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研究综述
Analysis of Errors in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A Literature Review
摘要: 分析学生英语写作偏误对于提升英语写作教学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研究对2003~2024年发表在中国知网(CNKI)上关于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98篇国内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经文献梳理发现,关于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类型的研究涵盖动词时态混淆、连词缺失、指称模糊等内容;关于学生英语写作偏误归因的研究包括母语负迁移、中西方思维差异、学生写作动机偏低等内容;关于学生英语写作偏误对策的研究多聚焦于可理解性输入、多模态输出及汉英对比教学等教学对策。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发表的关于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文献中,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多集中在高中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初中及小学阶段关注相对不足,有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扩大研究对象,丰富研究方法,把握学生英语写作偏误动态发展。
Abstract: Analyzing errors in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holds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for enhancing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98 domestic publications on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 errors published on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platform between 2003 and 2024. The literature review reveals that research on error types primarily covers verb tense confusion, conjunction omission, and ambiguous reference. Studies on the causes of errors frequently attribute them to negative L1 (Chinese) transfe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 and low student writing motivation. Research on error countermeasures predominantly focuses on pedagogical strategies, such as comprehensible input, multimodal output, and contrastive Chinese-English instruction. Notably,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exhibits a limited scope in its research subjects, predominantly focusing o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non-English major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insufficient attention paid to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s.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xpand the scope of subjects, diversify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nd capture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of English writing errors among students.
文章引用:徐秋霞. 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研究综述[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8): 142-14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8579

1. 引言

作为英语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英语写作常被视为教学实践中的一大难点,其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掌握英语语法体系与语言结构后,书面表达时仍频繁出现词汇误用、句式逻辑断裂等语言偏误现象。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003~2024年在CNKI上发表的关于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文献进行梳理,旨在把握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类型、归因等动态趋势,有助于一线英语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写作教学。

2. 概念界定

本文将对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文献进行梳理,首先需要对偏误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关于如何界定偏误,不同学者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Corder最先对偏误进行研究。Corder指出,偏误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未能够完全掌握目标语的语言规则和系统性的语言知识,无法将其内化,进而产生了偏差,并且学习者是无法对偏误进行自我修正的[1]。另外,Corder还对偏误与失误这一组概念进行了区分。他认为,与偏误不同,失误并不是由于学习者对目标语使用规则的不完全掌握或误解而产生的,而是由一些外部环境的因素造成的,比如学习者因为紧张、粗心等情绪而出现的单词拼写错误或口误。在他看来,失误是偶然的,如果学习者足够关注或是获得他人提醒,那么失误是可以被学习者发现并自我纠正的[1]

其他学者也对偏误进行了概念界定。Ellis认为,偏误是偏离语言标准的形式[2]。换言之,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目标语使用规则,导致偏误的产生。胡壮麟指出,语言学习者若因为不正确的学习或者是不完整的学习目标语的使用规则而致使他们偏误地使用了语言,那么就被认为是犯了偏误[3]

尽管各位学者对偏误定义的界定各有见解,但也存在共通之处:即偏误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因目标语使用规则内化不足而产生的、导致学习者偏离目标语规范的语言输出行为,该行为是学习者无法自我修正的。

3. 研究成果梳理

本研究通过CNKI数据库,以“英语写作偏误”为核心主题词,对相关文献展开系统搜集与筛选,其结果显示从2003~2024年在CNKI上共发表182篇有关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文献,但本文选取其中98篇与“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关联度较高的文献作为分析样本并进行可视化分析(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文献发表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统计数据显示,2019至2020年间相关研究成果产出显著攀升,年度发文量均为11篇,是目前为止该研究领域的高频产出阶段;2007年和2009年这两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少,均仅有1篇。本文将98篇关联度较高的文献分为偏误类型、偏误归因、偏误对策三个主题进行梳理。

Figure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trend of research on English writing errors by Chinese students (2003~2024)

1. 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研究年度发文量趋势(2003~2024)

