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阅读是我们获取信息,发散思维,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拓展知识,也可以激发创造力进而开阔我们的视野。通过阅读,我们能更深入地了解自我并培养同理心,从而更容易地去理解他人。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为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过于侧重语法和翻译,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导致其阅读动机不足。《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增强学习效能感。要悉心指导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增强学习自信心”[1]。由此可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是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迫切任务。
动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成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的频率及其投入学习的程度。具体而言,学习动机是一种引导学习者行为朝向某个特定目标的驱动力。美国心理学家Keller (1983)提出了ARCS动机模型,该模型包含四个动机要素: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度(Satisfaction) [2]。该模型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信息推理、细节理解、依据上下文猜词及内容归纳等阅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框架。因此,本文以译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2的阅读教学为例,从激发注意,建立关联,树立信心和形成满意这四个维度来巧妙设计、合理安排、科学构建课堂教学,可以使枯燥乏味的阅读课变得生动有趣,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 ARCS动机模型的定义和研究现状
这部分梳理了ARCS动机模型的定义以及国内外关于此动机模型的研究成果,旨在厘清该模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的现状。
2.1. ARCS动机模型的定义
ARCS动机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J.M. Keller提出,包含四个动机要素: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和满意度(Satisfaction) (见图1)。“注意”是指通过新奇、意外或与个人相关的刺激,来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好奇心、兴趣和感知唤醒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启动和保持学习者学习投入的关键通道[3]。通过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并使其关注特定学习任务,有助于教师顺利开展后续教学活动。“关联”是指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个人目标、需求和兴趣密切相关。在呈现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材料与学习者需求、目标及先前经验之间的联系来增强其动机。它在“教什么”和“为何重要”之间架起桥梁,通过感知实用性、熟悉度或身份认同感来提升动机[3]。只有当学生相信所学内容与其个人价值和发展紧密相关时,他们才会更投入学习。“信心”是指学习者对自身成功能力抱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从而拥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当学习者对成功抱有期望时,他们会坚持不懈并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自信的学习者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他们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行动有效达成目标[4]。“满意度”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及从学习结果中获得内外满足感的状态,这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5]。
Figure 1. ARCS motivation model
图1. ARCS动机模型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ARCS动机模型已成为重要的学习动机理论之一。学界将Gagne的九个教学事件与ARCS动机模型整合为五个教学环节:教学准备环节、内容呈现环节、学习者参与环节、课后活动环节及评价环节[6]。该研究同时指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在每个环节中统筹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基于经典的分析、设计、开发与评估框架,Keller与Suzuki进一步将ARCS动机模型的应用流程细化为十个具体步骤[7]。此外,该模型在计算机、多媒体及远程学习领域也得到实践验证[8]。近年研究将ARCS动机模型应用于翻转课堂,实证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业成就[9]。另有学者在慕课教学中引入该模型,探索如何设计有效的动机干预机制以激发学习动机,最终提升教学效能[10]。
而国内对ARCS动机模型的研究始于高利明教授,其系统引介了该模型的四要素,并详细阐述了其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路径[11]。随后学界将该模型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并应用于微课设计与翻转课堂。实践证明,该模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习满意度并改善教学效果[12]。在英语教学领域,ARCS动机模型的应用对提升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兴趣、改善学习状态及提高英语成绩成效显著[13]。王丽娜[14]与朱洁[15]着重探讨了如何基于ARCS四要素设计英语阅读教学活动,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提升教学效能。许小燕论证了该模型应用于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16];王静、詹蓓则提出基于ARCS的阅读教学可有效激发阅读动机、增强学习主动性,进而优化教学成效[17]。同时,该模型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其实施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口语学习动机、表达能力和学业表现[18]。欧光安、李蓉将模型引入英语语法教学,证实其可增强语法学习动机并提高教学效果[19];费小桉指出,ARCS模型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改善传统写作教学的枯燥现状,激发写作动机并提升教学效能[20]。
