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Rural Pension Services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tion Aging
DOI: 10.12677/ass.2025.148698, PDF, HTML, XML,   
作者: 贾文静:青海大学财经学院,青海 西宁;王春唤:周口城市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河南 周口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基本养老服务Population Ageing Senior Citizen Pension Services Basic Pension Services
摘要: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存在着模式陈旧、功能单一、政策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对此,文章基于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积极鼓励创新、优化多种模式并存格局、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服务体系等切实可行的建议,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的稳定发展。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tion aging, China’s demand for pension services is growing. The report to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tates that China will pursue a proactive national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population aging, expand both the public elderly-care system and the silver economy, and ensure that every older person has access to essential elderly-care services. Compared with cities, pension services in rural areas have problems such as outdated models, single functions, inadequate policy implementation,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and imperfect service systems. In this regard, 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ractical suggestions such as actively encouraging innovation, optimizing the coexistence pattern of multiple models,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 supervisi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ing the service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lderly care services.
文章引用:贾文静, 王春唤.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140-14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698

1. 引言

中国已经进入人口发展新常态,老年人口规模扩大和老龄化程度加深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的重大课题。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数量高达21,676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5.4%,远远超过联合国规定的老龄化社会标准,而这个数据表明我国有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的趋势。在现代化进程中,杨菊华等人提出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使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使得家庭对公共支持的需求愈发迫切[1]。中国的代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年服务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第一,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农村户均五人以上家庭占半数以上,农村家庭大多三代同堂;而到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农村家庭中一代户占比48.55%,二代户占比35.30%,三代及以上的户数只占六分之一左右。随着家庭关系向小型化、核心化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支撑现在老龄化的社会。第二,养老需求发生变化。传统家庭无法全面、有效地满足农村老年人对于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2]

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致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发严重,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持续运行,农村家庭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也日渐减弱。而且,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不完善之处,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农村养老方面的参与度也比较低。这导致农村社会养老发展远远滞后,使得农村养老陷入了空前的困境。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为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保障农村老人能够安享幸福晚年,进而维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如何高效且合理地调动当前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已成为全社会亟需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2. 农村主要养老模式解析及现状剖析

2.1.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指在老人与子女或亲属居住在一起,依靠家庭成员照顾其生活起居的一种养老方式[3]。家庭养老模式作为一种传统的养老模式,不仅传承了中国的孝道文化,更推动了和谐美好社会的构建。家庭养老模式仍是农村居民的主要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可以使老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都得到满足,也使老人在家庭养老中更有自在感和安全感。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原本在农村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青壮年劳动人口放弃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大量涌入城市,致使农村家庭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空巢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加[4]。家庭养老模式使农村老人的养老失去了保障,再加之老人不愿麻烦子女的心理,就会出现“老人生病自己扛”的现象,家庭养老模式转变为老人自己养老,社会养老的问题逐渐在增加。

通过纵向对比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共同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见表1)。1982~202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5.00%增长至17.72%,农村家庭养老的压力逐渐递增,国家对平均寿命的预测也从1990年的68.55岁到2020年的77.93,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医疗条件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也不断加剧了人口老龄化,因此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刻不容缓。

Table 1. Changes in rural aging rate and life expectancy (1982~2020)

1. 农村老龄化率与平均寿命变化(1982~2020年)

年份

65岁及以上农村老龄化率(%)

平均预期寿命(岁)

1982年(“三普”)

5.00

1990年(“四普”)

5.74

68.55

2000年(“五普”)

7.5

71.4

2010年(“六普”)

10.94

74.83

2020年(“七普”)

17.72

77.93

资料来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2.2. 机构养老模式

农村机构养老模式是指在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养老院、敬老院和福利院等形式的机构进行养老,有配套的医疗资源、文娱项目组织和专业的人员照料等,机构养老在一定层面上能缓解家庭养老模式的弊端。在社会的家庭关系变迁中,农村家庭由原来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开始向核心化的小型家庭进行演变,子女们开始搬出大家庭向核心化家庭转变,而这一变化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愈加艰难。在当今社会的核心化家庭的背景下,机构养老模式的出现给家庭养老模式提供了新的支撑,减轻了当代年轻人的压力。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传统,难以吸引优质的企业和人才来农村建立优质的养老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

