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赣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way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Empowe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DOI: 10.12677/mm.2025.158205,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培琳:江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吴昕旻: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赣南特色农业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ural Revitaliza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pecialty Agriculture of Southern Jiangxi
摘要: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要求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抓手,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指南,而新质生产力发展正重构传统农业的生产关系与价值链条,为赣南特色农业创新提供了关键驱动力。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在农产品流通、品牌塑造、产业链延伸中的作用机制,发现“直播电商、文化IP、智慧农业”三大模式有利于显著提升特色农业附加值。然而,在产销实践中仍存在物流短板、人才缺口与品牌影响力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技术 + 制度 + 人才”协同机制,构建可持续的助农创新体系。厘清赣南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与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髓要义,更为赣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Abstract: The Central Rural Work Conference explicitly called for “leveraging the potential of local and specialty agricultural products,” emphasizing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core driver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value-adde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erves as the overarching guide for work related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the new era. Concurr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reshaping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and value chains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providing crucial momentum for innovation within Gannan’s distinctive agricultural sector.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mpact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brand building, and industrial chain extension reveals that three models—“live-streaming e-commerce, cultural IP development, and smart agriculture”—significantly boost the added value of specialty agriculture. Nevertheless, practical challenges persist i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cluding logistical deficiencies, talent shortages, and insufficient brand influence. Addressing these requires establishing a sustainable innovat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iculture through a synergistic “technology + policy + talent” mechanism. Clarifying the intrin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Gannan’s specialty agriculture not only deepens the comprehen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entral Rural Work Conference’s core principles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Southern Jiangxi to tail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local conditions, thereby achieving high-quality rural revitalization.
文章引用:黄培琳, 吴昕旻. 新质生产力赋能赣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 现代管理, 2025, 15(8): 1-8.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8205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数字技术革命正重构传统农业的生产关系与价值链条。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要求以产业振兴为核心抓手,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1]。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成为了突破城乡资源壁垒、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关键动力。

赣南地区作为品牌价值达691.4亿元的全国最大的脐橙生产基地[3]、中国白莲之乡和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其特色农业却长期面临“大产业、小个体”的发展困境,存在着传统销售渠道依赖批发市场,农户议价能力弱,价格波动剧烈;产业链附加值低,深加工产品占比不足20%;文化资源开发滞后,品牌知名度较低等问题。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深度发展为破解上述瓶颈提供了新契机——直播电商重塑产销关系,区块链技术强化品质信任,智慧农业优化全产业链效能。

然而,这一进程亦面临物流短板、人才断层与品牌脆弱性等挑战。深入剖析困境缘由与优化路径对构建高质量的助农创新体系具有重要实践价值。本文聚焦赣南特色农业,以“技术–产业–文化”协同视角,探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赣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系统论证新质生产力赋能赣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既是对中央战略的积极响应,也为革命老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现实突破口,为同类地区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2. 新质生产力赋能赣南乡村振兴的三大创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通过三重逻辑赋能赣南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推动赣南乡村振兴:其一,技术穿透打破地理限制,链接城乡消费市场;其二,文化赋能激活乡土资源,将“地理标志”升级为“情感IP”;其三,新生产工具引发劳动自身变革,由“靠天吃饭”转向“制天命而用之”。

2.1. 直播电商驱动型

直播电商的兴起为农产品销售开辟了“去中介化”的新渠道。一部手机、一盏补光灯,果园变直播间,果农成新网红——在赣南老区,手机“新农具”正为脐橙销售打开新天地,缩短了“田间到舌尖”的距离。

2.1.1. 典型案例

以“华农兄弟”为代表的乡村网红是赣南乡村振兴“出圈”的典型范例。该团队深扎赣州农村基层,全网坐拥900万粉丝,通过短视频与直播带货常年协助农户增销百万斤农产品,以直播实践带动村民致富[4]。其视频内容以果农日常劳作为主线,坚持“先试用再带货”直观展示农村劳作真实场景,他们在直播间现场切开脐橙验证果肉品质保障农产品质量,将网红流量转化为实际购买力,形成高质量的助农效应。

2.1.2. 运行保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5]。赣州市政府扎实落地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全南县打造特色品牌“文明实践 + 电商”模式,去年当地电商从业者超2000人,网络零售额突破5.3亿元,政府定期开设电商直播课程邀请专业讲师讲授短视频制作等实用技能,正如村民月满秀感叹道:“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她参加培训后建立了自己的抖音账号,拍摄自家富硒葡萄短视频,粉丝量达10万余,增加了3万元月收入[6]。政府引导为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2. 文化IP赋能型

文化IP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深挖地域文化资源同时注重文化IP联动,有利于特色农业从卖产品转向卖文化,借助文化故事打造有文化内涵的地理标志。

