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Primary Schools
摘要: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国家德育工作的关键路径。本文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政策支撑,系统联系组织文化理论,通过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据此展开优化策略展开系统性探究。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主要体现为“班级规章制度的不合理”“班级交往氛围不和谐”“教师自身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与能力不足”。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三大“制定恰当的班规,构建良好的班级组织机构”“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与氛围”“提高教师自身的班级文化建设素养”优化策略,旨在形成“学生自治、规则共守、情感共生”的班级生态,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性的路径参考,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chool education, class culture serves as a key pathway for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moral education work. Taking the Guidelines for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policy suppor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eory.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nterview surveys, it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accordingly carries out a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The study finds that while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minent problems, mainly manifested in “unreasonable clas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isharmonious class communication atmosphere”, and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and ability of teachers in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major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mulating appropriate class rules and constructing a good clas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reating a good class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and “improving teachers’ literacy in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aims to form a class ecology of “student autonomy, common adherence to rules, and emotional symbiosis”, provide a path reference with both theoretical depth and practical operability for primary school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help students achiev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文章引用:罗书恒.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386-39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50

1. 引言

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文件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采用多种育人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提出“建设班级文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班名、班训、班歌、班徽、班级口号等,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是班级风貌、班级形象的集中体现,深刻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发展与品行的塑造,是心理归属、学习促进、社交规范、精神熏陶的共同载体,班级文化是班集体成员认同并执行的精神信念、态度方法、物质环境等的综合体。因此,在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班级文化建设任务至关重要。

我国最早的班级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作为校园文化的微观层面进行研究,随后逐渐展开对班级文化进行的专门研究。

当前对于班级文化内容的构成一般分为“三因素说”“四因素说”和“多因素说”,其中最常用的为“三因素说”和“四因素说”,在此基础上,学者张果总结出了更为全面、更具体的“五因素说”即比“四因素说”多加了一个师生交际层面的文化[2]。根据现有研究,班级文化建设途径的切入点常以班级文化建设构成的“三因素”为主,学者叶柳针对此,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第一,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符合学生意愿;第二,遵循“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体现班级实情;第三,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尊重客观规律[3]。这几种文化的构成又可分为显性与隐性两方面,显性的班级文化主要体现为班级教室布置、师生日常活动与言谈举止、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隐性的班级文化则体现为班级精神,具体为班风学风、班训等核心精神要素。

学者韦力力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出了学生自主构建班级管理文化的举措:第一,明确班委职责,选拔得力班委;第二,建立合适班规,加强班级自律;第三,明确班委分工,创建和谐氛围[4]。另外,学者白凌等提出,班级文化建设需要采取关联策略,把班级文化关联要素以合适的方式融入其中,使班级文化所形成的教育场能够为各方面所兼容,或者是得到更多的支持[5]。比如,班级文化建设要以学校文化为根基,领悟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追求,将其贯彻于班级文化之中,使之在班级文化中得到特别发展;班级文化建设还需要联系家庭,进行家校共建。

2. 班级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支持

2.1. 班级文化构成的“四因素说”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意义,对于班级文化的理解,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探讨。广义上,班级文化涵盖了班级生活中涌现的各类文化元素;而狭义上,它特指班集体所特有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塑造的,它承载着班级成员共同的信念与思想,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构成的多维度文化复合体。据此,本研究采用班级文化构成的“四因素说”。

2.1.1. 物质文化

班级物质文化是指班级内部的各种具体实在的物质设施与环境,包括教室的布置、设施的配备、教学用具的摆放、走廊文化等。教室作为师生教学活动的最直接的承载环境,也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物质载体。教室的环境布置与标识系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隐形地指导学生的行为、感化学生的思维。

2.1.2. 制度文化

学者刘继华指出,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制定的规则,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约束机制,是形成班级良好风貌的必要条件[6]。良好的班级文化需要一定的规范引领,班级制度作为规范师生行为的权威规则,对于班级文化的建设、维持与不断发展至关重要,是班级文化焕发生机、蓬勃发展的坚实保障。

