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对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而言,家庭环境是使其陷入抑郁的首要因素。据调查显示,我国近6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厌学、网瘾等问题。《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1],当前,我国家长普遍具有迫切教育好子女的强烈愿望,但不具备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2],也缺乏对家庭教育内在逻辑和科学规律的深刻认知,导致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迷茫。因此,提升家长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专业化是今后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3]。
2. 调查研究
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问卷、亲子关系问卷、父母需求调查以及社会人口学资料进行评估调查。
2.2. 调查对象
对重庆市某中学初一到高三年级学生家长(共1056人)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56份。在所填问卷中,身份为孩子父亲有744人(29.55%),身份为孩子母亲有312人(70.45%);初一年级至高三年级家长人数分别185人(17.5%),241人(22.8%),174人(16.5%),157人(14.9%),139人(13.2%),160人(15.2%);家中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有431个(40.81%),两个孩子的人的家庭547人(51.8%),两个以上孩子的家庭78个(7.39%);单亲家庭101个(9.56%),非离异家庭的955个(90.44%);家庭所在地为城镇的家庭777个(73.58%),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家庭279个(26.42%);家庭中父亲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676人(64.2%),专科学历有209人(19.79%),本科学历有155人(14.68%),研究生学历16人(1.52%);家庭中母亲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上的749人(70.93%),专科学历有208人(19.7%),本科学历有96人(9.09%),研究生学历3人(0.28%)。
2.3. 调查工具
父母教养观念。本研究采用刘小先(2009)编制的父母教养观念问卷[4],用于分析我校学生家长的育儿理念。本研究中,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感、主张体罚、主张奖励、成就期望、主张遗传、教育无效感8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0.83,0.76,0.68,0.68,0.65,0.64。
亲子关系问卷。本研究采用吴继霞等人(2011)编制的问卷[5],用于调查和分析我校家长与其孩子的亲子关系状况。该问卷共有四个维度,“理解沟通”是指父母对孩子充分理解与支持,亲子间可以畅通无阻地沟通与交流;“苛责干涉”包含试图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控制孩子,表现为苛求孩子和干涉孩子的言行;“喜爱尊重”包含对孩子怀有喜爱之情,并尊重孩子;“成长宽容”包含在意孩子的成长,并对孩子在成长中尝试中的言行持宽容态度。本研究中,理解沟通、苛责干涉、喜爱尊重、成长宽容4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2,0.83,0.82,0.78。
2.4. 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
2.5. 调查结果
2.5.1. 父母教养观念现状
1) 一般特点
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父母的教养观念中得分最高的是“主张民主”这一维度最低分是“教育无效感”维度。
Table 1. Average scor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each dimension of parental rearing concept
表1. 父母教养观念各维度均分及标准差
|
主张民主 |
教育有效感 |
主张体罚 |
主张奖励 |
成就期望 |
主张遗传 |
教育无效感 |
M |
4.57 |
3.50 |
2.61 |
4.11 |
3.66 |
2.25 |
2.48 |
SD |
0.52 |
0.63 |
1.03 |
0.66 |
0.82 |
0.83 |
0.98 |
2) 父母教养观念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父亲和母亲教养观念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有效感”、“成就期望”和“教育无效感”这三个维度上,具体来说,母亲在教育有效感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父亲,在教育无效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在成就期望上的得分也显著低于父亲。而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观念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Table 2. A test of the difference of parenting concepts between father and mother
表2. 父亲和母亲教养观念差异检验
|
|
M |
SD |
t值 |
主张民主 |
母亲 |
4.57 |
0.54 |
−0.19 |
父亲 |
4.57 |
0.47 |
教育有效感 |
母亲 |
3.47 |
0.64 |
−2.09** |
父亲 |
3.56 |
0.61 |
主张体罚 |
母亲 |
2.6 |
1.02 |
−0.22 |
父亲 |
2.62 |
1.05 |
主张奖励 |
母亲 |
4.1 |
0.64 |
−0.41 |
父亲 |
4.12 |
0.68 |
成就期望 |
母亲 |
3.6 |
0.81 |
−3.62*** |
父亲 |
3.8 |
0.82 |
主张遗传 |
母亲 |
2.24 |
0.82 |
−0.37 |
父亲 |
2.26 |
0.83 |
教育无效 |
母亲 |
2.54 |
0.97 |
2.78** |
父亲 |
2.35 |
0.98 |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
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的教育观念差异检验。结果表明,父母教养观念各个维度得分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的差异都不显著。
城市、农村家庭父母教养观念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城市和农村家庭父母教养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成就期望”和“教育无效感”这两个维度上,具体来说,农村家庭父母在成就期望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家庭,在教育无效感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城镇家庭。其他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没有显著差异。