2.2.1. 转化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振兴文化IP赋能的关键一招。浙江宁波今日食品有限公司深挖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推出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有机融合的“年年有鱼”系列礼盒,由传统食品市场转入高端礼品市场,入选“宁波特色伴手礼”,获国内各类订单超3000万元。

2.2.2. 注重跨界IP联动

文化IP的跨界联动是乡村振兴文化赋能的重要手段。稻香村与国产热门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跨界联动推出“齐天揽月”月饼礼盒,深度还原游戏角色形象,收获3万人线上预约订单;旺旺食品推出电影《哪吒2》联名伴手礼盒,成为儿童心心念念的零食第一选择,这种文化共振有力地证明了文化IP跨界联动具有1 + 1 > 2的协同增效意义。

2.3. 智慧农业创新型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不能缺乏智慧农业的创新应用,必须推动全链条数字化升级,实现生产精细化、管理标准化与效益最大化,为传统农业注入科技动能。信丰县正大农业脐橙基地是供给侧数字化改革的典范。基地引入物联网无人机,农户在室内用手机即可轻松完成农药的精准喷洒,以往数位农民靠扛药桶一颗一颗打药几天的工作到如今却是一天之内完成,正如基地负责人肖蒋标所言:“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替代传统人工操作后,我们每株脐橙树的管护成本降低了5元,总成本降低了百分之40,显著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种植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并且有效提高了脐橙的产量和品质”[7]。宁都县智慧果园也逐步实现了智能化管理。他们将整个果园划分成各个区块,果树按区块号、条带号进行编号,建立3D图形模型。分片后,对各区域温度、湿度、土壤元素进行监测并设定取样频次收集,再使用水肥发酵系统调配好“营养液”,通过滴灌管道精准灌溉到每一棵脐橙树下[8]。智慧农业有效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也让果农们成为新时代的“数字农民”。

3. 新质生产力赋能赣南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新质生产力为赣南特色农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科技活力,但赣南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流通瓶颈、品牌建设与人才短板的结构性矛盾制约,亟待在因地制宜的实践中探索破解之道。

3.1.农产品流通瓶颈

物流体系不完善是制约赣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痛点。赣南自然地理环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山地面积占比超80%,山区较平原地区运输难度大时间长,加之县域冷链覆盖率不足60%,一方面导致水果生鲜等农产品运输损耗大,另一方面又导致物流成本高削弱了特色农业价格竞争力。与此同时,批发市场模式下农产品流通呈现“农户–收购商贩–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的多层级路径,冗长的流通环节不仅造成高损耗、低效率,还增加了运输、人工、管理等流通成本,成本和利润的累加最终导致农户利润被挤压[9]

3.2. 品牌影响有限

赣南脐橙等赣南特色农业品牌面临着品牌知名度低、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品质监管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困境。赣行万里团队调研报告显示,对赣南脐橙“了解”和“比较了解”只占3106份调查问卷的不到四成,品牌影响力主要集中于江西省内。且品牌虽统一标识,但部分加盟企业品质管控松散损害了品牌整体声誉,曾出现染色催熟等丑闻。假冒伪劣更是为赣南脐橙品牌建设雪上加霜,在第三届赣南脐橙推介会上赣南脐橙协会秘书长谢房忠曾透露:“重庆市销售的赣南脐橙9成是假冒”[10]。严重制约了赣南特色农业的品牌建设和赣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3.3. 专业人才短板

智慧农业专业人才缺口高限制了产业升级潜力。调研显示,全南县电商产业园中的主播普遍存在“边干边学”现象,缺乏系统培训且内容同质化率高,部分直播间因缺乏创意陷入“低价促销”恶性循环。同时,智慧农业技术应用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信丰县正大果园虽配备先进监测设备,但不少农户因缺乏数据分析能力仍依赖经验决策,导致技术投入回报率低于预期。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在于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加剧,乡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本土技能人才流失[11],电商产业园员工本地低文化中老年人占比较大,数字化工具接受度低制约商业模式迭代。

4. 优化路径:构建“技术–制度–人才”协同机制

上述挑战折射出新质生产力赋能赣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复杂性:技术应用需与基础设施、制度设计、人力资本形成系统协同。若仅聚焦流量增长而忽视底层能力建设,可能导致虚假繁荣与资源错配。因此,亟需通过技术迭代、政策创新与人才培育,破解“木桶效应”,推动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4.1. 技术赋能:完善数字基建与产业链延伸

技术赋能是破解赣南乡村振兴瓶颈、释放数字红利的核心抓手,需从智能物流升级与加工创新突破双向发力,构建“数字基建–产业协同–价值跃升”的技术生态。

4.1.1. 建设智慧物流

物流体系数字化改造是赣南特色农业降低损耗、扩大市场覆盖的关键。2023年,信丰冷链物流园全面推进并网营运,健全综合冷链服务网络,通过车载温控传感器实时监测脐橙储运环境,结合区块链技术确保温度数据。不仅实现了农产品集中供应和快速配送,也打开了县域农产品出村进城的新通道。自冷库投入使用后,赣南地区的蔬菜腐损率降低了约3.8% [12]。同时可利用大数据分析企业原料市场需求,建设农户直接对接企业的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逐级市场成本的同时增添农民收入,实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带动乡村振兴。

