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协同构建与实践创新——以武昌区帮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a Cross-Regional Ecological Education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Wuchang District’s Assistance to Wufe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DOI: 10.12677/ces.2025.13857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峰, 王 琼: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湖北 武汉;朱翠兰*: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青少年科技辅导站,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跨区协作生态教育共同体协同构建实践Cross-Regional Collaboration Ecolog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Practice
摘要: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互动融合路径研究与探索的核心需求下,武昌区教育局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通过以课程共建打破资源壁垒、以资源整合构建实践矩阵、以双向共生激活内生动力、以标准创新保障教育质量等策略,协同构建了跨区域性的生态教育共同体,实现了生态资源的教育转化、课程体系的协同创新与育人模式的深度变革,推动了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为新时代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生态环境教育的创新范式,并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教育智慧。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in response to the core demand for exploring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athways, the Wuchang District Education Bureau and Wufe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had collaboratively built a cross-regional ecolog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breaking down resource barriers via joi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nstructing a practice matrix through resource integration, activating endogenous motivation through mutual symbiosis, and ensuring educational quality through standard innovation, they had achieved the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urriculum systems, and profound reform of educational models. This initiative had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providing an innovative ecological education paradigm for urban-rural educational integr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contributing educational insight to both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李峰, 王琼, 朱翠兰. 跨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协同构建与实践创新——以武昌区帮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8): 79-87.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8571

1. 引言

建设教育强国,城乡协同发展[1]是实现教育公平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大背景下,乡村教育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日益凸显其重要地位。补齐乡村教育短板[2],不仅关系到农村孩子的成长成才,也直接影响着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整体社会的协调进步。

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哲学的发展,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系统思维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培养学习者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与生态实践能力,不仅关注环境知识的获取,更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发展。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提出的“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要求,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积极主动作为,深入对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生态教育现实需求[3],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结对帮扶机制。通过统筹规划、精准施策,在教师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教研联动等方面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有序流动,为当地教育振兴注入了新活力[4] [5]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长江生态核心功能区,拥有极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优秀的人文资源,当前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推进生态教育的发展。通过建设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基地和五峰耕读教育大学堂等多个高标准的生态研学基地,在县内形成了完善的生态教育基础设施,所涉及的课程内容涵盖长江生态文明、茶文化、土家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不仅推动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与成长,也提升了当地教育质量,更为全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笔者结合“乡村振兴”主线任务[6],以武昌区帮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构建生态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实践为个案,深入剖析其协同机制,进一步归纳地方教育实践在“乡村五大振兴”[7]中的问题及优秀经验做法,并重点总结其在课程协同创新、馆教资源整合与双向研学共生中的实践策略,为推进区域生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可复制的范式经验。

2. 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机制构建思想:从“单点帮扶”到“体系化赋能”的创新

跨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与优质均衡的重要战略载体,体现了共建共享、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其深刻内涵在于打破地域壁垒,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涵盖学校、教师、学生、家庭与社会的教育生态系统,推动教育要素跨区域流动与优化配置。其核心理念是坚持系统思维和生态理念,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文化价值深度认同与可持续发展机制有机融合,切实提升教育公平性、整体性和创新力,构建合作共赢、互促共进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Figure 1. The construction connot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lements of Wuhan·Wufeng Ecological Education Community

1. 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内涵和协同要素

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协同构建,正在通过结对机制实现从“单点帮扶”向“体系化赋能”的深度转型(图1所示为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协同构建内涵)。这一过程不仅突破了以往以资源输送为主的简单对口支援模式,更是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整合双方在教育理念、师资培训、课程建设、科研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协同发展、共建共享的生态教育体系[8],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1. 政策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背书

推动跨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建设,政策顶层设计是极为重要的战略引领和制度保障。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框架,明晰权责边界,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跨区域协作机制,不仅能够深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教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有机联动与良性互动,推动多元主体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形成发展合力,更能够坚持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充分释放政策牵引力和制度红利,加快构建布局合理、机制高效、生态良好的教育共同体新格局。

在国家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2011年起,武汉市结对帮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021年,武汉市明确武昌区和江夏区对五峰持续实施协作定点帮扶;2022年8月,武汉市教育局对口帮扶县教育局工作座谈会召开,双方签订《武汉市教育局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关于实施教育对口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合作协议》;2023年5月,武汉市教育局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签订《教育协同发展框架协议》,标志着帮扶工作从零散行动转向系统性协作;2024年4月,武汉市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2024年省内区域协作结对帮扶恩施州、宜昌市五峰县工作的通知》《2024年武汉市结对帮扶恩施州和宜昌市五峰县工作要点》的工作通知、武汉市教育局印发了《2024年武汉市教育结对帮扶恩施州、宜昌市五峰县工作方案》。