Table 3. A test of the difference of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表3. 城镇和农村家庭教养观念差异检验
|
|
M |
SD |
t |
主张民主 |
城镇 |
4.58 |
0.51 |
0.57 |
农村 |
4.55 |
0.56 |
教育有效感 |
城镇 |
3.49 |
0.64 |
−1.12 |
农村 |
3.54 |
0.62 |
主张体罚 |
城镇 |
2.60 |
1.01 |
−0.21 |
农村 |
2.62 |
1.07 |
主张奖励 |
城镇 |
4.11 |
0.64 |
0.73 |
农村 |
4.08 |
0.69 |
成就期望 |
城镇 |
3.61 |
0.83 |
−3.07** |
农村 |
3.78 |
0.79 |
主张遗传 |
城镇 |
2.24 |
0.83 |
−0.42 |
农村 |
2.27 |
0.82 |
教育无效 |
城镇 |
2.42 |
0.96 |
−3.45** |
农村 |
2.65 |
1.00 |
不同文化水平父母教养观念的差异检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父母教养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就期望”和“教育无效感”这两个维度上,具体来说,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下的父亲和母亲在成就期望上的得分(M父 = 3.75;M母 = 3.74)显著高于文化程度为专科(M父 = 3.50;M母 = 3.46)、本科(M父 = 3.51;M母 = 3.42)和研究生(M父 = 3.13;M母 = 3)的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的父母在教育无效感上的得分(M父 = 2.57;M母 = 2.57)也显著高于文化水平为本科(M父 = 2.25;M母 = 2.11)的父母。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父母教养观念的差异检验。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父母教养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就期望”这个维度上,具体来说,家中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在成就期望上的得分(M = 3.73)显著高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M = 3.55)。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不同年级父母教养观念的差异检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父母教养观念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主张体罚”维度上,具体来说,初一学生父母在主张体罚上的得分(M = 2.77)显著高于高一学生父母(M = 2.34)和高三学生父母(M = 2.43);初二学生父母(M = 2.82)在该维度上的得分也显著高于高一学生父母和高三学生父母。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2.5.2. 亲子关系问卷现状
1) 亲子关系的一般特点
亲子关系的一般特点的数据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目前亲子关系问卷中得分最高的是“成长宽容”这一维度,最低分是“苛责干涉”维度。
Table 4. Average score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each dimens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表4. 亲子关系各维度均分及标准差
|
理解沟通 |
苛责干涉 |
喜爱尊重 |
成长宽容 |
M |
3.53 |
2.00 |
3.89 |
3.98 |
SD |
0.76 |
0.66 |
0.75 |
0.75 |
2) 亲子关系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父亲和母亲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调查结果表明,父亲和母亲亲子关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理解沟通”维度上,具体来说,母亲在理解沟通上的得分(M = 3.57)显著高于父亲(M = 3.43)。父亲和母亲的亲子关系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调查结果表明,亲子关系各维度得分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差异都不显著(p > 0.05)。
城市、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成长宽容”维度上,具体来说,城镇家庭父母在成长宽容上的得分(M = 4.01)显著高于农村家庭(M = 3.87)。其他维度在家庭所在地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不同文化水平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亲子关系各维度在父亲文化水平上的差异都不显著(p > 0.05)。而不同文化水平的母亲的亲子关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理解沟通”和“成长宽容”两个维度上。事后检验结果表明,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M = 3.47)的母亲理解沟通的得分显著低于专科文化水平(M = 3.64)和本科文化水平的母亲(M = 3.74)。此外,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M = 3.90)的母亲成长宽容的得分显著低于专科文化水平(M = 4.09)和本科文化水平的母亲(M = 4.27)。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调查结果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亲子关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成长宽容”维度上,具体来说,家中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在成长宽容上的得分(M = 4.07)显著高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父母(M = 3.92)。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不同年级亲子关系的差异检验。调查结果表明,亲子关系各维度在孩子年级上的差异都不显著(p > 0.05)。
2.5.3.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本研究还调查了父母教育观念各维度和亲子关系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数据分析的结果如表5所示,亲子关系中的理解沟通与“教育有效感”、“主张民主”、“主张奖励”、“主张遗传”呈显著正相关(p < 0.05),其中与“教育有效感”的相关最高。理解沟通与“主张体罚”和“教育无效感”呈显著负相关(p < 0.001)。