4.1.2. 深化加工创新

赣南特色农业产业链延伸需要技术创新突破深加工瓶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西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德都食品,依托智能化生产线开发果汁、果酱、固体饮料等深加工产品,通过酶解技术与低温浓缩工艺,提升了果汁出汁率和VC保留率。企业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不断创新推出定制化产品线,推出针对健身人群的低糖果冻、针对母婴市场的有机果泥。产品热销全国并出口至东南亚与美洲市场。这种“机器换人”改造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价值,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无独有偶,2016年农夫山泉落户信丰,建成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厂——中国赣南脐橙产业园,引进先进的鲜果分选线、榨汁生产线及无菌灌装生产线,成功解决了脐橙榨汁苦味的“世界难题”,自主研发推出NFC橙汁、17.5˚橙汁等产品。2023年合作农户平均每户收入近20万元,带动了4000多户合作果农致富,借助上下游产业链,惠及数十万人口[13],成为新质生产力带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

4.1.3. 深化加工创新

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赣南特色农业可借鉴国内先进经验在特色农业中推广RFID (射频识别)与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地到全程可视化管控。仿照认养一头牛品牌模式,引入区块链溯源系统,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查看特色农产品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的全程数据,包括土壤检测报告、农事操作记录等,实现品质实证的区块链背书,构建赣南特色农业的品质信赖。

技术赋能是协同机制的生产力基础。以新质生产力发展重构数字化产业生态,通过智慧物流降本、加工创新增值与品质信赖构建,有利于突破传统农业“低效锁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

4.2. 制度保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关系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需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制度保障是破解产业碎片化、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的核心机制,赣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新质生产关系。

4.2.1. 聚多主体协作

加强政府引导整合全社会多主体资源是构建新质生产关系的首要任务。赣南地区可建立农商交等部门联合平台,引导社会资本集中流入特色农业,实现其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安远县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以来,投入资金4.1亿元,统筹建设富硒产业基地、果旅融合示范园、全域乡村旅游智慧系统等17个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通过大力整合农业、水利、林业、乡村振兴等涉农资金,同时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积极参与,有效助推农村综合性改革部署[14]。另一方面,推动“文旅 + 乡村”资源整合,如将赣南红色苏区文化、赣南山区绿色文化、赣南宋城古色文化等有机融合,引导多主体协作。在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2.2. 强化资金扶持

针对新质生产力应用成本高的问题需构建多层次资金支持体系。设立赣南特色农业乡村振兴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数字化设备采购和专业技能培训,降低产业准入门槛的同时保障产品质量。同时提供减税等相应政策支持激活社会资本落地,培育本土优势企业,引入国内知名品牌建设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此外应急制度保障建设也需纳入议程,设立应急基金以确保黄龙病蔓延等极端情况下供应链韧性,保障特色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4.2.3. 深化品牌IP

品牌IP的构建需要地方政府的集中领导。赣南乡村振兴需推动“地理标志品牌IP”战略,整合赣南脐橙、南方酸枣糕、石城白莲等特色农产品,统一打造高附加值公共区域品牌。设计标准化标识如橙红色主视觉、脐橙卡通形象等,并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开展IP联动营销,提升区域品牌辨识度,带动整体知名度增长。还可加强IP联动效应如与景德镇陶瓷合作推出“脐橙青花瓷罐”,将脐橙与瓷器两大地理标志产品结合,持续扩大品牌溢价空间。同时举办“赣南脐橙国际博览会”等促使消费者从单一购买行为转向对地域文化的价值认同。

制度优化是协同机制的生产关系保障。通过制度创新释放资源聚合效应,形成新质生产关系。社会多主体协作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同时政府政策资金扶持降低转型成本,二者协同有利于为赣南乡村振兴构建“全链条护航”的新质政策生态,未来需进一步细化政策工具包,强化执行监督,确保红利精准直达田间地头。

4.3. 人才支撑:打造“新农人 + 专业团队”梯队

人才短缺是制约赣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需注重“本土孵化”和“外部引进”两条腿走路,一手深挖本土潜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田秀才”;一手广纳四海英才,引入专业团队补齐产业链短板,构建多层次的人才梯队。

4.3.1. 孵化本土人才

强化乡村人才本土培育是实现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赣南师范大学建设脐橙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 + 政 + 企”协同育人机制,强化“产学研用”。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坚持科技创新,把论文写在赣南红土地上。为脐橙产业的品种选育、苗木繁育、果园建设、病虫害防控、鲜果贮藏保鲜、产品深加工等全部环节提供技术服务,授权发明专利33项,制定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19项[15],培养本专业优秀学生成为“新时代村官”和“数字新农人”,聚焦赣南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持续供给本土人才。