3.1. 偏误类型讨论

3.1.1. 偏误词汇讨论

在词汇偏误研究领域,学界基于词类误用、搭配失当、形态变异等词汇学分支,对国内学习者英语写作的系统性偏差展开跨维度解析。例如,鄢寒梅[4]选取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样本,依托其构建的A/B级英语写作语料库,采用YUK文本分析工具对动词形态误用、时态标记偏差等典型语言现象展开量化分析。其结果显示,动词偏误在词汇层面占比最高,具体可归类为遗漏、冗余及误用三种类型。其中,时态偏误与替代偏误最为显著,典型错误包括混淆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如误用“had bought”代替“bought”;以及因母语迁移导致的汉化表达,如将“上门安装”直译为“up door install”。程晓堂和裘晶[5]聚焦国内学习者英语写作中情态动词的语义分布特征,通过语料库对比系统考察非英语专业学生与本族语者在此类词汇应用模式上的异质性。该研究基于语料库对比,系统探讨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英语写作中情态动词的语义偏好,以及不同语言水平群体的分异特征。量化数据显示,中国学习群体在情态动词选用上呈现显著倾向性:can、should、must等词汇使用频率显著偏高,而could、would、might等词汇则呈现弱化趋势。高水平学习者情态动词使用更接近本族语者,但其对may的使用随英语水平提升从低频转为高频,这一点与本族语者存在差异。

针对英语衔接手段的偏误现象,万华与吴娟[6]选取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写作语料的量化分析,系统探讨了连接词使用偏差的生成机制。该研究对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的连词使用展开研究,通过分析150词命题作文语料,系统梳理了四类词汇层面的典型偏误:词性混淆、连词缺失、连词误选以及冗余使用。该研究通过量化统计指出,词性混淆与连词缺失占比最高,且高频误用集中于and、but、so等基础连词,从属连词错误多涉及because、if等常见词汇。

在关于英语代词偏误的研究上,杨帆[7]以山东省某农村中学七年级400篇英语作文为样本,聚焦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代词偏误现象,通过语料统计归纳出三类词汇层面的典型错误。该研究表明,学生高频误用集中于基础代词,如人称代词、物主代词,且语际偏误数量最多、降幅最小。

在关于英语介词偏误的研究上,王梦梦[8]基于概念迁移理论,以500篇高中生英语写作为样本,聚焦介词with的词汇偏误。基于实证数据分析,该研究发现,学习者英语写作的重要偏误可归类为两大范式:一类是介词混用,如误用with替代in或from;另一类是词性混乱,如将with错用为动词或连词,其中介词混用频率更高。同时,该研究还指出,学生因受汉语“和、用、随着”等词义对应影响,易混淆with与in、by、from等介词的用法,且存在词性认知偏差,导致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词汇使用偏误的情况。

通过对国内学生英语写作词汇偏误的文献梳理发现,学者们对该领域的研究较为丰富,聚焦于多种词类,如动词、连接词、代词、介词等。这些类型的偏误在国内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

3.1.2. 偏误句法讨论

在对学生英语写作过程中句法层面出现的偏误研究上,李晓璇[9]基于句法连贯性理论,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群体英语写作中的衔接偏误现象展开研究,指出学生普遍存在过度关注词汇与语法结构,而忽视语篇整体连贯的问题,其具体表现为:指称衔接模糊、逻辑连接词使用不当、替代与省略手段缺失。该研究通过语料分析发现,学生常因机械堆砌语法结构而破坏句间逻辑,以及部分学生虽掌握基本语法规则,但在复杂句法层面存在系统性偏误,导致语篇表层衔接与深层连贯脱节。

杨宇轩[10]基于中介语理论与监控假说,进一步针对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句法偏误展开实证分析。此研究通过对初一年级80名学生历时四个月的跟踪调查,采用SPSS软件对写作语料进行量化统计,其量化数据表明,句法结构偏差分布呈现显著系统性规律:在一般现在时中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形态偏误最为突出,具体表现为主语与谓语动词单复数不一致;其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还存在句子首字母未大写的偏误;最后,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还出现并列句连词缺失和宾语从句语序错误等写作偏误。研究还发现,可数名词复数形式误用常与句法结构交织,如“There are many book on the desk”,这些偏误多属于学习者能够自主修正的失误,而非不可逆的偏误。

通过对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句法偏误进行文献梳理,研究发现,国内学生的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句法偏误的问题,且多受学生对某种语法知识的不完全掌握的影响。

