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的丰富经验
The Rich Experie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e Digital Intelligence in Wenzhou since the New Era
DOI: 10.12677/ass.2025.14870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荆保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关键词: 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Wenzhou Red Culture Digital Intelligence
摘要: 新时代以来,温州数字化建设稳步推进,其红色文化也迅速向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转型,一批高质量红色文化数智化成果相继涌现,显著增强了温州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这些成就得益于温州在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紧抓政策机遇,筑牢释放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发展红利的基底;二是赛–研协同,赋能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创新;三是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平台升级、场所改造与成果应用;四是突出宣传思想工作,依托高质量融媒体增强宣传效能。系统总结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的实践经验,既能彰显温州以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突破与亮眼成果,生动演绎瓯越大地红色基因的时代焕新,亦能为其他地区推动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Abstract: Since the new era, Wenzhou has steadily advanced its digital construction, with its red culture rapidly transforming towards networking,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A series of high-quality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achievements in red culture have emerged,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vitality and influence of Wenzhou’s culture. These achievements are attributed to Wenzhou’s efforts in several areas: firstly, seizing policy opportunitie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unleashing the benefits of Wenzhou’s red culture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secondly, coordinating competitions and research to empower innovation in Wenzhou’s red culture digitization; thirdly, being demand-driven to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Wenzhou’s red culture digital platforms, the transformation of venu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achievements; fourthly, emphasizing 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work by utilizing high-quality integrated media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ublicity. Systematically summariz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Wenzhou’s red culture digital construction not only highlights Wenzhou’s innovative breakthroughs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using digital means to empower the inheritance of red culture, vividly interpreting the renewal of red genes in Ou Yue land in the new era, but also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for other regions to achiev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ed culture in the digital age.
文章引用:荆保华. 新时代以来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的丰富经验[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8): 204-212.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8707

1. 问题的提出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不断“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1]在数字技术快速迭代与社会各领域加速融合背景之下,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及3D影像等前沿数字科技,正成为红色文化活化利用的强劲引擎。

以“温州红色文化与数智化”或“温州红色文化与数字化”为主题在知网总库进行检索,未检索到任何关于该主题的相关文章,可见,就知网所显示检索结果来看,该地区性主题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不太高。以“红色文化与数字化”为主题在知网总库进行检索,发现,近年来,学界“红色文化与数字化”研究成果逐渐深入,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大主题:一是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国内学者认为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不仅能促进其与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传播和文旅发展[2],还能探寻创新路径,提升精神文明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3]。就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保护方面来讲,学界普遍认为数字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保存,能够有效解决红色文化资源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消失以及碎片化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如图形修复、音效修复、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已经损坏的文献、音频、旧址等进行复原和再现,实现传承、保护的目的。”[4]就红色文化运用数字化利用方面来看,学界也做出了积极探索,如,要加强虚拟空间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播机制建设,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运用网络动漫的形式,以红色网络游戏为载体,以实现保护和利用的目的[5]

二是红色文化数字化教育工作研究。红色文化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质教育资源。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新动能和新机遇。学界普遍认为,“数字化技术具有资源内容存量大、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播手段兼容性好、传播时效快等优势,将其运用于红色资源育人实践中,能够有效推进红色资源育人‘活’起来。”[6]在数字化赋能红色文化教育的策略方面,学界的研究成果较为颇丰,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索,有学者通过技术整合构建育人平台,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践创新;也有学者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以数字化资源、虚实教学、大数据评价赋能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改革,提升育人成效[7];还有学者从叙事语言出发,推动红色文化话语向网络、二次元、社交媒介转型,适配青年话语习惯实现育人成效提升[8]

三是地方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与资源建设研究。国内学者对地方红色文化数字化的研究指出,建设地方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具有多重意义,既利于保护红色文献典籍、服务科研及高校学科建设,也能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资源利用率[9];在地方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研究中,有学者指出可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数字化保护平台如中央苏区瑞金市案例,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对红色文化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融入旅游活动以提供故事化公共文化服务[10];在地方红色文化数字资源传播方面,有学者可通过短视频策略[11]和基于“结构–关系–行为”理论的组织传播模式[12],优化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路径。

