课程思政指标体系CIPP模型模糊层次分析法Nursing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dicator System CIPP Model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摘要: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课程思政评价方法要从单一评价模式向全面化转变。为构建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评价体系,本文以CIPP模型和柯氏评估(4R)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构建指标体系,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最后基于案例数据验证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打造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奠定基础。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courses,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should shift from a single evaluation model to a comprehensive one. To construct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e entir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nursing courses, this article uses the CIPP model and the Kirkpatrick Evaluation (4R) model as theoretical frameworks, constructs an indicator system through the Delphi method, determines the weights of each level of indicators using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inally verifie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case data.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article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reating first-cla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monstration courses.
文章引用:赵雅宁, 石珂金, 刘瑶.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评估[J]. 教育进展, 2025, 15(8): 322-32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41

1. 引言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是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已有少部分学者立足于某一教学阶段构建了评价体系,例如梁东宇[2]采用质性访谈法,构建了档案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主要从学生表现、教学效果等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行评价;李汀[3]通过层次分析法等,构建了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主要从教学改革,思政特色等方向评价课程思政;孙向前[4]采用问卷调查法等,构建了思政教育资源评价体系,主要从经费和教学投入等方面评价课程思政。但总体来看,由于缺乏客观、系统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课程思政建设的“导向作用和育人实效”尚未真正实现。CIPP模型由美国学者Daniel Stufflebeam提出,由背景(Context)评价、投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产出(Product)评价4部分组成[5]。该模型整合了目标评价和过程评价的优势,以持续改进为目的。柯氏评估(4R)模型由美国Donald Kirkpatrick提出,评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和结果(Result),该模型侧重评价学生所学知识的转化与应用,以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大化[6]。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通过构建模糊判断矩阵,分别计算不同指标所占权重区间,最后通过乘积法计算组合权重。目前FAHP已经运用于各类设计和管理评价的研究[7] [8]。综上,本研究整合CIPP模型和4R模型,将4R模型中学生思政学习的反应层和学习层嵌入CIPP模型的过程评价,学生学习的行为层和效果层嵌入CIPP模型的产出评价,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为持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奠定基础。

2. 构建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整合CIPP模型和4R模型,在参考国内外课程思政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筛选、优化各项指标,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以及23个三级指标,从课程的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几个维度对护理学研究生课程思政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1) 确定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本研究以CIPP模型和4R模型为理论依据,构建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通过文献检索以及专家资讯,共列出12条教学准则,并提炼出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产出评价4个维度作为准则层。其中背景评价包括目标设计和课程团队,主要评估课程思政目标的建设情况和教师团队等方案;投入评价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主要评估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设计和与专业课知识点的关联情况等方案;过程评价包括课程方法、教学实施、教学考评、学生反应和学生参与,主要评估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反应和学习等情况;产出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行为、学习效果和课程效果,主要评估学生学习过后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课程的总体评价等方案。

(2)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组合权重

根据德尔菲专家函询的结果,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并将矩阵数据录入SPSSAU系统计算相应权重并验证一致性比例。计算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有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均 < 0.1,说明各判断矩阵构建合理,各项指标权重可信。采用乘积法,计算出各级指标的组合权重。结果见表1

Table 1. Evaluation system and weigh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Nurs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1. 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及权重

条目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式

组合权重

1.背景评价

--

0.166

1.1课程大纲

--

0.074

1.1.1课程思政建设发展目标

课程大纲、教学设计

0.021

1.1.2课程思政目标对毕业要求的对应情况

课程大纲、教案

0.013

1.1.3课程思政目标可操作性

课后匿名反馈问卷

0.040

1.2课程团队

--

0.092

1.2.1课程教师职业素养情况

课前问卷

0.050

1.2.2课程教师团队水平

课前问卷

0.043

2.投入评价

--

0.244

2.1课程设计

--

0.145

2.1.1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

课程大纲、教学设计

0.098

2.1.2思政课课程教学反馈制度

课后匿名反馈问卷

0.048

2.2课程资源

--

0.099

2.2.1思政元素资源库

线上平台后台数据统计

0.060

2.2.2思政资源与知识点的关联度

评分报告

0.039

3.过程评价

--

0.337

3.1课堂教学

--

0.101

3.1.1课堂内理论授课

课后匿名反馈问卷

0.055

3.1.2课堂外社会实践

课后匿名反馈问卷

0.046

3.2教学实施

0.056

3.2.1教学手段使用情况与师生互动情况

教师观察 + 组员互评

0.056

3.3教学考评

--

0.042

3.3.1教学方式对学生思政目标的有效性

评分报告

0.042

3.4学生反应

--

0.093

3.4.1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感受

课后匿名反馈问卷

0.043

3.4.2学生对思政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课后试卷得分

0.050

3.5学生参与

--

0.045

3.5.1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活动并通过考核

教师观察 + 课后试卷得分

0.045

4.产出评价

--

0.254

4.1学生行为

--

0.058

4.1.1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后试卷得分

0.032

4.1.2学生课程考核过程人文关怀外显行为评价

教师观察 + 组员互评

0.026

4.2学习效果

--

0.120

4.2.1专业信念

课后试卷得分

0.038

4.2.2职业素养

课后试卷得分

0.053

4.2.3职业精神

课后试卷得分

0.029

4.3课程效果

--

0.077

4.3.1课程总体评价

课后匿名反馈问卷

0.037

4.3.2课程思政内容的质量和可推广性

课后匿名反馈问卷

0.039

3. 指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通过调阅基础护理、健康评估等9门课的相关文档资料如课程大纲、教学设计、教案、试卷、作业及考核分析等获取评估课程所需的相关材料;通过专家课堂督导获取课堂教学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本科生的听课感受。基于研究者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和上述获取的相关材料,评价2022~2023学年和2023~2024学年两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掌握情况,比较两学年课程思政评价得分,见图1

