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文科建设对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培养提出了跨学科融合与实践创新的新要求。为应对传统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钩、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现实困境,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结合知识图谱分析,系统构建了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KSAO素质需求框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精确画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优化方案,通过开设“国际商务与大数据分析”等课程模块打破学科壁垒;并搭建了一个集硬件设施、社团、竞赛和项目孵化于一体的“四位一体”实践平台,提供全链条实践支持。为确保模式有效运行,研究还建立了一套内外双驱的激励相长机制,通过“激励–动力–成果”的良性循环,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本研究不仅通过质性分析揭示了当前培养模式的痛点,更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系统化的实施路径与框架,旨在切实提升国际商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水平,为其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beral Arts” has imposed new demand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ostgraduat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mphasiz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To address the practical dilemmas, such as the disconnect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models and market demands and the insufficient depth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this paper employ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omplemented by knowledge graph analysis, to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a new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cultivation model for postgraduate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he core contributions of this model are as follows: it establishes a KSAO (Knowledge, Skills, Abilitie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competency framework to provide a precise profile for talent development; building on this, it designs an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optimization plan that breaks down disciplinary barriers through course modul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Big Data Analysis”; and it establishes a “four-in-one” practical platform that integrates hardware facilities, student societies, competitions, and project incubation to offer full-chain practical support. To ensure the model’s effective operation, the study also establishes a mutually reinforcing incentive mechanism driven by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is mechanism fosters a virtuous cycle of “incentive-motivation-achievement” to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innovative potential. This study not only reveals the pain points of the current cultivation model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but also provides an operable and systematic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framework. It aims to substantially enhance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and practical skills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ostgraduates, thereby providing a solid guarantee for the quality of their education.
1. 引言
《新文科建设宣言》在2020年11月3日发布,突出了新文科建设在推动文科教育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该宣言明确了新文科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守正创新和实施分类推进,目标是构建一个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达到世界水平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新文科建设是新科技革命与文科教育深度融合的结果,对文科教育提出了新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和培养模式的要求。新文科建设强调跨学科融合与创新,通过产教融合模式,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能够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并在企业实践中深入了解国际商务的前沿动态和实际业务流程,从而提升解决复杂商务问题的能力。同时,产教融合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与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培养模式能够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满足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灵活调整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不同专业特长和职业发展方向的人才,推动文科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提供人才支持。其次,该研究有助于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产教融合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产业实际需求,校企深度合作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企业需求,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能够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产教融合模式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促进学科交叉与协同发展,如国际商务专业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结合。这种模式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推动高校学科建设的优化和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并搭建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推进多方协同育人,培养具备国际市场开拓、企业国际化运营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使其能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领域胜任进出口贸易、跨国投资、国际化经营与管理、跨境电商等职位。国际商务专业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应在新商科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知识与专业的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互联网和新技术思维、自主学习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课题聚焦于国际商务专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现状,旨在探索构建有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以推动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商务人才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旨在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知识图谱,深入分析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和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和实施路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在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已得到诸多高校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一方面,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该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方面,高校注重对现有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和优化,充分融合企业理念与管理模式,课程内容既涵盖基础理论知识,又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将大数据理论与应用、数据挖掘、商务数据分析、商务智能及金融科技等新兴课程与传统商科课程相融合,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产业需求与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1]。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单一课堂讲授模式逐渐被打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和AI技术,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习惯、需求和兴趣,个性化推荐教学资源、实现AI助教答疑,定制适合不同职业发展方向的个性化学习方案[2]。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也实现多元化,由以知识为中心的评价导向转为注重过程化考核和综合评价,合理减少知识习得类指标、增加能力素养类指标考核。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一些高校通过与行业协会以及在跨境贸易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校内跨境电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跨境电商协同创新中心、众创空间、专业创新工作室等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项目,搭建校行企产教深度融合平台[3]-[5]。借助该平台,学生能够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经营、暑期职业培训、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专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指导、项目孵化、产品运营、创意文案策划等创新创业活动,从而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提升职业认知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管理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6]-[8]。