综上所述,从国内研究来看,“地方红色文化与数字化”领域的研究已有一定基础,为本文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重要启发;但具体到“温州红色文化与数智化”这一主题,无论是研究数量还是研究范式,都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温州作为“浙南红色革命的摇篮”,在数字技术时代背景下,已在政策引导、技术应用、资源激活和传播创新等方面积累了具有特色的实践经验。因此,随着“数字浙江”建设的推进,系统总结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的实践成果,不仅能够彰显温州以数字赋能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突破及显著成效,还能生动展现瓯越大地红色基因的时代焕新,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推动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 数字时代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的共性挑战

(1) 红色文化数字化整合的系统性不足,存在碎片化壁垒

在数字时代,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依然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一方面,红色文化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依附性与行政管辖属性,各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技术应用能力等数智化基础禀赋上的客观差异,直接导致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如“在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方面,目前有的市已经完成了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摸排,搞清了家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初步建立了大数据库。而有的市相对滞后,仍在建设之中。”[13]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的类型多元性进一步加剧了整合难度。革命遗址、文献档案、口述历史等不同形态的资源分属文旅、党史、档案等多部门管理,加之不同部门系统间数据接口不兼容、元数据标准不统一,以及跨部门协同机制的缺失,共同导致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陷入碎片化困境。这种碎片化不仅制约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更使得红色文化的整体性叙事难以实现,严重削弱了数智化建设的基础效能。

(2) 数字技术应用与红色文化融合深度不足,存在形式化风险

当前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中,技术与文化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部分项目将红色文物数字化简单等同于图片上传、文字录入或设备采购,殊不知这些仅是基础工作。数字技术应服务于“虚拟场景与现实场景的融合、跨区域的联结传播和无时不在的‘在线’供给,为红色精神的传承拓展了时空场域”[14]红色文化数智化的核心任务,在于运用数智技术激活文化内核,对其蕴含的精神价值进行数字化转译。若仅注重技术形式的叠加,而忽视通过数智场景化、互动化技术实现革命故事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共振,终将导致红色文化数智化成果缺少本应不能缺少的灵魂,沦为技术噱头,背离文化传承的本质诉求。

(3) 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开展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机制不健全

当前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中,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失衡问题普遍存在。尽管各地在政策推动下引入了企业、高校等主体,但常态化协同机制的缺失,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多停留在短期项目合作层面。例如部分地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的红色文化商业项目,往往仅局限于文化元素的简单植入,缺乏对红色 IP 的深度开发;高校资源的整合也存在滞后性,许多地方的高校与红色文化项目合作多为零散的技术支持,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结合。这种协同不足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利益共享机制,企业参与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的商业回报模式不清晰,在红色资源数据的商业化应用等方面存在限制;二是高校研究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先进技术难以直接应用于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项目。此外,民间组织与公众的参与度受流量及经济回报等诸多因素影响,关注度也普遍较低,由此,制约了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的多元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4) 红色文化数智化传播与受众需求存在错位

当前红色文化数智化传播的困境之一在于传播逻辑与数字时代受众需求存在错位。从内容生产看,传统宣教模式仍占主导,单向输出的图文讲解、视频导览等形式,难以适配Z世代受众思维活跃、审美多元、需求个性化的文化消费特征。“有些数字展览馆内的数字化内容长时间不更新,受众在多次浏览后发现内容重复度高,会对红色内容产生忽视或淡漠的态度;有些数字展览馆缺乏对用户数据的分析维护和对平台功能的持续优化,无法根据用户反馈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15]这种错位本质上是传播思维对数字时代受众参与逻辑的认知偏差所致,传播主体仍停留在信息灌输阶段,未构建用户共创生态。当年轻群体更倾向通过互动体验、社交分享形成文化认同时,红色文化数智化传播若不能从单向传播转向双向对话,将难以在数字空间激活革命精神的情感共鸣与社交裂变效应,从而大大制约红色文化的时代传承效能。

