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分析CNKI数据库关于抑郁症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
Current Research and Emerging Trend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TCM Constitution: A CiteSpace-Based Analysis of the CNKI Database
DOI: 10.12677/ijpn.2025.14300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姚泗萍*, 虞 梅#, 宋 磊, 华梓琪, 朱春燕, 叶爱姣, 阿力亚·阿力木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神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乌鲁木齐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新疆 乌鲁木齐;王文斐: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抑郁症中医体质CiteSpace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学Depression TCM Constitution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Bibliometrics
Abstract: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review the current status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onstitution, and to identify research hotspots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thereby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directional guidance for future studies. Methods: A literature search was conducted on th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database up to May 19, 2025, to collect academic articles related to “depression” and “TCM constitution”. Using CiteSpace 6.3.1 software, bibliometric and visualization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authors, institutions, and keywords to construct a knowledge map of the field. Results: A total of 70 articles published in 55 journals were included, with 5 of them classified as core journals.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d the highest number of publications (4 articles), followed by regional journals such as He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orld Chinese Medicine, and Hebe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nual publication trend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earliest relevant study was published in 2003, with a gradual increase in research output since 2013, peaking in 2019. Both cited and citing references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is period, indicating growing academic interest in this area. Among the 244 identified authors, 20 were considered key contributors, including Li Lingru, Han Zhenyun, and Qiao Defeng, most of whom were affiliated with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Eighth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its affiliated hospitals, along with the Eighth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 constituted the main research centers.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op five keywords with the highest betweenness centrality were “depression”, “TCM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 “depressive disorder”, and “correlation”, reflecting the core themes of current research. Cluster analys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major research clusters were centered around “constitution”, “depression”,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highlighting the foc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in clinical interventions for depression.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TCM constitution has gained increasing attention, primarily focusing o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of clinical intervention outcomes. With the rising research interest, a preliminary collaborative network centered around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Eighth Hospital of Shijiazhuang has been formed. However, inter-institutional and cross-regional collaborations remain limited. Future research should emphasize standardization,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 and clinical translation, aiming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application of TCM constitutional theory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文章引用:姚泗萍, 虞梅, 宋磊, 华梓琪, 朱春燕, 叶爱姣, 阿力亚·阿力木江, 王文斐. 基于CiteSpace分析CNKI数据库关于抑郁症中医体质的研究现状及前沿热点[J]. 国际神经精神科学杂志, 2025, 14(3): 19-27. https://doi.org/10.12677/ijpn.2025.143003

1. 引言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理障碍,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1]。尽管现代医学在抗抑郁药物和心理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大,临床疗效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与此同时,中医在情志疾病的防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与应用,为抑郁症的个性化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3]

中医认为,“郁证”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所致,而不同体质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反应性存在显著差异[4]。因此,基于中医体质理论探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及干预机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分析工具如CiteSpace的应用,相关研究逐渐从单一的临床观察向系统性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转变,推动了中医体质与抑郁症关系研究的深入发展[5]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近几十年来关于“抑郁症与中医体质”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绘制与可视化分析,旨在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方向指引。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筛选出与抑郁症及中医体质相关的文献,采用CiteSpace 6.3.1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检索策略以查全为主,采用高级检索进行主题词检索“抑郁症”OR“抑郁障碍”AND“中医体质”,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5年05月19日,来源类别为全部期刊,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

3. 结果

3.1. 年度发文量分析

Figure 1. Annual number of publications

1. 年度发文量

从1965年至2000年,关于抑郁症与中医体质的研究较为稀少,最早关于抑郁症中医体质研究的文献发表于2003年,自2013年起,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并在2019年达到顶峰。同时,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的数量也在此期间显著增长,表明该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热度持续上升。这一趋势可能反映了近年来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在中医领域中探索抑郁症的个性化治疗方法的需求增加。此外,随着大数据分析工具的普及,研究人员能够更系统地评估中医体质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如图1所示。

3.2. 发文期刊统计

所纳入的70篇文献涉及55种期刊,含核心期刊5种,《中华中医药杂志》以4篇发文量位居榜首,《中医药通报》《世界中医药》《河北中医》《河南中医》等期刊的发文量均超过3篇。《中华中医药杂志》作为权威期刊,其较高的发文量表明该领域研究成果得到了高水平学术平台的认可。其他如《河南中医》《世界中医药》等地方性或专业性期刊的高发文量,则可能反映出不同地区或机构在该领域的活跃参与。这种分布表明,抑郁症与中医体质的研究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并成为多个学术群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如图2所示。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publication by journal

