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学术规范问题研究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No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深刻重塑了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人工智能在提供高效信息检索、智能写作辅助与创新研究方法的同时,也引发了学术道德失范风险加剧、内容质量验证困境及学术能力发展依赖性危机等严峻挑战。本文系统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学术写作的变革性影响,剖析其引发的学术规范失序问题及其深层根源,并通过对20名不同学科年级的大学生进行分层访谈进行实证研究。基于研究发现,创新性提出“教育引导–技术治理–制度约束–多元协同”的综合治理框架。研究表明,亟需通过强化科研伦理教育、构建智能识别与监测体系、完善学术规范制度设计、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学术共同体”协同共治格局,以驾驭技术红利,防范伦理风险,最终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健康、创新、负责任的学术生态。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especially large language models represented by ChatGPT, has profoundly reshaped the paradigm of academic paper writ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ile AI offers effici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lligent writing assistance,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methods, it has also intensified risks of academic misconduct, posed challenges in verifying content quality, and raised concerns about the over-reliance on technology for academic abi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ve impact of AI on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writing, analyzes the disorder of academic norms it has caused and its underlying reasons, and conducts empirical research through stratified interviews with 20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and grad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n innovativ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framework of “education guidance—technical governance—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multi-party collaboration” is proposed.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s education, build an intelligent 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improve the design of academic norms and regulations, and form a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pattern of “government—universities—enterprises—academic community” to harness the benefits of technology, prevent ethical risks, and ultimately establish a healthy, innovative, and responsible academic ecosystem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文章引用:唐沙. 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学术规范问题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8): 486-49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81464

1. 引言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大学生学术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够提供强大的信息检索、数据分析与文本生成能力,极大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滥用也可能导致学术不端行为频发,如抄袭、数据造假等,严重损害了学术诚信与科研伦理。因此,探讨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学术规范问题,对于维护良好的学术生态、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范式变革

(1) 文献搜索与论文撰写的便捷化

人工智能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够在学术数据库中实现毫秒级的文献筛选与关联分析。以PubMed、CNKI等专业数据库为例,AI可通过语义识别与知识图谱技术,自动提取文献中的核心论点、实验数据及研究结论,将传统人工检索的数周周期压缩至数小时。这种高效的文献处理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快速搭建起覆盖多学科、多维度的文献综述框架,显著提升研究起点的理论高度。

在论文撰写环节,以ChatGPT、文心一言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能够基于用户输入的关键词、研究方向或论文大纲,生成符合学术规范的段落内容。这些模型通过预训练掌握了学术文本的语法规则、引用规范及逻辑结构,甚至可根据不同学科要求调整语言风格。例如,在理工科论文中可生成公式推导、实验步骤描述;在人文社科领域则能辅助完成理论分析与案例阐述。但这种便利也衍生出学术伦理问题:部分学生将AI生成内容直接作为原创成果,这样极大地削弱了学生学术思考的能力。

(2) 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创新化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在量化研究领域,Python、R语言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能够自动完成传统需要数周时间的统计分析与模型构建。例如,利用智能数据库可实现数据清洗、特征工程及分类回归模型的自动化训练,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统计方法的样本量限制与维度约束。在质性研究中,AI的文本挖掘技术可对访谈记录、历史文献进行情感分析与主题建模,挖掘隐性研究线索。这种技术赋能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学生可通过构建“AI + 专业”的混合研究框架,探索传统方法难以触及的学术领域。

从思维层面看,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范式。例如,深度学习模型中的注意力机制启发研究者重新思考信息筛选策略,强化学习的迭代优化过程则可类比为学术论证的逻辑演进。在清华大学2024年开展的跨学科课程中,学生通过拆解AI模型的训练流程,反向构建出“假设–验证–修正”的循环论证思维框架,这种从技术逻辑中提炼的方法论创新,正在打破传统学科思维的边界。同时,AI系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多模态分析能力,也促使学生从单一视角转向综合研究,培养出数据驱动与理论思辨相结合的复合型思维模式。

