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国际交流需求。然而,当前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融入仍存在不足。因此,研究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有效融入跨文化交际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通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核心概念,指个体在跨文化情境中与不同文化背景者进行有效且得体的交流与互动的能力。其涵盖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与理解、适应文化差异以及运用恰当的语言和非语言策略实现有效沟通[1]。该能力是衡量个体能否跨越文化隔阂、避免误解与冲突、构建良好跨文化关系的重要指标[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洞察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并具备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综合素养[3]。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衡量个体能力的关键指标可归纳为跨文化有效性(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与跨文化适宜性(intercultural appropriateness)。跨文化有效性强调交际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目的达成度,即能否通过沟通实现预期的交流目标;而跨文化适宜性则关注交际者的行为与语言是否契合特定语境的规范与期望[4]。跨文化交际能力纳入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体系,将促使教学重心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与技能传授,转向以语言交际能力为依托,全面培养跨文化交际素养,从而拓展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内涵与外延[5]。
3. 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民办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其大学英语教学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多聚焦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过度强调词汇、语法等语言形式的教学,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这种单一化的教学内容结构,易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倦怠感,认为学习过程单调乏味,进而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从语言学习的理论视角来看,语言学习应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不仅包括语言形式的掌握,还应涵盖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6]。然而,当前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契合这一理念,当前教学内容中对跨文化交际技巧的融入比较有限。
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较为普遍,课堂互动相对不足。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教师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时面临诸多挑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文化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7]。
在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多元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键作用。这种理念上的欠缺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挖掘不够深入,整合能力有限,难以将其有机融入教学体系中。
从跨文化教育理论来看,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影响学生跨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根据Byram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教师自身应具备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等多方面的素养,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8]。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在这方面的欠缺,使得教学过程中难以营造多种文化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其全球视野的拓展。
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是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本科院校在教学资源的配置与获取上往往存在显著差距。这种差距在跨文化交际教学领域尤为突出。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知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民办本科院校在这一方面往往面临资源短缺的困境,难以满足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广泛需求。
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论依据来看,根据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语言学习者需要具备文化知识背景,才能实现有效的语言交际。跨文化交际教学需要借助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文化语境和交际场景[9]。然而,民办本科院校在文化素材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局限性,难以满足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求。
此外,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在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国际交流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不同文化的机会,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和跨文化交际实践的机会。然而,由于资源限制、经费不足以及政策支持不足等原因,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在此方面的实践较为有限,进一步限制了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机会的拓展。
综上所述,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素养、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融入策略,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4. 跨文化交际内容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策略
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尤其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其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民办本科院校在跨文化交际教学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教学资源的匮乏等。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提升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施行切实可行的策略,以实现跨文化交际内容的有机融入。
1) 优化课程设计,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
课程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蓝图,是确保跨文化交际内容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环节。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的跨文化知识框架,引导学生逐步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增加跨文化交际模块的比重,丰富课程内容,使其涵盖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为学生搭建起跨文化学习的坚实平台。同时,课程设计还应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交际场景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模拟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从而提升其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目标应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知识,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10]。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民办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对于基础阶段的学生,重点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对于提高阶段的学生,注重跨文化交际策略和技能的训练;对于拓展阶段的学生,鼓励其参与跨文化实践活动,提升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能力。
关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还需要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筛选,挖掘其中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并将其有机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讲解英语词汇、语法和课文时,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此外,需要改变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将语言技能训练与跨文化交际教学有机结合,形成“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技能”的课程结构模式[11]。还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设置跨文化交际实践课程或活动。同时,引入丰富的阅读材料、影视作品、新闻报道等,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其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储备。
2)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跨文化交际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求。因此,必须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或虚拟的跨文化交际情境,如模拟商务谈判、社交聚会等,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交际礼仪,增强适应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跨文化交际案例,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如调研、项目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跨文化沟通能力。此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进一步拓展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核心力量,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跨文化交际教学水平的关键。一方面,应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理念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教学技巧;另一方面,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跨文化学术交流与研究活动,拓宽其国际视野,提升其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内容在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有效融入,需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制定并实施系统化的策略。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师资队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体验,从而有效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5. 结语
本研究聚焦于跨文化交际在民办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融入策略,通过系统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这些策略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核心,旨在打破传统语言教学的局限,构建以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关键执行者,其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通过培训、实践与团队协作,教师能够更好地将跨文化交际理念融入教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指导。这一研究不仅为民办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实践路径。然而,跨文化交际内容的融入仍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