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训融入“五育”并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探析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Integrating Military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into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Students with “Five-Dimensional Education” in Parallel
摘要: 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探索推进“五育”并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时,常常遭遇评价结构难以平衡、评价内容内涵空泛、评价系统动态不足等挑战。大学生军训具有强制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为完善“五育”并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文章重点探讨高校军训与“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特别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军训融入“五育”并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提出建议。
Abstract: Different typ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ten encounter challenges such as difficulty in balancing the evaluation structure, superficial connotation of evaluation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dynamism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when exploring and advancing the “Five-Dimens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student qua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Military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zed by its mandatory,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nature, offers potential for enhancing the “Five-Dimension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university military training with the “Five-Dimens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model, particularly its alignment with the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t also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for incorporating military training into the “Five-Dimensional Education” student comprehensive qua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文章引用:张希. 新时代军训融入“五育”并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可行性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8): 458-465.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60

1. 引言

202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党委和政府的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提出了改革方向和目标指引。其中,在改革学生评价部分提到,“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1],即形成“五育”并举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方向正确的“评价指挥棒”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探索推进“五育”并举学生评价体系时,常常遭遇各种难题挑战,各高校一年一度的军训工作或许可以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一把钥匙。

高校军训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履行兵役义务、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军训本身的强制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为完善“五育”并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将重点探讨高校军训与“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相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高校推动实施“五育”并举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探讨大学生军训如何通过融入“五育”并举育人模式,进一步推进实效化、长效化改革。

2. “五育”并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中的挑战

2.1. 评价结构难以平衡

当前的学生评价体系总体上还是呈现出以智育评价为主、以第一课堂结果评价为主的倾向。比如《北京大学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中规定“本科生学业学术测评应以学业成绩部分为主,综合考虑本科生科研、学术竞赛等学术活动”[2];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综合素质附加分评分标准中规定“评优评奖总分名次排定方法:学分积*90% + 综合素质附加分*10% = 总分;大一学生专业划分总分名次排定方法:学分积*95% + 综合素质附加分*5% = 总分”[3];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推出了“第二成绩单”[4],在第一课堂成绩之外对学生的含综合及学业类荣誉、奖学金、社会工作、学术科研、竞赛比赛、创新创业、海外研修及交换、志愿公益、社会实践、体育表现、文艺表现等课外经历、成果及荣誉进行记录和认证,但也从侧面说明,学生第一课堂的成绩仍然是对学生进行衡量和评估的重点。

评价结构的倾斜,一方面体现着各高校都在调整和探索如何打破传统育人模式中“智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从课程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说,其他“四育”如何在育人内容和育人效果方面切中肯綮、如何紧贴时代的需求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切实达到“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2. 评价内容内涵空泛

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突出特点表现在在课程建设、评价体系方面由传统的“德智体”三育转变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近年来高校在劳育和美育的认知与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认为高校没有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内涵几乎成为学者们的共识[5]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6]。鉴于劳动素养本身具有抽象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千姿百态,这也为劳动素养评价系统提出了挑战。当前高校中,一些院校将劳动教育与综合素质混为一谈,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一带而过;有的院校将劳动教育简化为校内的卫生打扫、后勤服务,劳动素养评价指标单一,既无法反映学生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等抽象内涵的理解,也无法满足学生对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的探索与创新,容易导致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功利化、劳动态度消极化等问题。

2.3. 评价系统动态不足

动态不足指的是当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未能根据不同类型院校、不同类型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进行动态评价、精准测评,尚未能够反映出不同类型院校的育人特点,未能引领不同专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未能反映不同发展方向学生的个人特点,这与评价体系本身的抽象性和综合性有关,需要各院校和二级单位在落实评价细则之时实事求是,根据自身特色建立一套动态、系统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仍以劳动教育为例,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一些应用型本科专业或工科专业院校中具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场景,比如苏州大学园林风景专业结合专业本身具有综合性与应用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特点,将专业劳动教育实践课设为全学程教学模式,与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课程相融合[7],不仅在专业学习中融入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还通过校内外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实践课帮助学生拓展了专业实践的时间与空间。但是劳动教育在一些文科类院校中则较难通过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融合开展,其劳动教育容易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实践、如后勤、食堂、社区等日常活动中,一方面这类劳动场景和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在大学四年中的劳动教育需求,另一方面这类劳动场景难以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社会快速发展相对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

