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对2014~2024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313篇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聚类及时间线图谱,系统梳理近十年该领域的发文趋势、研究热点与发展动向。研究发现:1) 年度发文量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反映该领域持续的研究热度;2) 核心研究领域聚焦于同伴反馈评价标准、反馈效用、反馈模式对比及情绪研究四个方面;3) 未来趋势体现为人工智能工具应用深化、写作教学阶段细化及情绪研究多元化。本研究旨在为未来的二语写作教学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This study employs CiteSpace to conduct a visual analysis of 313 empirical research articles on peer feedback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published between 2014 and 2024 and indexed in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Through keyword co-occurrence, clustering, and timeline mapping, it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publication trends, research focuses,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ies in this field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1) Annual publication volume shows a general upward trend, reflecting sustained research interest; 2) Core research focuses include peer feedback evaluation criteria, effect and function of peer feedback, comparison of feedback types, as well as relation between peer feedback and emotion; 3) Future trend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deepening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s, the refinement of writing teaching stages,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emotion research. This study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for future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pedagogy and research.
1. 引言
二语写作中的同伴反馈(peer feedback)也称作同伴互评(peer review)或同伴评估(peer assessment),其指的是以两人或多人为小组,相互交换写作文本,发现他人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口头或书面的方式给予评价的过程[1]。该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学者引入母语写作教学,后逐步应用于二语写作领域。国内相关研究开始于2000年前后,研究势态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和视角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重实证和多元化的特点[2]。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究方法相对应,是一种基于观察和试验取得的大量事实、数据并利用统计推断的理论和技术对具体现象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方法。实证研究有助于揭示各种现象间的本质联系,有助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的实证研究能够更客观地反映其在二语学习中的功能,也能为中国二语学习者、教学者提供更多的思路以提升写作水平。
国内已有学者对同伴反馈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但还未有针对近十年相关实证研究的述评。在大量阅读国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确定了搜索关键词“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同伴互评”等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对上述关键词进行搜索,最后共获得313篇近十年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以搜集到的这313篇文献为参考,本文将对国内近十年同伴反馈实证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文以2014~2024年知网中针对国内英语学习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的实证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回答三个研究问题:1) 近十年国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实证研究发文量呈现什么样的趋势?2) 近十年国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实证研究的核心领域是什么?3) 国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检索平台,以“同伴反馈and二语写作”“同伴互评and二语写作”“同伴反馈and英语写作”“同伴互评and英语写作”为主题词,关系式为“or”进行高级检索,时间跨度为2014~2024年,检索范围为学术期刊。为保证研究对象的准确性,对检索出的文章进行人工筛查,删去非实证研究的文章,最终得到313篇文献。随后,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将导出的313篇Refworks文件转化为txt文件,选用“关键词”“主题”“摘要”作为节点类型,对所选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时间线以及年度发文量分析,以探究国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实证研究的发文趋势、研究核心领域以及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3. 文献基础数据分析