在上述顶层政策文件的指导下,武汉市教育局立足“武汉所能、五峰所需”,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完善机制、创新方式”的原则,以深化校际间结对帮扶与合作、推进五峰实施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建设、开展教科研和教育云资源交流共享活动、支持五峰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引导武汉市社会力量广泛开展捐资助学、社会实践、消费扶贫等活动为主要任务,助推五峰教育高质量发展。

2.2. 校际深度联动的合作模式赋能

作为推动跨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校际深度联动更体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在坚持系统思维,强化区域内外学校间的机制共建、资源共用、课程共研和教师共培的指导思想下,校际联动深入挖掘了各校特色与优势,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与深度融合,激发了教育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推动了教育要素从“物理整合”向“生态协同”转变,彰显了共同体“共建、共治、共荣”的本质内涵,加快了实现区域间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和可持续进化。

在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武昌区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校际深度联动的合作模式,开创了校际联动从“单向输入”到“双向共生”的新局面,形成了跨区域教育共同体的新范式。依据相关工作部署,武昌区水果湖一中、水果湖二中、水果湖一小、水果湖二小、中华路小学等15所对口学校根据校情一校一策,制定帮扶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明晰专项工作联系人制度,确保信息渠道畅通,确保结对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其中,武汉梅苑学校制定出台了《武汉市梅苑学校、五峰县长乐坪中小学线上线下联合教研三年行动方案》,丁字桥幼儿园与五峰采花中心幼儿园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近年来,依托名师工作室,两地开展名师教学研讨、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等活动,互访交流活动累计达33次,参与教师共计133人次(其中武汉往恩施、五峰交流互访47人次、恩施、五峰来武汉交流互访86人次),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促进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和专家团队,组织学校领导干部、骨干教师40余人次,围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等内容,开展中小学校级干部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20余次,提高了学校干部管理能力;依托AI智慧研训平台建立的“云端教研周”“校长互访月”等机制化活动平台,两地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实现了跨时空、常态化的专业交流与实践经验共享10余次,不仅为两地的教育协同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标志着两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迈入新阶段,受到了包括人民网、新华网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9]

新的校际合作模式突破了传统“单向输入”的帮扶路径,向“双向共生”的协同发展迈进。双方共同构建“研学实践–课程融合–情感共振”三位一体的实施体系,通过推行“双师协同授课”模式[10],实现教育资源和教学优势的深度整合,一方面不仅提升了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与课程创新能力,也为城市学生提供了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与成长的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城乡融合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协同发展,推动跨区域教育共同体从理念共识走向精神同构和实践共生;另一方面不仅为五峰生态教育奠定了资源基础,彰显了政策驱动的体系化赋能成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跨区流通,更通过校际协同创新激活了五峰教育的内生动力,为生态共同体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3. 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建设评价:从“协同推进”到“系统评估”的跃升

在“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机制,以确保协作实效的持续提升与路径的可复制性。本文基于三年建设实践,总结提炼出一套“四维一体”的协同评价体系,涵盖过程性、结果性、关系性和反馈性四个维度,旨在实现教育资源配置与育人模式创新的系统评估与动态调整。

(1) 过程性评价:聚焦协同运行的规范性与执行力。

实践中发现,协同机制的有效运行依赖于制度执行的刚性和过程管理的细致。为此,两地联合制定“年度帮扶工作计划”,明确工作任务清单、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例如,明确要求对口学校每学期开展不少于3次联合教研活动、每年互访不少于2轮、线上平台资源更新不少于10项。这类具体化、量化的指标安排,显著提升了跨区域协同的制度执行力和过程监控水平,也为阶段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2) 结果性评价:聚焦育人实效与专业提升的可量化成果。

在协同推进中,五峰当地学校逐步构建起六大特色生态课程体系,涌现出“楚香手作”“一物一课”等具有地域特色与生态价值的课程成果;同时,参与协同的教师累计达百人次,通过双师课堂、工作坊培训等形式实现专业成长。实践中引入生态素养评估问卷、教师发展档案袋、课程成果展示会等多元工具,对学生生态意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学校课程创新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估,实现由“做得好”向“评得出”的转变。