2.1.3. 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它集中体现了一个班级的独特个性与精神风貌,并具体外化于班级整体风貌、学习氛围与人际关系等外显特征之中。它代表着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和班级精神。

2.1.4. 行为文化

班级行为文化是班级成员在日常交往、学习与生活中展现出的行为模式与惯习的集合体,是班级文化不可或缺的动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班级活动是建设这一文化的关键载体,通过承载并传递班级核心理念与价值观的活动,能够深化班级文化对学生行为的渗透与塑造。

2.2. 组织文化理论对班级文化的映射

组织文化理论是管理学领域的重要概念,以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及文化氛围等对组织运作和成员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内容,与班级文化建设在底层逻辑、构成要素和实践方法上具有高度相似。沙因将组织文化定义为:“在解决它的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的过程中,基于团体习得的共享的基本假设的一套模式,这套模式运行良好,非常有效,因此,它被作为对相关问题的正确的认识、思维和情感方式授予新来者。”[7]因此,班级文化可理解为班级组织在应对外部环境挑战、推进内部资源整合以实现组织存续与发展的进程中,逐步孕育形成的文化形态。

组织文化理论中的沙因模型与班级文化四因素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对应关系。沙因模型将组织文化解构为“人工制品层”“信奉价值观层”和“基本假设层”,而班级文化的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要素正是对这一理论框架在教育场景中的具象化表达。

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同属于沙因模型的“人工制品层”,它们是文化最外显的载体。例如教室墙面装饰与班级班会等,如同企业中的Logo标识与晨会口号,通过可视符号和重复性仪式传递价值导向。

制度文化则直接对应“信奉价值观层”。班级公约、小组积分规则等明文制度,正如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将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具体行为准则。值得注意的是,制度文化还具有双向塑造作用:当班级确立“民主参与”价值观时,会催生“提案制度”;而轮流主持班会的实践,又会反向强化学生对民主的认同。

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则深度契合“基本假设层”。它超越表面规范,内化为集体潜意识的信念。比如当学生未经提醒主动整理公共图书角,或学优生自发帮助后进同学时,展现的正是“集体责任感”这类精神文化,其形成需经历从认知接受到行为自觉的内化过程,类似企业中新员工从背诵使命宣言到自然践行企业精神的转变。

3.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3.1. 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

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情况,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当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学校统一建设和班级自主建设。

教师A:我们班级文化建设大部分是自主设计的。我希望打造一个温馨、有爱的班级环境,所以在教室布置上花了很多心思。我带着学生一起用彩色卡纸制作了“心愿树”,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小愿望写在卡片上,挂在树上,大家互相鼓励,共同努力实现愿望。

教师B:学校有统一的文化建设方案,会定期组织检查和评比。例如,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文化宣传,在教室显眼位置张贴相关标语和图画。虽然在大框架下发挥空间有限,但我还是会在细节上做一些调整。比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我会结合班级发生的小故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去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些与价值观相关的手抄报,张贴在文化墙上,让学生更有参与感。

教师C:我觉得现在是学校指导和自主创新并存。学校会组织我们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培训,提供一些优秀案例和思路,然后我们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学校提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就带领学生用废旧材料制作了教室装饰品,像用塑料瓶做成花盆,种上绿植,不仅美化了教室,还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环保理念,这也算是对学校要求的一种创造性落实。

3.1.1. 学校统一建设

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单元,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同时也深受学校文化的引领,每个班的班级文化都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缩影。

为了实现统一高效的集中管理,学校通常会对班级文化尤其是物质文化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般情况下学校统一为班级配备黑板、课桌椅、讲台等基本教学设施,其他常见的教室统一布置还包括投影设备、图书角、卫生角、张贴栏等更具有人文气息与生态化的内容。

在行为文化层面,学校也会进行较多的指导。日常的行为文化包含有升旗仪式、课间操活动、课外延时服务等;另外,学校会根据特定时节或重要节假日组织相应活动,如“植树活动”“清明扫墓”“六一儿童节”“端午包粽子”“一二九文艺汇演”等主题活动。