亲子关系中的苛责干涉与父母教养观念各维度的相关都是显著的。苛责干涉与主张体罚、成就期望、主张遗传和教育无效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与主张体罚的相关最高。与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感、主张奖励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主张民主的相关最高。
亲子关系中的喜爱尊重与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感、主张奖励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教育有效感的相关最高。与主张体罚和教育无效感呈显著负相关。
成长宽容与主张民主、教育有效感、主张奖励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主张民主的相关最高。与主张体罚和教育无效感呈显著负相关。
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ables
表5.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
主张民主 |
教育有效感 |
主张体罚 |
主张奖励 |
成就期望 |
主张遗传 |
教育无效感 |
理解沟通 |
0.31*** |
0.49*** |
−0.12*** |
0.20*** |
0.04 |
0.08* |
−0.27*** |
苛责干涉 |
−0.29*** |
−0.11*** |
0.34*** |
−0.13*** |
0.13*** |
0.23*** |
0.30*** |
喜爱尊重 |
0.33*** |
0.42*** |
−0.12*** |
0.23*** |
0.04 |
−0.03 |
−0.29*** |
成长宽容 |
0.37*** |
0.29*** |
−0.14*** |
0.27*** |
−0.03 |
−0.06 |
−0.23*** |
2.5.4. 父母需求情况
本研究还对我校家长的困惑进行了调查,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家长们希望得到的指导和帮助排名前三的话题是,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和情绪情感指导。
Figure 1. The demand of parents
图1. 父母需求情况
3. 讨论
3.1. 教育效能感在家长性别上的差异
研究发现相比于父亲,母亲对自身教养能力的消极认识更多。这强烈提示了社会性别角色期望(如“男主外,女主内”)可能对家庭内部教养责任分配和父母心理体验的深刻影响。相比于父亲,母亲通常承担更多日常教养的“直接责任”和情感劳动,这通常也会导致母亲更频繁地面临教养困境,也更容易体会到挫败感和无效感。
3.2. 教养方式在不同文化水平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尤其高中及以上)与更理性的成就期望、更大的成长宽容度相关。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指出,个体通过家庭和社会化过程积累的非经济资源,包括知识、技能、教育背景、文化品位等,能转化为社会和经济优势。具体来说,更高的文化素养意味着父母可能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开阔的视野,这有助于其设定更符合子女实际能力和发展规律的目标。同时,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更可能通过阅读、学习接触到科学的育儿理念,从而在认知上更倾向于理解、接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和阶段性,表现出更高的宽容度。
3.3. 教养方式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
结果表明,初中生(初一、初二)父母比高中生(高一、高三)父母更倾向于主张体罚。初一、初二正值青春叛逆期高峰,面对青春期孩子的巨大变化,部分初中生父母可能尚未更新或掌握有效的沟通策略。他们可能还沿用孩子童年期的管教方式(其中可能包含体罚),或者自身成长经历中体罚是常见手段,在应对复杂青春期冲突时,体罚成为他们“熟悉”但无效的工具。而高中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社会性发展相对更成熟,父母可能更倾向于将他们视为“准成人”,更多地尝试讲道理、谈判协商等方式。
3.4. 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变量间的相关性
研究发现,高成就期望、惩罚倾向与较差的亲子关系相关,而民主互动、合理期望及奖励则与良好关系呈正相关。这与戴安娜·鲍姆林德的经典教养方式理论高度契合。权威型教养方式(高要求、高回应),其核心特征正是本研究中的民主互动、合理期望与积极反馈(奖励),被广泛证明最有利于儿童社会性、情绪和学业发展,并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相反,专制型(高要求、低回应)往往伴随高惩罚和单向控制,易导致亲子冲突和疏离。本研究结果也验证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采用权威型教养理念对于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了“关系先于教育”原则的实践价值。
4. 对策和建议
4.1. 搭建综合学习平台,提升家长养育知识储备
研究显示,父母文化程度与对子女成就期望的合理性及宽容态度呈正相关,但学习能力比学历更为关键,积极学习型的父母能为孩子成长带来积极影响。鉴于此,学校应搭建综合性学习平台,为家长提供系统学习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互助小组活动、开展学习沙龙与研讨会等形式[6],让家长获得深度、全面且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丰富养育知识储备,为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支持者奠定基础。
4.2. 成立互助支持小组,缓解母亲养育压力
研究表明,母亲在养育过程中面临更大压力,教育无效感更为突出。为缓解母亲压力,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母亲互助支持小组。在这个小组里,母亲们可以相互交流养育经验,分享彼此的困惑与烦恼,获得同伴的情感支持。同时,小组还能为母亲们提供实用的养育建议,引导她们学会自我关怀,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养育挑战,提升养育效能感。
4.3. 开设特色工作坊,满足多元养育需求
研究还发现,家中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在成就期望上得分更高,且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的家长在养育过程中面临不同问题。因此,学校可开设多样化的特色工作坊。一方面,针对多子女家庭,开设“多子女家庭养育智慧”专题工作坊或沙龙,引导父母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设定合理期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家长的需求以及热门养育话题,开设相应课程,提供“课程点单”服务,并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满足家长多元化的养育需求,提升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