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Just So Soul研究院将年轻人社交生活展现的新趋势概括成十个关键词:自恋浪漫主义、他者想象、“零糖”社交、人机互动、性价比生活、懒系健康、释压崇拜、对抗失重不安、线下社交体力流失和重构多维附近[1]。这种现象在Z世代群体中尤为显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年青年社交行为调查报告,18~29岁青年中68.7%表示“避免过度情感投入是社交首选原则”[2]。这一趋势与伊娃·易洛思(Eva Illouz)提出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形成深刻呼应,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逻辑如何将情感转化为可计算、可交易的商品形式。
伊娃·易洛思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构建了三维分析框架:情感理性化:指情感表达遵循效率原则,形成可预测的行为脚本;情感资本化:情感被赋予经济价值,成为社会交换的媒介;情感数字化:数字技术重构情感体验,使其符合平台算法逻辑[3]。
余双双(2019)从文化批判视角分析了消费主义对情感的规训[4];郭砚博等(2024)则聚焦青年群体,提出“情感补偿机制”解释工具化社交[5]。Turkle (2011)提出“群体性孤独”概念,指出社交媒体导致情感表达的表演化[6];Fuchs (2018)则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平台资本对用户情感数据的剥削机制[7]。这些成果为本文提供了跨学科参照,但需结合中国本土社交生态进行适应性改造。
2.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核心概念
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系统阐述了“情感资本主义”理论。她指出,在“情感资本主义”社会中,“情感和经济话语及实践之间彼此形塑,进而产生了一场影响广泛而又全面的运动”,不仅情感成为经济行为的重中之重,而且情感生活遵循经济关系和交换的逻辑原则[8]。除了易洛思,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韩炳哲(Byung-Chul Han)等也对此展开过深入剖析。这种情感与资本逻辑的渗透与融合以情感的异化为基础,集中体现在人的生产、消费和交往行为中[9]。
2.1. 情感理性化
在该理论中,情感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内心体验,而是与经济活动紧密交织。林滨和邓琼云(2020)指出,“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也是情感的工业化,情感工业化被整合到消费社会的逻辑之中”[10]。情感理性化层面,从传统社交中基于文化习俗的“礼尚往来”心理契约,发展到数字时代社交媒体中对“互动回报率”的量化计算,再到如今社交APP依据算法自动生成的“关系健康度”评估,情感表达逐渐被纳入可计算的逻辑框架,形成标准化、可预测的行为模式。
2.2. 情感资本化
情感资本化方面,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在此获得新的诠释[11]。情感不仅作为一种交换媒介,在社会交往中发挥作用,更演变为可被剥削的数据资源。个体在社交中,既将他人的情感视为具有价值的商品,期望从中获取利益,又将自身情感包装成吸引他人关注、流量的商品,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2.3. 情感数字化
吴大娟(2024)指出,“谛视当下,资本利用数字智能技术窥探私人领域的情感,经过数据分析和智能测算,汇编整理成定制化的个人信息数据库,用以动态追踪和消费奴役。个人情感被大量转移、植入市场化原则进行深度加工、包装和兜售,以至形成规模化的情感产业链”[12]。因此,情感数字化则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深刻重构了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情感不再仅仅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流和身体的感知,而是通过数字界面进行表达和传递。表情符号、点赞数、回复速度等数字指标,逐渐成为衡量情感质量的重要标准,导致情感体验变得符号化和数据化。