2. 发文期刊统计

3.3. 作者合作分析

共包含244位作者,其中核心作者20位。李玲孺、韩振蕴、乔德峰等作者的发文量较高,且主要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和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石家庄市第八医院作为主要研究机构,贡献了较多的核心作者,显示出这些机构在该领域的主导地位。然而,尽管这些作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合作,但整体来看,作者间的合作网络仍较松散,缺乏跨机构或跨地区的广泛协作。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多中心合作研究,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如图3表1所示。

Figure 3. Author collaboration network

3. 作者合作网络

Table 1. Author productivity statistics (Publications ≥ 3 articles)

1. 发文作者统计(发文量 ≥ 3篇)

序号

作者

单位

年份

发文量(篇)

1

李玲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3

2

韩振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3

3

乔德峰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2016

3

4

薛丽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1

3

5

赵刘乐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2016

3

6

刘海凤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2016

3

7

郑鸿伟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2016

3

8

周自贵

石家庄市第八医院

2016

3

9

王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3

10

王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3

3.4. 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是主要研究机构,形成了较大的合作网络。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国内知名中医药院校,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附属医院的临床资源为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则可能是基于地方特色和临床实践的积累,在抑郁症与中医体质的研究中表现突出。然而,除了这两家机构外,其他研究机构的合作较少,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协同研究网络。未来应鼓励更多高校、医院及科研机构加入,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以推动该领域的全面发展。如图4所示。

Figure 4. Institutional collaboration network

4.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

3.5.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中介中心性排名前5位的关键词依次为“抑郁症”“中医体质”“体质”“抑郁”“相关性”。高频关键词包括“抑郁障碍”“阳虚体质”等,见表2。“抑郁症”和“中医体质”作为核心关键词,凸显了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即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相关性”作为中介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表明许多研究试图揭示抑郁症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内在关联。而“阳虚体质”等具体体质类型的出现,则反映了研究者开始关注特定体质类型与抑郁症的具体关系。这表明,研究正在从宏观层面的关系探讨逐步深入到具体的体质类型及其影响机制,如图5所示。

Figure 5. Keyword co-occurrence

5. 关键词共现

Table 2. High-frequency keywords (Frequency ≥ 5)

2. 高频关键词(频次 ≥ 5)

序号

频次

中心性

年份

关键词

1

30

0.98

2003

抑郁症

2

28

0.69

2003

中医体质

3

10

0.22

2008

体质

4

7

0.06

2010

抑郁

5

6

0.09

2016

相关性

6

6

0.26

2020

抑郁障碍

7

5

0.13

2018

阳虚体质

3.6.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显示,“体质”“抑郁”“抑郁障碍”等成为主要聚类。聚类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即围绕“体质”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展开。特别是“抑郁障碍”这一聚类,说明研究者不仅关注一般意义上的抑郁情绪,还将其扩展到临床诊断中的抑郁障碍。这种聚类结构表明,研究正朝着更加精准化和临床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可能会进一步细化到不同体质类型与不同类型抑郁障碍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Figure 6. Keyword clustering map

6. 关键词聚类图

4. 讨论

4.1. 抑郁症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从年度发文量分析可以看出,关于抑郁症与中医体质的研究自2003年才开始出现文献报道,而到2013年后研究数量逐步上升,并在2019年达到顶峰。同时,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的增长也显著增加,说明该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这一趋势的背后,可能与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密切相关,尤其是在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症存在局限性的背景下,传统中医尤其是中医体质学说的独特优势逐渐受到关注。

此外,CiteSpace等可视化工具的应用也为该领域提供了系统性、结构化的研究方法支持,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的知识图谱与发展脉络。未来,随着相关研究方法的不断优化和数据积累的加深,抑郁症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有望得到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4.2. 中医体质辨识在抑郁症防治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从关键词共现分析来看,“中医体质”“体质”“相关性”“抑郁障碍”等关键词具有较高的中介中心性,说明这些术语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处于核心位置。其中,“中医体质”作为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反映了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即通过中医体质辨识来辅助抑郁症的诊断与干预。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不同体质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因此基于体质的个性化诊疗模式为抑郁症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例如,研究发现阳虚体质、肝气郁结型体质等特定体质类型与抑郁情绪的发生密切相关[6]-[8]。这表明,体质辨识不仅有助于早期识别抑郁症高风险人群,还能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高临床疗效[9]-[12]