3.1.3. 偏误语篇讨论

在语篇偏误研究上,宋英[11]选取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群体英语写作中的语篇结构偏误为研究样本展开系统性研究。该研究结果显示,语篇宏观连贯偏误具体表现为文章结构不完整、语篇组成部分比例失调、主体段落无法支持总主题、主题句缺失或推进不合理以及主位推进模式混乱等偏误;在语篇衔接手段使用方面,学生在指称、替代、省略等衔接的运用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误。

庞倩等人[12]同样基于语篇衔接与偏误分析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学生英语写作的语篇偏误。该研究选取了45篇英语专业学生作文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作文样本中学生语篇衔接手段的使用及偏误情况,并展开定量与定性分析。研究发现,指称偏误主要包括人称代词单复数误用、指代对象模糊、定冠词误加或遗漏等偏误;连接偏误表现为逻辑联系词的误加、误用、遗漏及固定搭配错误;词汇衔接存在高频词重复使用、同义词替换不足及搭配不当等现象;替代与省略手段使用频率极低,且存在替代词词性误用、成分省略不当等偏误。

通过对国内学生英语写作语篇偏误进行文献梳理,研究发现,学生在英语写作的语篇衔接手段运用上存在显著问题,特别是普遍存在指称偏误以及替代、省略手段运用不足或错误的现象。

3.2. 偏误归因分析

在关于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归因的研究中,邱葆珍[13]基于中介语理论,系统剖析高职英语写作偏误的深层归因。该研究指出,母语负迁移表现为学习者将汉语语法特征机械移植至英语表达,如因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而忽略英语第三人称单数规则,形成“he like”的偏误;汉语否定词前置的思维定式导致“you not should”等词序错位现象。其次,目的语知识欠缺则体现为规则过度泛化,学习者将有限语法知识错误类推,如将及物动词用法强加于不及物动词,写出“travel the country”等搭配。再者,文化迁移影响微弱,如“Smith Professor”与英语职称表达不相符。最后,教材缺陷与教学盲点亦构成学生英语写作偏误归因,如教材对“stand for”的单一释义误导学生误用为实义动词“代表”。此研究还指出,65%的偏误源自母语干扰与目的语规则掌握不足的交互作用,从侧面也反映出中介语系统受多维度认知因素的影响。

向宇秋[14]则聚焦于高中生英语写作“流水句”,并分析其偏误归因。该研究发现,母语负迁移是造成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重要因素:中文意合表达习惯导致学生在英文写作中滥用逗号或省略连接词,如直接将中文流水句结构迁移至英文。其次是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西方直线型思维要求逻辑衔接词显性呈现,而中文螺旋式思维习惯隐性语义关联,致使学生行文时缺乏逻辑词串联。此外,高中英语课程中写作训练占比低,教师多侧重词汇语法批改,对语篇衔接反馈不足,学生难以及时纠正流水句问题。最后,学生写作动机偏低也是学生写作偏误的重要归因:学生常依赖中文翻译思维完成作文,忽视英文语法规则,且对写作兴趣匮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加剧了流水句偏误的产生。该学者认为,在写作偏误归因中,母语迁移与思维模式差异是其核心成因,教学与动机因素则起到催化作用。

母语负迁移是导致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核心原因,表现为学习者将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直接迁移到英语写作中,造成诸如动词单复数错误、词序错位、连接词缺失或滥用逗号等偏误。此外,研究者还聚焦于教学因素 以及学习者因素对偏误产生的重要作用,认为偏误是认知因素与教学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3.3. 偏误对策研究

吴磊[15]基于中介语理论提出学生英语写作偏误三阶段干预路径。该研究主张通过可理解性输入重构学生语言认知系统,例如筛选略高于学生水平的原版文本并遵循i + 1原则,引导学习者在语境中内化英语形合特征与时态标记规则;其次,构建多模态输出训练机制,采用命题写作、读后续写与反思日志等形式强化实践,针对homeworks等可数名词复数过度泛化偏误实施标记化修正,促使学生从被动回避转向主动监控;最后,建立汉英句法对比框架,系统解构母语负迁移根源,如揭示汉语意合特征导致的gunpowder,compass并列结构连词缺失现象,以及College’s life中主谓一致性偏误问题,同时利用SVOC基础句型共性激活正迁移效应。