3.1. 历年发文量分析
历年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发展水平,该图为2014~2024年间我国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实证研究的发文量年度趋势图。下图1显示,该领域发文量一直较为稳定,在2014~2017年呈波动式上升,在2016年达到阶段峰值,可见该领域在早期备受关注,相关研究十分活跃。2018~2019年发文量进入了短暂的回落阶段,但从2020年开始又逐步回升,这说明伴随着二语写作领域各个理论的发展和现实教学的需要,同伴反馈相关实证研究在历经调整后,展现出持续的研究价值。
Figure 1. Publication volume chart from 2014 to 2024
图1. 2014~2024年发文量图
3.2. 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能够凝练地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对关键词的分析能够归纳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焦点。图2和表1分别为借助CiteSpace绘制的关键词共现图以及高频关键词表。从中可发现,近十年二语写作同伴反馈领域的实证研究在各个维度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首先,在理论框架方面,二语学者们分别借助活动理论、支架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相关研究的科学性
Figure 2. Keyword co-occurrence map
图2. 关键词共现图
Table 1. High-frequency keywords
表1. 高频关键词
序号 |
关键词 |
频次 |
中介中心性 |
1 |
同伴互评 |
109 |
0.84 |
2 |
英语写作 |
95 |
0.59 |
3 |
同伴反馈 |
93 |
0.54 |
4 |
教师反馈 |
47 |
0.09 |
5 |
写作教学 |
21 |
0.05 |
6 |
多元反馈 |
11 |
0.04 |
7 |
二语写作 |
10 |
0.11 |
8 |
大学英语 |
10 |
0.01 |
9 |
反馈 |
9 |
0.04 |
10 |
写作 |
8 |
0.04 |
11 |
写作焦虑 |
7 |
0.03 |
12 |
写作能力 |
6 |
0.01 |
13 |
教师评价 |
6 |
0 |
14 |
应用 |
5 |
0 |
15 |
批改网 |
5 |
0.02 |
16 |
写作反馈 |
5 |
0.01 |
17 |
高职英语 |
5 |
0.01 |
18 |
有效性 |
5 |
0 |
19 |
影响 |
5 |
0 |
20 |
反馈模式 |
5 |
0.01 |
和可靠性。其次,在研究对象上,该领域的实证研究涉及高中、高职、大学等多个学段,这说明现有研究已经关注到各个学段学生在二语写作上的问题并尝试阐释其产生机制、提供解决办法。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现有文献涵盖量化和质性两种研究范式。在量化研究中,二语学者们或借助“批改网”等自动写作评估工具、或借助自研量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在质性研究中,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常见于对学生写作产出的评估中。
图3为CiteSpace中生成的关键词聚类图,它能够直观呈现该领域各研究主题的组成情况。该图谱的
Figure 3. Keyword clustering map
图3. 关键词聚类图
聚类值Modularity Q = 0.5361,大于0.5,反映出较高的聚类可信度,同时,聚类内部相似指标Silhouette = 0.8405,说明聚类结果合理。图3中的十个标签代表着十个聚类,即二语写作同伴反馈领域实证研究的主要关注话题,包括“英语写作”“同伴互评”“教师反馈”“二语写作”“写作教学”“写作焦虑”“写作”“慕课”“学习投入”“读后续写”。各聚类标签均源自共现网络中的关键词。聚类序号数值越小,表明其涵盖的关键词数量越多;与之相反,序号越大则包含的关键词越少。图中连线主要分布在聚类内部,但亦存在跨聚类的连接。例如,“写作焦虑”与“读后续写”两个聚类间存在大量连线,反映出相关研究对这两个主题间交互影响的关注。
4. 研究核心领域与未来研究趋势
4.1. 研究核心领域
通过提取关键词共现、聚类图中的研究热点,合并部分意义重叠的概念,本研究得到如下四方面研究核心领域,即近十年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实证研究主要关注的热点话题。
4.1.1. 同伴反馈评价标准研究
近年来出现了较多同伴反馈评价标准的研究,该类文章聚焦评价量表的开发,并通过实证方法验证量表的科学性,可为同伴评价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相关研究的整体结构基本都遵循了三步走的模式,即先结合文献分析、访谈、调研等对量表切入点进行整体把握,紧接着在此基础上编制量表,最后再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应用研究、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相关量表研究各有其侧重点,关注同伴反馈的不同过程。解冰等关注同伴互评感知研究,编制了同伴互评感知量表,探索学生在互评过程中的整体感知状况[3]。董哲等以同伴反馈素养为切入点,编制了包括提供反馈态度、接受反馈态度、提供反馈能力和采纳反馈能力在内的同伴反馈素养量表,以期为同伴反馈素养教学和研究提供科学的测量工具[4]。
4.1.2. 同伴反馈效用研究
