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在当今社会的新形势下,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分,以此滋养和灌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举措,是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中,传统“知行合一”理念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蕴含的智慧与精髓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因而我们必须要去对这一思想进行深入探究和挖掘,进而能够更有效地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培养出既有道德修为又具备全面能力的时代新人,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today’s society, deeply exploring and absorbing the rich nutrients of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o as to nourish and irrig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 necessary measur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is an important way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improve their own moral qualities. Among the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wisdom and essence it contains provide valuabl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we need to conduct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is idea, so that we can mor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e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with both moral cultivation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文章引用:张煜煜. 传统“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160-16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01

1. 引言

步入新时代,人才竞争愈发激烈,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应因具体情境进行灵活应对、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前进、以及把握发展大势实现创新。作为塑造学生未来的摇篮,高校不仅承载着文化、技术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责,更肩负着引领和培育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神圣使命。“知行合一”这一哲学理念,包含着对实践与理论相互统一、融为一体的深刻洞察,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极具价值的启示。它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缓解了知行脱节的困境,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坚定立场、明辨是非,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2. “知行合一”理念的内涵

“知行合一”由明代杰出思想家王阳明所提出,是对程朱理学“知先行后”观念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知”被视为内心的本质与根源,若与“行”相脱节,则会导致知识悬空、行动乏力,最终使两者疏离。他强调,要实现真正的“知”,必须将其与“行”紧密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的理想状态,即行动必然伴随着理解,理解也必然引导行动。在教育领域,“知”可以理解为理论知识的学习,“行”则对应着实践活动的参与[1]。“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同时进行,反对将两者割裂开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育人工作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即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虽然具有鲜明的理论性,但更应注重理论在指导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实际应用。通过思政课程,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理论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在思政教育的背景下,“知行合一”这一传统理念彰显出其独特的参考价值。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思政课程中,并非单纯的理论堆砌,而是一个从认知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理论学习构成了坚实的基石,而实践则是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升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成为了他们深化理解、提升素养的关键路径[2]

3. 大学生“知行脱节”的表现

以新时代“知行合一”理念为指引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道德素养,助力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培育出一支品德高尚、政治思想稳固、业务能力出色的职业人才队伍。但是,目前大学生的生活中存在着道德行为不一致、社会责任感缺失、职业规划的迷茫等“知行脱节”的现象。

3.1. 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这种不一致性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之中,有时甚至会引发社会的质疑和批评。在课堂上,大学生们接受了深入的道德教育,学习了诸如诚信、公正、尊重和责任等核心价值观。他们可能能够流利地阐述这些道德观念的重要性,表现出对这些价值观的深刻理解和认同。然而,当这些大学生走出教室,进入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时,他们的行为却往往与所学的道德观念背道而驰。例如,有些大学生在考试中为了取得好成绩,可能会选择作弊或抄袭他人的答案。这种行为显然违背了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诚信原则。又如,在面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时,他们可能在口头上表示愤慨和不满,但在实际行动上却选择沉默和逃避,没有勇气站出来维护正义和公平。此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也常常暴露出他们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他们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参与网络欺凌,对他人进行恶意的攻击和诋毁。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准则,也损害了他们的个人形象和声誉。这种道德行为的不一致性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和人格发展,还可能对周围人产生负面影响。

3.2.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整体利益和公共福祉的关注和贡献意识,表现为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和担当。然而,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社会责任感的淡漠和缺失。许多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主要关注自己的学业和个人发展,对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缺乏兴趣和热情。他们很少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了解也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行动。他们可能将个人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职业发展,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贡献和回馈。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中缺乏基本的礼貌和公德心,如乱扔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这种漠视社会责任的态度,不仅影响了个人的道德成长,也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一些大学生在集体中往往只关注个人利益,忽视对集体的贡献和付出。他们极度缺乏团队精神,不愿意与他人合作,甚至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这种对集体利益的忽视,不仅影响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阻碍了个人在集体中的成长和发展。

3.3. 职业规划的迷茫

大学生在理论上可能对未来职业有清晰的规划,但在实际求职过程中却往往感到迷茫和无助。他们可能缺乏实践经验、职业技能不足,导致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迷茫是许多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普遍面临的一个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大多学生却发现自己在这方面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目标。他们可能只是根据家庭期望、社会热门专业或者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一个专业,但对于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真正热爱什么、适合什么等问题却缺乏深入的思考。此外,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还面临着信息不足和选择困难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职业和行业不断涌现,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新的职业信息。然而,由于信息来源的有限性和复杂性,大学生往往难以获取全面、准确、及时的职业信息。同时,面对众多的职业选择,大学生也往往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在职业规划过程中,他们往往难以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也难以确定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4. 大学生“知行脱节”的原因

当前,高校在校生众多,其个性特质较为鲜明,呈现出理想化、自我化等特点。同时,当前社会背景错综复杂,这些因素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较为显著的影响。究其原因,与大学生自身观念偏差、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教学方式方法知行脱节等方面有关,如何将“知行合一”理念融入思政教育中,是一个丞需解决的问题。

