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雄联盟》是美国拳头游戏开发的MOBA竞技网游,游戏有数百个英雄,拥有庞大玩家社区和独特电竞文化,受到国内外玩家的广泛欢迎。本文以《英雄联盟》角色李青的技能翻译为研究对象,基于翻译美学理论,探讨游戏翻译中美学概念的具体呈现方式。通过分析“四字格”结构、音韵及文化意象在技能翻译中的应用,揭示游戏翻译如何通过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实现美学价值。以期为游戏翻译中翻译美学的应用提供具体案例参考,也为翻译美学理论在新领域的应用拓展思路。
Abstract: League of Legends, developed by the American company Riot Games, is a MOBA competitive online game. It features hundreds of champions, boasts a vast player community, and possesses distinct esports culture, enjoying widespread popularity among domestic and foreign players. This paper takes the translation of Lee Sin’s skills in League of Legends as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of aesthetic concepts in game translation. B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 rhythm, and cultural image in skill translations, this paper reveals how game translation achieves aesthetic value through linguistic for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The aim is to provide concrete case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game translation and to expand perspectives for applying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ory in new domains.
1. 引言
《英雄联盟》2009年上线后迅速成为全球现象级游戏。截至2024年,其全球月活跃玩家超1.8亿,覆盖200余个国家与地区,游戏产业年营收突破2000亿美元,其中跨国游戏的本地化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作为MOBA类游戏的代表作,其成功不仅源于玩法设计,更依赖于角色设定与叙事体系的文化穿透力。该游戏中东方文化背景的角色(如李青、亚索等)因其独特的美学特质成为跨语言传播的典型案例,尤其是盲僧李青的技能翻译,在处理东方武术文化符号时展现出高超的美学转化技巧,为游戏翻译的美学研究提供了优质样本。
在数字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电子游戏已超越娱乐载体范畴,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当下,随着电子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玩家越来越重视游戏本地化翻译的质量[1]。审美情感为审美心理形式之一,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与否以及对自己进行内省形成一定的主观体验与态度[2]。《英雄联盟》角色与技能翻译不仅承担着信息传递功能,更肩负着文化审美与游戏体验的跨语言重构使命。这类翻译需在语言符号转换中兼顾形式美学与文化内涵,既要通过语音节奏、词汇选择等形式系统实现译名的韵律美感与记忆点,又要依托非形式系统中的文化意象与审美心理,完成游戏世界观的跨文化转译。盲僧李青作为游戏中极具东方武术特色的角色,其技能翻译中蕴含的美学处理策略具有典型研究价值。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切入,聚焦游戏语言如何通过语义重构与形式适配实现“审美等值”,探究其在平衡功能性指令与艺术性表达时采用的策略,既能丰富游戏翻译的理论研究维度,也能为跨文化语境下的游戏本地化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美学范式。
2. 翻译美学与游戏翻译
2.1. 翻译美学概述
翻译美学理论在中西方学术脉络中均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西方美学的早期演进始终与哲学美学深度交融,而中国传统翻译美学理论则与古典美学体系形成了不可分割的理论联结。刘宓庆指出,翻译的本质在于不同语言间审美信息的重构过程,强调需通过词语筛选、句式调整、文字润色等艺术化处理手段,实现形式、功能与文化层面的美学价值传递。