3. 数字时代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的破局之策

(1) 紧抓政策机遇,筑牢释放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发展红利的基底

2021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同年8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浙西南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温州永嘉县、文成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等5个革命老区县在该《意见》实施范围之中。《意见》明确要求完善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革命老区基础设施网络([2]: pp. 5-6),大力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的引领力,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建立红色资源数据库,推动红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2]: pp. 6-7),例如,温州市在2018年推进了“红色古迹修缮展示工程”,并将省一大旧址等22处革命文物、红色古迹命名公布为第一批“红色古迹展示教育基地”。2019年3月完成了瓯江山水诗路沿线温瑞塘河范围400余处文物古迹数据整理,实地调查了不可移动文物登录点3300余处,完成1001处登录点重新认定工作[16]。并在2019年和2021年先后公布了两批共计24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名录。另外,为较好掌握本市红色资源的各方面信息的动态变化,温州市还委托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了全市红色资源的普查工作[17]。县市区如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等也分别开展了红色点位实地走访[18],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19]及文物“四普”实地调查等活动[20]。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要不遗余力、全方位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各职能部门迅速响应,全方位布局工作。一方面,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另一方面,组织专业团队深入革命老区县,开展全面细致的调研。在政策的有力支撑与温州积极作为下,革命老区在硬件设施、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传播渠道等方面得到极大改善,为其进一步实现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另外,在全国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浙江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迅速印发《浙江省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温州市紧紧把握这一契机,积极行动,迅速发布《温州市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以及《温州市推动文化广电旅游领域设备更新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通知。有力推动了温州文旅配套设施的深度融合,全面优化了文旅环境与设施,不仅为温州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筑牢根基,更从顶层设计与资源支撑层面,为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的长远建设与稳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战略规划与坚实的物质保障。

此外,温州还把握数字浙江建设的政策机遇,积极推进数字温州建设,印发了《温州市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要求将数字化贯穿党的领导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此指引下,全市各职能部门和牵头单位协同合作,为数字温州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温州红色文化的数智化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助推温州红色文化在数智时代的发展,展现其独特魅力。同时,紧随浙江构建全省范围内数据库的号召,温州积极参与其中,对本地革命旧址、纪念馆等图文音视频资料进行标准化数字化处理。如,温州市打造了“瓯江红·E路党教四库”[21],建立了集在线编纂、文献管理和系统应用于一体的数字年鉴库,为温州书写创业与创新历史提供了可靠、安全的数字业务支持[22]。也为温州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存、研究和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温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于官网开设了史志宣教栏目,借助数字化手段,从史志期刊、简讯、革命胜迹、红色文化等九个维度,全方位系统介绍了温州红色文化。其成果丰硕,涵盖超500万字的40多期《温州史志》、百余期史志简讯,239处革命胜迹的图文介绍及多个红色文物详细解读,还开展了音频党课,举办了多场主题图片展,推出了“跟着党史去旅行”专栏活动,并制作了诸多温州红色视频与红色人物故事,全面展现了温州红色文化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及动人故事[23]。中共温州市委党校则依托浙江省党校系统共建共享的《红色浙江》数据库开展温州区域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形成了组织史、党史人物、红色印迹、党史研究、大事记、特色专题等较为完整的党史模块[24],另外,市委党校还积极运用社会数字资源,助力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资源库的发展,开通试用了万方数据提供的《红色文化专题数据库》,运用万方的大数据基础,从温州地方志中提取红色文化资源,并按照数据库栏目进行分类和归档,显著提升了温州红色文化资源数据的检索、阅读与下载服务的便捷性,实现了资源数据的动态更新,促进了温州红色文化史料的保护和挖掘[25]。这些有力举措为充分释放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发展红利筑牢了根基,促使温州从红色资源的“整合阶段”向“优化阶段”的跃迁。

(2) 赛–研协同,赋能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创新发展

温州通过“赛事驱动–研究深化”机制构建创新生态。在“赛”的层面,温州市积极举办各类数字大赛,为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转型开辟了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温州市举办了多场数字化创新与应用大赛,涵盖教育、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开辟了数字党建、乡村振兴等多条“红色+”赛道,涌现出了类如“剧本游”乡村数字文旅等一批优质应用与项目,极大丰富了温州红色文化在数字时代的表达形式和应用领域。这些比赛激发了参赛者和研究者运用数字技术对温州红色文化的创新和研究热情,衍生成果也提升了社会各界了解、传承和弘扬温州红色文化的便利性。