二语写作中同伴反馈效能和作用是部分论文研究的侧重点,从这些论文的研究结果来看,它们都肯定了同伴反馈在二语写作中起到的正面影响。此处提到的正面影响可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认知方面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提高学生二语写作水平以及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二语写作知识等方面。高瑛等分析了实验中同伴互评的实施效果,发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作为作者从评者处得到大量评语从而引发文本修改,也能够作为评者通过阅读不同水平文本得到学习机会[5]。陈丹丹基于动态评价理论开展了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并发现以同伴互评为变量的动态评价写作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和文本质量[6]。情感方面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强学生学习动机以及自我效能感等方面。翁凡茸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和反思日记等研究工具,探究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学生学习动机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7]。该研究结果显示二语写作同伴反馈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强度和语言自信。陈虹关注线上同伴反馈在高职英专写作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长期线上同伴反馈训练能够提高高职英专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8]。
4.1.3. 反馈模式对比研究
二语写作领域常见的反馈形式除同伴反馈外,还包括教师反馈和自我反馈。反馈模式对比研究主要指将同伴反馈与教师反馈、自我反馈进行对比,探讨二者在反馈结果、反馈侧重点、学生接受度等方面的差异。王莹、杨建道、邱建华等通过实验问卷、访谈和测试等方式分别对大学或高中英语写作中的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二者在二语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二者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是否有不同的效果[9]-[11]。除此之外,也有部分论文涉及了对两到三种反馈结合运用效果的研究。胡娜构建了一个结合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形式的多模态评价体系,并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该体系能够较为明显地提高学生写作产出的复杂度与准确度[12]。
4.1.4. 同伴反馈中的情绪研究
随着积极心理学在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的兴起,学界也开始将情绪研究纳入同伴反馈的考量范围。学者们不仅讨论同伴反馈中的整体学业情绪,也关注某一具体情绪,尤其是“焦虑”情绪在同伴反馈中的影响。顾钧仪等借助课堂观察、焦点式写作和半结构式访谈三种工具,考察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学业情绪与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和特点[13]。黄彦红和梁忠庶都聚焦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二语学习中的焦虑情绪,但研究切入点不同,分别探讨同伴反馈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焦虑、写作能力的影响和学生在互评中的焦虑水平以及其是否会影响文本修改提高率和反馈评语[14] [15]。
4.2. 未来研究趋势
时间线图能够将聚类图中的关键词呈线性展示,有助于发现新趋势,把握该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现状。图4是从CiteSpace中生成的时间线聚类图谱,通过观察2020~2024年这一最新阶段的关键词话题可分析得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三点:1) 人工智能更多地被运用到二语写作同伴反馈的研究之中。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信息化平台和工具(如批改网、iwrite 20、ChatGPT等)被应用到自然语言处理以及教学领域,研究者也更倾向于用多模态的方式进行该领域的研究。2) 同伴反馈研究所涉及的二语写作教学阶段不断细化。“小说续写”“概要写作”“医学生”“学术英语”等关键词说明二语写作同伴反馈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用英语写作,复杂二语写作任务如学术英语写作成为研究前沿。3) 对学生品格、情绪的研究进一步扩大,相关实证研究不仅局限于焦虑情绪研究,也开始关注其他品格和情绪因素,如2024年出现的“写作愉悦”“二语坚毅”等关键词。这也反映出未来研究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个体因素与二语写作同伴反馈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追踪。
Figure 4. Timeline view
图4. 时间线图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依托CiteSpace科学知识图谱工具,对2014~2024年间国内刊发的313篇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可视化分析,探究了该领域的发文量特征、核心研究领域与未来发展趋势。首先,在发文特征方面,相关实证研究发文量较为稳定,整体呈波动式上升,在经历短暂回落后又逐步趋于稳定,总体趋势较好。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同伴反馈作为二语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其学术价值持续受到学界广泛关注,研究生态呈现良性迭代的特质。其次,在研究核心领域方面,该领域研究涉及的细分领域非常广,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都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与聚类图谱的深度挖掘,本研究识别出四大研究核心领域,即同伴反馈评价标准研究、同伴反馈效用研究、反馈模式对比研究以及同伴反馈中的情绪研究。最后,在未来发展趋势方面,通过分析时间线图可发现,在原有研究热点的基础之上,未来研究将会朝着更频繁地运用人工智能工具、更细化的二语写作教学阶段以及更多地结合情绪研究的方向发展。
综上,本研究通过对近十年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初步梳理了国内二语写作同伴反馈实证研究的基本情况、主要关注点和可能的未来方向。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和研究现状。相关发现不仅能够为二语写作教学实践中同伴反馈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也提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辅助同伴反馈、反馈环节在不同写作任务中的应用以及学习者情绪因素与反馈效能间的关联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