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纪录片的文学叙事策略与文化记忆建构研究
Study on Literary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Cultural Memory Construction in Historical Figure Documentaries
DOI: 10.12677/arl.2025.143044, PDF, HTML, XML,   
作者: 张 雯: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江西 南昌
关键词: 历史人物纪录片文学叙事文化记忆Historical Figures Documentary Literary Narration Cultural Memory
摘要: 当下历史人物纪录片创作面临双重挑战,要保证历史信息的准确传递,也要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当代的历史人物纪录片由于影像资料时代的限制,无法完整重现当时人物生活或是原有相貌,大多通过扮演、重塑的方式来呈现,纪录片的核心内涵在于真实,因此历史人物纪录片苦难之处在于要寻求真实与扮演之间的微妙平衡。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增加,纪录片也需要在其真实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从简单地记录事实延展到故事性与画面美感并存。研究着重分析历史人物纪录片的文学叙事策略与文化记忆建构,探讨叙事手段如何层层推进文化记忆的沉淀过程。纪录片创作者通过场景再造与情感共振,唤醒观众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在代际传承中强化集体身份认同,能够为文化记忆的当代转化提供实践参考。
Abstract: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documentary creation faces a dual challenge: ensuring the accurate transmission of historical information while meeting the aesthetic demands of modern audiences.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era of visual materials,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documentaries cannot fully recreate the life or original appearance of historical figures and often rely on reenac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to present them. The core essence of documentaries lies in their authenticity, and thus, the difficulty for historical documentaries is to find a subtle balance between authenticity and portrayal. As audience aesthetic demands continue to grow, documentaries also need to evolve on the basis of their authenticity, expanding from simple fact recording to the coexistence of storytelling and visual aesthetics. The study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literary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cultural memory construction in historical documentaries, exploring how narrative techniques can gradually advance the sedimentation process of cultural memory. Documentary creators, through scene reconstruction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awaken the audience’s recogni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strengthening collective identity in 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can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memory.
文章引用:张雯.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文学叙事策略与文化记忆建构研究 [J]. 艺术研究快报, 2025, 14(3): 285-290. https://doi.org/10.12677/arl.2025.143044

1. 引言

历史人物纪录片将选题视角聚焦于历史长河之中,结合文献史料、历史遗存等通过线性叙事、板块叙事等叙述方法讲述历史人物的生平,反映历史人物的品格精神,在人物塑造、时空呈现等方面形成独特创作规律[1]。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纪录片创作者开始尝试将文学叙事策略融入影像表达,通过时空重构、视角转换等手法,让尘封的历史人物重新焕发生命力。创作转向不仅涉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更关乎社会与集体文化记忆的当代建构。本文通过系统梳理纪录片的叙事框架与实施路径,试图揭示文学化叙事与文化记忆形成的互动机制,为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2.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文学叙事框架

2.1. 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平衡

纪录片是一种影视艺术,其实就是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现实世界题材的电影,历史人物纪录片是纪录片中的典型类型,但是由于历史人物的时空缺席,因此大部分历史人物纪录片需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历史遗址或是相关人物的采访等资源来进行历史佐证[2]。创作历史人物纪录片的核心命题在于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动态平衡关系。纪录片创作者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文献与人物生平,在确保关键事件与核心史实准确性的前提下,对叙事节奏、场景细节、人物对话进行必要艺术处理。真实历史事件往往存在碎片化特征,通过合理的艺术加工能够重建历史情境的完整性,弥补史料记载的缺失环节。艺术化处理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篡改,而是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影视语言增强叙事的感染力与传播力。创作者需要在历史考证与艺术想象之间寻找平衡点,保持历史叙述的客观性,赋予作品审美价值,推动实现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的有机统一。

2.2. 人物心理的影像化呈现

展现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是纪录片深化叙事的重要突破口,创作者通过分析人物日记、书信、诗词等原始文献,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情感线索与心理轨迹[3]。光影设计与场景调度配合旁白解说,构建出可感知的心理空间。多角度叙事手法将不同见证者的回忆交叉呈现,避免对人物性格进行单一化解读。历史情境的视觉还原需要兼顾时代特征与现代审美,在服装道具、建筑风格等细节上体现历史真实。人物独白与肢体语言的精心设计帮助观众跨越时空障碍,感知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心理活动的影像转化要保持对历史原型的敬畏,也要突破传统叙事的平面化局限,在情感共鸣中实现历史人物的活化再现。