在“研”的层面,温州市积极构建文化研究共同体,深化社科工作,助推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走实走深。长期以来,温州众多学者、研究人员基于各自研究兴趣与专长,自发投身于温州文化相关课题的钻研,在不同时期产出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尽管这些研究在早期较为分散,但已逐渐凝聚成一股学术力量,为温州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积累了深厚底蕴。2024年,在市领导的关怀下温州学研究联合会高规格成立,这一联合会整合30余家机构资源,将温州相关研究从松散阶段提升到有组织、有体系的新阶段,无疑成为研究温州文化、温州精神、温州人以及温州文化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社科共同体,为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研究提供了资源整合、方向规划和活动组织的重要支持。

在温州推动红色文化数智化进程中,“赛”与“研”之间存在紧密的辩证关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发展。一方面,“赛”为“研”提供方向与活力。温州市举行的各类数字赛事以明确的任务导向和现实需求为基础,为红色文化数智化研究精准锚定了方向。参赛作品的创新创意和多元视角,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与灵感,激发了研究活力。另一方面,“研”为“赛”夯实基础与赋能。依托温州学这一研究共同体,红色文化数智化研究的成果会逐步增多,为赛事创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参赛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升作品质量与表现张力。同时,在这一学术共同体汇聚的专业资源,也为赛事培养了大量人才,进一步增强了参赛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温州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持续进步。总之,温州通过“赛”与“研”协同发力,不断解锁红色文化数智化建设的新可能,让红色基因在科技浪潮中绵延传承,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

(3) 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平台升级、场所改造与成果应用

马克思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26],人的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转型进程中,人民大众需求无疑成为推动其发展的核心力量。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对文化享用的需要正经历着深刻变革,呈现出智能化、个性化、品质化等方面特征,而这些不断变化和升级的人民文化需求也正是对温州红色文化转型提出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温州以UE模型“可用性、有效性、满意度”为导向全力推动红色文化数字平台优化升级与文化实体场所智能化改造,加强数智化成果的社会应用推广。

首先,在数字平台智能化升级上,为满足大众高效获取服务、稳定流畅的线上体验等需求,温州,首先加快了红色文化数智化软硬件基础建设。软件基础方面,在整合现有数字资源基础之上,加速推进数字红色文化宣教阵地建设,形成了类如在线编辑数字年鉴平台、浙里有志·温州市数字方志馆、“红色印记·AI温州”红色研学云平台、瓯海区红色胜迹线上导览平台、温州市红色数字旅游地图以及1 + 14 + 9 + N的“学习强国”温州学习平台传播矩阵等,实现了温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全阶段、全地域、全形态、全内容的数字化整合”[27]。在硬件基础设施方面,温州市加快了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4/5G基站等设施的投入与优化,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根据相关信息,2024年温州通信发展办公室在省通信管理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各运营商新建4/5G基站超过3.5万个[28],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此外,温州市还建成了中国(温州)数安港、磐石云数据中心、温州数据研究院和温州数据学院等,极大提升了温州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海量温州红色文化信息的跨业态、地域、层级的流动和文化产业对红色文化的共研、共建和共享提供了支撑。

其次,在实体文化场所的智能化升级与改造方面,为满足大众增长的文化体验和服务需要,温州,加快对实体文化场所提质增量。首先,通过加快对实体文化场所数字化升级,提升文化服务效率,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自2020年以来,温州市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应用场景开发力度,特别是在温州博物馆、温州图书馆和温州文化馆等场所,给予资金支持,推动这些机构在资源建设、空间布局和数字设备等方面实现迭代升级与优化,有效提升了文化服务效率,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其次,通过打造红色文化智慧应用设施,满足群众文化教育、能力提升及精神寄托等多方面的现实需求。近年来,温州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为载体构建起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其中,重点打造的智慧城市书房已经落成,并已形成“一码通办、全景智联”的服务体系,线下端智慧感知屏聚合来访签到、定点检索、图书推荐、活动互动、电子证办理等服务的智慧导引,推动场馆“融媒体活动”“数字阅读”“一体化积分”等多跨场景的高效协同,重塑城市书房数字文化服务生态圈[29]。另外,温州还在拓展红色文化的学习场景,国内首个智慧红色学习站“听见鹿城·24小时理论学习站”就是一个绝佳案例。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也为文化教育提供了便利。