3.1.2. 班级自主建设

在学校提供的建设基础上,各班不同的个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融合贯通成为一种更加整合的班级特色,自主地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班级文化建设。例如教室的个性化装扮,具体到墙面的布置、板报的内容组成、独特的班级景观如绿植摆放等,这些也将作为学校各班“环境创设”评比的内容。

同时,各班级还会制定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等制度化的建设,例如班级公约、班级口号、班训,任选班干部等,从而规范班级师生的日常行为、形成独特的班级风气、班级精神文化,逐步建立起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四位一体的班级文化整体。

3.2. 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班级文化的建设中,教师们面临着不同的问题。根据教师们的访谈结果,本研究总结出当前教师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主要面临的三大问题:“班级规章制度的不合理”“班级交往氛围不和谐”“教师自身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与能力不足”。

3.2.1. 班级规章制度的不合理

当前许多小学班规存在显著问题。一方面,内容趋同化,缺乏班级特色,且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条文用语常显生硬、晦涩难懂,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而教师对此疏于解释,低年级学生难以理解。同时,班规往往僵化不变,未能随学生成长而动态调整,导致低年级制定的要求不再适用于高年级。

另一方面,班规执行过程僵化且缺乏人文关怀,过度依赖量化考评。如“忘戴红领巾扣分”“忘交作业扣分”,易使学生形成一味追求分数的功利心态。教师B介绍道:之前我们班制定的作业奖惩制度,作业没按时完成的学生要罚抄课文。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不仅没有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反而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这样不仅损害学生自尊、加剧焦虑,甚至诱发畏学情绪和厌学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班级文化的建设。

3.2.2. 班级交往氛围不和谐

在小学班级中,同学之间常常会出现交往上的矛盾。教师A指出:有的班级学生之间部分学生之间存在小团体现象,一些性格活泼的学生经常一起玩,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被边缘化。有时候会出现学生之间因为小矛盾发生争吵的情况,甚至还会互相起外号。此外,教师C指出: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偶尔会出现争抢任务或互不配合的情况。

还有一些班级,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之间关系不睦:班主任可能会当着学生和家长的面,质疑或贬低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指责其不足;同时,部分任课教师也表现出对班主任的不尊重,不配合班主任工作,态度倨傲[8]。这种互不尊重的氛围必然造成隔阂,非常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

此外,师生关系紧张也不容忽视。小学里,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如罚写、罚站,并冠以“为学生好”之名的现象仍未杜绝。过度强调严苛的要求,容易使学生陷入抑郁情绪,挫伤学生的自尊,不利于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甚至形成厌学情绪。由此形成的不良师生关系,不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文化的建设。

3.2.3. 教师自身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与能力不足

一些教师可能仅仅将班级文化建设视为一种表面的工作形式,将其窄化为教室环境布置、班规上墙等表层事务。他们更注重学生的成绩与应试能力培养,将班级文化建设视为与学业发展无关的“附加任务”,没有认知到班级文化对学生成长、班级凝聚力培养的促进作用。

由于教学工作繁重,还有一些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师B反思:我觉得自己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创新性上还有不足。很多时候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缺乏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设计。比如在文化墙的布置上,总是局限于展示学生的作业和作品,形式比较单一。不少教师只是按照学校的要求或者惯例,进行一些表面的、形式化的工作,没有真正去挖掘班级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没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在实施方面较为敷衍。

4.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班集体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大家参与进来,才能更好的展现班级特色。教室为班级的每一位成员所共有,所有人都有权利参与到班级的建设中去。让班级所有的学生一起积极投身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来,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班级的凝聚力,提升班级荣誉感与归属感。如果学生有心为班级建设出一份力,教师就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心理,让学生自己主动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4.1. 制定恰当的班规,构建良好的班级组织机构

班规的制定绝非简单照搬校规校纪,而应立足于学校整体规章制度框架,深度契合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水平。其核心应具有以下特征:

针对性:紧密结合本班级学生的具体年龄阶段、行为习惯、普遍性问题与发展需求进行量身定制,避免“千班一面”的模板化倾向。

适切性与可理解性:规则表述应清晰、具体、易懂,摒弃生硬、抽象的口号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教师需主动解释关键概念,确保学生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与要求。规则难度需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与执行能力相匹配,并随学生年级升高、认知发展而进行动态调整与优化,确保其始终具有引导价值。

形式创新与趣味性:为提升规则的可接受度与记忆效果,可积极创新形式。例如,将核心规则编成朗朗上口的童谣、顺口溜或配上生动插图,使其易于小学生诵读、理解和内化,变被动遵守为主动认同。

同时,班干部作为协助教师管理班级、沟通师生的重要纽带,其选拔和任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们具备一定判断能力时,应优先采用民主竞选机制,鼓励有意愿的学生参与竞选演讲,阐述自身优势、服务理念和具体工作计划,再在全班进行公开投票。这样选出的班干部更加具备其他学生的认同感,更利于开展班级日常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同时,班主任应及时正确引导,帮助班干部明确职责、掌握工作方法、树立服务意识及发挥榜样作用等,切实提升其领导能力和服务效能,并且接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监督,及时撤换不合格的班干部。

4.2. 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与氛围

在学校,教师就是学生最直观的示范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关注并学习效仿。因此,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应该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关系,尽管在课程安排、教学理念会存在偏差,但作为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最积极的状态。教师之间出现矛盾时,可以选择在学生上课期间在办公室或学校的隐蔽地方进行交流协商,必要时请示领导进行协调,一定不能在学生和家长面前直接呈现矛盾。

教室作为小学生在校的核心学习场所,其环境布置至关重要。首先应确保空间整洁有序、物品摆放规整,营造舒适、安心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张贴简明易懂的日常行为规范或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以及由全体师生以及家长共同商讨的班级规章制度等,通过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此外,座位编排也需讲究策略,要摒弃单一模式,灵活运用如身高组合、学业互补、性格搭配等多种科学方法。多元合理的座位安排,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并在朝夕相处中实现互学互助、共同成长。

4.3. 提高教师自身的班级文化建设素养

4.3.1. 加强教师自我学习与提高的意识

教师自身要不断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提升自己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力重视程度。教师应正确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关注教育政策文件等时事热点,保持教育问题的敏感性,在官方文件的指导下更好地将教育热点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师管理素养。

在具体的班级文化建设上,应该主动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加强有效沟通,优化师生关系,结合班级的特点、自己的教学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并且要注重班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班级文化在不断发展中焕发新的活力。

4.3.2. 加强学校的系统性管理与支持

学校可以组织专家讲座、分享成功案例等方式,让教师了解德育的多元化方式、班级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建设的具体方法与模式;建立教师自我成长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自主学习班级管理方法,了解教育热点,更新教师的思想观念,促进教师的成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班级文化建设基金,用于奖励那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并且可以建立班级文化建设的交流平台,让教师们能够定期相互分享学习经验。

5. 结语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必修课。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需秉持终身学习与锐意创新的精神,紧扣育人使命,努力建设兼具教育内涵与学生认同感的班级文化体系。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态,推动学校教育质量升级,为学生的五育融合发展营造优质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EB/OL]. 2017-08-17.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54319.htm, 2025-06-20.
[2] 张果. 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道德发展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沈阳大学, 2021.
[3] 叶柳. 论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策略与原则[J]. 教学与管理, 2019(4): 68-70.
[4] 韦立立. 班级文化的构建策略[J]. 教学与管理, 2018(4): 66-68.
[5] 白凌, 袁丽丽. 教育场视域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 42(35): 17-20.
[6] 刘继华. 小学班主任工作[M].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9: 96.
[7] 项红专. 学校初创期的文化生成——基于组织文化理论的视角[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1): 24-29.
[8] 夏美奇.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 5(2): 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