3. ARCS动机模型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应用ARCS动机模型包含四个清晰的步骤:激发注意、建立关联、树立信心和形成满意。本文将以译林版8B Unit 2 A trip to Hong Kong的阅读部分为例进行详细阐述。A trip to Hong Kong是Kitty写给Millie的一封信,讲述她在香港迪士尼乐园度过的一天。信中描述了Kitty游览迪士尼乐园的经历,提到了“飞跃太空山”(Space Mountain)、“睡美人城堡”(Sleeping Beauty Castle)等景点。文本涉及的语言点包括:现在完成时“have been/gone”;人称代词的顺序;词义辨析(“through”,“past”和“across”);重点短语(如hurry to,run after,can not stop doing,a couple of,at the end of);以及生词(speed, fantastic, ride, magic, feel, character)。
3.1. 激发注意
注意是一种选择性地关注任务相关的刺激同时抑制干扰的认知过程,它对于将信息编码到工作记忆中并促进深度理解至关重要[21]。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其好奇心,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针对学习者和内容进行动机分析[22]。分析学习者有助于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风格,确保课程对所有学生都具有吸引力和可及性。而分析内容可以让教师通过多媒体等恰当材料动态呈现语篇,使其在所有教学阶段都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欲望,还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在本节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通过播放香港旅游宣传片(包括迪士尼乐园、维多利亚港等)向学生呈现丰富的背景信息。这些景点的呈现方式旨在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同时也能引起那些去过香港的学生的共鸣。接着,教师可以提出与视频相关的问题来维持学生的动机水平:“What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 Have you ever been to Hong Kong?”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展示香港地标图片及其英文名称,并引出课文标题:A trip to Hong Kong。这一环节后,教师可以继续展示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图片来创设一个新的情境,并通过提问来使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动机水平:“When it comes to Disneyland, what comes to your mind? Please search for clues in the classroom!”(教师提前在教室藏好单词线索卡,学生可通过观察获得提示) (见图2)。这时学生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才能找到线索,这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刺激了他们的探索意识,使其注意力得以持续集中。
Figure 2. Clues about Disneyland
图2. 关于迪士尼的线索
3.2. 建立关联
关联是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个人目标、经验或社会需求之间可感知的联系,它通过回答“我为什么要学这个?”的问题直接影响参与度和动机[23]。因此,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效用和价值,并基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设计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其动机。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新知识的获取与他们的未来发展相关时,学生才能维持学习动机并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
在本节课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在语言能力层面,学生需掌握描述旅行经历的词汇和句型,理解信中游览香港迪士尼乐园的细节。在文化意识层面,学生应了解香港迪士尼乐园的特色,增进对旅行文化的理解。在学习能力层面,学生应提升略读和寻读等阅读技能,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在思维品质层面,学生应培养批判性思维,能有条理地描述自己旅行经历。教师将目标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后,学生会带着较高的阅读动机并愿意投入精力去进行阅读。接着,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与他们自身发展之间的关联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前,教师将提供香港迪士尼乐园的地图供学生参考。之后教师提示:“Making a travel plan can enhance our travel experience. Imagine this: If you were to visit Disneyland in the future—how would you plan your trip? Please refer to the map on the screen and discuss in groups. Afterward, I’ll invite a representative from each group to share your ideas.”学生展示后,教师继续进行提示,在新知识和学生自身经验之间建立熟悉感:“Kitty has written a letter about her trip at Hong Kong Disneyland. Now let us compare our travel plans with Kitty’s letter and learn some useful expressions”这有助于学生联系自身经历,理解新知识的价值。接下来,教师展示语篇中Kitty的旅行路线(见图3),之后让学生扮演导游介绍Kitty的旅行路线。同时,教师给予提示,如连接词(First, Second, Third, Next, Then, At last)以及一些实用短语(move at high speed, on the way, get excited, can not stop taking photos, do some shopping, look bright and beautiful)。
![]()
Figure 3. Kitty’s travel route
图3. Kitty的旅行路线
3.3. 树立信心
信心是学习者对其完成任务或掌握内容能力的自我评估,它整合了认知判断(例如理解)和情感评价(例如感知到的能力) [24]。由于之前教师已将教学目标明确给学生,学生在知晓目标后更容易建立成功的期望,所以这时候教师需要进一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以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成功的机会,并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归因。积极的期望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而准确的归因则为他们提供了应对困难的元认知工具。于是二者共同形成一个“韧性循环”:信心驱动努力,努力带来熟练,熟练增强信心[9]。因此,在设计阅读任务时,教师应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的层级化难度递进方式,学生在这种结构下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同伴协作或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学生通过逐步搭建的“脚手架”,对自己的能力渐渐有了信心,并在教师引导下,能够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努力等内在因素而非运气等外在因素。在学生完成分层阅读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提供形成性反馈,引导他们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强化他们使用有效的阅读策略。
