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路径
The Logical Dimens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摘要: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践是“大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时代命题,需坚持系统观念,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契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顺应课程改革创新的时代需求、破解传统教学困境的现实需要四个维度,深刻理解《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思政育人价值。教师应该在提升“学校小课堂”质量、用好“社会大课堂”资源、构建协同育人“一盘棋”格局、推动数字赋能下的教育创新上下功夫,切实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paradigm innovation and iterative upgrading of career education courses.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course is the era proposition of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system concept, and deeply underst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f “Career Planning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from four dimension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core essence of Marx’s theory of 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the demand of the times for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the realistic need to solve the dilemma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work har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hool small classroom”, make good use of “social big classroom” resources, build a “chess” patter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promot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under digital empowerment,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文章引用:宋斌华.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逻辑向度与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8): 423-42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55

1. 引言

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时代新人,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承载着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成为时代之需。然而,相关研究指出,“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设置缺少‘精神’和‘灵魂’,没有起到思想引领行动的作用,[1]”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和社会适应时,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道德支撑。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选择,也是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2.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缘起

2.1. 课程思政何以出场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迭代下,劳动者需具备跨文化视野、专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大学生作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其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尤为重要。然而,部分高校教师授课重点放在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知识等方面内容,一般较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了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很难实现课程的育人效果[2]。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既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助力其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的实施,正好回应这一现实需求,它“以课程为载体,以思政教育为灵魂,突出育人功能及价值取向”[3],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思想基础。

2.2. 何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是指“从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几个层面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各个教育教学环节,从而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价值引领。[4]”其内涵主要包括:一是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重。在传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相关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二是能力培养和情感陶冶兼顾。借助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情感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逻辑向度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有其清晰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现实逻辑,准确把握好其逻辑向度,是对新时代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更高要求、更多期待的积极回应,是发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3.1. 价值逻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作为新时代育人体系的核心目标,立德树人在教育实践中始终居于价值引领地位。“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是培育符合党、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有志向、担大任、有道德修养、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5]”诚然,《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回应时代要求,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核心价值在于职业观的塑造和职业道德的培育。通过解构课程内容中的职业伦理、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创新性地嵌入教学设计中,实现职业发展指导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引导学生认清个体职业选择与国家社会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职业发展观。必须承认,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契合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理念,实现了课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

3.2. 理论逻辑:契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核心要义

在理论逻辑层面,《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构建深度契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体发展的核心要义。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劳动能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丰富与个性的全面发展[6]。这一理论在课程体系中具体呈现为三个实践向度:其一,通过职业道德教育的系统强化,促使学生突破工具理性的职业认知局限,实现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协同发展;其二,引导学生在社会需求坐标系中定位个体发展坐标,寻求职业决策中主客体辩证关系的动态平衡,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三,以创新实践为纽带,推动知识习得向能力生成的转化,实现马克思强调的“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值得关注的是,马克思的全面发展理论并非抽象的价值预设,而是根植于具体历史条件的社会实践过程。课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职业道德规约,抵御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价值扭曲,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形态的批判性回应。

3.3. 实践逻辑:顺应课程改革创新的时代需求

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改革已成为学界共识。传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偏重求职技巧训练与理论灌输,未能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建构–价值引领”的育人闭环。然而,当今用人单位越发看重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课程思政的融入,恰好为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方法论指引。课程思政通过构建社会认知与职业发展的解释框架,深化学生理论认知,系统性把握职业生态,进而科学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遵循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创设具身化学习模式,通过项目制实践与创新性探索,构建起理论认知向实践智慧转化的能力框架,有效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基础。

3.4. 现实逻辑:破解传统教学困境的现实需要

虽然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类课程建设近些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困扰其高质量发展的一些顽疾依然还存在。这些影响课程内涵式发展的问题不仅体现在内容体系的碎片化与教学方法的程式化,更在于价值引领弱化导致课程目标与社会需求产生结构性错位。具体而言,现有课程大多采用单向度知识灌输模式,实践环节脱离职业情境,难以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性参与,使得课程教学效果受到持续质疑。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为重构课程生态提供了新范式。从教学论视角审视,这种融合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内容建构层面,通过整合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素,形成“职业认知–价值塑造–生涯发展”的立体化课程架构,有效提升课程内容的丰盈性。其二,在方法论维度,通过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交互式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可创设职业决策模拟情境,借助AI辅助的情景化学习平台实现“案例解析–角色代入–行为引导”的认知闭环,有效促进职业价值观的内化。其三,在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服务学习 + 反思性实践”的双螺旋模型,引导学生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真实场域中实现职业认知与价值判断的协同发展,有效提升职业适应力。

4.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新时代育人必修课,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于一体,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具有政治性、融合性、引导性和实践性。为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教师应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格局,推进“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共振,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赋能课程教学。

4.1. 深耕课程内容,提升“学校小课堂”教学质量

推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需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但不能走向“唯实践主义”。一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为职业发展筑牢思想道德根基。例如,学校要着力介绍本校专业及所处行业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中的优势,开展行业思政教育,增强学生专业与行业自信,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7]。二是延展教学内容,将中国共产党人的职业精神与新时代先锋人物职业成长故事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教学资源。例如,将革命先驱李大钊等前辈的崇高职业精神,以及黄文秀、黄大年等时代楷模的职业品格,转化为学生专业学习的精神坐标和强国奉献的行动指南,引导其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需求、社会进步相结合,成为担当时代重任的优秀人才。三是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与衔接,借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经验,强化生涯规划教育各学段的衔接与进阶。通过全程贯穿与学段差异相结合,建立跨学段教师集体备课与联学联研制度,推动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建设。这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方法,还能为其职业发展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指导,使学生各阶段都有明确目标与努力方向。四是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核心,深入研究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特点、学习情况等,使课程内容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通过有温度的“家常话”和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案例,把理论讲活,回应与解决学生的关切,以赢得学生内心的情感认同,实现态度培养、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多元统一[8]

