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深化劳专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与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当前应用型高校面临融合不足(课程脱节、评价偏技能)与意识薄弱(窄化劳动价值)双重困境。青岛黄海学院构建“三阶融合”路径:大一文化感知→大二大三素养生成→大四实战精进,依托校企基地贯通培养链。2025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2%,企业满意度97%,起薪7892元(+32%),该模式为破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推动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Abstract: Under the backdrop of the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labor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building a strong educational country. Currently, applied universities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dual predicament of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disconnected courses and skill-biased evaluation) and weak awareness (narrowing the value of labor). Qingdao Huanghai University has established a “three-stage integration” path: cultural perception in the first year → cultivation of qualities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years → practical refinement in the fourth year, relying on the integrated training chain of school-enterprise bases. The professional matching rate of the 2025 graduates is 92%, the enterprise satisfaction rate is 97%, and the starting salary is 7892 yuan (+32%). This model provides a replicable paradigm for resolving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and promoting educational reform.
1. 引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发生深刻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劳动者需兼备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和劳动素养[1]。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多次强调其在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学科应结合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要求“纵深推进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此背景下,深化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关键举措,更是提高劳动教育育人质量、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与重要实践路径。然而,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并未切实落实到位,导致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并未得到有效提高。对此,高校教师有必要重视并推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构建深度融合的教育体系。本研究旨在分析两者融合的困境与机遇,聚焦于具体实施路径与技术方案的细化,并探讨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与优化的策略,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可靠的参考。
2.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现状
2.1.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二者的协同发展存在结构性脱节。在课程设计上,劳动教育多作为独立模块存在,未能系统嵌入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工科专业虽增加实验实训环节,但劳动精神培养与专业技术教学往往分离,数控技术等专业的实训侧重操作技能训练,却缺乏对劳动价值观的有机渗透。相关研究指出,教学内容与师资的“双轨并行”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缺乏劳动实践的内生动力[2]。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制约融合,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劳动教育理念培训,劳动课程常由行政人员兼任,而数字化技术在专业教育中的应用也未充分赋能劳动教育,使后者停留于传统体力劳动形式。产业对接层面,校企合作多聚焦技能训练,未能有效将专业知识与劳动教育场景深度结合,学生鲜少在真实产业环境中锤炼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2.2.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意识不足
教育主体认知偏差形成深层障碍。一方面,劳动教育被窄化为体力劳动或志愿服务,其培养创新思维、职业伦理的核心价值遭忽视。专业教育则过度追求技术指标,农学专业的田间实践虽提升操作技能,却未引导学生反思科技革命中的劳动价值;工科教学侧重编程训练,弱化了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维度。另一方面,评价机制存在导向偏离,学生考核以竞赛成绩、技能证书为重心,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等劳动素养未被纳入职业能力评估;教师的绩效评价亦未涵盖劳动教育融合成效,削弱改革积极性。跨学科协同的缺失加剧了系统割裂,通识课程中的劳动价值观教学与专业课程缺乏联动,劳动教师与专业教师教研互动不足,形成“知行分离”的教育断层[2]。
3.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意义
3.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肩负立德树人的核心使命。应用型高校作为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责任。通过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劳动实践能力,更能有力地塑造其尊重劳动、崇尚奉献的价值观念以及健全的社会人格和职业伦理。这种融合模式打破传统教学壁垒,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深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促进从学生到职业角色的顺利过渡[3]。
3.2.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1158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应用型高校需要积极适应时代变革[4]。在数字经济与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形态日益呈现创新性和智能化特征。部分学生职业规划模糊、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这种融合教育能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的匹配,支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3.3. 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高等教育率先发展。应用型高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体现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夯实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强化实践能力;既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又关注学生成长诉求[5]。这种双向融合的教育实践,既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又能增强其职业发展后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4.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4.1. 强化劳动育人理念,构建融合教育体系
融合发展要求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深度结合。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过程中,劳动经济学视角强调教育与市场需求匹配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学为构建产教融合体系提供模型支持;认知心理学则阐释了“做中学”对于知识内化和技能形成的关键作用。同时应建立劳动教育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常态化的协同教研机制。劳动的内涵随技术进步持续拓展。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不仅承载着培育实践技能和职业操守的职能,也是塑造积极劳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核心途径。通过系统的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这对于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4.2. 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应聚焦于构建深度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设计中,需系统融入真实岗位实训任务与创新创业项目等实践模块,贯彻“做中学”理念以强化能力培养,并确保劳动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衔接,形成“知识学习–实践应用–总结反思”的闭环模式。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对于理论性强的课程(如《数控加工工艺》),应选取贴合专业的劳动案例,通过剖析劳动过程、技术关键与成果价值,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意义并塑造端正劳动观;对于实操类课程(如《数控多轴加工编程与仿真》),则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策略,将劳动教育贯穿于项目式、任务化、实战化的专业教学单元,使学生达成项目目标的同时,自然生成严谨规范的劳动素养。实验实训环节(如《数控加工实训》)是核心实践场域,需依托企业见习和校内基地等平台,聚焦劳动技能精进与态度养成,在涵盖编程、工艺、加工、检测的全流程中强调精细化操作要求,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以提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拓展课程(如《现代制造技术》)则需系统性融入工匠精神与职业道德要素,例如邀请行业专家分享前沿技术与职业心得,启发学生形成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实现全方位的综合育人目标。
4.3. 健全评价标准,优化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基于全过程、多维度的动态评价机制,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的劳动认知、技能掌握、态度养成和实践成果。评价方法应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包括劳动档案记录、实践作品展示、成长追踪量表等,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动态数据采集与分析,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形成“观察–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建立定期反馈制度,通过师生访谈、实践报告等方式促进教学相长。同时将劳动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置合理的荣誉激励机制,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内驱动力。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多维立体的评价体系,既能为教学改进提供科学依据,又能为学生成长指明方向,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5.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的实践成果
以青岛黄海学院智能制造学院为例,学院在推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育人工作后,在专业技能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增强、职业素养提高、教育模式创新、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提升以及行业适应性增强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效果。学院联合西海岸新区汽车商会、青岛飞宇国际汽车城有限公司等会员单位,校政企共同成立青岛黄海学院劳动教育基地3个;依托基地构建“三阶段”劳动教育机制:大一“初体验工匠文化”了解劳动教育实质,大二大三在实训中自然生成严谨规范等劳动素养,大四生产实习中完成劳动技能精进与态度养成,打通“劳动–专业”全链条,系统化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树立正向职业价值观。智能制造学院截至2025年6月数据,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92%、企业满意度97%、毕业生晋升率提升47%。平均起薪7892元,较劳专融合之前增加32%。综上所述,这种融合教育模式不仅有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也为教育改革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