2.3. 自我养老模式

农村自我养老模式是指借助老年人依靠自己的储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满足自己的养老需求。随着人口流动模式改变和代际支持观念演进,家庭养老的传统功能进一步弱化,自我养老模式在农村开始变得常见。在农村,老年人不愿麻烦子女的心理成为普遍的现象,他们依靠自己的储蓄、子女的补贴、政府的补贴来维持基本生活。但农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相对较低、收入单一且不稳定、医疗设施建设不完善、再加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逐渐下降,会存在老年人生病无人照顾、精神慰藉缺失、养老储蓄金不足、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情况,因此,自我养老模式仍存在很大的弊端。

2.4. 互助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是一种基于社区或群体内部成员相互支持、资源共享的养老模式,强调老年人之间或代际之间的互助合作,以应对养老需求。其核心在于通过自愿参与、分工协作的方式,实现生活照料、情感陪伴、资源整合等目标,降低养老成本的同时增强社会归属感。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村集体要积极担当作为,推动村庄老年人协会建立运转,成立老年人志愿组织,积极开展老年人活动,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5]。比如建立时间银行、邻里互助、代际共居(如“老青合住”)等模式。还可以发展“以老养老”的新模式养老,让身体康健的老年人照顾身体不好的老年人,一方面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收入。比如中国河北“肥乡模式”:农村互助幸福院,集中居住、分户生活,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互助养老作为传统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的补充,尤其适合资源有限的地区,但其成功需依赖社区组织能力与制度设计。互助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与传统养老理论既存在继承性,又具有突破性。在子女缺位下,通过“代际互助”(如留守妇女照顾老人)部分替代家庭功能。

2.5. 智慧养老模式

智慧养老模式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核心是技术赋能、数据驱动与个性化。它通过智能化设备、数字化平台和个性化服务,实现老年人健康监测、安全防护、生活便利和情感关怀,同时降低养老成本,提高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比如上海部分社区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长时间未用水自动触发预警;乌镇“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复诊、药品配送服务。智慧养老通过数字技术重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与传统养老理论形成“继承–突破–融合”的关系。此外,智慧养老在原有的养老基础上满足了老人不同层次的马斯洛需求,比如上海试点给老人送餐时间缩短至15分钟,24小时生命体征监测让独居老人意外事故下降63%。但目前我国的智慧养老的普及仍存在一定的限制,仍需解决技术适配性、数据安全等问题,以实现“科技赋能养老,让老年生活更美好”。

3. 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模式陈旧,功能比较单一

目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仍是农村地区主要养老模式,而机构养老和自我养老模式仅作为有益的补充形式存在,其占比相对较低,在实际养老服务成效方面也较为有限。随着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被弱化,许多农村老年人不得不进行自己养老。农村老人的收入单一且不稳定,老人们过度节俭的生活行为会使他们的身体状况愈加下降,会出现诸多养老问题。

如果不及时对现有养老模式进行调整,势必出现农村老人“无人照料”的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地区所建立的机构养老相对于城市是远远落后的,其功能比较单一,仅提供一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简单医疗服务,缺乏康养指导、深层文化熏陶和人文关怀等满足老人高质量物质水平和精神需求的服务,使其养老环境单调乏味,影响晚年生活品质。自我养老模式存在经济保障不足、精神文化需求被忽视、失能老人照护困难等诸多问题。而农村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多种模式并存格局,我们要善于借鉴国内外养老模式的成功经验,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完善农村养老体系,满足农村老人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养老需求。

3.2. 政策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地区存在消息滞后,对养老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其一,老年人对养老政策了解不够深入,难以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农村养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品质升级也会由于政策宣传的滞后而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农村养老服务陷于低水平徘徊。其二,政策执行力度不足会导致建设农村养老事业的资金拨付不及时、服务质量监管不到位、系统化的专业培训难以开展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加剧养老产业发展滞后、机构养老缺位、护理人才缺失,使养老服务质量沦为空谈。唯有加强政策落实的监管力度,加强农村适老化基础设施改造,才能扎实推进农村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3.3. 养老供需错位,专业人才短缺

养老供需信息不充分不对称,服务供给方对农村老年人的真实需求把握不准确,服务提供偏重于基本生活照料,而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元化需求供给不足。而且从事农村养老护理的人员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妇女,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非常薄弱。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在农村养老服务中面临着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大的困境,这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还导致护理质量出现下滑。当前,养老事业急需医疗、康养、护理等复合型专业人才,而农村更难以吸引高学历、专业化的人才,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养老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的缺失,更涉及养老市场的发展。