2.3. 时代背景的立体还原

历史人物纪录片对时代背景的还原需要突破简单场景复现的局限,构建具有沉浸感的立体历史空间。创作团队通过整合服饰器物、建筑形制、社会习俗等多维度元素,在画面中铺陈出特定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音效设计融合方言俚语、市井声响、自然天候等环境要素,形成具有辨识度的听觉标识。社会关系的网络式呈现揭示人物所处的权力结构与人际生态,将个体命运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坐标系。经济形态与生产方式的细节刻画帮助观众理解人物行为的现实制约,避免用现代思维评判历史选择[4]。日常生活的微观叙事填补宏大历史的叙事缝隙,从饮食起居到节庆仪式的生活化场景让抽象历史变得可触可感。时空坐标的精准锚定为人物行为提供合理逻辑,使观众在多重感官体验中形成对历史语境的整体认知。纪录片通过多层面细节的有机组合,将单向度的历史描述转化为可沉浸体验的文化场域,在真实与想象的平衡中搭建通往过去的桥梁。

3.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文学叙事策略

文学叙事策略的内涵聚焦于文本构建的技巧与方法,以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叙事结构等作为核心构成,而外延则延伸至其在不同维度的应用与影响,如跨学科与文化语境的延伸、媒介与形式的跨界应用以及历史与理论的动态演进等。传统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往往需要将文学性表达与纪实影像相结合,通过叙事技巧增强真实事件的感染力与思想深度,因此在叙事结构上往往会采用线性结构叙事,且大多通过全知视角进行旁边表达,如《故宫》中通过沉稳的旁白梳理历史的脉络,赋予影像宏观叙事的可信度。历史人物纪录片因其影像资料的局限性,无法完整地还原当时场景和人物,需要通过其特定的文学叙事策略进行叙事。

3.1. 时间线索交叉编织历史脉络

历史人物纪录片构建叙事框架时,打破线性时间链条往往能激发更立体的表达效果。创作者将人物生平不同阶段的事件切片重新排列组合,让少年经历与暮年抉择形成互文,早年理想与晚年成就产生共振。历史人物纪录片通过时序操控的方式自由地运用倒放、预叙、插叙等手法,将时间顺序重组,过去与现在的场景交替呈现,记忆碎片与现实影像互相映照,使观众在时间迷宫中主动寻找因果关联。重要历史节点不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蒙太奇手法与人物命运紧密勾连,形成环环相扣的命运图谱[5],让跨越时空的细节形成有机对话。观众在观看过程中逐步拼合时间拼图,能够感受到命运无常带来的戏剧张力,穿透表象把握人物精神演变的完整轨迹。时间线的错位重构最终服务于主题深化,当看似割裂的历史瞬间串联成暗流涌动的生命长河,人物形象便自然呈现出超越时代的厚重感。

3.2. 多重视角拼贴人物全貌

人物形象塑造需要突破单一视角的平面化困境,通过矛盾性叙述构建多棱镜效应。创作者整合书信自述、他人回忆、历史评价等不同来源的叙述声音,让亲历者与旁观者的记忆形成张力,官方档案与民间传说产生碰撞。不同立场的主体叙述相互补足又彼此消解,既保留原始素材的真实质感,又凸显历史认知的复杂性。当亲信美化地追忆遭遇政敌贬损的记载,当公开演讲的慷慨激昂对照私人日记的彷徨犹疑,立体人格便在视角冲突中逐渐浮现。叙事策略要求创作者保持客观中立的观察距离,将评判权交还给观众。观众在矛盾信息中自主辨析筛选,如同考古学家拼合陶片般还原人物原貌。多元视角的叠加最终形成全息投影般的效果,使历史人物摆脱脸谱化塑造,在众声喧哗中展现出血肉丰满的生命温度。