(3) 情感联结评价:聚焦城乡师生间的互信感与协作关系。

通过定期组织“城乡学生互访营地活动”“双师共创课堂”等项目,城乡师生间逐步建立起情感纽带与合作默契。调研发现,多数五峰学生在参与武汉研学后,增强了生态保护意识和主动表达能力;武汉学生则在乡村实践中体验到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培养了社会责任感。结合访谈数据和社会网络图谱分析发现,校际协作网络由初期的“点对点”拓展为“面对面”的多中心结构,显示出协同生态的稳固性与韧性。

(4) 系统反馈机制:聚焦协同治理的动态优化与机制闭环。

为避免协同工作陷入“活动化”或“形式化”困境,武昌区教育局与五峰教育局联合搭建“协同工作数字平台”,实现数据采集、过程追踪与意见反馈的闭环管理。每季度发布“协同质量报告”,定期召开“区域教育协作推进会”,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项调研与机制修订,形成了“实践–反馈–优化–再实践”的运行链条。

4. 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资源协同做法:从“生态禀赋”到“课程资产”的拓展

教育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in Education)是指在多元主体(政府、学校、教师、社区、社会组织等)参与下,通过制度化机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共治与成果共创的过程。协同治理强调治理结构的扁平化、决策机制的参与性以及实施过程的透明性,其根本目标是打破区域、层级和组织壁垒,实现教育公平与系统优化。

在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协同构建进程中,武昌区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两地的教育资源正经历一场深层次的协同化改造,实现从“生态禀赋”向“课程资产”的转化升级。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五峰优质自然生态资源的系统性教育整合,更是通过两地联合开展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和师资共研等方式,将地域独特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具有教育价值的课程内容,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内涵式发展[11],特别是武汉的教育理念、技术支持与课程体系也为五峰资源的课程化提供了科学引导与有力支撑,实现了两地的资源共享、课程共建、效能共育的协同目标。

4.1. 课程共建,推进城乡协同的生态教育模式

城市课程下沉,从“单项移植”到“在地化改造”:武昌区以“精准适配”为原则,将区域课程《碳探娃的生态课堂》引入五峰,针对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当地“长江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热点”特征,开发“三峡大坝生态效应探究”“青岗岭茶园碳汇调研”等地域化模块课程。例如,在三峡大坝实地教学中,学生通过水文监测、生态建模等活动形成《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成果入选省级优秀案例库。同步建立“城市教师驻点–乡村教师跟岗”双轨培训机制[12],累计开展12场工作坊,培养本土课程开发骨干37人,确保城市课程与乡村生态肌理深度融合。这一过程凸显了以课程共建打破资源壁垒的实践路径。在武昌区专家团队支持下,五峰首创“耕读教育大学堂”品牌,践行“一座县城即一所实践学校”理念,整合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资源构建“50分钟研学圈”,形成六大核心课程体系,实现生态禀赋向课程资产的创造性转化。

乡村课程创生,从“在地资源”到“全域辐射”:五峰立足“文化生态双遗产”核心优势,构建“在地智慧解码–特色课程孵化–全域范式推广”的创生链条。在武昌区科研团队协同下,深度提炼土家族“敬畏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开发出《一物一课》非遗课程体系。学生以苞谷壳绑扎土家板凳龙、宜红茶古法制作等活态传承为切入点,在“非遗里的生态密码”跨学科主题中,亲历乡土智慧的现代转化。典型案例如楚香手作课程,学生通过辨识本土香草植物的生态特性,实践“香料采集–古法萃取–香品制作–环境交互”的完整探究链,实现从技艺习得向生态认知的深度跃迁;双方共创的《碳探五峰·长江生态守护者》研学项目,通过建立跨学科的学习目标模型(如图2所示),有机融合标本馆科考、茶园碳汇图谱绘制、长江水质动态监测等场景,形成“观察–研究–行动”学习路径。该方案作为全国研学实践教育典型案例推广,已被21省市借鉴应用,标志着五峰乡土智慧成功升维为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教育范式。

Figure 2. Learning objectives of the “carbon exploration in Wufeng · guardia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system” research and learning project