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或小样本观察阶段,缺乏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的支持[13]。目前,已有部分中医机构将体质辨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的筛查和干预中,通过辨体施治调整患者体质偏颇,从而改善抑郁症状。例如,在临床上,针对阳虚体质的患者,可以采用温阳散寒、补益心脾的方法进行调理;对于肝气郁结型体质的患者,则可以通过疏肝解郁、调畅情志的方式进行干预。这些措施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但其标准化程度和可推广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4.3. 研究热点集中于理论探讨与临床应用

作者合作分析和研究机构分布显示,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石家庄市第八医院是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形成了较为活跃的合作网络。李玲孺、韩振蕴、乔德峰等学者在该领域发表了较多研究成果,显示出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但与此同时,整体来看,作者之间及机构之间的合作仍较为松散,跨地区、跨学科的协同研究尚不充分。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和临床经验总结层面,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多中心、系统性研究网络。未来应鼓励更多高校、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参与进来,建立开放共享的研究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应加强与心理学、神经科学等交叉学科的合作,拓展研究视角,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4.4. 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近年来关于抑郁症与中医体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现有研究多为回顾性分析或小样本观察性研究,缺乏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限制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推广价值。其次,中医体质分类标准尚未统一,不同研究者在辨识方法和分类体系上存在一定差异,导致研究结果难以横向比较,影响了学术交流与整合。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未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快中医体质分类标准的统一进程,参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并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技术优化分类体系,提高分类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二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建议联合多家三甲医院、医学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全国性的研究协作网络,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不同体质类型与抑郁症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并借助统计学与人工智能手段分析治疗反应差异,探索个体化治疗路径;三是引入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代谢组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揭示中医体质与抑郁症之间的生物学机制;四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智能化体质辨识工具,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实现精准干预;五是加强政策支持与跨学科合作,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推动产学研融合,加速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只有通过标准化建设、机制探索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中医体质理论在抑郁症防治中的科学化、规范化应用。

基金项目

本文由中医药“红山精英”培育工程——乌鲁木齐市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中医药“红山精英”培育工程——乌鲁木齐红山青年岐黄学者培养计划支持。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Huang, Y., Wang, Y., Wang, H., Liu, Z., Yu, X., Yan, J., et al. (2019)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6, 211-224.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18)30511-x
[2] 汪洋, 郭飞, 夏明钰. 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化工, 2024, 53(13): 156-160+164.
[3] 张杰, 刘波, 杜爱玲, 等. 抑郁症患者中医五态人格特征及其与自动思维应对方式关系初探[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25, 31(2): 83-87.
[4] 刘海丹. 中医体质类型与抑郁/焦虑状态早期风险预警相关性的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4.
[5] 陈悦, 陈超美, 刘则渊, 等.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 2015, 33(2): 242-253.
[6] 吴佳莹. 269例郁证患者中医证候、体质及相关性的横断面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4.
[7] 吴繁. 中医体质中脾胃功能及饮食特征与抑郁症状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4.
[8] 吴立芬, 王飞, 章文春, 等. 中医气郁体质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 12(29): 143-146.
[9] 张潞潞, 苏晓鹏, 闫圣, 等. 浅谈从阳虚体质论治抑郁症[J]. 天津中医药, 2019, 36(11): 1041-1044.
[10] 程洪美. 个体中医体质类型与中青年抑郁症的相关性探讨[J]. 智慧健康, 2020, 6(11): 61-63.
[11] 胡文悦, 韩振蕴, 王振亦, 等. 抑郁障碍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23, 18(14): 1986-1994.
[12] 王响, 倪磊, 潘雨, 等. 阳虚型体质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 吉林中医药, 2020, 40(3): 417-420.
[13] 伍紫炫, 蔡旻捷, 黄培冬, 等. 抑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Meta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22, 17(23): 3366-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