3. 新时代大学生军训的特点

无论从军训自身的特点还是军训改革的发展方向上看,大学生军训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3.1. 强制性、稳定性

1981年,中共中央11号文件指示高等院校要把学生军训纳入教学计划,1985年学生军训工作开始试点,自2001年结束试点以来,军训就成为了高校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承担了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部与原总参谋部、原总政治部联合制定并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大纲》明确了军事课的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8]”大学生军训具有强制性,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国防教育的重视,也说明军训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

军训的稳定性体现在其作为长期存在的教育形式,具有固定的周期、频率和广泛的参与人员。大学生军训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初期或特定学期,形成固定的训练周期;训练频率根据学校安排和军训《大纲》而定,但通常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军训面向全体新生或特定年级的学生,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这一教育形式;参与人员广泛,几乎所有大学生都要参与军训,不受专业、性别、地域等因素的限制。

军训的强制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了大学校园中的一门“必修课”,这门必修课的功能、意义、内涵与外延都值得深入挖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9]”这说明巩固深化和创新发展大学生军训,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2. 综合性、实践性

军训作为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点。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最佳场合,能够在真实场景和部队军官的带领下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军训配合军事理论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国防知识,并且通过基础军事训练、团队协作、讲座交流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扩展视野、学以致用的机会;军训通过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战术动作练习等项目,有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耐力、力量和协调性;通过内务整理、文体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劳动和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军营、军人和军训,向大学生群体展示了另一种热血青春、甘洒汗水的朴实之美。可以说,军训虽然只在特定的周期中进行,但其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都能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军训对学生的作用与影响主要通过其实践性实现。与大学生活中大量时光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不同,军训这一育人形式因其实践性而更加立体,军训中的主要训练科目都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开展基本列队训练、学习使用军事装备、进行战术演练等,相较于传统的校园学习,军训还会就一些国防理论问题和国际关系问题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丰富的学习资源,或者是前沿学者的真知灼见,或者是现役军人的现身说法,或者是学生个人在融媒体上发表观点;与此同时,军训期间还会组织丰富的文体活动、开展军地融合共建,为学生提供挥洒青春、绽放自我的舞台。通过军训,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和方法将其所学的国防知识、军人作风、家国情怀与日常生活、现实社会和国际大势相融合。这也使得军训作为理论结合实践的大课堂成为一种可能。

3.3. 实效性、长效性

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军训的国防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军训的实效性和长效性,是新时代大学生军训的必然要求和改革方向。

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对我国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到二十大报告中的“要深化全民国防教育”,背后反映着党中央对世界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蕴含着应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的深远考量。近期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体现了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党和国家对国防教育的高度重视,也吹响了从战略高度加强国防教育力度的号角,尤其要抓好以军训为基本形式的大学生国防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为国家培养和储备优秀国防人才,增强我国的国防软实力和国防动员能力。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当代0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是影响军事理论课和军训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军训的策划和实施也应主动顺应时代发展变化。近年来各高校都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大力改革军训内容和形式,除了传统的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列队训练之外,还增加了应急救援、战术对抗、轻武器射击、拓展训练等环节,大大增加了军训的实用性、趣味性,不仅丰富了传统军训的内涵,更令人意识到,在育人方面,大学生军训尚有更大的空间值得挖掘。也有一些院校在军训如何融入校本课程[10]、如何与“基础课”相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11],探讨如何将军训带给学生的技能和状态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延续和提升,即开展军训长效化改革探索,以进一步巩固军训在国防教育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长久效果。

4. 军训融入“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军训既是进行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基本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军训本身的强制性和稳定性明确了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向;军训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传统课堂和学校生活中的德智体美劳各项素质教育进行有效补充;军训融入“五育”并举育人模式,不仅能够丰富“五育”并举的实践内涵,帮助平衡“五育”并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结果、明确评价内容的内涵、提高评价系统的动态性,也能够有效提高军训的实效性与长效性,从而进一步巩固军训作为国防教育基本方式的成果。