4.1. 大学生自身观念偏差

“00后”大学生普遍反映教育内容理论性过强,而趣味性相对不足。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便显得次要。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许多学生在各类理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却鲜少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应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此外,在“互联网+”时代大潮涌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知与追求呈现出更为包容、开放的特质。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观察到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诸如二次元文化、饭圈文化、佛系文化等新兴文化现象逐渐兴起[3]。同时,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也在大学生群体中悄然滋生,这导致了一系列行为模式和心理态度的出现,如“不知不行”、“知而不行”、“知而错行”以及“行非所知”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思政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关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现阶段众多高等院校主要以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和评估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这一评价体系的设立,虽然有其合理性和可量化的优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目标的片面化。相应地,教师的教学计划也主要是基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设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关键地位。他们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职责,更是学生价值观与道德观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引领者。然而,目前思政教育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并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4]。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3. 教学方式方法知行脱节

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明确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根本导向,实现多维度的教育目标。具体而言,高校需聚焦于“立德”、“强技”与“提质”三大核心任务[5]。其中,“立德”侧重于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的塑造,“强技”则聚焦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以及职业指导的传授与提升,而“提质”则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增强。然而,在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知行并进原则的忽视。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仅停留在理论学习的层面,而缺乏必要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脱节。这种教育模式的后果是,学生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缺乏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出具备高度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并加强知行并进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5. “知行合一”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育路径

王阳明所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不可或缺的关键构成,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重要彰显。要推动“知行合一”思想更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促使学生做到既明“知”又能笃“行”,需借助从教师群体到学生个体、从课堂教学到实践锻炼、从制度建设到平台搭建等多渠道、多路径的方式。

5.1. 树立“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明确“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深入理解其核心理念,并强化其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当前,受传统教育观念及重成绩导向的影响,实践教学环节在部分高校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这种过于聚焦“应试”倾向与“功利主义”取向的教育理念,已然难以契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了较为突出的阻碍。鉴于此,把“知行合一”这一理念引入高校教育体系并加以确立,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实现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制定教学规划和目标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确保“知行合一”理念贯穿始终,让其成为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支撑力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精准把握当下教育形势,主动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与方法,以此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实际成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我们既要重视对“知”与“行”内涵的进一步挖掘与拓展,又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深度剖析“知”与“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二者有机融合,为“知”与“行”赋予更为深刻、丰富的内涵。

5.2. 把思政课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里,理论教学环节往往缺少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这就容易出现知识与实践难以有效融合、学生在枯燥单一的理论学习过程中难以实现实质性的能力提升等现象。基于“知行合一”的理念,教师应推动思政理论教育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延伸,达成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理论知识的传授层面,而要依托自身的理论功底,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如此一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出发,深入理解和体悟思政教育内容。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在内容上较为分散,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未能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育人功能[6]。为此,高校教师应积极改进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校园生活以及作息时间等因素,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大学作为青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对青年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青年辅导员作为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递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并非局限于为特定阶段或特定群体给予具体指引与服务,而是借助全面且贯穿全程的教育方式,塑造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涵养以及综合能力,进而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5.3. 有效建立实践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实践平台

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和市场环境中,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整合,并搭建与之适配的实践平台,对推动思政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思政课程的实践效能具有突出意义。要达成这一目标,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十分关键,它能够充当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桥梁,助力学生职业发展,为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筑牢根基[7]。同时,高校需着重关注实训基地建设,此举不仅能有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还能从根源上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更高效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程,有必要构建贯穿全程的保障机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发展计划,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8]。在课堂学习规划方面,我们应采用开放式评估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依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合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评估所占的比例。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借助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其实践操作技能,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6. 结语

“知行合一”理念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历经漫长的演变与发展,逐渐沉淀为深厚的思想底蕴,在育人方面发挥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在当前社会纷繁复杂的背景下,对于各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面对诸多诱惑与考验,更承载着个人未来与国家建设的双重使命。为了确保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有必要将“知行合一”的精髓融入到思政教育中,以此解决当前思政教育可能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下,我们应当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道德修养,使之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实现自我完善,并积极利用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播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为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冰. “知行合一”理念下中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 才智, 2022(15): 139-141.
[2] 江晓燕. 知行合一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5(25): 153-156.
[3] 杨天姣, 简朴, 居占杰. “知行合一”理念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 大学, 2022(13): 117-120.
[4] 张艳. “知行合一”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科教文汇, 2022(5): 59-61.
[5] 冯刚.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研究的实践导向[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3): 115-119.
[6] 蒋德勤, 侯保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2): 143-147.
[7] 范明娟.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启示[J]. 品位∙经典, 2024(3): 26-28, 83.
[8] 张澍军.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J]. 教育研究, 2015, 36(4): 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