(3) 学术网络空间的符号重构化

生成式AI技术正在重塑学术成果的呈现与传播方式,推动学术网络空间向符号化表达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首先,学术载体的数字化跃迁。当代学术研究已突破传统纸质文献的物理限制,生成式AI通过智能分析海量学术资源,能够按研究者需求精准生成数字化内容,实现从静态文献到动态知识图谱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文献检索效率,更创造了全新的数字化研究范式。

其次,学术表达的符号化重构。生成式AI将复杂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可计算、可交互的数字符号系统。研究者通过智能提示语即可快速获取结构化知识单元,使学术交流突破语言和格式的限制。这种符号化表达既保留了学术内涵,又增强了知识的可迁移性和再创造性。

最后,学术生态的智能化演进。生成式AI的性能直接取决于数据质量和规模,这既带来了学术资源共享的新机遇,也提出了数据治理的新挑战。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学术研究的边界将不断拓展,但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质量控制机制,以确保符号化转型过程中的学术严谨性。

3. 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学术规范面临的挑战

(1) 学术伦理挑战增大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不可否认它对学术研究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将生成式人工智能用于学术论文写作必须慎之又慎[1]。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学术诚信体系正面临系统性冲击。部分大学生出于学业考核、评优评先等功利诉求,通过AI工具直接生成论文、篡改实验数据或伪造研究结论,此类行为严重违背学术伦理。生成式AI凭借语义多样性与数据仿真能力,可生成符合学术规范的文本,且能规避传统查重系统的检测,使得学术不端行为更具隐蔽性。这种技术赋能的失范行为不仅破坏学术公正性,更在潜移默化中消解学生对科研诚信的价值认同,长期来看将侵蚀学术共同体的信任基石。

具体表现为:一是论文代写现象智能化升级,学生借助AI生成论文初稿甚至全文,经简单润色后提交,导致学术成果丧失原创性;二是数据造假手段迭代,利用AI篡改实验数据或伪造研究结果,损害学术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此类行为既违背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也对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构成根本性威胁。目前,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原理是识别具有固定范式的文本,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AI)输出的语言本质上基于自回归系统的文字概率分布”[2],这使得检测器只能发现文本文字概念分布规律,无法判别内容的准确性。所以,即便论文中存在因不正当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智能检测系统也很难发现,这无疑助长了大学生盲目使用人工智能进行论文写作的行为,学术道德风险日益加剧。

(2) 内容质量与准确性验证困境

生成式AI的技术特性引发内容质量把控的系统性难题。由于AI模型基于大规模数据集训练,其输出结果受训练数据质量、算法偏差及知识更新滞后等因素制约,常出现逻辑漏洞、事实性错误等问题。学生因专业鉴别能力不足,易直接引用未经核查的AI内容,导致研究结论出现系统性偏差。此外,AI训练数据存在的样本选择偏差及知识滞后性,进一步放大了内容失真风险。而现有检测工具尚未形成有效应对机制,无法精准识别AI生成内容中的潜在错误,使学术成果的质量控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直接威胁学术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3) 学术能力发展的依赖性扩大

生成式AI的过度使用正在重塑大学生的学术能力发展路径,引发三重风险:其一,批判性思维弱化。当文献检索、观点提炼等基础学术环节被AI工具替代,学生独立分析、质疑与评估能力逐渐退化,丧失学术研究的核心思维能力;其二,创新动力抑制。AI输出内容多基于既有语料库的模式匹配,难以产生突破性创新观点,学生长期依赖将导致思维固化,无法突破常规框架开展原创性研究;其三,学术主体性消解。文献综述、数据分析等核心研究环节的“外包”,使学生难以形成个性化的学术视角与研究路径,最终导致学术成果缺乏个人思想印记,制约研究深度与原创性。这些表明,尽管AI工具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效率支撑,但若缺乏规范引导,将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高校与学术界需强化科研伦理教育与学术素养培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技术工具与学术能力发展的关系,维护学术研究的自主性与创新性。