4.3.2. 引进外部人才

针对赣南乡村振兴发展的高端人才缺口还需打破地域限制,吸引专业团队。如赣州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技研发团队,成立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广“五统一分”“三大一篓”“三保一防”等先进栽培模式,辐射带动高标准新开发基地57.8万亩[16]。政府还可通过税收优惠与项目补贴,吸引知名企业设立县域办事处根植乡村基层。同时政府推动“田间学堂”建设,邀请农夫山泉等技术团队驻点指导,传授智能分选设备操作、病虫害AI识别等专业技能。针对长期引进,则可实施安居创业双补贴政策,以诚意吸引外部人才。

4.3.3. 构建“传帮带”长效机制

人才效能最大化需实现“新农人”与“专业团队”的深度协同。乡村产业园可建立“1名专家 + 5名骨干 + 50名农户”的帮扶小组,专家团队定期驻点指导,骨干农户负责技术扩散。例如,在区块链溯源系统推广中,骨干农户通过“手把手教学”带动普通果农完成数据上传,提高系统自主使用率,实现技能有效流通。这种“传帮带”的融合模式既激活内生创新动力,又避免外来“水土不服”。

人才培育是协同机制的劳动力支撑。核心在于构建“自我造血”与“外部输血”的良性循环。通过本土孵化夯实基础能力、外部引进补齐高端短板、梯队协同放大资源效能,突破赣南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本支撑。未来还需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完善职业发展通道,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推动赣南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并非简单地将要素相叠加,而是需要构建“技术–制度–人才”三者相互依存、动态演进的有机整体。本质上是一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育为支撑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力”的系统性变革。构建三者协同的“正反馈循环”:技术的突破为产业升级提供可能;有效的制度吸引适配人才;高素质人才又反作用于技术运用和制度优化。这一循环不断深化,共同推动产业生态从“劳动密集”转向“技术密集”,最终赋能赣南乡村振兴质的飞跃。

5. 结论

新质生产力的深度嵌入,为赣南特色农业开辟了“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价值跃升”的转型路径,不仅重塑了传统农业的生产关系与价值链条,更成为革命老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引擎。系统剖析赣南特色农业的创新实践,揭示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路径,有利于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赣南范本。

基金项目

2024年国家级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昭昭互联,赣行万里——“短视频 + 直播 + 电商”助农模式赋能赣南地区乡村振兴》(202410407046X)。

参考文献

[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N]. 人民日报, 2024-12-19(1).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5-02-24(1).
[3] 郭晴. 2024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J]. 中国品牌, 2024(6): 46-55.
[4] 刘苏良, 胡跃清. 屏幕后、青山前的“致富兄弟” [N]. 光明日报, 2020-12-14(7).
[5]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 2024(11): 4-8.
[6] 刘兴. 特色农产品沿着“云”端出大山[N]. 经济日报, 2025-04-02(8).
[7] 刘荣东, 李镜富, 罗名福. 江西信丰: 智慧农业助力脐橙产业高质量发展[EB/OL].
http://jx.people.com.cn/GB/n2/2025/0507/c186330-41219952.html, 2025-05-07.
[8] 赖永峰, 刘兴. 传统水果致力标准化品牌化——江西赣南脐橙产业调查[N]. 经济日报, 2023-10-13(9).
[9] 朱美羲, 罗屹, 武拉平. 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分析[J].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4(6): 28-33+224.
[10] 赵庆博. 赣南脐橙九成是假冒[N]. 重庆晚报, 2011-12-21(4).
[11] 吴婧, 吴黎, 刘春成. 数字技术赋能县域特色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 农业经济, 2025(4): 35-37.
[12] 梁楚烟. 赣州: 加快融湾步伐 打造高品质“菜篮子” [EB/OL].
https://www.xinhuanet.com/city/20240517/0acf01b8f9d5458c95b1523234efb932/c.html, 2024-05-17.
[13] 胡可璐. 乡村振兴一线观察 走进中国脐橙之乡: 农夫山泉联农助农 绘就良“橙”美景[EB/OL].
https://www.xinhuanet.com/food/20241230/a91b47e016cd4b4c9aac32fef5c8cf1e/c.html, 2024-12-30.
[14] 李黄安, 欧阳龙海, 廖金明. 安远: 聚集“四力”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N]. 中国改革报, 2023-08-04(6).
[15]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为脐橙产业“把脉”——记赣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N]. 光明日报, 2024-12-31(6).
[16] 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 江西赣州擦亮赣南脐橙金字招牌描绘乡村产业振兴画卷[N]. 人民日报, 2024-1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