2. “碳探五峰·长江生态守护者”研学项目的学习目标

城市学子下乡,从“观光体验”到“问题解决”: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武汉市学子“下乡”已不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观光体验”。在武汉市武昌区的积极推动下,生态研学实践正不断深化内涵,逐步实现从浅层的参观游览到深层次的“问题解决”转变。通过将生态研学与德育教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武昌区创新性地打造了一批集知识性、实践性与育人功能于一体的研学项目。学生们在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知识,在生态基地开展水土保护与绿色种植的课题研究,在乡村社区中了解基层治理和绿色发展成果。这样的研学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与价值,更激发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2021年以来,武汉市13所学校共9168名学生赴五峰开展耕读教育与夏令营,其中2023年,梅苑中学400名学生成为首批“长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观察员”,学生深入耕读大学堂、徒步生态茶园、考察三峡大坝,通过水质检测、能源结构分析等研究性学习,形成《库区生态调节与民生发展平衡策略》等报告。此类实践将课堂延伸至真实生态场景,驱动学生从表层体验转向深度问题求解。

乡村学生进城,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依托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城乡教育共同体机制,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积极推动乡村学生参与城市教育活动,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的转变。通过校际结对、资源共享、师生互访的方式,五峰学生广泛参与到科技创新、艺术体验、职业探索等实践项目中,在城市课堂中主动表达、积极互动,显著提升了综合素养与学习能力;通过武汉夏令营的方式,五峰学生接触到更新的科技和城市文化,在武汉的科创场馆和湿地公园中开展对比研学中,感受到城市与自然的交融,拓展了视野,激发了对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探究能力。

4.2. 资源共享,确立全域教育化的创新理念

依据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思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确立了“全域教育化”理念[13],建立“政府统筹–学校主导–社会协同”资源整合机制,实现了从“分散禀赋”到“系统矩阵”的演化路径。2021年,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主导,县教育局引领,县内各部门协同,成立五峰耕读教育大学堂;2023年成立的生态教育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将后河保护区、宜红茶遗址、三峡非遗基地等32处场所纳入实践基地群,按“50分钟交通半径”规划生态科考、非遗传承、劳动体验、乡村调研四大主题研学路线。例如,青岗岭茶园转化为“茶产业与生态经济”教学现场,学生通过全流程劳动理解“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绿色发展逻辑;武陵山动植物标本馆成为生态图谱绘制与保护理念研习基地。这种以资源整合构建实践矩阵的模式,真正实现“处处是课堂、事事皆教材”的沉浸式学习生态。为进一步深入推进五峰当地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2024年,武昌区教育局青少年科技辅导站赠送《碳探娃的生态课堂》小学版100套(300本,价值5850元),中学版50套(150本,价值2850元),与读本配套的资源包29套,价值1950元;2024年10月,武昌区教育局邀请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教育局作为主办方共同发起“碳探中国娃”全国性环保创意实践活动。

4.3. 馆教融合,基于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基地的创新实践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生态立县,生态兴县是县委、县政府既定发展战略,并创造了“林药蜂生态共生”产业案例,获得国家表彰,成为国家案例。而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基地则是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倾力打造的另外一个生态文明案例,基地的建设,也标志着五峰研学正从“区域性标杆”向“世界级目的地”迈进。

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基地在武昌区教育专家指导下,突破传统场馆单向参观模式,构建“主题式场馆群联动研学”体系。基地整合非遗美食、五峰记忆、自然生态、三峡茶旅、两山案例、乡村物产六大主题场馆,形成覆盖生态文化全要素的学习场域。其创新核心在于:在课程化场馆设计方面,每个场馆深度嵌入在地化课程模块。如三峡茶旅馆串联青岗岭茶园实景,让学生通过茶叶碳汇测算理解生态经济;两山案例馆以可视化数据展示“绿水青山”转化路径,强化生态文明认知;在跨场馆主题研学方面,设计“长江生态守护者”综合实践项目,引导学生从非遗美食馆辨识本土物种,在自然生态馆完成武陵山生物多样性调研,于两山案例馆分析生态补偿机制,最终在乡村物产馆设计可持续特产方案;在城乡协作载体方面,场馆成为双师授课核心场景。武汉教师指导实验方法,五峰非遗传承人示范传统技艺,城乡学生协作绘制生态地图、创编环保剧目。这种馆教深度融合模式,通过场景育人协同化机制,使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学习引擎。