4.2. 强化实践教学,用好“社会大课堂”教育资源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需突破文本规训的局限,建构社会情境化教学场域。通过职业生态调研、企业场域实践、公益创投实践等具身化实践,学生在多元主体互动中实现认知图式的动态重构与职业素养的迭代提升。这种教学创新形成了知识迁移的能力生成范式,使课程完成从符号认知到教育具象化的质性跃迁。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视域下,社会场域中积淀的历史文化基因、产业发展案例与职业实践智慧,构成了具象化教学的立体资源库。教育者需依据“学中做,做中学”原则,将国家战略布局的宏观叙事、行业创新发展的中观图景与个体职业发展的微观诉求进行深度整合,构建沉浸式职业探索场景。依托行业领军企业的技术革新案例解析产业升级逻辑,通过典型校友的职业发展轨迹映射时代机遇图谱,利用大数据技术绘制学生认知风格与职业倾向的个性化坐标。这既实现了教育情境与职业场域的结构同源性,又促进了学生职业认知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范式转换,最终形成个体职业选择与社会发展要求的良性互动。其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深度嵌入时代发展坐标之中,践行“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9]的时代要求。通过构建“社会大课堂”育人体系,充分发挥隐性教育潜能,帮助学生走出校园“象牙塔”,观察并分析社会现象,理解社会需求,重塑职业价值观,从而实现职业规划能力从认知觉醒到行动自觉的跃升。

4.3. 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一盘棋”格局

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系统化推进过程中,需突破单一维度改革,构建协同育人格局。就协同机制而言,要着力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责任矩阵,通过“目标管理–过程监控–效果评估”的管理体系强化政治引领。在实践层面,可以采取四维推进策略:其一,建立“双师型”教师发展中心,通过政治理论研习和行业实践提升教师的复合育人能力;其二,依托产教融合基地构建“企业导师–校友智库–行业数据库”三位一体的资源支持系统,其行业前瞻性分析可为学生提供精准的职业锚定服务;其三,开发家校协同数字平台,运用学习分析技术实现教育诉求的实时采集与动态反馈;其四,引入职业咨询机构的标准化评估工具,通过MBTI性格测试、胜任力模型等专业方法优化就业指导服务。通过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协同合作,构建全域联动的育人生态,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4.4. 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数字赋能下的教育创新

在数字技术深度渗透教育领域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也经历着人工智能赋能和育人路径重构的双重变革。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其数字化转型不应止步于技术工具的表层应用,而需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教育生态。从时空解耦维度审视,扩展现实(XR)技术与物联网的融合,实质性地重构了教学空间。通过创建混合现实(MR)学习场域,营造出全新的育人环境,推动了教育主体的协同联动。这不仅促进了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生成,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思政元素与职业场景的具身化融合——譬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红色工匠”职业模拟情境,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内化劳模精神的核心要义。就内容生产范式而言,多模态资源整合技术可以重塑课程的知识建构方式。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知识图谱技术,可将离散的思政要素(如改革先锋的职业叙事、大国工匠的成长轨迹)转化为动态关联的语义网络。如利用数字技术从主流媒体报道中抓取典型案例,并与教学课件、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汇聚成可互联互通的数字化资源。从赋能教学过程维度来说,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数据驱动重构课程思政教学闭环。追寻学生的数字足迹绘制“数据画像”,助力教师精准制定课程思政目标;运用自适应学习系统,动态优化思政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与教;依托多模态分析技术定量评估师生情感交互质量,构建涵盖教学设计、实施、评估的全周期育人模型,实现教学效果反馈与优化,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立德树人实效性[10]。值得关注的是,在智能技术赋能的语境下,课程改革需要避免过度追求技术创新而导致内容空洞或目标偏离。因此,既要利用智能技术提升教学效能,又需警惕技术滥用可能导致的职业价值观异化风险。

5. 结语

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推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融通理念,将思政教育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紧密结合,构建“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互动的机制。通过优化内容、凸显实践、整合资源、技术赋能等推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创新,促使学生职业认知的理性化转向、社会责任的内生性培育以及发展动能的长效性蓄积,培育具备优良职业素养及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JXJG-22-33-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刘梅月, 刘冰, 周刚.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 高教学刊, 2023(13): 175-178.
[2] 张耘溪, 王枭威. 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J].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 24(10): 63-65.
[3] 赵婷. “大思政课”背景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创新路径探析[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 37(4): 32-36.
[4] 朱春江, 朱荣, 许强, 樊巧云. 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效应研究与实践——以“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为例[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3): 57-61.
[5] 张元, 马志同. 人工智能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育, 2024(5): 88-90.
[6] 胡飒.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4(1): 27-30.
[7] 刘琳.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 陕西教育(高教), 2023(5): 79-81.
[8] 王利强, 周立斌, 张贝. 课程思政视域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提质增效思考[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3(5): 90-92.
[9]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10] 王佳, 刘献岭.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 33(4): 7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