4. 人工智能对大学生学术规范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深度访谈的分析

() 研究设计与方法

(1) 研究目的:深度探究大学生在学术活动中使用AI工具的真实情况、动机、认知态度,及其对学术规范(诚信、质量、能力发展)产生的具体影响,识别潜在风险点和教育需求。

(2) 研究方法: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该方法允许在核心问题框架下灵活追问,获取丰富、深入的质性资料。

(3) 访谈对象

抽样策略:采用目的性抽样结合最大差异抽样:聚焦有学术写作经历的学生,覆盖学科(文、理、工、社科)、年级(本科低/高年级、研究生)、AI使用频率(高/中/低/未使用)及学业表现(优/良/中),确保样本多样性。

样本量与终止标准:计划访谈20~30名在校大学生,以“信息饱和”为终止节点(连续3~5次访谈无新信息出现时停止)。

招募方式:通过校内公告、课程教师推荐、学术类社团协作招募自愿参与者,访谈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承诺信息保密。

(4) 访谈提纲:

1) 你在哪些学术任务中使用过AI工具(如文献查找、思路启发、文本润色、内容生成、数据分析等)?频率如何?

2) 使用AI工具的主要动机是什么?(效率、能力不足、好奇、同伴影响等)

3) 你认为使用AI工具完成学术任务(特别是写作)的边界在哪里?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

4) 在使用AI生成内容时,你如何进行核查和修改?遇到过哪些困难(如事实错误、逻辑混乱)?

5) 使用AI工具对你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等产生了什么影响?(积极/消极?具体表现?)

6) 你是否担心AI使用导致学术不端?如何看待学校现有的AI使用规定和检测手段?

7) 你认为学校/老师应如何引导你们负责任地使用AI进行学术研究?

(5) 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访谈录音进行转录,确保准确性。采用主题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通过反复阅读转录文本,进行开放式编码、关联编码,最终提炼出核心主题(Themes)和子主题(Sub-themes)。

() 研究发现与讨论

(1) 主题一:效率驱动与模糊的边界认知

发现:绝大多数受访者承认使用AI主要为了“省时省力”(文献综述初稿、语法润色、公式推导辅助)。然而,对于“可接受使用”的边界普遍模糊,尤其在“AI辅助构思”与“AI代写核心论点”、“合理改写”与“变相抄袭”之间界限不清。部分学生默认“未被查重系统发现即安全”。

讨论:验证了“便捷化”带来的学术伦理挑战增大。效率诱惑导致学生对学术规范(尤其是原创性和作者贡献度)的理解发生偏移,风险意识不足。

(2) 主题二:质量验证困境与能力依赖

发现:学生普遍反映验证AI生成内容(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内容)的准确性非常困难。低年级学生和专业基础薄弱者尤其依赖AI输出,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去辨别错误(如“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部分学生承认过度依赖AI导致自己“懒得深究”、“分析能力下降”。

讨论:直接印证了内容质量与准确性验证困境和学术能力发展的依赖性扩大。揭示了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与AI技术缺陷叠加放大了风险。

(3) 主题三:规避策略与对监管的认知

发现:某学生分享了规避检测的策略(如多工具混合使用、深度改写)。对现有查重系统和学校监管措施的评价不一:部分认为“很容易绕过”,部分则担心“误伤”(自己写的被误判为AI)。普遍希望有更清晰、具体的AI使用指南。

讨论:说明了技术治理面临的现实难度(规避策略的存在),并强调了论文写作教育引导和制度约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生对明确规则的需求很高。

(4) 主题四:对教育引导的期待

发现:受访者普遍认同需要加强科研伦理和AI素养教育。他们期望教育内容应更实用:如何有效提示AI、如何批判性评估AI输出、如何正确引用AI辅助、了解不同学科使用AI的伦理边界案例。形式偏好工作坊、案例研讨、融入具体课程而非单纯说教。

讨论:为强化科研伦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学生视角依据,指明了教育内容和形式优化的方向,强调了教育的核心地位。