3. “零糖”社交的内涵界定与特征分析
3.1. “零糖”社交的内涵
“零糖社交”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减少糖分摄入,而是以“糖”这一象征性元素指代那些高热量、易上瘾的“黏性”社交,主张对传统意义上的社交模式“去糖”,是青年群体对现代社交新秩序的主动探索与独特体验[13]。段俊吉(2025)指出,“零糖社交”是指在当代青年社会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感、边界感和独立性,坚守自我且遵循本心,探索自由、从容和舒适的交往体验[14]。
基于此,本研究将“零糖”社交定义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影响下,个体通过预设情感阈值、实施社交成本收益计算、借助数字平台进行情感表演,从而建立的低投入–高回报社交模式。该定义包含三个紧密相连的操作维度:情感阈值预设,个体在社交活动开展前,会预先设定自身情感投入的上限,具体表现为“不主动分享深层感受”“避免情感依赖”等行为规范,以此保护自己的情感不被过度消耗;成本收益计算,个体将社交视为一种投资活动,在每次社交行为发生时,都会衡量“时间投入–情绪价值回报”的性价比,只有当预期回报大于投入时,才会选择参与社交;数字表演实践,个体在社交媒体等数字平台中,呈现出符合工具理性的情感表达,如选择性发布积极动态,塑造特定的社交形象,以实现自身的社交目的。
与传统社交相比,“零糖”社交在情感本质、互动逻辑和价值评估三个关键维度上存在本质差异。传统社交以关系建构为核心目的,强调通过情感共鸣来推动社交互动的发展,在价值评估方面,更注重情感深度;而“零糖”社交将情感作为实现工具理性的手段,其互动逻辑基于利益交换,价值评估以社交效益为核心指标(见图1)。
Figure 1.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socializing and “sugar-free” socializing
图1. 传统社交和“零糖”社交的比较
3.2. 基于社会属性的分类体系
通过对426份有效问卷的聚类分析,本研究将“零糖”社交者划分为四种类型,各类别在情感投入强度与社交工具性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sugar-free” social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表1. “零糖”社交类型划分与特征比较
类型 |
占比 |
典型群体 |
核心特征 |
“情感资本主义”映射 |
防御型 |
38.2% |
职场新人 |
以“保护自我”为核心动机,设置严格社交边界,避免情感卷入 |
理性化特征:情感表达的规则化 |
功利型 |
25.7% |
营销从业者 |
明确将社交作为资源获取手段,情感投入与潜在收益直接挂钩 |
资本化特征:情感的商品属性 |
表演型 |
21.3% |
自媒体从业者 |
在数字空间进行情感表演,注重互动数据反馈,真实情感与表演行为存在割裂 |
数字化特征:情感的数据化呈现 |
混合型 |
14.8% |
自由职业者 |
兼具以上两种或多种特征,根据社交场景灵活切换模式 |
多维特征交织:资本逻辑的渗透 |
防御型群体的典型表述如:“我会在微信设置‘仅聊天’分组,对超过3个月未见面的人启用此设置”(访谈对象F23,互联网公司运营);功利型群体则直言:“参加行业聚会时,我会先看嘉宾名单再决定是否投入时间”(访谈对象M31,公关经理)。这种分类突破了现有研究的单一化描述,揭示了“零糖”社交在不同社会场域的差异化表现。
3.3. 核心特征的实证发现
3.3.1. 实用性:工具理性的极致体现
量化研究显示,72.3%的受访者承认“会评估社交对象的潜在价值后再决定互动频率”,其中金融行业从业者这一比例高达89.5%。这种实用性体现在三个层级:
即时满足层:通过学习类APP组建的“考证打卡群”,成员平均互动周期仅23天,目标达成后即解散。
资源置换层:职场社交中61.2%的饭局以“项目合作”为核心议题,情感交流仅占互动时间的17.3%。
情绪补偿层:34.7%的受访者会在压力大时临时加入“吐槽群”,获取短期情绪释放后退出。
3.3.2. 个体独立性:边界建构的双重性
质性研究发现,“零糖”社交者的独立性呈现矛盾特征:一方面通过“社交断舍离”维护个人空间,如46.8%的人定期清理社交软件联系人;另一方面又陷入新的依赖——对“独立人设”的表演依赖。这种双重性在数字空间尤为明显:
物理边界:62.5%的受访者使用“消息免打扰”功能超过5个群组。
