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初中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Research on the Multi-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in the Digital Context
摘要: 在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路径。本研究系统探讨了数字化环境下初中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该模式通过师生、生生、人机等多维互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批判思维和合作意识。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链、实施多元评价等策略,该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在互动深度和实践机会等方面的局限,为构建新型英语教学模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式。
Abstract: Unde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ackground,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lish teaching has pioneered new pathways for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pedagogical reform.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a multi-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in digital environments. This model effectively enhances students’ language application competence,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llaborative awareness through multifaceted interactions among teacher-student, peer-to-peer, and human-computer dimensions. Implementing contextualized scenario design, progressive questioning sequences, and diversified assessment strategies successfully transcends the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classrooms regarding interaction depth and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thereby establishing an exemplary paradigm for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ies.
文章引用:焦思奕. 数字化背景下初中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466-47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61

1. 引言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迎来了新一轮改革。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并明确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开放、互动、智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探索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学生与学习内容、学生与技术工具之间的多维度互动,契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等理念。在数字化环境下,多元互动教学模式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借助智能学习平台、在线协作工具、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促进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

当前,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型工具,这些技术手段不仅能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还能实现学习过程的精准监测和个性化指导。然而,如何将这些技术优势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构建既体现技术赋能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新型教学范式,仍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数字化环境下多元互动教学的实施路径和评价机制,旨在为提升初中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范例。

2.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符号互动理论。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人本主义认知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的支持下,该模式逐步发展完善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虽然社会个体具有独立性,但并非孤立存在,其社会互动行为往往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具体而言,个体的社会交往活动本质上是一个包含多重互动维度的复杂过程,而非简单的点对点线性互动。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核心在于“元”(教学要素)与“互动”的有机结合,其中“元”包含人员要素(教师与学生)、信息要素(教学内容)和物质要素(教学条件与环境),而“互动”则强调通过多向交互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动态生成性[1]。施斌[2]进一步将互动划分为显性互动和隐性互动两个层面:显性互动包括可直接观察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隐性互动则涉及导学与自主学习需求的互动、多种教学手段的整合互动、课程教学与学员经验的配合互动、相关知识理论的互补互动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互动。这些互动形式相互关联,隐性互动作为显性互动的内在驱动力,共同构成了多元互动教学的完整内涵[3]。从互动形式来看,司显柱[4]指出多元互动是师生作为双主体在课堂、课外活动场所和网络虚拟空间三维环境中所进行的生师、生生和生机互动活动。该模式的本质特征表现为多要素协同、多维度互动、动态建构性和双主体性,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进一步拓展,融合了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并借助微信、QQ等社交工具构建课外自主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5]。这种模式不仅优化了教学资源的利用,还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使学习更加灵活、高效。杨雪[6]构建了“教师–同伴–人工智能”三元教学支架,形成“人机–人际–人境”三维互动网络。这种互动不仅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还包括学生与人工智能等智能工具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习环境的互动。在人工智能时代,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特别注重将人工智能作为新型文化工具,通过智能推荐、多模态交互与即时反馈等技术特性,拓展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促进知识生成与元认知能力发展。

3.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特征

3.1. 师生角色的转变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承担多重角色[1]。作为设计者,教师需要精心规划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作为组织者,要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作为指导者,要及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在具体实践中,教师需要控制自己的发言时间,把更多机会留给学生,通过巧妙的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经验,鼓励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互动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精神,并努力营造轻松的互动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并积极参与整个过程[7]。在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中,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学指令的执行者,学生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作为积极探索者,学生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结果的体现者,学生的学习成效直接反映了教学质量。这种角色的转变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这对学生的自律性和主动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3.2. 教学过程的动态性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的动态性。教学目标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完全预设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调整教学策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即时应答,及时调整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写作教学为例,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应采取差异化的互评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创新性地采用线上匿名互评机制,通过微信群或QQ群开展作文互评活动[8]。这种线上交流方式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社交焦虑,同时保留互评的教学价值。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观察学生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整互评方式和反馈形式,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3.3. 情境化的教学环境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是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特征。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在英语教学中,要设计真实或仿真的语言使用情境。例如,学生扮演小记者,采访同学或老师关于校园生活的话题,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知识。微课因其情景真实的特点,特别适合用于创设语言学习情境。良好的互动氛围能让学生更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4. 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呈现出系统化、多维度的特征。该模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整合到教学全流程,构建了智能化、个性化的互动学习环境。从技术功能来看,智能技术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教学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主要发挥三方面关键作用:作为智能脚手架提供语法纠错和词句生成支持,作为情景模拟器构建虚拟语言环境,作为过程记录仪实现学习行为分析。在交互支持方面,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多模态交互形式,包括支持即时反馈的智能语音评测系统、实现智能批改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创设真实语境的虚拟现实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展了教学时空,也丰富了互动形式。

4. 多元互动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应用策略

4.1. 构建多模态沉浸式情境

在情境化互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语言情境,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实践平台。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情境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其次,语言难度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地增加挑战;最后,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物道具等多种媒介,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例如,在译林初中英语Beautiful landscapes这一单元中,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360度全景式的自然景观体验。通过头戴式设备,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游览张家界的奇峰异石、九寨沟的彩色湖泊等著名景点。另外,还可以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设计景观要素的拖拽匹配游戏。将不同的自然景观图片与相应的英语描述进行配对,学生通过触屏操作完成配对任务。例如,将“desert”(沙漠)的词汇卡片拖拽到撒哈拉沙漠的图片上,系统会即时给出语音反馈。这种互动方式既巩固了词汇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为了符合数据保护要求,在使用VR技术等数字化工具时,需提前进行设备安全检测,避免眩晕等生理不适,并且设置15分钟强制休息机制,保护学生视力健康,另外所有云端存储的互动数据均采用AES-256加密技术处理。例如,利用VR技术创设景观体验时,需确保不采集学生面部生物特征数据;全景素材经过文化敏感性审核,剔除宗教、政治等争议性内容;系统自动删除所有临时生成的用户行为日志。