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将关于Kitty旅行路线的填空补充完整(见图4)来训练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项任务较为简单,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较高的正确率。然后,教师可以组织由低阶到高阶的多样化阅读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期望值并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低阶问题如:“How did Kitty and her family get to the park?”、“How did Kitty and her family feel about the roller coaster?”以及“What’s the best part of the day?”高阶任务则可以是一个小组讨论:“Is Disneyland a tourist attraction worth visiting? Why?”学生们共同合作并展示他们的想法,最后教师需及时对其阅读成果进行恰当评估,以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并增强其自信心。
Figure 4. Fill-in-the-blank questions about Kitty’s travel route
图4. 关于Kitty旅行路线的填空
3.4. 形成满意
满意度是学习者从其学习体验中获得成就感、公平感和回报感的程度,它能强化内在动机并维持未来的参与度。它源于学习结果与期望的契合以及对努力给予有意义的认可[3]。在完成上述练习后,学生不仅表现出很高的成就感,也很快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凯勒教授提到,强化学生满意度有三种方式:自然结果(Natural consequences)、积极结果(Positive consequences)和公平(Equality) [25]。对于自然结果而言,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之后,应顺势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真实生活情境,从而在学习中培养更强的满足感。对于积极结果而言,教师可以在学生展示其阅读成果时及时进行口头表扬,或给予积极反馈和奖励来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不同的情感需求。对于公平而言,教师在课堂中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并通过公平的测试和评价来看待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本环节中,教师首先创设一个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情境,并鼓励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应用于这之中:“Imagine you are writing a letter to a friend about your trip to someplace. How would you describe your day there? Think about the coolest sights, fun activities, and maybe even something unexpected that happened!”接着,教师概述英文书信写作要点,强调写信时需要融入本节课的所学词汇(如“on the way”,“can not stop taking photos”)和短语(如“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在写作阶段,教师可以巡视整个教室来提供帮助,给予诸如“Have you considered describing the sounds you heard?”等提示,并用鼓励性的反馈来肯定学生的努力。学生完成写信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结构化的同伴互评,同桌间互相检查信件中是否采用了清晰的时间顺序(first, then, finally)并确保正确使用了语法规则。随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展示他们的信,并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如:“Excellent use of ‘magnificent’ to describe the sunset, it really helps us visualize the scene!”这种积极的强化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此环节过后,相信在同伴评价以及教师的表扬和鼓励下,学生的阅读动机可以得到很大的激发。
此外,教师应布置一个难度适中的课后任务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本节课而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课堂上写的信整理成脚本,并想象自己是导游,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来介绍该旅游景点。这项作业在整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同时难度适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 结论
教学实践证明,ARCS动机模型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还能提升学生在注意、关联、信心和满意度四个维度上的动机水平。这与虞燕的研究结论一致:通过将ARCS动机模型应用于教学设计,并在实践中有意培养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可以实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26]。首先,在注意方面,实施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英语阅读教学后,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极大激发。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好奇心,而多种教学方法则能长时间维持其阅读的注意力。在关联方面,英语阅读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能认识到这些阅读材料对于他们自身的现实价值。在信心方面,学生得到了教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他们也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有了更多的关注,这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英语阅读课上的各种活动和任务也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效率。但ARCS动机模型在阅读教学中也存在其局限性如教师实施难度较高,部分环节落地困难,评价机制不匹配等。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扬长避短,尝试聚焦“关联”与“信心”维度,在拓展阅读中,充分发挥“注意”和“满足”的创新空间,从而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探索”,提升其阅读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