Figure 1. Comparis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for students in two academic years

1. 两学年学生课程思政对比情况

随机抽取华北理工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两届共120名学生,采用自制课程思政评价表,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感受、学生对思政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课程考核过程人文关怀外显行为、专业信念、职业素养、职业精神7个方面评价学生的课程思政元素落实情况。按照非常好为4分,较好3分,一般2分,较差1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感受、学生对思政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课程考核过程人文关怀外显行为、专业信念、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在实施前后均有改善(P < 0.05)。见表2

Table 2. Surve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tudent courses

2. 学生课程思政核心元素落实情况调查表

调查内容

上课前

上课后

t

P

学生对思政学习的感受

1.86 ± 0.532

3.33 ± 0.652

−18.441

<0.001

学生对思政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65 ± 0.539

2.97 ± 0.540

−18.619

<0.001

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1.68 ± 0.510

3.19 ± 0.598

−19.238

<0.001

学生课程考核过程人文关怀外显行为

1.77 ± 0.510

3.30 ± 0.644

−17.829

<0.001

专业信念

1.70 ± 0.482

3.30 ± 0.611

−20.218

<0.001

职业素养

1.75 ± 0.557

3.13 ± 0.485

−19.122

<0.001

职业精神

1.74 ± 0.525

3.35 ± 0.520

−21.842

<0.001

4. 讨论

(1) 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护理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工具,它由一系列可量化指标组成,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估,可以客观的了解护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掌握程度等。该指标体系将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参与反应等因素结合起来,让教师更加了解自己在教学上的优势和不足,并加以修正,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9]。此外,该体系能够评价学生对课程上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情况以及学术道德等的提升情况,包括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学生综合成绩与素质拓展、课程的总体效果和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等[10]。其中,权重占比最大的过程评价(权重值0.337)中包括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参与和反应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越多,表现越积极,教师和学生共同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越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11]。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该体系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逆向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进一步促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学生积累课程思政资源,强化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专业学习中追求真理[12]。在评价过程中,该体系不仅评价了学生学习效果也评价了教师的授课效果,通过对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学生的直接反馈等形成反馈功能机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为改进教学、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13]

(2) 指标体系应用效果分析

构建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管理者对教学质量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根据评价体系的具体指标优化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方案,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最终有助于学生整体提高学术道德素养。将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用于我学院2023级、2024级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指标内容优化自己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案。将两学年授课情况所得资料进行对比可知,2024级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掌握程度以及课堂表现等情况优于2023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证明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学应用,授课教师在授课方面显得更为成熟,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掌握情况较上年更好,详情见图1。此外,通过研究者自制的课程思政评价表的调查结果可知,开课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均优于上课前,差异均有统计学(P < 0.05),证明通过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优化授课过程,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和掌握思政要点。以上研究结果提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指导依据。白双翎等[14]在相关研究中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和评价体系的核心,好的教学活动能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强调了过程评价在教师授课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教学考评等阶段重要性的认识。张亚军等[15]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学手段的应用和与学生的互动情况,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在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对自己的授课过程进行优化,对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有促进作用。

5. 小结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本研究首先整合CIPP模型和4R模型构建了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对两学年学生的真实学习数据的调查,证明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提升教学效果的指导依据。本研究结果证明通过该指标体系优化授课方法和考评计划有助于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掌握。但是本研究仅在本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应用。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OBE理念下基于CIPP + 4R模型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2022GJJG612)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
[2] 梁东宇. 档案课程思政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山西档案, 2025(2): 172-174, 178.
[3] 李汀, 李飞. 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的挑战与实践[J]. 高教学刊, 2024, 10(36): 189-192.
[4] 孙向前, 陈美玲.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构建探讨——基于CIPP模型的123所高职院校实证分析[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5, 40(2): 19-27.
[5] 黄玲芳, 王宗华, 孔德辉, 等. 基于CIPP模型军校护理本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军事护理, 2023, 40(8): 105-108.
[6] 朱亚玲. 基于4R理论构建综合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 31(5): 250-252.
[7] 王泽阳, 张鑫宇, 向泽锐, 等.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悬挂式单轨列车外观设计优化方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5, 25(3): 977-984.
[8] 吕燕楠, 周惠兴, 张中岳, 等.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地面找平机器人设计评价[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2, 22(14): 5800-5807.
[9] 邓洁华. 柯氏四级评估模式在“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改革中的运用研究[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1(4): 76-79.
[10] 赵宇, 樊琛. 基于CIPP模型的“农村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以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19): 70-73, 190.
[11] 许祥云, 王佳佳. 高校课程思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框架[J]. 高校教育管理, 2022, 16(1): 47-60.
[12] 王凯. 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25, 46(8): 37-41.
[13] 戴雨濛, 吴新建, 张贤金.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 元素、目标、资源与案例[J]. 化学教学, 2024(11): 24-30, 42.
[14] 白双翎. 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9): 49-55.
[15] 张亚军, 卢绍文. 我国自动化专业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研究[J]. 控制工程, 2024, 31(9): 1699-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