随着新商业模式的兴起和国际商务环境的演变,国际商务研究生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分析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创新培养能够适应这些新商业模式的专业人才。近年来,随着《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及《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产教融合和多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这种模式在高校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新文科的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当以促进个人发展为核心,旨在培育具有个性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特征的商务精英[9]。具体而言,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和推进多方协同育人,培养具备国际市场开拓、企业国际化运营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领域胜任进出口贸易、跨国投资、国际化经营与管理、跨境电商等职位。国际商务专业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应在新商科理念的指导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知识与专业的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互联网和新技术思维、自主学习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0]。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课题旨在分析国际商务专业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的当前状况,并探索构建有效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3. 研究生教育产教融合的困境
(1) 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钩。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更新,但很多高校的培养模式未能及时调整,仍沿用旧有的标准,无法满足新时代经济发展对国际商务研究生的新要求。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未能紧跟国际商务领域的最新热点问题,缺乏前沿性,且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全面体现出国际商务研究生的专业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存在差距。一些高校虽然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有所对接,但在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创新思维、跨文化交流能力等,未能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最终目标,使得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胜任复杂多变的国际商务环境。
(2) “双导师”制建设落实不力。校内导师通常专注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指导研究生的论文撰写和科研项目参与,这使得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偏向学术化,而对实际商务活动的深入理解和实践经验积累相对不足。与此同时,校外导师虽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但由于其工作思维和市场导向的影响,可能对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自身的实践经验有效转化为对研究生的针对性指导。这种现状不利于培养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丰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
(3) 生源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的研究生选拔机制主要依赖于初试和复试成绩,然而这些成绩仅能反映学生在学术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难以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这导致部分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优异,但在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表现不足,从而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
4. 研究生产教融合的实施策略
(1) 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如图1,通过比较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探索满足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以及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动性,培养多学科交叉的思维;从社会企业和毕业生职业需求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探索依托校企合作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对课程体系进行完善。具体而言,课程设计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开设跨学科课程模块,如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国际商务课程体系。例如,设置“国际商务与大数据分析”“跨文化管理与心理学”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国际商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数据分析、跨文化交流等多学科技能,培养其多学科交叉的思维能力。
Figure 1. Improvem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s
图1. 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改进
(2) 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途径。为满足国际商务行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目标。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如创新创业活动的硬件设施平台、创新创业社团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以及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平台等,进一步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基础,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3) 基于“质性研究”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知识图谱。知识图谱的构建通常借助文献计量软件,通过对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呈现特定领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引入“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问题本质。质性研究通过自然观察、深入访谈以及文件数据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当事人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和看法,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解释。本研究拟通过对近年来国际商务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或设计并实施一系列非结构化访谈,运用质性分析方法构建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知识图谱。通过这一过程,深入剖析当前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并为专业转型升级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4) 基于KSAO模式的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如图2,KSAO模式即知识(K)、技能(S)、能力(A)、其他特质(O),以KSAO模型为基础,构建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研究生素质需求框架。通过KSAO模式,探索学科交叉型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训练以及创业意识培养机制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例如,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应重点关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如创新管理、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项目,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Figure 2. General KSAO model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graduate training
图2. 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一般KSAO模式
(5) 校企外驱与人才内在驱动的激励相长机制。创新型人才的产出与教育组织者的投入与改进有关,但其根源应该在于人才本身。经过多年对教育模式的改进、培养策略的研究、校企联动育人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外驱动力的改进程度已经充分领先于人才内在驱动的开发,想要更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深刻研究如何引出人才内在驱动力,内外激励相长共同促进提升人才质量。因此,设计“激励机制–工作满意度–创新型人才数量–创新动力–创新成果量”机制,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形成良性激励效应。激励机制的研究,可以从不同方面,以市场需求或者以质量评价为主导。
5. 结论
在新文科背景下,为应对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挑战并抓住发展机遇,本研究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得出了以下具有可量化特征的核心结论:
首先,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KSAO模型的国际商务研究生素质需求框架。该框架明确定义了人才培养所需的四大核心要素:知识、技能、能力和其他特质。通过这一框架,高校可以精确对标市场需求,系统性地设计培养目标,确保毕业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上达到行业标准,为成为创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优化方案。该方案主张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通过开设“国际商务与大数据分析”“跨文化管理与心理学”等具体的跨学科课程模块,将经济、管理、法律、数据科学等知识有机结合。这一量化措施旨在系统性地构建学生的复合知识体系,使其能够从多维视角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国际商务问题。
再次,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四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体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生态链,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全过程支持,有效强化了其职业核心竞争力。
最后,本研究建立了一套校企外驱与人才内驱相结合的“双驱”激励机制。通过设计“激励→满意度→创新动力→成果”的量化反馈回路,将企业的外部需求、学校的培养投入与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紧密联系起来。这一机制旨在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产出。
综上所述,本文所构建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通过上述四大核心贡献,为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路径,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233109),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编号:K23YG209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