3.3. 意象符号承载文化记忆

历史人物纪录片通过意象符号的创造性运用,将抽象文化内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创作者从传统器物、自然景观、民俗活动中提炼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视觉元素,在画面构图中形成特定符号系统。符号的排列组合遵循文化认知规律,通过重复出现与变奏强化观众的记忆锚点。服饰纹样、建筑构件、礼仪动作等细节经过艺术化处理,转化为传递价值观念的表意工具。符号的时空错置手法打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让传统文化基因获得当代诠释空间。色彩符号的象征性运用构建情感基调,冷色调暗示历史距离感,暖色调拉近古今心理距离。动态符号与静态符号的交替呈现调节叙事节奏,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搭建理解桥梁。纪录片通过符号体系的层级化设计,使文化记忆的解读过程具有渐进性与参与性,观众在解码过程中完成文化记忆的自我建构。符号网络的编织需要兼顾历史准确性与艺术表现力,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前提下实现视觉创新,最终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机制。

3.4. 虚实结合突破线性叙事

历史人物纪录片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模式,通过虚实交融的叙事策略拓展表达维度。创作者在历史事件主干框架内植入合理艺术想象,用虚构场景填补史料缺失的叙事断点。现实拍摄与数字动画的交替使用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历史场景获得多层次呈现方式。人物内心独白与历史文献的声画对位,构建起客观事实与主观体验的双声道叙事。时空折叠手法将不同历史时刻并置在同一画面,形成过去与现在的视觉对话。碎片化叙事结构模仿历史研究的认知过程,引导观众主动参与信息拼合。虚实过渡采用渐变色处理或声音桥梁,避免叙事断裂造成的理解障碍。关键节点的留白设计激发观众想象,在史实确定性之外保留诠释空间。非线性叙事要求更强的结构控制力,需要平衡跳跃式呈现与逻辑连贯性。纪录片通过虚实元素的有机融合,构建出立体多维的历史认知场域,让观众在参与式体验中完成对历史人物的重新发现。

4.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文化记忆建构路径

4.1. 记忆层积,传承代际记忆

创作者采用时间纵深感强烈的叙事框架,将人物生平与时代变迁交织呈现,使个体经历成为集体记忆的缩影。代际传承的连续性通过祖孙对话、技艺演示等场景自然流露,历史断层在影像叙事中得到弥合。口述历史的穿插使用赋予记忆温度,亲历者讲述与文献记载形成双重印证。符号系统的反复出现强化记忆刻痕,传统纹样、方言俚语、仪式动作成为文化的载体。记忆重构不是简单复制历史,而是在当下语境中筛选具有共鸣价值的文化元素。纪录片通过层层叠加的叙事手法,将散落的历史碎片编织成连贯的意义网络,观众在观看过程中经历记忆的沉淀与转化。代际差异带来的理解鸿沟被共同的文化符号填补,个体记忆升华为群体认同的基石,从而形成跨越时空的身份归属感。

4.2. 基因唤醒,激活文化根脉

文化基因的唤醒需要突破静态保存模式,在动态传播中实现传统价值的当代转化。纪录片创作者挖掘历史人物承载的核心文化元素,通过现代视听语言重新编码传统符号。叙事节奏的把握关乎文化活力的传递,快慢镜头的交替使用对应文化基因的显隐表达。情感共鸣的触发依赖细节设计,器物纹理的特写镜头唤醒观众对传统工艺的认知。文化基因的激活遵循渐进原则,从表层符号识别到深层价值认同形成递进式认知路径。代际对话场景的设置搭建传统与现代的沟通桥梁,年轻观众在理解祖辈选择的过程中获得文化启蒙。纪录片的传播过程本身构成文化基因的复制机制,观众通过二次创作与社交分享延伸文化生命力,在互动体验中完成文化的破译与传承,让传统文化根脉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的生长空间。

4.3. 场景再造,恢复历史现场

重建历史时空需要超越简单的场景复刻,创作者通过光影调度与空间叙事激活尘封的记忆场景。考据时代特征的设计元素渗透在建筑肌理与器物纹样中,褪色的书信笔迹与磨损的家具包浆共同构成视觉证据链,让观众从物质细节触摸时代脉搏。声音设计同步加入历史氛围营造,马蹄踏过青石板的回声与电报机按键的节奏交织,形成可聆听的时间胶囊。空间场景的层次感随镜头运动逐步展开,庭院回廊的纵深透视与室内光影的明暗对比,引导观众在移步换景中建立空间记忆。数字技术并非替代真实,而是填补史料断层,让坍塌的古城墙在虚拟建模中重现风化痕迹,使消逝的市井吆喝通过声场还原技术穿越时空,让文化记忆获得具象化的传承载体。