最后,温州市红色文化数智资源浸润学校教育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突出。一方面,温州市红色文化数智资源运用于大中小学校教育,成绩显著。如,温州平阳凤卧,聚焦“多元化 + 数字化”加快红色教育提档升级,持续做好红色研学这篇文章。2021年凤卧启动省级中小学研修基地申报工作,并在同年接待省内外中小学生超2万人次[30]。除此之外,凤卧也不断加强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将凤卧红色文化数字资源送入高校课堂。如,温州医科大学“引进中共浙江省一大陈列馆的原声讲解音频和VR小程序,同学们扫二维码即可收听原版解说、在云上观看实地的党史馆。”[31]极大提升了教学时效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温州市积极运用红色文化数智资源赋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如,2018年,温州文化驿站有60家,举办活动近千场,吸引超过92万人次在线参与[32]。到2022年温州驿站上升至262家[33],受益人群不断扩大;此外,各区市县也加紧在社会范围运用温州红色文化数字资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如,龙湾区建立了“红色共享阵地”,在永兴南园的企业社区党建综合体中结合红色文化资源和特色党建品牌,运用数字赋能党建,配备触控屏等智能设备,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室和宣誓厅等功能室,辐射小微园及周边两新组织共600多家,“红色共享阵地”的教育功能得到极大拓展[34]。类似于这样的温州实践,不仅共享了温州红色文化数字资源,还充分满足了群众精神世界的需要,促使温州红色公共文化服务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

(4) 突出宣传思想工作,依托高质量融媒体增强宣传效果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数智时代浪潮下,传播格局重构、受众行为迭代、话语体系革新交织成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全新挑战,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成为必然选择。作为承载党和人民百年奋斗精神瑰宝的温州红色文化资源,既是中华民族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更是凝聚理想信念、激发奋斗力量的精神富矿。当数智化变革与红色文化传承相遇,温州以高质量融媒体平台为支点,推动红色文化从历史场域向数字空间延伸,在守正创新中激活红色基因的时代生命力。一方面,重塑融媒体矩阵,夯实温州红色文化宣传基底。2023年,温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成立,该中心致力建设浙南闽北赣东有影响力的头部媒体,全力打造“温度新闻”官方新闻客户端作为核心传播枢纽,加快形成一核多元、全链协同的融媒体矩阵。同时,该中心同步布局学习强国号、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10余个全平台账号,形成覆盖图文、短视频和直播等多形态的传播集群,构建起了温州最大的对外传播体系。该矩阵不仅是传递党政声音的主阵地,更通过政务服务、民生资讯和全球温商服务等功能,升级为面向世界温州人的综合数字服务平台,为温州红色文化的数智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推动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创新,激活其现代宣传生命力。温州融媒体推动温州红色文化走向沉浸化和年轻化,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交互矩阵,推出图文报道、短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借助学习强国、澎湃新闻、腾讯视频号、温度新闻、温州日报官微、温州发布、温州宣传和温州新闻网等新媒体平台,大大拓展了温州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为提升影响力给予了有力支撑。此外,融媒体整合了12条精品线路和120个红色地标,通过VR全景技术实现云端游览,并叠加AI语音导览和AR历史场景还原功能,形成了线上与线下融合的红色宣传教育空间,进一步扩展了温州红色文化宣传阵地。借助5G网络高速和低延迟特性,远程游客也能通过VR设备体验革命圣地的庄严与壮丽,采用红色研学 + 直播、数字人讲解等形式增强参与感,极大提升了温州红色文化的数智化交互性。