同样基于中介语理论,申莉[16]探讨了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研究发现,偏误主要源于语内因素与语际因素,前者表现为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后者则由母语负迁移引发。纠正策略需依据偏误类型及学生认知阶段灵活调整:针对系统形成前因随机性错误导致的偏误,例如学生无法解释或自主修正的语言失误,教师应适度容忍并避免过度纠错,以减少学习焦虑;对于系统性偏误,如动词规则泛化形成的错误,可通过提示或启发式反馈引导学生自我修正,避免直接纠错对情感因素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对策进行文献梳理,研究发现,学者强调根据学生认知阶段采取针对性策略,主张引导学生自主修正系统性偏误,而非简单直接纠错。同时,他们都认识到母语负迁移是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重要归因,主张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促进中介语系统向目的语靠近。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2003年~2024年发表在CNKI的有关英语写作偏误的文献进行了综述。经文献梳理发现,我国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类型可以分为词汇、句法、语篇三类:在词汇偏误方面,各位学者从动词、连词、代词、介词等多角度进行了研究;在句法偏误方面,由于学生对一些连词用法和主谓一致等方面的不完全掌握,导致学生容易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偏误;在语篇方面,多数学者基于语篇衔接与偏误分析理论,进一步分析得出结论:即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由于对连接、指称、替代等知识的不熟悉,导致学者偏误出现;在偏误归因方面,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欠缺、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学生写作动机偏低等是造成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主要归因。在偏误对策研究方面,可以从调整学生输入材料、引导学生反思、关注学生情感等方面入手。由于研究工具、研究对象及研究目的的差异,研究结论往往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既体现在对偏误类型的不同方面上,也反映在偏误归因阐释的不同侧重点中,例如部分研究聚焦母语迁移的影响,而另一些则强调教学环境或学习者个体因素的作用,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研究视角。

针对本研究的文献综述,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英语写作教学策略。首先,在词汇层面,英语教师能够深化语义理解与搭配训练,通过真实语料强化语境输入与对比分析,解决学生时态混淆、搭配失当等问题;其次,在句法层面,教师应加强学生的监控意识,结合汉英句法对比框架,借助多模态输出进行句法训练;最后,在语篇层面,教师应聚焦语篇衔接手段的显性教学,通过范文分析等活动强化学生篇章结构意识,开展语篇衔接专项训练,对比中西思维模式差异。因此,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需结合可理解性输入与多模态输出实践,运用汉英对比分析,依据偏误类型与学生认知阶段,采取引导自我修正与适度容忍的策略,关注学生情感因素,推动学生中介语系统正向发展。

同时,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关于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关于国内学生英语写作偏误分析文献的研究对象大多是高中学生、高职学生以及高校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面对初中,尤其是小学的英语写作偏误研究相对不足;其次,对于一些英语语法点的偏误分析研究也相对不足,如名词单复数、限定词、冠词、时态、语态等。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采用多样研究方法、扩大研究对象、扩宽研究领域,将国内关于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丰富,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同时,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Corder, S.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 161-169.
https://doi.org/10.1515/iral.1967.5.1-4.161
[2] Ellis, R. (1999)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829.
[3]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250.
[4] 鄢寒梅. 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动词偏误[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4(1): 217-220.
[5] 程晓堂, 裘晶. 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2007(6): 9-15.
[6] 万华, 吴娟. 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连词误用分析[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 128-132.
[7] 杨帆.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代词偏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 2023.
[8] 王梦梦. 概念迁移视角下高中生英语写作中的介词偏误[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9] 李晓璇.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句法连贯性偏误分析及对策[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30(11): 218-219.
[10] 杨宇轩. 初中生英语写作中的语法偏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黄石: 湖北师范大学, 2024.
[11] 宋英. 大学英语写作的语篇偏误分析[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0(4): 103-107.
[12] 庞倩, 宋英, 庄瑷蔓. 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语篇衔接偏误分析[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4): 51-60.
[13] 邱葆珍. 高职生英语写作偏误及归因分析[J]. 职教论坛, 2010(11): 34-35.
[14] 向宇秋. 高中英语写作中“流水句”的产出偏误及成因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20.
[15] 吴磊. 英语写作中中介语偏误的分析与建议[J]. 智库时代, 2019(9): 176, 178.
[16] 申莉. 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偏误分析与写作教学[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 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