在其著作《翻译美学导论》中,他系统阐释了译者与文本的关系:译者作为审美的主体,文本作为审美的客体。审美客体指人的审美行为所及的客观事物。翻译的审美客体指译者所要翻译加工的原文,其审美构成不仅包括由语言、文字、词语、句段等组成的形式系统,而且包括由审美模糊集、意象等构成的非形式关系。审美主体指对审美客体进行审美活动的人[3]。同时提出“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双维分析框架,形式层面聚焦语音韵律、文字符号、句法结构等可直观感知的美学特征;非形式层面则指向情感基调、思想内涵、意境营造等隐性审美要素。后者的把握尤其需要译者调动审美感知力、文化储备与艺术想象力进行整体性观照。这一理论将美学原理与翻译实践有机结合,为翻译学研究构建了兼具系统性与可操作性的理论范式。而翻译美学的任务,就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4]。
2.2. 翻译美学与游戏翻译的相关性
游戏翻译是文本、视觉、听觉等各类元素的综合转换与游戏本身编程需求的复杂结合,这种复杂性为游戏翻译带来了挑战[5]。另外,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6]。所以,游戏翻译中的美学处理直接关乎玩家的沉浸感建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对美的感知能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提升情感投入。在《英雄联盟》中,游戏角色技能的翻译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性格、背景与情感的美学化呈现。符合角色特质的语言风格能激活玩家的情感共鸣,强化心理连接。如《赛博朋克2077》中角色“银手强尼”气质狂傲,本性叛逆、狂傲的气质,中文译本采用“痞气俚语 + 短句冲击”的策略,通过粗粝感语言美学还原角色的反英雄形象,增强玩家对角色的认同。另外,游戏内操作提示、技能名称等文本的翻译需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通过简洁、韵律或意象化表达,减少玩家的认知负荷,增强操作沉浸感。以技能翻译为例,其翻译需遵循“音形意统一”,如《暗黑破坏神》中“Frost Nova”译为“冰霜新星”,既准确描述技能效果,又以“新星”的视觉意象增强画面联想,提升操作时的审美体验。其次,游戏中的文化符号(如神话、习俗、俚语)需通过美学化翻译实现“陌生化”与“可接受性”的平衡,帮助玩家理解异质文化的同时,建构深层文化认知。
3. 技能翻译难点
3.1. 贴合角色背景信息
《英雄联盟》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独特的造型设计,这不仅仅是为了体现角色的个性与背景,更是为了让玩家准确识别不同的角色[7]。以“戏命师·烬”为例,他是一名追求艺术犯罪的杀手,其技能名称需体现出“艺术感”与“杀戮特质”。他的大招“Curtain Call”直译为“谢幕”,但在游戏翻译中,结合烬将杀人视为艺术表演的设定,官方译为“完美谢幕”,不仅传递出烬完成杀戮如同艺术家完成作品般的自傲,还暗含了烬追求极致犯罪艺术的心理,让玩家从技能名称就能感受到角色的疯狂与偏执。然而,不同角色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且拥有各自独特的世界观元素,翻译既要准确传达技能功能,又要符合角色人设,二者平衡的难度较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角色形象割裂。
3.2. 多媒介适配需求
在游戏客户端中,技能名称的翻译不仅要满足简洁明了的基础要求,以便玩家在激烈对战的短暂时间内快速识别和记忆,还需与游戏内的音效、动画效果形成高度契合的整体体验。翻译时,既要兼顾原词的核心语义,又要融入游戏世界观的风格基调,以实现美学与功能性的统一。以人气角色“疾风剑豪·亚索”为例,其技能“Steel Tempest”被巧妙译为“斩钢闪”。这三个字的翻译简洁有力,“斩”字精准传递出挥剑攻击的动作属性,“钢”字突出了剑的材质与攻击的凌厉感,“闪”字则生动表现出技能释放时的迅捷与突然性。当玩家在游戏中按下技能键,“斩钢闪”的语音提示与清脆利落的剑击音效完美同步,同时配合亚索快速挥剑、寒光闪烁的动画动作,从听觉、视觉到认知层面形成连贯呼应,让玩家能迅速将技能名称与实际操作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提升游戏操作的流畅感与沉浸感。这种翻译设计,符合中文玩家的语言习惯,强化了角色形象,同时又兼顾美学效果。
3.3. 玩家的理解与接受
游戏文本本身较为特殊,其翻译是带有目的的翻译,在表达原文本意思的基础上,译者需要侧重和关注的是大众接受此文本的能力,以及目的语受众的审美情趣[8]。英雄联盟玩家群体庞大且年龄、文化背景各异,技能翻译既要保证玩家能够快速理解技能含义,又要符合玩家的语言习惯和审美偏好,满足不同玩家群体的接受度并非易事。对于年轻玩家和游戏新手而言,过于晦涩或复杂的翻译可能会增加理解成本。比如“诡术妖姬·乐芙兰”的技能“Misdirection”若直译为“误导”,虽然准确但缺乏吸引力。最终译为“魔影迷踪”,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乐芙兰利用幻象迷惑敌人的技能特点,又符合年轻玩家对酷炫、奇幻风格词汇的喜爱,降低了理解门槛。然而,对于资深玩家来说,他们对游戏背景和角色设定有更深入的了解,期望翻译能更精准、更具深度。若翻译过于通俗化,可能会让他们觉得缺乏内涵。同时,不同地区玩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对翻译的接受度。例如,在一些方言地区,某些词汇的发音可能会引发歧义或误解,这就需要翻译在保证原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玩家的语言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技能翻译能够被广大玩家所理解和接受。
4. 翻译美学视角下李青技能翻译分析
4.1. 四字格