心理边界:78.3%表示“不会向社交媒体好友透露真实情绪低谷”。
表演边界:53.6%承认“在朋友圈塑造的形象比现实更独立”。
这种独立性本质上是资本逻辑下的自我异化——个体通过切割情感联系来维护“情感经济人”形象,却丧失了建立深层关系的能力。
4. “情感资本主义”理论与“零糖”社交现象的紧密整合
4.1. 情感理性化在“零糖”社交中的深度体现
伊娃·易洛思指出情感理性化的核心是“将情感生活纳入可计算的逻辑”。在“零糖”社交中,这一过程经历了三重升级。从传统社交基于文化习俗形成的“礼尚往来”心理契约,到社交媒体时代对“互动回报率”(如点赞数与评论数的比值分析)的数字量化计算,再到如今社交APP依据算法自动生成“关系健康度”(如微信“常联系”标签)的算法编码阶段通过Nvivo编码分析发现,访谈文本中“性价比”“效率”“投入产出”等词汇出现频率达3.2次/人,显著高于“共鸣”“默契”等传统社交关键词(0.8次/人)。这种理性化已超越个体心理层面,演变为平台资本预设的算法逻辑。
4.2. 情感资本化在“零糖”社交中的具体呈现
在“零糖”社交中,情感资本化表现为双重异化。个体既将他人情感视为可交易的商品,期望从他人处获取情感价值以满足自身需求;又将自我情感作为吸引流量、实现个人利益的商品。以某短视频博主为例,为获取点赞和关注,刻意表演“独立女性”人设,发布“拒绝无效社交”等视频平均获赞4.2万次,但私下却坦言渴望真正的朋友。这种现象体现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在“零糖”社交中的新诠释,情感不仅是交换媒介,更成为可被剥削的数据资源,个体通过情感表演来积累“情感资本”,进而转化为经济回报或其他形式的利益。
4.3. 情感数字化在“零糖”社交中的异化形态
数字技术重构了“零糖”社交中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呈现出两种典型异化形态。情感符号化方面,调查显示90后日均使用表情符号达43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微笑”“流泪”等表情符号替代真实情感表达;互动数据化层面,37.6%的人会因“对方秒回”而提升对其的好感度,将“点赞数”“回复速度”等数据指标等同于情感质量。这种数字化导致“具身情感”的消解,正如访谈对象M28 (程序员)所述,与女友虽每天在微信互道“晚安”,但女友生病时自己却通过朋友圈才知晓。数字界面成为情感交流的中介,却阻断了身体直接感知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5. 实证研究:方法、数据与发现
5.1. 研究设计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全面深入地探究“零糖”社交现象。定量部分,通过“问卷星”发放结构化问卷,共回收有效样本426份,样本覆盖18~35岁群体,性别比为1:1.2,学历分布中本科及以上占79.3%,职业涵盖学生、职场人士等8类。定性部分,选取32名典型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并运用Nvivo12进行编码分析,编码信度达0.87,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表所示: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如下(见表2)。
Table 2.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 (N = 426)
表2. 样本基本特征(N = 426)
变量 |
分类 |
人数 |
比例(%) |
年龄 |
18~22岁 |
107 |
25.1 |
23~28岁 |
196 |
46.0 |
29~35岁 |
123 |
28.9 |
职业 |
学生 |
135 |
31.7 |
企业职员 |
182 |
42.7 |
自由职业者 |
56 |
13.1 |
其他 |
53 |
12.5 |
月收入 |
5000以下 |
189 |
44.3 |
5000~10,000 |
156 |
36.7 |
10,000以上 |
81 |
19.0 |
5.2. 量化分析:工具性社交的影响因素