4.1. 军训是开展德育的大课堂

军训在进行思想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一是在内容上,军训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天然课堂,军训过程中由部队军人、专家为学生进行国防知识、国际形势讲解,开展对党史、解放军史的追溯,能使学生产生更加直观的个人感受,更加容易从情感方面体悟爱国主义精神;当前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部队则非常重视集体主义精神,只有集中所有人的力量,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即使是军训中最基本的踢正步、走队列,也需要学生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军训中大学生将被编入新的团队,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团队的代表,这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方式;我们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与历练中积淀了深厚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其中爱国奉献、严守纪律、坚守气节、艰苦奋斗、文明礼貌等都是当代大学生也需具备的思想道德修养,学生在军训期间通过教官的言传身教,以及军队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到军队的优良品质。

二是在形式上,军训的主要形式就是实践,无论是队列训练、军事技能训练、文体活动,都是与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同的动态、开放式体验,其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品格、雷厉风行的作风的主要方式也是通过各项科目训练与教官的言传身教,这是传统思政课的延续和有效补充。

4.2. 军训是提升智育的教练场

注重实践和操作的军训,不仅仅是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调剂,更是一个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和场景的训练场。陈波、李先德撰写的《新时代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改革创新》[12]中指出,军训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技能水平,其中在认知方面,军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新时代大学生军训内容丰富多彩,其中一些战略战术科目以及真人战术对抗科目,能够有效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团队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军训为学生提供的前沿国防知识内容,也需要学生在科目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消化吸收,产生更加直观和切身的体会,这些都说明,智育也是军训注重的综合素质之一,并且军训为智育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实践形式和评判标准。

4.3. 军训是强化体育的锻造炉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大中小学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较为突出,直接导致了在校学生身体素质的下行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完善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生军训制度、丰富军训内容,发挥学生军训在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等方面的作用”[13],可见军训是强化体育的重要方式。即使是传统军训的老三套(站军姿、踢正步、军体拳),每一项都是对新晋大学生协调性、体能和力量的锻炼,遑论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军训实效性改革,不断探索诸如定向越野、拓展训练在大学生军训中实施的可行性,以及不断扩大军体拳、匕首操等特色训练科目的内容范围,对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然,在大学生军训中融入体育教学和体能训练仍要遵守军事性、竞争性、普及性、穿插性和安全性原则,在保持鲜明的军事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与体育相融合提升军训的趣味性、安全性、科学性,并且能够以军训作为引导,带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长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

4.4. 军训是滋养美育的试验田

当前研究中较少军训作为美育教育方式的报道,但本文认为军训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与传统美育不同角度的美的熏陶与锻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认知上丰富学生对美的理解。军训作为一种集体纪律性、团队协作与个人意志锻炼于一体的活动,蕴含着丰富而多样的“美”的元素,比如军人的挺拔之美,教官们长期训练形成的体态美,不仅是对身体的锤炼,更是对精神风貌的塑造,让人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坚韧与力量;学生的青春之美,学生们脸庞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汗水在阳光下闪耀,笑容在休息时绽放,这份纯真与热情,展现了青春独有的光芒与魅力;队列的严整之美,在队列训练中,无论是直线行走的精准,还是转向动作的迅速一致,都展现了团队协作的默契与美感,当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同时做出相同的动作,那种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让人深刻体会到集体力量的奇妙与伟大;还有意志的坚韧之美和团结的和谐之美等等。

二是在形式上充实学生对美的表达。军训中的美育元素需要学生从自己和身边人的一言一行中细细体会,这些感悟会化作学生手中的笔和键盘,在军训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很多高校为丰富学生在军训期间的课余生活、拉近学生与教官之间的距离,组织多种文体活动,比如连队海报评比、连队公众号推送等等,这些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将日常的所见所闻所感倾注于笔端,形成一个对美的感悟、理解、表达的圆满闭环,这是传统美育所不能替代的。