美学并非仅指形式上的美好,还在于精准贴合语义内核。四字格词语作为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语义信息、深厚的语境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特点[9]。其作为汉语特有的语言瑰宝,凭借其凝练的韵律美与深厚的表意张力,在游戏汉译文本中屡见不鲜。它不仅能高效传递原文信息,更以简洁工整的形式,赋予文本层次丰富的情感表达,实现意义与美感的有机统一。
例1:Flurry
译文:疾风骤雨
该词本意包含“阵风”“小阵雨”等多重含义,此技能触发时,李青的攻击速度会得到提升。官方翻译为“疾风骤雨”,“疾”与“骤”两个极具动态感的字眼,直接强化了速度上的迅猛之势,让玩家从字面就能感受到攻击节奏的骤然加快;“风”与“雨”的意象组合,既呼应了“flurry”原本的自然现象含义,又形成了极具画面感的场景联想。通过四字并列结构,巧妙地将抽象的“快速攻击”动作,转化为疾风骤雨般扑面而来的具象场景,使得技能名称不仅精准传达了功能效果,更暗合汉语“以形写神”的传统审美习惯。
例2:Cripple
译文:催筋断骨
该词本意涵盖“残疾人”“使残疾”等含义,而在游戏内,当玩家释放此技能时,会对附近敌人施加缓速行走的效果,限制对手的机动性,官方翻译为“催筋断骨”。“催筋”与“断骨”两个极具伤害性的动作呈并列结构,“催”字暗含以强大力量快速作用于筋骨的动态感,“断”字则直白展现骨骼受损的惨烈场景,二者结合通过动词的力度感,将技能“使敌人行动受限”的致残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形式上看,四字格的紧凑结构,与技能瞬间释放、快速生效的特性形成呼应。
例3:Dragon’s Rage
译文:猛龙摆尾
该技能英文直译为“龙之怒”,虽能直观体现力量感,但在中文语境下稍显直白,且未能展现技能的独特动作机制。官方译文为“猛龙摆尾”,则通过巧妙的意象重构与动态描摹,实现了翻译美学与游戏体验的深度融合。从动作对应层面来看,“摆尾”二字精准呼应了技能释放时李青标志性的回旋踢动作,当玩家按下技能键,李青会以凌厉的扫腿将对手迅猛击开。这一动态描述不仅贴合游戏内的动画特效,更通过极具画面感的文字,让玩家在操作瞬间便能将技能名称与实战动作紧密关联。同时,“猛龙”一词强化了力量与威严感,既暗合英文原名中“Dragon”(龙)的意象,又通过“猛”字凸显出技能释放时雷霆万钧的气势。
4.2. 音韵美
音韵美指在翻译时注重原文与译文在节奏、韵律、声调等方面的契合。通过押韵、对仗、平仄协调等方式,使译文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既能保留原文的美感,又能增强译文的感染力与可读性,获得听觉与审美上的双重享受。
例4:Tempest
译文:天雷破
在英雄联盟技能翻译中,“Tempest”的官方译文“天雷破”堪称音韵与意象结合的典范。该词原意包含“暴风雨”“狂怒”之意。游戏内角色释放技能时,通过手掌拍地的动作触发特效,伴随轰鸣的雷劈音效,对附近敌人造成伤害。“天雷破”的翻译不仅精准对应了技能的雷电元素与爆发特性,更巧妙地在音韵层面实现呼应,英文原词“Tempest”中爆破音“t”与“p”的急促发音,与译文“天”“破”的声母发音形成微妙共振,强化了技能释放时的迅猛感。
4.3. 文化美
成功的翻译不应只体现在语言的转换层面,还应当体现在文化的有效传达上[10]。文化美强调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内涵的精准传递与艺术再现。它要求译者挖掘文本背后的宗教、习俗、历史等文化元素,通过灵活转换、注释补充等策略,在译文中保留异域文化特色,同时兼顾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实现文化交流与审美体验的统一。
例5:Safeguard; Iron Will
译文:金钟罩;铁布衫
“Safeguard”有“保卫、保护”之意,李青释放该技能时,身上会出现护盾护体。官方译为“金钟罩”,巧妙借用中国传统武术中刀枪不入的硬气功招式,将西方抽象的“安全保护”概念,转化为东方武侠文化中具象的护体神功意象。“Iron Will”直译为“钢铁意志”,而游戏中该技能释放后,李青不仅抗性提升,还能偷取敌方生命值,兼具防御与进攻特性。官方翻译为“铁布衫”,同样取材于中国传统武术,以“铁”的坚硬质感隐喻角色抗性的增强,用“布衫”的柔性意象暗合技能攻守兼备的特点。金钟罩铁布衫是中国功夫中最有名的护体硬气功,传说练成金钟罩铁布衫的人不但可以承受拳打脚踢而丝毫无损,甚至普通的刀剑也伤不了他们,更甚者可达到罡气护体的程度,从而获得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闭气不绝、不食不饥等常人难以想象的效果。这一翻译不仅精准传递了技能的防御属性,更通过文化符号的嫁接,与角色武者身份相对应。
5. 结语
本研究以《英雄联盟》角色盲僧李青的技能翻译为切入点,基于翻译美学理论框架,从语言符号的视觉呈现、语音节奏的听觉感知及文化意象的深层转化三个维度,系统揭示了游戏翻译中四字格、音韵美与文化美的动态建构路径。通过李青技能翻译进行分析,验证了翻译美学理论在游戏场景中的解释力,并提炼出“功能优先保障游戏机制传达,审美增值强化沉浸体验”的策略范式。研究进一步表明,游戏翻译作为跨模态文化实践,需通过形式重构实现语义显化,借文化转码激活集体记忆,最终在玩家认知维度达成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双重共鸣。本研究为游戏翻译的美学理论建构提供参考,也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新的探索方向,对促进翻译美学的跨领域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