4.4. 情感共振,促进代际传承

代际沟壑的弥合依赖于情感纽带的编织,纪录片创作者需要找到跨越时代的精神共鸣点。镜头聚焦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微小抉择,将家书里颤抖的墨迹与战壕中凝固的怀表指针转化为情感符号,使宏大的历史叙事沉降为可感知的生命温度。叙事节奏的轻重缓急对应情感起伏,激昂的革命宣言后接续沉默的星空空镜,让观众在情绪留白中完成自我代入。音乐介入打破语言壁垒,祖辈传唱的民谣旋律经过现代编曲处理,既保留方言吟诵的韵味,又唤醒年轻群体的听觉记忆。情感共振能够搭建供各年龄层观众驻足反思的桥梁,当荧幕上的历史人物在困顿中握紧信念,屏幕前的观看者不论处于何种人生阶段,都能在某个瞬间与百年前的眼神产生跨越时空的联结。

5.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优化策略

5.1. 叙事结构优化,增强记忆连贯性

纪录片创作者需要重构故事框架的逻辑脉络,采用螺旋式叙事或多线索并进方式强化记忆链条的完整性。制作团队在剪辑阶段应当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联,运用闪回镜头与时间轴标注帮助观众建立清晰的时间坐标。关键节点的间隔性重复能够加深记忆刻痕,但要避免机械复述导致叙事僵化。编导团队可以设计记忆锚点系统,将核心文化符号植入不同叙事单元形成呼应关系。叙事节奏的调控需要匹配观众的信息接收规律,在高潮段落集中植入关键文化记忆点。创作团队应当建立统一的故事板数据库,确保编剧、导演、剪辑各环节对记忆建构目标保持共识。

5.2. 技术手段创新,提升历史临场感

技术研发团队应当探索虚拟制作技术的创造性应用,通过LED虚拟影棚实时渲染历史场景提升制作效率。三维建模团队需要与历史学者深度合作,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可交互的立体场景。灯光设计组可开发仿古照明方案,运用色温调节与光影变化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昼夜环境。音效工程师应当系统采集古代乐器声纹,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音效数据库。动作捕捉团队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复原古代礼仪动作,演员表演经算法处理生成符合史料记载的行为模式。云端协作平台允许历史顾问远程指导场景搭建,及时修正不符合时代特征的细节呈现。

5.3. 传播渠道整合,扩大文化辐射面

传播策划团队应当制定跨媒介分发方案,针对不同平台特性定制内容版本。短视频平台侧重提炼记忆点制作预告短片,长视频平台保留完整叙事结构深化文化认知。教育机构可将纪录片拆解为教学模块,配套开发互动问答与主题讨论功能。国际传播组需要组建多语种译制团队,在字幕翻译中保留文化专有项的注释说明。社交媒体运营团队设计话题标签挑战赛,引导用户分享自身文化记忆故事形成二次传播。线下文化场馆联动举办观影沙龙,结合实物展陈促进跨代际对话。效果评估团队建立文化记忆留存度指标体系,通过观众反馈调整后续创作方向。

6. 结束语

历史人物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特殊载体,在当代社会承担着连接过去与当下的重要使命,通过文学叙事策略的创造性转化,尘封的历史档案得以转化为生动的集体记忆图谱,人物命运与时代精神在影像重构中产生新的对话可能,为历史影像的当代书写开辟更广阔的理论视野。

参考文献

[1] 王君. 论传记纪录片中历史人物形象的呈现路径[J]. 中国电视, 2024(3): 48-52.
[2] 王琦瑛, 刘洵. 历史人物纪录片的叙事和价值探析[J]. 声屏世界, 2023(5): 64-66.
[3] 张馨月, 杨光照. 历史人物纪录片《李白》的叙事创新[J]. 电视研究, 2022(8): 53-55.
[4] 池建新. 重返历史现场还原历史人物——纪录片《留法岁月》创作谈[J]. 当代电视, 2021(9): 74-77.
[5] 何林. 传记纪录片中历史人物形象的建构——以《叶芝: 狂热的心》为例[J]. 电影评介, 2018(15): 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