量表分析显示(5点量表,1 = 非常不符合,5 = 非常符合):情感理性化维度均分3.82,其中“我会规划社交中的情感表达”得分最高(4.15);情感资本化维度均分3.67,“我认为社交应带来实际利益”得分3.92;情感数字化维度均分3.91,“我在意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数据”得分4.03。这表明“零糖”社交在青年群体中已具有一定普遍性,且数字化特征表现最为突出,充分反映出平台资本对情感生活的深度渗透。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工具性社交强度的关键因素为:数字依赖程度(β = 0.32, p < 0.001),社交媒体使用时长每增加1小时,工具性得分提高0.21;职业竞争压力(β = 0.27, p < 0.01),职场人士比学生群体工具性得分高15.6%;收入水平(β = 0.19, p < 0.05),月收入10000以上群体更倾向功利化社交。
5.3. 质性研究:情感异化的实践形态
通过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三种典型的情感异化场景。在“情感打卡”现象中,以“学习社群”“健身小组”等功能性社交为例,成员互动呈现高度程式化特征。如访谈对象F22 (大学生)参与的“早起打卡群”,成员每天早上在群里发送起床照片并附上“加油”等话语,但彼此并不真正关心对方的实际状况。有次F22发送未化妆的照片,立即有人私信表示影响群氛围。Nvivo编码显示,“打卡”“任务”“完成度”等词汇在功能性社交场景中出现频率达2.7次/人,而“感受”“困扰”等真实情感表达仅0.4次/人,充分反映出理性化规则对情感本真性的压制。
职场社交中,“零糖”社交者普遍存在“情绪劳动”异化现象。以M30 (销售经理)为例,其坦言见客户时必须始终保持热情,但下班后连回复家人消息都感到疲惫。有次陪客户喝酒喝到吐,发朋友圈却要配上“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度过充实夜晚”的文案。该受访者所在公司将“客户满意度评分”与绩效挂钩,其中“情感互动质量”占评分权重的30%。这表明个体通过管理自身情感表达,积累职场所需的“情感资本”以获取经济回报,但这种转化是以情感异化为代价的,56.8%的职场受访者承认在社交后会感到情感耗竭。
6. 问题反思:资本逻辑下的情感生态危机
6.1. 人际关系的工具化异化
“零糖”社交将人际关系简化为利益交换的契约关系,导致情感联结的深度消解。对比分析显示,传统社交中“情感共鸣”占互动动机的47.2%,而“零糖”社交中“资源获取”占比达63.5%。这种转变使得亲密关系呈现“快餐化”特征,调查显示,青年群体中“半年内断联的社交关系”占比达58.7%,其中32.4%的断联原因为“失去利用价值”。更值得警惕的是,工具化逻辑正向家庭、恋爱等传统情感领域渗透:21.3%的受访者承认“会评估伴侣的社会资源后再决定投入程度”,反映出资本逻辑对情感领域的全面殖民,长此以往,可能导致社会情感纽带的断裂,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6.2. 情感体验的扁平化危机
“情感资本主义”导致个体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被量化指标消解。访谈中发现,“零糖”社交者普遍存在“情感认知障碍”:M25 (程序员)描述:“我现在很难分清自己是真的开心,还是因为朋友圈点赞多而假装开心。上次升职,第一反应是发朋友圈算点赞数,而不是和家人分享”。这种现象与伊娃·易洛思指出的“情感理性化导致感受力退化”形成印证。量化研究显示,使用社交媒体越频繁的群体,其“情感词汇丰富度”得分越低(r = −0.31, p < 0.01),反映出数字符号对真实情感体验的替代效应。当“开心”被简化为朋友圈的九宫格照片,“悲伤”被转化为仅对密友可见的emo文案,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被压缩成符合算法逻辑的标准化数据,个体的情感深度和独特性逐渐丧失。
7. 结语
本研究通过整合“情感资本主义”理论与实证数据,揭示了“零糖”社交作为资本逻辑渗透情感领域的典型产物,其本质是情感理性化、资本化、数字化三重异化的集中体现。未来研究可在三方面深化:其一,拓展跨国比较视角,分析不同资本主义形态下“零糖”社交的差异表现;其二,关注代际传递效应,研究“情感资本主义”对青少年情感社会化的影响;其三,开发“情感去资本化指数”,为量化评估社会情感生态提供工具。正如伊娃·易洛思所言:“‘情感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要回归前现代的情感模式,而是要在资本主义内部寻找情感解放的可能”。本研究的价值,正在于为这种解放提供了理论参照,期待后续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健康、真诚人际关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