基金项目

浙江省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温州红色文化数智化创新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4WSK222YBM)阶段性研究成果;浙江省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编号为23WSK069YB)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 求是, 2021(19): 4-9.
[2] 曹东辉, 朱文生. 中央苏区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6(6): 74-77.
[3] 姬玉玺. 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 5(24): 128-131.
[4] 许丽.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J]. 人民论坛, 2021(1): 139-141.
[5] 李爱娟. 基于网络创新环境的沂蒙红色文化传播及路径选择[J]. 山东社会科学, 2012(6): 154-156.
[6] 罗方述. 数字化赋能红色资源育人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3(8): 33-35.
[7] 甘子成. 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7): 70-72.
[8] 邓鹏. 红色文化网络育人的话语转型探赜[J]. 思想教育研究, 2020(11): 148-152.
[9] 贾翠玲. 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收集整理与数字化建设[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8(4): 122-125.
[10] 黄薇, 夏翠娟, 刘倩倩. 数字化转型中红色文化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 图书与情报, 2021(3): 12-18.
[11] 敬鑫. 甘肃红色文化的短视频传播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2.
[12] 高群.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红色文化组织传播研究——基于SRB框架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中南民族大学, 2020.
[13] 张帆, 吴一柳. 皖北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开发路径探析[J]. 宿州学院学报, 2024, 39(8): 6-9+64.
[14] 欧阳斐, 陈阳波. 红色精神数智化传承的趋势与路径[J]. 人民论坛, 2024(15): 84-86.
[15] 朱文清, 李明. 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策略[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 37(2): 88-93.
[16] 温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温州年鉴2020 [M/OL].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21.
https://www.wenzhou.gov.cn/art/2021/3/26/art_1229498170_59048362.html, 2021-03-26.
[17] 市委党史研究室. 温州市红色资源普查[Z/OL]. 温州史志网.
https://minyi.zjzwfw.gov.cn/dczjnewls/dczj/survey/form_2294.html, 2024-09-15.
[18] 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鹿城区]鹿城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 夯实党史宣教阵地[Z/OL].
https://wzszw.wenzhou.gov.cn/art/2024/8/2/art_1258562_58881042.html, 2024-08-02.
[19] 瓯海区统计局. 瓯海区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简析[Z/OL].
https://www.ouhai.gov.cn/art/2023/12/29/art_1229697283_4214034.html, 2023-12-29.
[20] 龙湾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龙湾区“四普”进行时[Z/OL].
https://www.longwan.gov.cn/art/2024/10/21/art_1229604617_58981954.html, 2024-10-21.
[21] 温州市人民政府. 我市率全省之先创建新型党员教育培训资源库[Z/OL].
https://www.wenzhou.gov.cn/art/2021/1/1/art_1217830_59038163.html, 2021-01-01.
[22] 浙江志库数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温州数字方志六年实践之路[Z/OL].
https://www.zhikuit.cn/ClientCaseShow.aspx?catalogID=118&newsID=315, 2020-12-13.
[23] 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温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英烈故事[Z/OL]. 温州史志网.
https://wzszw.wenzhou.gov.cn/col/col1229741879/index.html, 2024-08-12.
[24]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红色浙江》共建数据库在线开放[Z/OL].
https://wzdx.wenzhou.gov.cn/art/2020/4/17/art_1229181704_58925888.html, 2020-04-17.
[25]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红色文化专题数据库》和《党总支学习园地数据库》开通试用[Z/OL].
https://wzdx.wenzhou.gov.cn/art/2023/10/20/art_1229181704_58927143.html, 2023-10-20.
[2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八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5.
[27] 艾志强. 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Z/OL]. 求是网.
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4-06/04/c_1130157390.htm, 2024-06-04.
[28] 林迎颖. 累计投资超40.8亿元 温州偏远地区“信号升格” [Z/OL]. 浙江在线.
https://zjnews.zjol.com.cn/zjnews/202410/t20241028_30608375.shtml, 2024-10-28.
[29] 叶锋. 上榜文旅部智慧图书馆创新应用案例优秀! 温图“智慧城市书房应用” [N]. 温州都市报, 2024-04-01(8).
[30] 平阳县人民政府. 凤卧: 依托红色资源, 打造“三大高地” [Z/OL].
https://www.zjpy.gov.cn/art/2021/7/7/art_1250937_59034676.html, 2021-07-07.
[31] 王迟 李鲁静. 温州医科大学: 把党史馆原汁原味搬进校园[N]. 中国青年报, 2011-11-04(5).
[32] 温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温州年鉴2019 [Z/OL]. 温州市人民政府网.
https://www.wenzhou.gov.cn/col/col1229004360/index.html, 2024-08-08.
[33] 温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温州年鉴2023 [Z/OL]. 温州市人民政府网.
https://www.wenzhou.gov.cn/col/col1229782481/index.html, 2024-08-16.
[34] 吴蕙芳. 龙湾: 建立“红色共享阵地” [N]. 温州日报, 2021-04-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