通过这些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传统的景观单元教学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平面教材转向立体体验,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从单一语言学习转向综合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真实有趣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用英语描述景观的能力,为未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了坚实基础。这种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中语言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的问题,使英语学习真正成为有意义的交际实践。

4.2. 构建问题驱动型英语课堂

问题驱动是激活课堂互动的核心动力。教师应当精准把控教学节奏,依托数字化平台构建多维问题场域。通过智能化教学工具的交互功能,教师可围绕词汇运用、语篇理解等关键能力点,设计逻辑递进的问题链。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设计具有思维张力的开放性议题,鼓励学生突破课本框架,借助数字资源开展拓展探究,在课堂中实现从知识接受到观点交锋的转变。这种教学策略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更能打造兼具活力与深度的智慧课堂,为高效教学提供有力支撑。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My clothes, my style”单元为例,教师从“认知–理解–应用–创新”四个维度设计问题:从“What clothes are you wearing today?”等基础性问题激活词汇储备,到“Why do you choose this style?”等理解性问题培养批判思维,再到“If you were a designer...”等应用性问题促进知识迁移,最后以“What cultural elements...”等开放性问题激发创新思维。这种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系统性培养。

在问题引导的基础上,教师创新性地创设“校园时装秀”情境互动活动。课前,学生收集服装图片、制作英文标签,为情境体验做好准备。课中,通过设计师、模特、评委、记者等角色扮演,学生自然地运用目标句型进行真实交流。课后延伸活动中,“时尚趋势研讨会”探讨各国着装文化,“环保设计大赛”培养创新思维,“班级时尚杂志”锻炼书面表达,形成了完整的语言实践链条。

这种融合递进式问题链与情境化互动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设计师介绍作品、模特展示服装、评委专业点评、记者深入采访等角色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知识,更培养了团队协作、创意表达等综合能力。这种将语言学习融入真实交际需求的教学实践,充分展现了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激发学习动机、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方面的独特优势。

4.3.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是该模式的重要保障。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评以及机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机制,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该体系在评价主体上实现了多元化。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自评引导学习反思;小组互评着重考察合作态度和任务贡献;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且为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档案,记录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和小组贡献等情况;智能系统则提供客观的过程性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技术应用层面,所有智能评价工具均严格遵循《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备案管理办法》的技术伦理要求,实施三重保障机制:确保机器学习模型经过偏差检测,避免对特定方言群体产生算法歧视;语音识别数据在本地终端完成特征提取,原始音频24小时内自动删除;评价结果可视化呈现时,采用随机ID替代学生真实姓名。

机器智能评价在此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以英语写作为例,智能评价如AI软件可以识别出人工评价容易忽略的语言模式特征,如过度使用某些连接词、句式单一等问题。机器智能评价系统对学生的语言输出进行实时分析,提供词汇丰富度、句式复杂度、语法准确度等维度的量化反馈,与教师评价形成有效互补。评价反馈注重个性化指导,系统自动生成的学习诊断报告与教师的人工评语相结合,既有点对点的精准指导,又有情感化的激励引导。同时,教师通过定期教学反思,分析机器评价数据与人工评价结果的差异,不断优化评价标准和教学策略,形成“评价–反思–改进”的良性循环。这一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帮助教师全面把握学情,也为学生指明了进步方向,同时为教学改进提供了可靠依据,真正实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

4.4.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案

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方案,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培养路径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和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培训方案应采用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三维一体的培训目标体系。

在培训目标维度设计上,应确立三个关键层面:其一,理念认知层面,着重引导教师深入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核心素养要求与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辩证关系,帮助教师建立“教师主导–技术赋能–环境创设”的协同育人理念;其二,技术应用层面,重点培养教师运用VR/AR情境创设工具、AI智能批改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升其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教学指导水平;其三,实践能力层面,系统训练教师设计问题链驱动的互动课堂能力,以及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的课堂应变能力。在实施策略方面,本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首先,采用情景模拟工作坊的培训形式,通过VR/AR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环境,使教师在虚拟仿真课堂中体验多元互动教学的全过程。其次,实施双导师指导制度,由高校理论专家与一线教学名师组成指导团队,为参训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再次,建立数据驱动的反思改进机制,运用智能录播系统采集教学行为数据,通过量化分析为教师提供精准的专业发展建议。

该培训方案的实施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的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互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驱动,评价方式从单一评判转向多元反馈。这种全方位的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而显著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高阶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侯宝力.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 现代教育科学, 2003(8): 47-48.
[2] 施斌. 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4): 8-11.
[3] 余乐. “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4): 81-82.
[4] 司显柱. 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建构——建构主义视域[J]. 外语学刊, 2011(1): 110-112.
[5] 伊小琴.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学新模式研究[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1): 113-115.
[6] 杨雪. 人工智能协同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 现代英语, 2024(24): 1-3.
[7] 陈秋兰. 自主探索多元互动[M].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6.
[8] 周莹. 多元互动环境下英语写作教学反馈方式效果的比较研究[J]. 外语教学, 2025, 46(2):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