实践证明,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基地通过植根五峰丰沃的生态环境,与五峰耕读教育大学堂,五峰耕读教育大营地“三足鼎立”,共生发展,秉承建设无边际课堂,将一座县城打造成生态文明研学大学校,青山绿水搬进课堂,生态研学助力成长的教育理念,并以生态文明教育为轴心规划研发了六大核心生态研学课程[14],及完善的生态文明研学课程基地系统。

5. 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实施成效: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创新”的飞跃

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的建设与推进,逐步实现了从以往“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创新发展的根本转变。通过制度协同、资源共享、教师互培和课程共建,两地在教育合作中不断打破地域壁垒,实现了从单向支持到双向融合、从短期援助到内生驱动的跨越。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建设历经三年实践,实现从武昌区外部支援到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内生创新的根本性转变,具体成效体现在3方面:

(1) 在原动力内生能力提升方面:2021年由宣恩县民族实验中学710班学生周梓郡设计的《土家吊脚楼自动旅游船》,在湖北省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中荣获了创客项目初中——掌控未来省一等奖,标志着创新素养实质性突破;2023年五峰全县以科技活动月为契机,开展科技实践和科普教育活动,五峰镇民族小学在益智类比赛和机器人比赛中获得省、国家级奖项,3人在全国思维运动会中获奖。截至2025年底,五峰培育本土课程开发骨干37人,构建六大特色课程体系,形成“耕读大学堂”教育品牌;渔洋关中学等校校园文化完成特色化升级。

(2) 在协同生态教育发展机制方面,制定全国首个《长江生态文明研学基地建设标准》,设立“长江生态教育发展基金”保障可持续运作;校际“五个一”活动常态化开展,城乡师生共建生态课题126项,形成稳定的资源共享与情感联结网络;

(3) 在范式辐射效应凸显方面,截至2025年底,由双方共建完成的五峰生态课程方案已推广至21省市,《碳探五峰》研学模式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累计完成9168人次学生研学成果转化为社区生态改造方案;后河保护区研学带动周边农户增收,彰显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造血”功能。

6. 结语

武昌区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跨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实践表明,跨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本质是通过城乡教育要素的系统重组,实现生态资源教育价值转化、课程体系协同创新与育人模式深度变革。其核心路径在于:以课程共建打破资源壁垒,以资源整合构建实践矩阵,以双向共生激活内生动力,以标准创新保障质量提升,最终形成“生态资源课程化–课程实施场景化–场景育人协同化”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汉·五生态教育共同体建设经验为新时代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生态教育”的创新范式,未来将持续深化合作机制,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教育智慧。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2022JA18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 城乡小学协同教研的创新策略探究[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5(3): 20-22.
[2] 郝文武. 以城乡教育有特色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教育振兴和农村教育现代化[J]. 教育科学, 2021, 37(3): 1-7.
[3] 房风文, 熊伟.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贫赋能分析——基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扶贫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7): 26-30.
[4] 朱翠兰, 王彬彬, 王俊. 把绿水青山搬进学校课堂——武汉市构建以课程为核心引领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J]. 环境教育, 2021(5): 26-29.
[5] 刘发英. 湖北省委委员、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副校长刘发英: 让偏远农村的孩子也能“上好学” [J]. 党员生活(湖北), 2024(25): 17.
[6] 廖茂林, 彭浩瀚, 贾晋. 乡村振兴战略再思考: 逻辑主线、规律趋势和推进方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 34(2): 1-12.
[7] 成都市委编办. 聚焦乡村“五大”振兴构建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J]. 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 2019(9): 38-40.
[8] 张振峰. 构建生态教育体系, 创建优质特色学校——东营市第二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 环境教育, 2021(10): 92.
[9] 王政. 湖北移动AI联动城乡课堂山区小学开启“同步课堂”新模式[DB/OL].
http://www.hb.xinhuanet.com/20250529/12950c92191b463b887b7a8b5dfbe803/c.html, 2025-05-29.
[10] 方海光. 双师课堂赋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J]. 中国民族教育, 2025(2): 31-33.
[11] 蒋笃君, 田慧.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现状与创新[J]. 学习与探索, 2021(1): 68-73.
[12] 肖林, 郑智勇, 宋乃庆. 嵌入性理论视域下乡村教师培训动力机制探赜[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4): 128-136.
[13] 吕晓明. 全域教育视域下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教育观察, 2024, 13(15): 20-22, 74.
[14] 黄龙, 梁晓凤, 李游艺, 等. 跨学科学习视角下自然生态研学课程设计——以湛江市三岭山森林公园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9): 75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