() 实证研究小结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揭示了大学生在学术活动中使用AI工具的现实图景。核心发现验证并深化了理论部分提出的三大挑战:效率驱动导致伦理边界模糊化;验证困难与学生能力不足共同加剧质量风险;过度依赖引发批判性思维和学术主体性弱化。揭示了新的见解:学生对使用边界认知模糊但渴求明确指引;存在规避检测的策略;对实用、落地的AI伦理教育有强烈需求。此次访谈为后续提出的“教育引导–技术治理–制度约束–多元协同”综合治理框架提供了扎实的实证依据和优化方向。

5. 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协同治理策略

(1) 强化科研伦理教育对学术诚信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要坚守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与出版规范,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力争在研究领域实现新的突破[3]。强化科研伦理教育是应对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学术规范挑战的基石。高校应将科研伦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一方面,要开设专门的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课程,将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全面、深入的科研伦理教育。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严重后果。例如,通过分析近年来因AI滥用而引发的学术造假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违背科研伦理的危害,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另一方面,要创新教育形式,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举办“学术诚信宣传周”“科研伦理主题讲座”等活动,邀请学术界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和学术诚信故事,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组织模拟学术评审、学术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术规范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判断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将科研伦理教育融入日常的学术指导中,导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科研项目时,要时刻强调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从源头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筑牢学术诚信的根基。

(2) 完善技术治理体系,提升检测识别能力

完善技术治理体系是有效防范AI滥用、保障学术规范的重要手段。针对AI生成内容检测难度大的问题,要构建“制度 + 技术”双轮驱动的治理模式。在制度层面,高校应制定严格的AI使用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规定AI工具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使用范围和边界,例如禁止使用AI全文生成论文、禁止利用AI篡改实验数据等。同时,细化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罚措施,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技术层面,要加大研发投入,联合科技企业开发先进的AI内容检测技术。研发具备深度语义分析、逻辑结构检测和风格特征识别的查重系统,能够精准识别AI生成内容与传统文本的差异,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建立动态更新的学术数据库,不断丰富检测样本,确保检测系统能够适应AI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优化论文评审流程,推行“AI使用声明”制度,要求作者在提交论文时详细说明AI工具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的AI软件名称、功能、应用范围等。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要将AI使用情况作为重要评审指标,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审查,一旦发现违规使用AI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形成有效的技术威慑。

(3)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优化学术生态环境

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是营造健康学术生态、保障学术规范的关键。要形成“政府–高校–企业–学术共同体”四方联动的治理机制。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立法监管。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于人工智能在学术领域应用的法律法规,明确AI技术的使用边界、责任主体和监管措施,为学术规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高校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学术规范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术论文写作、科研项目申报等环节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术不端行为。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AI合规检测平台和工具,推动AI技术在学术领域的规范应用。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技术创新和自律管理。研发安全、可靠的AI工具,设置使用限制和提示功能,引导用户正确使用AI技术。同时,与高校、学术期刊等合作,建立学术数据安全共享机制,保障学术数据的安全和合法使用。学术共同体要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学术期刊应增设“AI技术审查”栏目,要求作者说明AI使用情况并接受同行评议。学术组织要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惩戒,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声誉和公信力。此外,要引入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媒体等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举报和曝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优化学术生态环境。

6. 结语

通过理论探讨与对20名不同背景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本研究系统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人工智能视域下,大学生学术规范问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关乎教育理念、伦理道德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我们应理性看待AI技术,既充分利用其优势提升学术研究效率,又要坚守学术规范和伦理底线。通过加强教育引导、技术创新、制度完善和多元协同治理,构建人工智能时代健康有序的学术生态,使AI技术真正成为推动学术进步的有益工具,而不是破坏学术规范的威胁。

参考文献

[1] 孙美娟, 张译心. ChatGPT: 热话题需要冷思考[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3-03-07(2).
[2] 周洪宇, 常顺利. 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高等教育的未来图景、潜在风险及其治理[J]. 现代教育管理, 2023(11): 1-12.
[3] 王朝晖, 冯中妹. ChatGPT参与论文写作对学术伦理的挑战与防范[J]. 人工智能, 2024(3): 96-102.