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乡村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重庆市黔江区新建村作为一个典型的西部山区村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功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及文化产业,新建村不仅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还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传承。本研究基于新建村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作用,提出了适应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与生态的双向复兴,且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的有机结合,能够有效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significant changes have occurred in the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aspects of rural areas in China. Xinjian Village in Qianjiang District, Chongqing, as a typical mountainous village in western China, has successfully explored a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at integra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leveraging its unique natural resources and profound cultural traditions. By develop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Xinjian Village has not only improved the income level and quality of life of its villagers but also promoted the protection and innovative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Xinjian Village,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synergistic role of rural governance models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roposes a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that is adapted to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ource endowments.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ot only about economic prosperity but also the dual rejuvenation of culture and ecology. Moreover, through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olicy suppor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grassroots governanc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can be effectively promoted.
1. 背景
中国式现代化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一种独特发展模式,强调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特征。这一模式不仅追求经济增长,更注重社会公平和生态可持续性[1]。在这一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旨在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特别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为破解城乡差距、提升乡村生活质量提供了实践路径。新建村作为重庆市黔江区的一个典型村落,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为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实施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
作为一个典型的西部山区村落,新建村既面临交通不便、发展基础薄弱等普遍性问题,又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该村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探索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发展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为其他西部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还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层面的具体实践内涵。通过研究新建村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乡村振兴政策在西部基层的实施效果,为未来优化政策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启示,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探索出新的方向。
2. 理论基础
2.1. 乡村振兴理论
乡村振兴,既是指重新彰显乡村“传统基因”的生命力、扭转继续凋敝的局面[2] [3],又是指实现乡村内部在经济、人居、治理农民生计等方面实现自给与繁荣[4]。乡村衰退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迫切需要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理论是基于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战略目标,提出的旨在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全面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其核心内容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大目标,强调通过提升农业现代化、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以及传承乡村文化,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5]。该理论倡导内生发展与外部支持相结合,主张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强调通过多层次政策支持、科技创新、社会资本积累和农民主体参与,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与现代化转型。在实践路径上,乡村振兴理论要求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并通过推动绿色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乡村治理等途径,最终实现乡村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文明建设。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未来代际满足需求的能力,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6]。它基于三大核心维度: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主张通过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公平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长远的全球发展目标。自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这一概念以来,联合国通过《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框架,推动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和地方性治理等领域,但也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之间的矛盾挑战。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全球政策和地方治理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尤其在促进社会公平、推动产业转型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分析法
通过系统查阅国内外关于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文献,分析现有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通过整理和分析与重庆市黔江区新建村相关的公开报道、地方政策文件等,获取该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及社会经济背景。
3.2. 数据分析法
主要依赖公开的统计年鉴和政府工作报告获取新建村及其所在黔江区的经济、社会、生态数据。重点关注村民收入、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变化等核心指标。此外,通过对区域内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新建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效果。
4. 案例分析
4.1. 基本情况
黔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位于小南海地震遗址公园以东,南邻八面山自然风景区,西可连接武陵仙山,北接鸡公山,是小南海景区的民俗体验区,距离黔江城区46公里,海拔高度720~1200米。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63户,1819人,有少数民族人口1655人,占总人口91%,有土家族人口149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2%;该村幅员面积24.79平方公里,有耕地3685.8亩[7]。
新建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首先,村域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95%,是典型的生态宜居地区。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为新建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还使其成为负氧离子含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区域,清新空气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此外,村内有多种珍贵树种,这些树种不仅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有较高的经济潜力。新建村还享有丰富的水资源,作为黔江区最典型的生态功能定位乡镇,大部分区域为黔江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及其干支流保护区,水质优良,保障了农业灌溉和居民日常用水。同时,新建村是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形成了丰富的生态链条,为自然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资源。
作为土家族聚居地,新建村同样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展示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历史底蕴。村内保留着13个土家山寨,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土家族建筑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建村的“女寨主制度”文化,这是土家族特有的母系部落制度,女性在村落治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示了独特的社会组织方式和文化传承。村民至今保留着土家族的传统婚恋和丧葬习俗,婚礼仪式和丧葬仪式独具地方特色,充满了敬祖和家族观念。村里的民族歌舞表演则生动展示了土家族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民间歌舞体现了土家族的神秘色彩,吸引了大量游客。
此外,新建村还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村内设有全国首个土家族民俗生态博物馆——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展示了土家族的历史与风俗。村民传承着传统工艺,这些工艺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象征。特别是土家织锦,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后坝山歌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源自新建村,是土家文化的重要符号,展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综上所述,新建村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这为其在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支撑。
4.2. 开发措施及成效
新建村在近年来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发展、经济提升以及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展现了综合性的成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首先,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新建村发展的核心。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新建村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新建村拥有全国首个土家族民俗生态博物馆——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成为土家文化展示和传承的重要平台。村内70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市级名录,699名市级传承人得以确立,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通过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化手段结合,新建村在文化保护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8]。
其次,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是新建村的一大亮点。依托丰富的土家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新建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将土家十三寨打造成4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这一旅游项目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通过深化“文旅+”产业链条,村内打造了“土家特色休闲商业区”和“土家农耕文化展示区”等项目,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此外,乡村旅游的开发带动了民宿、餐饮、手工艺等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村民的就业与收入增长。
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改善方面,新建村通过一系列规划与投资,极大提升了村庄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村内完成了道路修缮、停车场建设、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安装以及乡情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优化了交通、公共安全和文化服务功能,极大提升了村庄的综合服务能力。同时,村内还开展了大规模的公共环境整治工程,包括对5880平方米区域的环境治理、化粪池和水池的建设等,有效改善了村庄的卫生和生态环境[7]。
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方面,新建村通过实施“公司 + 村集体经济组织 + 农户”的合作模式[9],推动了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投资建设土家原乡主题特色民宿、网红智能星空房等项目,不仅提升了旅游服务的品质,也带动了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新建村的集体收入也取得了显著增长,从2012年以前的0元增至2022年的23.46万元,预计2023年将突破50万元,显示出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7]。
社会民生改善是新建村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通过建立西兰卡普农民工返乡创业园,村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返乡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解决了500余人的就业问题[10]。村内还开展了多层次的技能培训,特别是在西兰卡普编织技艺等传统手工艺方面,提高了村民的就业技能和收入水平。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村民的稳定就业,还增强了村庄的社会稳定性。
总体而言,新建村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家民俗文化和自然资源,推动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的全面提升。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新建村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典范,展现了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发展的和谐共生。
5. 经验总结与启示
新建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首先,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11]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实施统一的、无差别的振兴模式往往忽视了地方特色的多样性,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效果的低下。新建村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振兴路径,避免了“千村一面”的发展模式。这一做法表明,乡村振兴应注重因地制宜,依据地方的生态、文化和社会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12]。
其次,新建村通过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成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并行推进,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赢局面[13]。这一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提示我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时,要防范因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风险。
此外,基层治理创新和社区参与是新建村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创新的治理模式和增强村民的参与感,村庄有效提升了治理效能和社会凝聚力[14]。这为其他乡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提供了启示,未来的乡村振兴应注重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村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意识,确保政策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文化的传承与经济转型同步推进[15]是新建村振兴的另一大亮点。通过保护与创新土家族传统文化,结合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建村不仅增强了文化自信,也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持续的内生动力。这一经验表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还要推动其现代化转化,利用文化产业助力经济发展[5]。
最后,新建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方面的投资[16],显著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乡村振兴过程中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确保振兴政策能够长期有效地实施。
综上所述,新建村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其他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框架,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