3.4. 管理失范,服务体系不全

当下,我国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格局仍以政府主导实施的养老服务事业为核心,市场驱动的养老服务产业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在此情形下,养老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明显滞后,未能形成多元协同的良好局面,进而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整体架构不健全,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内部组织架构不完善,且各主体之间也未形成协同合作机制,相关法律规范不完善,缺乏规范的监督、管理和反馈制度,造成提供养老服务难以保证连续性,出现“碎片化”现象。这不仅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生活体验,也损害了农村养老事业的声誉。

4. 完善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的建议

4.1. 积极鼓励创新,建立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积极鼓励养老模式创新发展,建立多种养老模式并存的格局是推动农村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科技为赋能”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首先,居家养老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补贴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居家养老成本较低,财政压力小,发达地区市场化运作可减少政府负担,欠发达地区需依赖转移支付。其次,构建社区养老,在每个行政村或中心村建设“互助养老幸福院”,配备活动室、食堂、卫生室,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同时应推广“邻里互助”模式,鼓励低龄健康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同时鼓励社会人群参与活动。再者,鼓励社会养老机构创新,由政府兜底,建立普惠型养老院来保障特困老人;建立医养结合,由乡镇卫生院托管养老机构,解决医疗资源短缺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最后,以科技赋能带动智慧养老,通过建立村级养老大数据平台,对乡镇老年人的健康情况进行分类,实现对老年人健康监测、安全防护、生活便利和情感关怀,同时降低养老成本,提高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

4.2. 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强政府对养老事业的监管力度,是保障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政府工作方面,应加强政府对养老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医疗设施配套符合标准,服务质量过关,饮食标准合格,确保养老机构有合格的资质,加强基层干部对适老的基础设施老化巡检,确保其安全性。在基础建设资金使用上,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养老补贴的政策落实到位,防止资金下放过程被贪污,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管,确保资金能够真正地落实到惠民养老方面。在宣传落实政策方面,政府应利用新媒体资源对养老补贴政策进行宣传,推动养老政策信息的流动性和完全性,加大对村干部政策的培训力度,鼓励志愿者参加养老政策的宣传活动,确保农村养老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在农村中持续投入和扩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确保村民有一个可靠的养老后盾。

4.3. 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优质人才队伍

政府应积极整合调动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养老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差距,打造农村专业的优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在基础的适老资源建设上,政府应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可以调动城市的闲置资源到农村,让农村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城市居民的养老配套设施,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和美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养老的质量。在吸引养老护理人才方面,政府在农村建立人才吸引机制,加大对返乡创业农民的补贴制度,对农村医疗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护理服务人员收入待遇,呼吁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中,不断壮大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在社会认同层面,加大社会层面对农村养老事业的宣传引导,提升养老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促进养老服务护理人员队伍健康发展。在资源配置下,形成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合力共营的良好局面。

4.4. 实施差异化政策,构建因地制宜方案

我国各地的农村经济水平、人口密度、地理条件均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地区实施差异化养老政策,构建因地制宜的养老方案。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大在养老行业上的科技投入,推广“智慧养老 + 市场化运营”,用科技赋能养老行业发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互助养老 + 政府托底”为主,以财政补贴为主,重点保障特困老人基本生活,实施互助养老模式,在农村熟人社会的基础上,互助养老更易被当地老年人接受,通过政府引导、村集体组织、村民参与的方式,降低养老成本,增强社区凝聚力。在空心化严重的地区,推行“机构养老 + 医养结合”模式,以机构为依托,推行乡镇卫生院与养老院“两院一体”建设,将农村老人们聚集起来,重点保障基础养老服务,同时医养结合能显著提升老人生活质量,减少因病致贫风险。

参考文献

[1] 杨菊华, 李路路. 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J]. 社会学研究, 2009, 24(3): 26-53+243.
[2] 原新, 凃坤鹏. 中国式农村养老模式的变迁、困境与完善[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 42(1): 53-66.
[3] 李世龙.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突破[J]. 农业经济, 2025(4): 98-100.
[4] 李静. 优势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的结构失衡与体系构建[J]. 社会科学辑刊, 2025(3): 75-84.
[5] 任亮亮, 贺雪峰. 迈向村社养老: 农村老龄化问题应对模式比较与优化路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 42(1): 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