4.5. 军训是践行劳育的实训地

军训是对当前高校劳育资源和劳育场景匮乏的有效补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军训本身是一种体力劳动,直接强化了学生的身体力行。军训中的体能训练、队列训练、战术演练等项目,本质上都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些活动要求学生亲身参与,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身体与意志的双重锻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体质,还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价值。这种直接的身体力行,是对传统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尊重劳动,进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是军训过程中有很多劳动环节,促进了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军训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能训练,还包含了许多与劳动技能相关的环节。例如,在野外生存训练中,学生需要学习搭建帐篷、生火做饭等生存技能;在战术演练中,学生需要掌握搬运物资、设置障碍等战术动作;在轻武器和单兵作战技能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掌握枪械的运送、保养等技能。这些环节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通过军训中的劳动实践,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军训能够利用军地共建资源拓展劳动场景。高校与军队之间的合作共建,为军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场景。首先,军队拥有专业的训练设施、装备和教官团队,这些资源为在基地进行军训的高校开展高质量的军事技能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其次,通过军地共建,高校能够组织学生参与军营生活体验、国防教育基地参观等活动,将劳动教育的场景从校园延伸到军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接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的熏陶。这种跨领域的资源整合,不仅丰富了劳育的内容与形式,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再次,在军训过程中,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部队、高校、社区之间的军地融合与军地共建关系,开展一系列围绕双拥共建的社区活动,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场景,甚至将其延伸至军训结束之后,围绕军地融合主题进行劳动教育项目化。

5. 军训融入“五育”并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实施路径与建议

可见,军训在育人目标上符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针政策,在育人形式和育人内容上是对当前课堂教育和校园生活中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教育的有力补充。军训的规律性和可量化性为军训融入“五育”并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能够对当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结构上难以平衡、内容上略显空泛、系统上动态不足等问题产生推动作用。

比如高校综合评价结构难以平衡的问题,与高校中除智育之外的部分具有很大开放性和动态性有关,但军训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既具有战略价值,又具有强制性和规律性,几乎所有学生都要参与军训,这就为除课堂成绩之外的综合素质衡量提供了平台,高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军训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又如高校综合评价内容空泛的问题,很大一部分与不同类型高校所掌握的“五育”资源和场景不同有关,以“劳育”为例,有的工科院校劳育资源丰富,且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进行有效的劳育和智育的融合,这时就可以适当淡化军训中的劳育元素挖掘;但对于在本身学科性质和院校特色方面就缺少劳育资源和劳育场景的文科类院校,可以将军训作为一个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挖掘军训中的劳动场景,通过军地融合、军地共建拓展劳动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形成制度化的劳育实践课程,从而进行细化评价。

再如高校综合评价系统动态不足的问题,除了上文所说可以根据院校特色来动态挖掘军训中的育人资源之外,不同高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挖掘军训中德智体美劳的不同要素,对本校评价体系中难以量化、缺乏量化场景和空间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调研和细化,用好军训这个育人宝藏。

此外,军训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更是一个关系到学生整个大学生涯成果、就业和社会评价的重要体系,二者的融合需要自上而下的统筹协调。需建立相应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议从学校的育人目标、课程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考虑将大学生军训纳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才能将融合的结果反映在学生评价体系上。需开展军训大纲与教学大纲的有机融合。建议要结合各高校自身专业特色、院校特点,从“五育”并举的角度对军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安排和丰富,使其能够配合高校的课堂教学计划和校园日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将军训的内容及其影响进行扩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2024-09-24.
[2] 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人民武装部发布北京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试行) [EB/OL].
http://xgb.pku.edu.cn/xsjl/szzhcp/80683.htm, 2024-09-24.
[3] 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工作网发布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综合素质附加分评分标准(2022年7月修订) [EB/OL].
http://cltzz.bjfu.edu.cn/docs/2024-08/f8eed624f66d451cb6ea6913439c065f.pdf, 2024-09-24.
[4] 汪彪. 大学第二成绩单究竟是什么? [N]. 北京日报, 2017-09-27(04).
[5] 李天娇.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22.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024-09-24.
[7] 王利芬, 袁惠燕. 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育人的路径探索[J]. 现代园艺, 2024(13): 200-202.
[8] 教育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1061/s3289/201902/t20190201_368799.html, 2024-09-24.
[9]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024-09-24.
[10] 罗亚娟, 刘爱萍. 模块化植入式教学在军训长效机制构建中的运用[J]. 体育前沿, 2015, 5(10): 5, 7.
[11] 马金宝, 熊霖. 高校“基础”课与军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以安徽大学江淮学院为例[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13(10): 189-191
[12] 陈波, 李先德. 新时代国防教育与学生军训改革创新[M]. 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19.
[1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